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老人 0 93

杜甫小时候的故事,第1张

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导读: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灵桥

  从前,宁波老江桥桥头有一座三圣堂。三圣堂里有三尊菩萨:坐在中间的是县官老爷,左边是南洋客人,右边是皮鞋匠。传说这桥与三圣堂有关。

  过去,三江口上没有桥,来往行人全靠一只大木船摆渡过江,摆一渡要蛮多辰光,来往人多,交关勿方便,碰到刮风落雨涨大潮,弄勿好还要翻船。渡口旁边有一间草棚棚,主人是个皮鞋匠,其手艺蛮好,工钿还比别人便宜,客人等摆渡,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脚。

  一日,来了一个南洋客商,右手提着一只小箱子,要想摆渡,渡船还没回过来,就到皮鞋摊去补皮鞋。皮鞋刚刚补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穿好皮鞋,抢上几步,轧上了渡船。

  天暗下来,皮鞋匠收拾鞋摊,发现鞋摊旁边放着一只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八九是日里来补鞋的那个客人错落的。”就提起箱子,随手打开一看,呆煞了,原来里面都是金银珠宝,锃亮锃亮。其忖:介多宝贝失落在这里,那个客商要急煞,没办法送回,还是等其自己来取吧。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脚一样,摆出皮鞋摊,一边做生活,一边留心过往客人,一直等到夜,仍没看见这位客商回转来。就这样等了一日又一日,过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一日,这位客商果然来了,只见其走到鞋匠摊前面,对鞋匠说;“老师傅,侬手艺真好!我这双鞋,是侬给我补的,穿了三年,还没有破呢!”皮鞋师傅一看,赶快放下手里生活,指指客人脚上穿的旧皮鞋,笑了笑,说:“客官侬好糊涂。算起来已经有三年另一个月了。”南洋客人说:“哎,一眼勿错。”

  “侬那次补鞋辰光,有啥东西错落过”

  “有的。我有一只小皮箱,好象是在这里等渡船辰光错落的。”

  “箱子里厢有啥东西”

  “金银珠宝。”

  鞋匠一听马上从屋里拿出小箱子交给客人,南洋客人呆煞了,心忖:世上还真有介好心的人。连忙打开箱子一看,金银珠宝一样都勿少,交关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宝说:“侬真是个少有的好人。这眼东西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勿要再辛辛苦苦补鞋了,去开一爿皮鞋店吧。"鞋匠推开客人的手说:“客官侬勿要弄错。如果我要这些东西,就勿会在这里等侬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皮鞋师傅无论如何勿肯收。就这样你送我推,一来一去,喉咙越来越响,围拢来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辰光,正巧县官老爷路过这里,看见介多人围在一起看热闹,也轧了进来,一问,是这样一桩事体,就对这两人说:“你们两人勿要推了。我有个主意,你们看好勿好。这里江面宽,水势急,行人摆渡交关勿方便,你们两个推来推去,都勿要这笔钱,我看就在这里造一座桥吧,银两不够,我也来凑个数。"听了老爷的主意,看热闹的人都拍手叫好。南洋客人看见这个场面,干脆把整箱珠宝都捐出来了。

  就这样,在三江口附近的奉化江上造起了一座大木桥叫老江桥,把城里和江东的路接通,行人再也勿用摆渡了。后来为了纪念这三个人的功德,在桥头造了一座三圣堂。

  惊驾桥

  宁波江东有座桥,叫惊驾桥,相传是因乾隆寻父而得名。

  乾隆登基之后,有一年微服私访探民情,听到百姓议论:当今天子勿是满人所生,而是汉族大臣杨林之子。乾隆想探问又怕有损天子威严,思来想去总是犹豫不决,就皱着眉头闷闷勿乐。回到宫里,奶妈李氏见皇上这副样子,就试探道:“万岁,侬是龙体欠安呀往日回宫高高兴兴,今天为啥愁容满面”

