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传说

妈妈 0 80

关于粽子的传说,第1张

关于粽子的传说
导读: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

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承袭传统的表现。 提到端午节,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粽子,以下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

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1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和神灵,以求吉祥。后因粽的谐音,又有了更多寓意。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粽子的寓意:求取功名

粽子中“棕”和“中”发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在古代如果一个书生要准备考取功名,可以在端午的时候赠送粽子给他吃,并且祝福他顺顺利利的中举。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时候,祝福学生们考试顺顺利利,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粽子的寓意:求子

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物,粽子的发音和“中子”类似,在古代的习俗中,人们比较讲究这种谐音的祝福语,多吃粽子就寓意着能多得儿子。在古代制作粽子时,除了以糯米为原料以外,还会加入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材,比如益智仁、赤豆等。

粽子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人们为了担心河中的蛟龙等凶物伤害屈原的尸体,就将糯米装入竹筒中,然后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着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习俗中,人们制作粽子时选择用红绳将其捆绑,然后放在小孩子的兜里,这样就寓意着给小孩子护身符。

粽子的由来

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掷粽子于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怀念。除此之外,端午节的粽子还有驱赶蛟龙、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曾经有这样的记载,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屈原,梦中人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粽子。

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2

一、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1、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二、粽子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3

粽子的由来?是怎么来的呢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国内文化习俗: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要看你们那的习俗,按古时候的说法是,丈夫五月初六那天得去迎接,迎接时不可能空手,得带上礼品赠送给岳父岳母。

嫁到外地端午节还要给娘家送礼,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

不仅仅是明朝才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那天都要“归宁”的,也就是回娘家,而且妻子回娘家了,丈夫五月初六那天得去迎接,迎接时不可能空手,得带上礼品赠送给岳父岳母。

扩展资料:

端午节回娘家禁忌:

在湖北秭归民间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说,端午节甚至比春节还隆重,已婚女子要带着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见父母。

或步行,或坐轿,或骑马,或坐船回娘家,与娘家人团聚过端午。女儿娘家的父母要准备好酒菜,并邀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度过一天的快乐时光。

在以前的老北京,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巧手媳妇还会编织五彩粽子(内壳用硬纸叠成,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佩戴身上祈福增寿。

送粽子代表高中。

因为是端午节,最近许多考生家长在准备高考餐时,将粽子加入了菜单。一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二来“粽”和“中”读音接近,爸妈们想讨个好彩头,取意“高中(zhònɡ)”。杭城一些高中为了激励学生,也准备了一些包粽子吃粽子的活动。

扩展资料:

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人民网——粽子寓意高中?考生能吃粽子吗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天中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而演变而来。端午节吃粽子一是为了除瘟疫、求吉祥,二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三是光宗耀祖,四是为了“求子”。

一、除瘟疫 求吉祥

最初粽子是拿来当作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祭品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在这一天里,必须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及提供供品。祈求来年除瘟疫、与邪祟、吉祥如意。否则灾祸就会降临。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祭祀用的粽子,渐渐出现在大家的桌子上,讲究的是福泽恩惠众人。直到现在中秋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美食。虽然每个地区的粽子可能会不同,但是所赋予的含义是一样的除邪,保平安。

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军所迫,看着百姓深受水火之中,自己却无能为力,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泪罗江。百姓闻之,争相划船,想要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好好安葬。但是几日无果,又见鱼虾空游,怕他们咬食屈原的身体。就向江中投下糯米团、希望鱼虾吃了糯米团,不再去啃食屈原的尸体。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食粽、纪念屈原就成为了一种习俗。屈原的故事活跃在每一个中秋节。实质上,这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三、光宗耀祖

端午节吃粽子是每个地方的习俗,各种各样的粽子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五花肉粽、黄米蜜枣粽、红糖豆沙粽、经典鲜肉棕、栗子鲜肉粽、细沙枣泥粽等等。而且因为“粽”和“宗”音近,吃粽子又被赋予了人丁兴旺,光宗耀祖的美好寓意。粽子种类多样,赋予了人丁兴旺。

所以到了后来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因为粽子的美味,款式多样,也是因为粽子图个好彩头多子多福。

四、求子

古时候,母亲送出嫁的女儿、婆婆送新婚的礼物,都会赠送九子粽。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习俗传闻,吃了粽子就更容易“中子”和“众子”,有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寓意。而且古代看重子嗣后代,古人对于此事尤为看重,所以送粽子图好彩头

最后:端午节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除瘟疫,求吉祥、纪念屈原、光宗耀祖和“求子”,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习俗节日。在这些美好寓意的基础之上,更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赛龙舟、挂艾蒲、洒雄黄酒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端午节或许会被赋予更多美好的含义,会有更加新颖的庆祝方式出现。

端午节能不能送粽子

(1)不能送粽子的说法:

端午节是不能送粽子的,因为粽子是祭奠先人的食物,不宜赠予生者,另外,送粽还有送终的谐音,人们认为不吉利,因此端午节不能送粽子。

(2)可以送粽子的说法:

送粽子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有求子、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有一种粽子叫做九子棕,人们送这种粽子往往有求子的含义,往往是父母送给女儿、婆家送给媳妇的一种美好的期待。还有因为粽子的粽和高中功名的中谐音相近,所以送粽子也有希望对方早日考取功名,高中第士的意思。

端午节送粽子的寓意?

(1)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2)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粽子,讨一个好兆头。

(3)求子

古代端午节,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