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关于祝福的诗句有哪些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送征衣·过韶阳》宋代:柳永 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
1关于祝福的诗句有哪些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送征衣·过韶阳》宋代:柳永
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翻译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仰望祝寿:祝我皇寿比南山,万寿无疆。愿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业,与天地同长久!
3、《长寿乐·南昌生日》宋代:李清照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翻译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4、《酒泉子·买得杏花》唐代:司空图
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翻译黄昏时举酒祈祷东风,愿你对她稍加宽厚,吹拂从容。
5、《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代: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翻译正是端午的美好时光,祝愿老人能够活到一千年。
6、《长恨歌》唐代:白居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翻译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7、《樛木》先秦:佚名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翻译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8、《螽斯》先秦:诗经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翻译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
9、《天保》先秦:佚名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翻译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使您财富日丰盈,没有什么不盛兴。
10、《南山有台》先秦:佚名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翻译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很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11、《蓼萧》先秦:佚名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翻译您的德行洁无瑕,祝您长寿永无疆。
2表达祝福的古诗词有哪些表达祝福的古诗词有以下几首: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3、《二郎神·炎光谢》宋·刘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4、《代父送人之新安》明·陆娟
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5、《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唐·杜甫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参考资料
古诗词网:http://mgushiwenorg/typeaspxp=1&t=%e7%a5%9d%e7%a6%8f&c=&x=
3诗经中对他人爱情赞美或祝愿的语句有哪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具体内容如下:
1 桃之夭夭,有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以。其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句就可以算作最好的祝福了,毕竟这是每个女人心底最希望得到的幸福。
4请问能否列举一下诗经中出现过的表达祝福的字或词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既是承诺还可以用于对感情婚姻的祝福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祝人子孙众多
赏析
“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但拖了一个经学的尾巴。朱熹《诗集传》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发挥,没有贯彻其“《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一并认为“附会无理”(《诗经通论》);方玉润进而指出:诗人措词“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诗经原始》)。确实不可泥求经传,而应就诗论诗。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古文宜作■(上宀中多下一),窃谓宜从多声,即有多义。‘宜尔子孙’,犹云多尔子孙也。”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樛木》祝贺新婚幸福,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5诗词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有哪些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释义: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释义: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释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4、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释义: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桨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释义: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6诗经中一首十段表达对爱人思念/赞美/祝福/的诗诗经中描写思念爱人的句子篇一《《诗经》中表达思念的语句》《邶风雄雉》中,作者以一介女性,发出“瞻彼日月。
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易云能来? ”日子一天天经过,思君之情悠悠不绝。
路途遥遥千万里,你什么时候才会来?这样的思念之情从一个少女的嘴里娓娓道出,诚而真挚。《匏有苦叶》中载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
不涉昂否,昂须我友。”翻译出来即为:船上的艄公招手让我快点上船,但别人上船了我偏要留下来,因为我在等我的男朋友。
《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描绘的是一幅娴静女孩约会情郎于城角却故意隐身不与之相见,使得情郎搔首等待来回寻找的情景。《陈风泽陂》中的思念之情则更为强烈:“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一个女子在荷塘边见到一个美男子,彻夜思念难以入眠,竟而至于因相思而“涕泗滂沱”。