  乾隆听了心里一动,奶妈从小把我养大,一定晓得我的身世,就把私访听到之事,向李氏讲了一遍,恳求李氏讲出实情。李氏忖:我年纪老了,勿讲真情皇上怕一生一世也勿晓得自己身世,就讲了此事真情:原来,乾隆的父亲是杨林,当时是丞相。皇妃和杨夫人同时分娩,皇帝实指望生个男孩,将来继承皇位,皇妃偏偏生了个女孩,又得知杨夫人生的是男孩, 心生一计,就命杨林抱公子进宫,和公主一道过百日,再讲杨林抱回儿子到屋里,打开一看,眼睛青盯:抱回一个女孩!夫妻勿敢声张,决定远走高飞。第二日,杨林上殿奏本,声称年老体弱,来到浙江一带隐居起来,乾隆听罢不禁心中凄惨,泪如雨下。李氏急忙劝说:“万岁,保重龙体要紧,如想双亲,可借南巡之机暗地寻访,妥善安置。”

  乾隆听罢,觉得有理。第二日,就乘龙船到浙江,东打听,西询问,得知杨夫人想儿心切,终于忧虑成疾,离开人世,生父杨林更姓换名在天童寺出家。

  乾隆又悲又喜,又思念心切,传旨启驾天童寺。一路浩浩荡荡,经过一座石桥时,突然从桥下冲出一个袈裟破旧、满脸污泥的和尚,皇驾前两匹马因此受惊,把乾隆皇帝摔在地上。皇上跌倒那还了得!侍卫立刻把和尚抓起来,文武百官急忙把皇上扶起来。要在平时,皇帝早把和尚斩了,今天皇帝勿同寻常,仔细打量了和尚一番,问道:“侬为何挡驾?”那和尚知是当今皇帝,勿但勿跪,还高声叫道:“侬为何人?”侍卫吓煞了,这和尚吃了豹子胆,他们扭住和尚就要带走,乾隆摆手制止,又问:“您老姓什么?”和尚眼圈一红:“善哉,善哉,贫僧姓木易,名二木也。”立时把身子转了过去。乾隆心忖:木易合一为 “杨”,二木合一作“林”,岂非本人生父?乾隆勿动声色,随后暗暗派人为杨林造了一座杨王府,封其“杨王”,还亲自去认生父。

  因为马在桥上受惊,乾隆为此摔了一跤,那座小桥后人就称为“惊驾桥”。

  它山堰

  在鄞县西乡,有一条水波碧清的河流叫鄞江,鄞江中游横着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这个堰的建造,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哩!

  很早很早以前,鄞江的水是少有的宝水,用鄞江水灌溉田地,稻谷不施肥也会丰收。可是鄞江这条河流却象一截斜倚着的竹筒,没有支流,一直通到海,珍贵的鄞江水都白白流到海里去了,沿鄞江一带几十里方圆的庄稼因没有水灌溉,都枯死了。遇到潦涝季节,海潮沿着这条直通的江道涌到上游来,无处排泄,庄稼都被海水淹死,人们也只能喝又苦又涩的海水。虽说鄞江水是宝,但人民却饱受这条江的苦,大家背井离乡,纷纷外出逃生。

  这一年来了一位姓王的县宫,他勘察鄞江,了解民情,决心不让鄞江宝水白流入海,要用它灌溉附近十万亩土地。王知县贴出布告,决定开掘一条六十里长的内河引进鄞江水。

  一听到挖河引水的消息,百姓的劲头可高啦,每户人家自己买锄置筐参加挖河,外流的逃户回来了,远地的农户也带着干粮来支援了。千万个民工挖呀挖,整整挖了十年,一条从鄞江到鄞县城里(今宁波)的人工河挖出来了,大家跳呀笑啊,总认为大功告成了。

  可是,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人工河太平坦,鄞江一放水,水向低流,江水一点也流不到人工河去,沿着原来倾侧的江道流向海洋。千万人工十年奋战眼看着要白费力了,怎么办呢王知县苦苦思索,当地百姓群策群力,九十多岁的老人宁老太公想出了办法,他建议在鄞江镇西部新河与原江交叉地的它山旁造一座大堰,把原江截为两段,拦住鄞江水,迫使它流入人工河。这个好主意,迅速得到知县和百姓的赞同。

  可是要在水流湍急,几十丈宽的江面上造一座大堰,谈何容易!最难的工程也是最主要的工程是打基桩,合抱粗的松木桩打下去,底下水流一旋,沙石松动了,直竖的木桩立即横倒了,骨溜溜地随水冲到海里去。这样,打了三天三夜,几十条木桩都漂走了,连一根也没打成功,而根据规划,至少需要打牢十根木桩才越做成大堰基础。

  人们又犯愁了,怎么办宁老太公开口了:“办法是有的,不过这不可能办到。”

  “人是万物之灵,"老太公说,“人血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人宁愿牺牲性命,用人的热血就可以把基桩凝固在江底。就只有这个办法,但这需要有十个人的性命啊!如果有十个人肯流血,就拯救了我们方圆百里的千万百姓,并可为世世代代的子孙造福。”

  人们死静死静,人血打桩,这是献出性命啊!

