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让人赞不绝口的生日贺词?

问答 0 60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赞不绝口的生日贺词?,第1张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赞不绝口的生日贺词?
导读:左思。左思有两个致命的先天缺陷,注定使他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是出身寒门,二是长的太丑。经过十年努力,《三都赋》横空出世,一代丑男左思从此扬眉吐气,成功逆袭。一公元 280 年初夏的一天,天色尚未完全放亮,洛阳城中的一些店铺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

左思。

左思有两个致命的先天缺陷,注定使他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是出身寒门,二是长的太丑。

经过十年努力,《三都赋》横空出世,一代丑男左思从此扬眉吐气,成功逆袭。

公元 280 年初夏的一天,天色尚未完全放亮,洛阳城中的一些店铺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并非是要发售什么回报率超高的理财产品,也不是年宵邮票上市的日子,他们急切想买到的东西是「纸」。

这些日子,「纸」成为整个洛阳城最稀缺的东西,不仅价码像坐过山车地往上涨,原来每刀千八百文的纸,一夜之间涨到两三千文。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天不亮就得排队、拿到号才能买到。还有好多的人骑马、坐轿跑到外地买纸,搞得朝廷一时动了要「限购」的念头。

这一切都因为洛阳城最近都在传抄一篇名为《三都赋》的文章,他的作者叫作左思。

左思看到自己的心血之作引发如此的轰动效应,百感交集,激动兴奋之余,心里有一种积压已久的心酸不断涌动,以至于悄然间泪水已经挂在自己的脸颊上。

他能有今天真的太不容易了。

左思有两个致命的先天缺陷,注定使他不能随随便便成功。

第一个缺陷是他的出身,左思生于寒门,他的父亲左熹最早只是一个小吏,努力往上爬,终于当上殿中侍御史的职务,但说到底还是属于寒门序列,和门阀贵族扯不上关系。

「根不正苗不红」,这基本决定了左思的前途命运。

要怪只能怪他出生的不是时候,当时门阀士族盛行,控制了社会阶层上升通道,门阀贵族子弟不想做官都很难,而寒门子弟无论如何努力,出人头地的机会却非常渺茫。

造成这样的局面,要从历史上的选官机制说起,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就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通过这样的「察举」,确实涌现了不少人才。

但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便难以为继了,一些人为了走仕途,开始政治秀、道德秀。譬如孝顺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那要表现得比他人更孝顺才能出头。

如果父亲去世了,按照传统的丧礼制度应该守孝三年,就是说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有人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顺,不住家里而是住到他父亲的墓道里面。如果家庭比较富裕的话,墓可以做得很大,除了墓以外,前面还有一个不短的墓道,他们暗地里在旁边的地上搭一个小房子,通过墓道与墓相通。因此这些「孝子」名义上在墓道里守墓,实际上在房子里过着正常的生活,守孝的几年工夫居然生了几个儿子,后来被人揭发。这样以守孝而骗名的比比皆是。

察举制由此成为生产骗子的流水线,比这更具危害性的是,到东汉中后期,地方察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推荐只看是否是名门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副实,使得察举制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

所以当时流行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翻译过来就是:被推举做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被荐举做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像鸡一样胆小。

没办法,后来一代枭雄曹操不得不搞「唯才是举」,因为察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他征战天下的需要,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手下的官吏能有更多寒门子弟,从而不受制于士族。但战争时期可以这样,通过慧眼选拔几个得力的谋士能应付。天下已定,要构建一个复杂的官僚体系,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迫切要求重新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因此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隆重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选官制度核心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供吏部选官作为重要参考。

这些「中正」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考察家世,就是要调查其家庭出身与背景,包括父祖辈的资历和仕宦情况以及爵位的高低等。二是进行行状,也就是对个人的品行才能进行总体评价,和现在的品德评语差不多。当时的总评都很简洁,大多用很少的字进行精准概括。三是定品,就是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主要依据行状,家世只能作为参考。将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九品中的二品取得了做官的优先权,被称为上品,其余则被看作是寒门下品。为什么不是一品呢?因为从来没有人成为一品,只是个虚设罢了。