《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就是一名戍边兵士对家中妻子的思念。而《伯兮》中所记述的则是一名妇人对征夫的深深思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自夫君随王征东。
妇头发零乱如飞蓬,并不是没有油脂来洗,只是因为不知道为谁去整饰仪容!可惜的是,“曷月予还归哉”和“谁适为容”,却都不能让自己的心上人看见,只能留与后人凭文而吊。《诗经》中,就我所见最让人动容最凄惨的篇章,莫过于《唐风葛生》,它叙述的是一妇人对亡夫的思念,其中诗句断人心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葛藤覆盖着荆条,蔹草长满山冈,我的夫君亡于此,谁人来和他做伴?他独处多悲伤。可怜我未亡人度日如年,夏漫长,冬凄凉,只待百年后,与你共墓床。
这一句,胜过了所有海誓山盟。
鲁迅作品中出现的与现代规范使用字、词不同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作品中使用的是古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由于所受教育的原因,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沿用古人曾使用过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这在当时的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常有的,是这一时代语言的特点之一,例如:
1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为了忘却的记念>>)
2 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 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 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药>>)
3 又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为了忘却的记念>>)
4 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或者是有什么豫感了。(<<祝福>>)
5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的前涂,黯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在例1、2中的”竦”分别是”耸”:高起;和”悚”:恐惧。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也是可以查到古人用这两个通假这字的例子。例3中的”叶”是属于古今字,”叶”同”页”,王彦泓的诗<<寓夜> > :”鼠翻书页响,虫逗烛花飞”就是一例。例4中的”豫”和”预”是异体字,作”预先”解释时两者相通。而例5中的”涂”与”途”属于古今字,《商君书 画策》就有”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涂”的写法,而90年版例5的”涂”在94年第5次印刷时改成”途”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沿用传统的用法,是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的产物,保留下来是可以与前四例一样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化。因此,这类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情况应该保留其原有风貌,而无须象例5一样改掉。
第二类是属于当时特有的用字、用词。例如:
1.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是伊对的。(《阿Q正传》)
2.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伊们一见阿Q走来,个个躲进门里去。(《阿Q正传》)
两例的“伊”是当时用“她”还不普及的特色之一。除了“伊”字外。在《 <呐喊>自序》中的“质铺”、“川资”、“格致”等词语都明显地带有当时用词的特点,所以保留作品原有的风貌,供后来的者了解当时的文化情况是应该的,在课文的注解中加以点明,让学生了解也是必要的。
第三类是一些使用了错别字的情。例如:
1.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阿Q正传》)
2.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阿Q正传》)
3. 先碰了一个大钉子, 力气固然也白化,此外还得借一百块钱来付纸帐。(《为了忘却的记念》)
4.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祝福》)
在以上的例子中,“搭连”、“崇正”、“白化”、“支梧”共出现了五个与现代汉字使用规范不同的错别字,我们翻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查阅不到有“搭连”即“褡裢”;“崇正”即“崇祯”;“白化”即“白花”;“支梧”即“支吾”的解释;只有“枝梧”同“支吾”的用法。出现这些错别字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作者的笔误;B.编者的漏检;C.排版或校对的疏勿。其实,无论是哪一个出错都是允许的,而我们课本的编者也是知道这类错字的情况,并已在课文的注释中加以说明。以此保持作品的原有风貌,我认为这样处理是不当的。尊重历史,保留历史痕迹应有原则,如果是属于前面所说的第一、第二类情况,保留是应该的,也是应当保留的。而这第三类的情况,为规范起见,我们应该切实加以修正,这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原来的编者、排版、校对都是一个尊重;况且,以鲁迅先生的求实精神,若泉下有知,也会为纠正这些错误而感到欣慰的。
保留传统,维护作品原有的风貌,修正人为的错误,使作品更显其典范作用,这对高中学生是一次规范汉字使用的教育,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祝福
歌曲原唱:张学友
填 词:丁晓雯
谱 曲:郭子
不要问 不要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 偎着烛光 让我们静静地度过
莫挥手 莫回头 当我唱起这首歌
怕只怕泪水轻轻地滑落 愿心中 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几许愁 几许忧
人生难免苦与痛 失去过
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 情难舍 人难留
今朝一别各西东 冷和热 点点滴滴在心头
愿心中 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伤离别 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 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 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伤离别 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 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 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若有缘 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不要问 不要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 偎着烛光 让我们静静地度过
莫挥手 莫回头 当我唱起这首歌