  “用我的血打桩!"老太公带头说,“谁愿意跟上来”

  突然,从人群中站出几十位后生,“我!”“我愿意”几十位后生纷纷报了名。人们不让老太公献身,劝说道:“太公,你年纪大,血脉不够旺盛,桩基打好后还要你安排铺石板,砌堰身。”最后在报名的后生中选了十名,说来也巧,他们的姓氏刚好是《百家姓》的前十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见到百姓们如此献身精神,王知县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天晚上,十位后生饮了血酒,对天起盟,结拜为异姓兄弟。

  第二天,人血打桩开始了,只见岸两边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凡能走动的人都去了。

  姓赵的大兄弟带头,第一个被绑在大松木的尖头,他露着笑,随着桩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锤头敲击着桩木顶端,桩尖粘着火热的鲜血,牢牢钉在水底的沙石中。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红波纹。第一桩成功了!人们哭啦。

  第二位兄弟也含着笑捆在桩尖上沉下水去,笔直的木桩,随着重锤敲打逐渐插入江底,水面上,又泛出鲜红的一大圈。三位、四位、第九位兄弟也下去了,九根桩都打完了。潜入水底观察桩基的人上来说,九根木桩根根笔直地插入沙石中,又深又牢固。

  轮到第十位兄弟打桩了,他有点胆小,一想到死,又觉得害怕,极力想笑,但笑不出,变成一脸苦笑。他虽然也随着桩木下水了,水面上同样泛起一个个红圈,桩子还是打牢了,可是有一点侧斜,不象前面九个桩那样笔直

  巨大的条石压在木桩上,一层层叠上来,整整叠了三十六层,共用了五千块巨石。它山堰造好了,宝贵的鄞江水终于顺从地流入人工开挖的内河,一直流到县城的濠河头,它灌溉着鄞县西乡的田地,咸苦的海水再也涌不进它山堰这座拦河大坝了。鄞西一带,从此成了著名的米粮仓。

  人们为了纪念这十位为公献身的异姓兄弟,在它山堰的北岸造了一个它山庙,庙里塑着为民造福的十兄弟像。据说这十尊塑像,前九尊都是满脸笑容,笑态可掬,而第十尊却是愁眉苦脸的。

  芸草夹书

  天一阁藏书楼用芸草夹书防蛀,相传,这芸草是人变的。

  嘉靖年间,鄞县钱家庄有一位钱员外,膝下只生一个女儿,名叫绣芸。绣芸生得眉清目秀,长到十六岁的辰光,不但会绣花,而且欢喜读书、写字、画画。

  一天,绣芸听到天一阁内有万卷藏书,便立志要到天一阁去看一看,可是,日盼夜盼,总是不能如愿。日子久了,绣芸慢慢得了心病,人变得面黄肌瘦,吃不落饭,困勿好觉。钱员外焦急万分,细细一问,方知原委。钱员外想:我何不托人说媒,把绣芸嫁到范家去主意打定,第二天便托人到范家说煤。

  范氏打听得绣芸才貌双全,也就满口答应。于是,没有几天工夫,范家就到钱家下聘定亲。绣芸嫁到范家以后,小俩口恩恩爱爱,公婆见了也称心如意。

  真是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数月过去,一天晚上,绣芸对丈夫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的要求,丈夫一听,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要上阁看书,这是办不到的事啊!”

  绣芸听了丈夫的话,不觉心灰意冷,当夜就病倒了。从这以后,绣芸一天总要许多次来到庭院里,呆头呆脑地望着天一阁藏书楼。望着,望着,不觉哭出声来。她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还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变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第二年春天,庭院里绣芸的泪水流过的地方,长出了青翠的绒草,说也奇怪,根根草叶朝着天一阁方向。

  一天夜里,绣芸的丈夫刚刚入睡。忽儿,庭园里响起了悦耳的琴声,只见绣芸和一群美丽的仙子正在庭园里翩翩起舞。绣芸含着眼泪走到他跟前,说:“我生不能上天一阁看书,死后已变作芸草仙子,望你念往日夫妻之情,把庭园中的芸草带上天一阁,夹在书中,以了却我生前的心愿。”说罢,悄然离云。这时,丈夫急喊“绣芸”,一喊喊醒了,方知是梦。