谁能到上品呢?这要看中正,由此「中正」成为关键之关键,「物盈则亏,法久则弊」,这个选官制度发展到西晋时,中正之职完全控制在门阀士族手中,屁股指挥脑袋,开展人才品评工作时,品行、才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门第出身则成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上品基本被门阀士族子弟占据,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对于门阀士族子弟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而对于寒门子弟则是「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晋武帝司马炎时期主管官员考核任命的刘毅上书,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八大弊病,一是品级的高低随着家族的兴衰、势力的强弱而变;二是各地选举出来的大中正官员因为自己才能经历限制,往往难以选准才职相符的人才;三是确立人才有九品,可是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坚持,导致优劣颠倒,高低错乱;四是设立中正官员职位,但是没有奖赏依据,又不允许别人申诉,导致中正官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受冤枉的人意见不能上达朝廷;五是中正官难以与人才一一谋面,只能根据官府搜集和别人品论,难以保持公允;六是在具体的考评中,因为个人的喜好,往往政绩斐然的却被评定为低品,政绩平平的却被列为上品;七是职位对人才需求条件差异很大,依据品位取人,往往任非所长。按照评语取人,又受品级限制,导致矛盾;八是定位下品指不出缺点,定位上品又说不出优点,结果评定只靠人际关系,容易栽培私党,对国家无益。

刘毅将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建议全面改革人才选拔制度,让真正有才之人脱颖而出,但遗憾的是司马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左思而言,他的未来还真有可能就是一场梦。

如果说第一个缺陷是体制原因,那左思的第二个缺陷就不能再怪社会,因为他长得太丑了。

常常说「郎才女貌」,女子讲究容貌,男人似乎有才华就可以,长得不帅完全能说得过去,但左思的「丑」却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成为了他成才路上的「拦路虎」。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左思长得实在太对不起观众了。

《晋书》上说他「貌寝」,就是容貌丑,但丑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倒是《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说的是当时的美男子潘安,他每次出行,都会引起广大妇女同志们的骚动,走到哪里都会遭遇粉丝们的大呼小叫,抢着给偶像送礼物或和偶像合影,互相还推挤厮打,好不热闹。这些妇人对潘安的喜欢还体现在行动上,「莫不连手共萦之」,这里的「萦」不太好解释,反正就是动手动脚,有些吃潘安豆腐的嫌疑。

左思看到这样的场景,很是羡慕,于是也学着样子出去游逛。果然也出现了一大堆妇女,把他围住了,但没有尖叫、没有鲜花、没有飞吻,有的是她们的唾沫。左思只能落荒而逃,狼狈样子可想而知。

这些女子大概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左思,「长得丑不是你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为了突出潘安之美,运用对比手法来反衬左思之丑,未免不够厚道,但那确实是一个拼颜值的年代,《世说新语》里专门有「容止」篇目,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诸篇并列,同时那也是一个帅哥云集的年代,潘安、卫玠、嵇康、裴楷、王衍等,层出不穷,络绎不绝。

魏晋时代的风气是喜欢品评人物,一个人的外貌风度会在评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论才识如何,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所以长得帅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比外貌更重要的,则是门第。但这两者,左思恰恰都不具备,所以说,这两个先天缺陷对左思的影响是致命的。

这还不算,除了这两个缺陷,左思还有一个毛病——说话不利落,用史书上的话是「口讷」,这其实挺好理解,容貌严重打击了左思的自信心,让他无法出门刷脸,所以只能「以闲居为事」,天天猫在家里,长时间不与人接触,讲话能力自然会下降。

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样的人生足够黯淡,大部分人可能就此沉沦下去。但左思是个例外,不被待见的他通过努力成功逆袭,上演了一出身残志坚的好戏。

左思能够逆袭,大概和他父亲左熹最初的刺激有关。

很多,不枚胜举。比如东汉的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 都是四世三公。另外汉代 清河崔氏,一直到隋唐时期都是的北方著名大族。在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还有: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补充:

北朝和隋唐的时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也很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