愿心中留着笑容 陪你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扩展资料:
《祝福》是由丁晓雯作词,郭子作曲,张学友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1993年12月11日发行的专辑《祝福》中。 1995年,张学友凭借该歌曲获得第六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年度歌曲。
张学友(Jacky Cheung),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毕业于香港崇文英文书院。
1984年因获得首届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而出道。1985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Smile》。1993年发行的专辑《吻别》打破华语唱片在台湾的销量纪录 。
张学友没有特别擅长的音乐风格,因为他能够演绎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虽然他的歌曲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但是他淋漓尽致的表现功力总是能够把情歌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来;他以其极富感染力的唱腔演绎了《吻别》、《等你等到我心痛》、《情网》等众多经典歌曲;而在演绎《头发乱了》、《饿狼传说》等快歌时,他以其轻快奔放的演唱方式,配合歌曲的节奏,也让这些歌曲成为经典 。(新华网、《新闻午报》评)
一、背景概述与语境情景的酿造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旧历的年底对于习惯使用夏历(俗称阴历)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正儿八经的年底,“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按传统习惯,“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送旧迎新,祷神祈福的盛大活动便开始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毕竟最像”呢?也许这句话应当这样说:
①旧历的年底到了。
②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
③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
④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
但鲁迅不这样说。鲁迅开始讲述故事的这句话显得别扭、生硬,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信息。如果把阅读小说视为一种会话方式的话,这就违背了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则可以认为这句话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鲁迅先生自然不会说一句毫无意义的话。
我们不由联想到类似的一些话语:
①战争就是战争。
②雷锋就是雷锋。
③正宗毕竟是正宗。
④伪劣产品毕竟是伪劣产品。
这些话语显然都不能从表面意义去理解,它们都是故意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的违反,然而,却因此产生了一种言外之意或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句①表示强调,是说战争必然是严酷的,言外之意是说悲痛无益,表示告诫或慨叹;②③句并不表示对对象的真假判断,而是表示褒扬和赞许;句④则表达了一种愤慨的态度,表示批评或指斥。这些句子在一定语境中,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情感态度,产生一种言外的语用含义,完成某个具体行为。
鲁迅讲述故事的开场白也是如此。旧历的年底是我国传统大节——春节。习惯上,春节并非单指夏历元旦这一天,而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节为止,其间包括腊八、祭灶、除夕过年等。此过程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庄严而隆重,与之伴随的各种习俗充满喜庆而又热闹。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范成大《祭灶词》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居车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送君醉饱登天门,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是送灶王爷上天祈福,以保下界来年平安。所以鲁迅讲述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少有变化。在鲁镇的芸芸众生祈禳神灵之际,已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发出了魂灵有无的疑问,“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是企盼着神祗的降临,还是怀着希望破灭走向地狱的恐惧?她生于这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死于这文化历史氛围之浓厚,那些“钝响”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种种“新年的气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对比鲜明的背景。
“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内部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遽复杂的历史背景。因背景深厚,更加顽固,因其久远,牢如坚冰。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全部喜庆气象的经验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语境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
二、讲述评议与主体表现的价值取向
小说免不了“讲述”,正如瓦尔特·司各特所言:“行动、语调、手势、恋人的微笑、暴君的怒容、小丑的怪相——一切都必须在小说中讲述”([美]WC《小说修辞学》)。小说总要向读者讲述发生了什么,甚至委婉地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也许还要插进几句相关的评议。作家的思想观点即使是隐蔽的,倾向性也会“在故事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细心推敲作品“以言述事”下的“所为”,体会话语隐含的语义,总能揭微显幽,把握住主体表现的价值取向,进而感受作品的主题。
《祝福》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这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主”,叙述者“我”讲道:“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叙述是平实的,叙述者介绍了鲁四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联系后文对鲁四书房的描写,那“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摆在案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一个不学无术信奉宋明理学的、没落腐朽的乡村地主的形象便鲜明地呈现出来了。最有趣最深刻的是这里插入的一段叙述者的评议:“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还是”,仍然是,竟然是。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叙述者“我”当然不能等同于作家本人。但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叙述语言,却清楚地反映出作品的主体倾向性,对人物的嘲讽批判,正隐约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在冷静的没有直接表露情感态度的叙述语言中,主体的思想情绪仍然曲折地流露出来,作品的主题亦如深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在情节的波光中渐渐被映射出来。