  第二天一早,绣芸的丈夫急急来到庭院,庭院里果然长满了青翠的绒草,于是,他亲自采集来,亲自晒干,亲自带上天一阁,亲自夹在一本本书中。说也奇怪,过了许多年,凡有芸草夹着的书,书都没有被虫蛀。从此,芸草夹书防蛀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朝里挂的御匾

  余姚市政府头门口,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文献名邦”四个金色大字。

  余姚被称为“文献名邦”,还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那时候,余姚出了许多文人学士,如一母三阁老、五子六尚书、十八学士三状元等。三阁老中有一个名叫谢迁,在朝为官清正,很受朝廷看重。有一次,嘉靖皇帝在他书房里看到厚厚的一叠考卷,都是余姚考生写的文章,文章写得很好,嘉靖皇帝看了一篇又一篇,心想:余姚出过不少文人,现在又有许多好文章,人才确实不少,便问谢迁:“余姚人都喜欢书”

  “是的,万岁!”谢迁随口应了一句。

  嘉靖皇帝想到孔子、孟子的家乡,都有一块“文献名邦”的匾额,也想赐一块给王阳明的家乡,而严嵩等几个奸臣心里妒忌,对嘉靖皇帝说:“谢迁的话,不能全信。”为此,嘉靖皇帝特意派了一个姓何的翰林,到余姚来暗查察访。

  何翰林坐船到余姚来,故意在船头上挂了一块木牌子,上写“是书必通”四个大字。有一天,船到七里浦,岸上有个七八岁的孩童,大声叫喊船停停,船停停。何翰林听见了,便叫撑船的把船靠岸,将孩童叫到船里,问他有啥事孩童指着船上的木牌说自“先生,‘是书必通’,请问你有没有读过‘通书’”何翰林想,四书五经里没有“通书”这一部书,但不好说不知道,只好说了声:“自然读过。”那孩童从身边摸出一本书来说:“那么请你背一背。”何翰林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本皇历,就问:“你能背”孩童说:“当然能背。”

  “你先背来。”

  孩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了一遍。

  何翰林一边看书,一边听,等孩童背完,他也照样从头到尾背了出来。

  那孩童又说了:“顺背只能算读过书,不能称‘通',要称‘通’,须要倒背一遍。”

  何翰林听了大吃一惊,说:“难道你能倒背”孩童说:“请先生听好。”说完,就照书倒背起来。何翰林拿着书边听边对,果然一字不漏。这一来,何翰林只好认输,并当着孩童的面,取下了那块“是书必通”的牌子。心想,小孩子也有这样的文才,另外的人更不用说了,他就不再察访,连夜赶回京城回复皇帝说:“余姚人果然有文才,有学问。”嘉靖皇帝听奏后,赐匾的事就决定了。这时,谢迁已告老回乡,慈溪的赵文华当了文华殿大学士,余姚得了“文献名邦”的匾额,他不服气,但又不敢违抗圣命,就和几个好臣商量,从中刁难。送匾的时候弄得冷冷清清,并且规定,匾要向里挂,不准朝外挂。

  所以明朝以来,余姚县衙门的头门口,一直挂着“文献名邦”的匾额,但一直是朝里不朝外的。

  天童寺

  阿拉宁波东乡的天童寺被称为东南佛国,这个寺院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一千七百年前,有个后生,名叫义兴,卖席过日子,生意勿好,三日倒有四日饿肚皮。有一年夏天,他卖席到东谷,走进山岙,人凉荫起来,一看,这地方四面是青山,还有一条小溪坑。义兴看看是个好地方,就住下来,决心修身当和尚。

  义兴住下后,种种桃,种种菜,空落工夫就坐在草庵前念经。念啊,念啊,头发念白了。有一天,玉皇大帝带着太白金星在天上巡游,巡过东谷时,看见从地面射上一道金光,往下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和尚坐在庵前修行。玉皇大帝交关感动,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服侍老和尚。太白金星演化成一个十四、五岁的童子,每日为老和尚送菜送饭,义兴和尚看看这个童子乖聪勤力,就收他作徒弟。

  那年头,正好司马昭做皇帝。皇帝相信佛教,想拜一个得道高僧为师,到处寻不到,为此事闷闷不乐。有一天夜里,皇帝在梦里看见一个童子对他说:“东南方向,有一个小茅庵,庵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这个老和尚就是你要拜的高僧。”