三、过渡衔接与情节发展的意蕴
过渡衔接的叙述语言有时不只起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的结构作用,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概括故事的意蕴,收到“以言做事”的效果。
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女工,小说讲述人们对她的称呼,先后出现过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个句子都是普通陈述句,句子的表层语义没有什么变化。①②句主语相同,主要指称鲁家上下人等,第②句仅增加了一个副词状语“仍然”;②③句比较,只是主语变了,多了一个连系副词“也”。表层语义似乎仅仅交待了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未曾发生变化,但只要回到情节的发展中,回到具体的语境中,细一咀嚼,便能体味出三个句子不同的丰富意蕴。
祥林嫂是死了男人的寡妇。初到鲁镇,鲁四“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只是因为“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份耐劳的人”,四婶看中了她的能做,看中了她的驯顺,勉强将她留下了。于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从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时代,“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传》),妇女只能依附于男人生存,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出嫁之后,甚至姓氏也得“从夫”。祥林嫂夫家是卫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大概”,不确切之谓 。丈夫姓氏尚不甚了了,更不必说祥林嫂本人了。小说未言及祥林嫂的姓字,这不是作家的疏忽,正是为了表现妇女低下的地位。这句话作为过渡句,通过一个称呼语交待人物的身份及其深蕴的文化历史内涵,也表明她终竟被鲁镇社会暂时接受和承认了,开始了她在鲁镇新的生活。故事由此逐渐把情节展开。
决定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并非因为她是寡妇,而是因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两代,妇德的核心是必须遵守“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伦理信条的,寡妇倘若再嫁便是“败坏风俗”、“父母、国人皆践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愿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一注钱来做聘礼?”社会的贫困逼得穷苦的农家不顾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强制她再嫁。祥林嫂似乎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节,她“真出格”,“闹得厉害”,“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看来她是深受“讲理学”的鲁四的影响,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是恪守妇道的。然而,她终于还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鲁镇做女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她自身的改变姑且不论,“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婶的不满也许只是因为她“没有先前一样灵活”,做活已不如从前。鲁四则“暗暗告诫四婶,祭祀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于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时节,现在却轮到祥林嫂清闲了。祭神祀祖的典礼礼节原本有极严格的讲究,范成大《祭灶词》云:“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可见祭拜的典礼凡女人都是不能参加的,所以《祝福》写道:“拜的却只限于男人”。现在,祥林嫂连“一切饭菜”都不能做了,“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因为她是寡妇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最终被人们彻底地抛弃了。故事循着三个句子描画出的坐标曲线逐渐发展到高潮。
这三个句子如祥林嫂命运轨迹上的三个点,深刻地呈现出人物的遭际变化,是人物与社会矛盾撞击出的三朵火花,像三个聚光点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剧。这三个句子是对情节的三次概括,其隐蔽在称呼语后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表现出主体批判的锋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向人们暗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这里,作品通过“以言述事”实现了主体的“言之所为”,完成了主体的语言行为,而作品的文本意义也渐渐被显现出来被我们所读解。
1、满劝金钟,祝寿如花岁岁红。——出自《减字木兰花》宋代:王观
释义:给杯子倒满酒,祝福你每年都如花儿一样。
2、五福三灵禄永永,长寿仙人。 ——出自《浪淘沙(祝寿)》宋代:米芾
释义:永永远远的多子,多福,多寿,做个长寿仙人。
3、好是百花魁。年年称寿杯。——出自《菩萨蛮祝寿》宋代:甄良友
释义:今天的花是百花之王,每年的今天都是您的寿宴。
4、祝寿祝寿。筵开锦绣。——出自《浪淘沙令(祝寿)》宋代:史浩
释义:祝寿筵开,画堂深映花如刺绣。
5、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出自《除夜作》唐代:薛能
释义:祝寿的时候想着圣人的名言,驱傩的时候看各处的鬼神。
6、满酌玉杯萦舞袂。南春祝寿千千岁。——出自《蝶恋花》宋代:晏殊
释义:杯子里面装满美酒,歌舞升平。祝您福寿千千岁。
7、儿孙贤俊,家道荣昌,祝寿无涯。——出自《诉衷情(寿)》宋代:晏殊
释义:儿子跟孙子都是英俊贤明,家道繁荣昌盛,希望你永远这样。
8、今日宜孙庆,还参祝寿篇。——出自《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唐代:李峤
释义:今天适宜大肆庆祝,还可以参杂着很多祝福的话语。
9、髯翁笑领彩衣郎,同祝寿千百。——出自《好事近(为妻寿)》宋代:管鉴
释义:年老的老人笑着带着孩子,共同祝福你。
10、华堂举酒。簇簇亲姻相祝寿。——出自《减字木兰花(简沈都仓)》宋代:沈瀛
释义:大家都在大堂里面举杯喝酒,亲戚朋友们祝贺她的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