  皇帝蛮相信,第二天,马上动身朝东南方向寻来。一寻寻到东谷,果然有一个草庵,庵里老和尚端端正正坐在庵前念佛,皇帝当即拜老和尚为师。这天中午,皇帝要离开草庵,老和尚送皇帝下山。这时童子站在庵前大声地喊师父吃饭。皇帝回头一看,吃了一惊。原来站在庵前的这个童子和梦中的一模一样,连声音也相同。心里想:这难道是天意安排的吗我何不趁机将寺院造起来。

  回到京城,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要在东谷建造寺院。

  过了几年,童子看看寺院已经造好,老和尚也有人服侍了,就对老和尚说:“师父,我要走了。”老和尚说:“你辛苦了好几年,如今寺院也快造成,你为何要走”

  童子只得从实说了:“我本是太白金屋,是奉玉皇大帝之命来服侍你,现在你已有人服侍了,我也可走了。”说着童子就不见了。

  义兴和尚为了纪念这个神童,就把造好的寺院取名为天童寺。

  虎头鞋

  做长辈的为啥要给刚刚出生的儿孙穿虎头鞋这有来历。

  深山冷岙有老虎,经常下山吃人,闹得人心不宁,提心吊胆,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关在屋里,不让出门。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小媳妇,对三岁儿子交关中意,欢喜给他穿戴打扮,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给孩子做了一双“虎头鞋”。孩子穿上这双鞋,交关高兴,整天在外奔跑、玩耍。

  一天傍晚,山里的老虎又到村里来找吃食,一见村边有个小孩在玩,就一跃向他扑上去。当老虎按住小孩时,看到小孩的两只脚,心里想:咦,我的孩子在窝里,咋会跑到这里来就轻轻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见自己脚上穿的鞋和老虎的头一样,想起娘在给他穿鞋辰光说的一句话“咬、咬、咬。”就一边“咬、咬、咬”地大叫,一边仰面朝天,双脚用劲乱踢。这时,老虎正低下头,用舌头爱抚孩子,孩子的一只小脚刚好踢着老虎的一只眼睛。老虎忍着痛又想:啊呀,这不是我的孩子,这只小虎比我还厉害,它准能吃掉我。吓得掉头拼命向山里逃去了。从此,老虎就不敢下山来吃人了。当人们晓得这个原因,都学着这个聪明媳妇的样,给自己的孩子绣上一双虎头鞋,穿在脚上防老虎伤害。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

  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

  “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

  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

  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

  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

  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

  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

  “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

  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

  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

  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⑴ 谁能帮我举一些人生小故事大道理出来,要

小故事: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小故事及感悟: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小故事: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故事心得: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小故事: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大道理: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小故事:右手握左手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小故事大道理:你和你圈子里所深信的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在别的人和别的圈子里看来也许完全不同。

⑵ 风吹什么,最后是师父说小和尚的心动了,这是一个故事哲理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⑶ 求小故事大道理,故事在200字左右

两只钟已经忙活了一辈子。

有一天,一只老钟对一只小钟说:“你一年里要摆525600下啦。”

小钟吓坏了,说“哇,这么多,这怎么可能?!我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下呢!”

这时候,另一只老钟笑着说:“不用怕,你只需一秒钟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可以了。”

小钟高兴了,想着:一秒钟摆一下好像并不难啊,试试看吧。果然,很轻松地就摆了一下。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小钟已经摆了525600下!

很简单的故事,却寓意着深刻的道理,当我们面对大困难的时候,往往望而怯步,孰不知只要根据实际,分期制定小目标,一一完成就行了。我想,这不仅是送给我的学生,同样是对自己的鞭策

别让蟑螂害了你

一个人把一只叫作蟑螂的东西带到了他的新居。他很快就会发现,整间干净的房子都变成了它们的天下。它们的繁殖能力极为惊人。但是它们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真正可怕的是蟑螂最喜欢脏东西,什么地方不干净它就往什么地方去。即使是再干净的地方,只要被它们爬过,也会变成细菌孳生的场所。

这个人使用一些手段来企图杀死他们,比如蟑螂屋、蟑螂药等现代化的科学武器,但是他发觉蟑螂们也显然进入了现代化。无论何种手段,它们总是越战越强,生生不息。它们的优势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一点点藏身的地方,它们就可以安顿下来繁殖生养,然后出去传播病毒和肮脏。所以他的衣服,他的箱子,他的柜子,他的床都变成了它们恣意潇洒的舞台。

最后这个人发现,把他们杀死的惟一的办法就是:丢掉所有的衣服,所有的箱子,所有的柜子和床。

大道理:像那只蟑螂一样,你的坏习惯就像一种慢性病,一开始可能还不能引起你的注意,但是你不重视他,并不能意味着它不存在。如果你发现它发现得越晚,你的损失也就越大。

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大道理: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通通忘记,不要沉湎于懊恼、后悔之中,一直往前看。这时你会发现,我们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一天都是我们新生命的开始。

杀掉不如改掉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

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还是被主人提出来杀了。

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 ”

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叫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

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

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

“这个很难,”那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省事。”

“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 ”邻居疑惑地问。

“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 ! ”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而去改变呢 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的行为与我发生矛盾时,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 ”

于是那人一直保持着杀鸡的习惯。

大道理:往往自己目前只要做出一点点让步就可解决的矛盾,却要在将来付出巨大的牺牲乃至生命。在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⑷ 三个和尚的故事

老和尚和小和尚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故事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故事是:。。

相信各位看官都听过这个不断重复和循环者的故事,听似愚蠢。。。我们自己不经意间重复和循环着许多事情,实在愚蠢,但也无奈。。。就好比无限循环小数,或者计算机语言里的死循环,又或者是武侠小说里的阵,兜来兜去总是回到原点。这种故事一点趣味都没有,没情节没发展没悬念的~~~

其实发明故事的人一点不蠢,是听故事听了那么多年直到今天才明白其中道理的我比较蠢。

《三个和尚》这个故事的情节逻辑有问题。“1个和尚抬水喝”很显然一个和尚用一个桶水就够了,可两个和尚挑水喝,2个人还是用一个桶,这样够吗这是第一个逻辑问题。就算这一点逻辑无误,一桶水刚好满足2人的量。“那么3个和尚没水喝”很显然,人数增长了2倍,水量却不变,水肯定不够。那么“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理解就不应该是3人因互相推让对方去抬水而没水喝,因为很显然水不会够,而按照原文推理,三个如此精明的和尚就不会去做无用功,而是会坐下来讨论解决饮用水的方案,这是第2个逻辑问题。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理解应该有2个,一个是赞美版本,“3个人没水喝”是因为水不够,而出家人慈悲为怀,3人互相推让,最后谁也没喝成;讽刺版本是,“3个人没水喝”是因为水不够,而三个人的商讨对策是一个人下山再买一个桶回来,结果三人互相推让对方去买,最后谁也没喝成水。而赞美版的理解同样犯了第2个逻辑错误,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理解最终应定论为那个讽刺版本。

⑸ 3分钟哲理小故事

3分钟哲理小故事有:

1,老和尚和小和尚

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天无绝人之路,人生路上遭遇进退两难的境况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是路。

5,阴影是条纸龙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⑹ 动画片《一禅小和尚》中那个老和尚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么知道这么多人生哲理呢

他不一定经历了很多东西,只要修行有了一定的境界,就开悟了,此时就会有一切智,进而策发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因为万法皆由心生,还从心灭,一旦悟道了,就会大彻大悟。

此外,说句题外话,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就会策发神通,具体的话,可以网上搜一下佛教的六神通。

⑺ 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三个和尚告诉我们,只要团结合作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看看到你舒服我也想舒服,教育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做人不要太自私,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反倒说有事后还会害了自己。做人要忠于集体,忠于团结。

1三个和尚故事简介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不久,来了个高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高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2三个和尚告诉我们的道理

人挑水心不齐也不及一人多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两个人才辛辛苦苦抬来一桶,还不及一个人挑得多。

想不劳而获只会空喜一场

忽然听到一声响雷。三人奔出一看,天空飘来一朵乌云,“快下雨了!”三个人都这么想。有雨就有水,大家赶去把水缸、木桶搬了出来,等待积水。谁知天上的乌云看他们想不费力就得到水,竟然生气了,一滴雨也没下,就飘走了。三个和尚空欢喜一场。

相互推托,自私自利,总会后悔

后来,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后悔都来不及。

团结力量大,互相推卸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这部动画片,也让我们懂得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从小树立与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观念,人心齐,才能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