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如果你是一个经历了死亡却百般幸运活了下来, 或者见证了很多亲近的人生命消逝的一刻, 你就会变得豁达,变得对一切苦难和挫折拥有极高的包容度, 你就会真正觉知这世上生死之外,皆为小事的真理。并非天生豁达,与世无争,只是从小见惯了生离死别。第一次
如果你是一个经历了死亡却百般幸运活了下来,
或者见证了很多亲近的人生命消逝的一刻,
你就会变得豁达,变得对一切苦难和挫折拥有极高的包容度,
你就会真正觉知这世上生死之外,皆为小事的真理。
并非天生豁达,与世无争,只是从小见惯了生离死别。
第一次遇见死亡,是小学三年级,那年10岁,对一切的感知还
处于朦胧之中,更不知道死亡的概念。
记得那是一个夏末初秋的周末,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气很凉爽,邻居一家要出去秋游了。(80年代一个院子里的邻居关系单纯又友好,各家的小孩子也都是在一起玩耍,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们都在邻居家蹭吃蹭喝。)爱串门的我自然也赶上了福利,那天爸妈不在家,我厚脸皮的粘着邻居家小朋友一起去了。
邻居家八口人加上我九个人一共分乘了两辆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妹妹一辆车;我和舅舅舅妈哥哥一辆车)这里的称呼都是以邻居小伙伴的视角为主的,后文为了叙述方便,就不一一注明
欢快的玩耍了一天之后,下午我们踏上回家的旅程。就在途中,不幸发生了。
因为我们是去附近的山上秋游,回家的时候要经过一段山路,山高而陡,因为下过雨,泥土疏松膨胀。经过的时候从车窗望出去,感觉泥土瞬间就要压下来的样子,我心里默默祈祷,“叔叔你开快点吧”。
当时舅舅开车走在前面,爸爸开车走在后面,相隔也不是非常远,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我从后车窗望出去,只见山上的泥石流铺天盖地地卷下来,瞬间将爸爸的车子严严实实裹在里面。山上的泥土夹杂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碎石头,不停的滑下来,越压越厚,我吓得几乎从座位上跳起来大喊,“叔叔塌方了!”
正在后排睡觉的哥哥(七岁)从睡梦中睁开眼,不明情况地哇哇大哭起来。
舅舅突然一个急刹车,然后又快速本能地向前面驶出几百米。停下车子,赶紧跳下来,一边跑一边大喊“快救人…快救人…”所幸附近有一些修路的工人,听到巨响之后都跑了过来,当时也顾不了山体是不是还会继续滑坡,都纷纷跑去挖人了。
因为土盖的太厚,人手又太少,挖了好久,才隐约看到了车头。我和哥哥(小伙伴)紧张又恐惧地站在车子旁边,我清楚地看到驾驶室的那边有土在不停往上冒。那是他爸爸正在努力地从车窗里钻出来,只露出了半颗头,不停的问,“妞妞呢?妞妞呢?”(妞妞是妹妹,那年6岁)。外面的人努力在刨开爸爸附近的土,想要把他拉出来,但是他的身体卡在车里,丝毫也动弹不了。后来有人开舅舅的车去了县上的工程队,叫了一辆小型的挖掘机来,后面跟着救护车。
等所有人都从土里挖出来抬上救护车的时候,基本都不省人事。妈妈为了保护妹妹,腰被车顶插进了钢板,鲜血染红了衣服,滴的满地都是,不幸的是妈妈几乎豁出了命依然没有护住妹妹。妹妹被救出来的时候,满脸都是泥土,嘴里眼里也都塞满了泥,当时她的脸色是青绿色的,整个人像一只咽气的兔子,被一个工人拎着裤腿和衣领,四肢垂落在半空中。那人低声说“小姑娘已经没气了”。异常虚弱的爸爸,听到这个噩耗,也像没气了一样,瞬间垂死过去。后来和爷爷奶奶妈妈妹妹一起被救护车拉去了医院。舅妈也跟了去。
舅舅拉着我和哥哥先往家里赶。哥哥一路上都在哭泣。我心里非常慌张又害怕,甚至紧张到没有了眼泪。
县城不大,事发当时就传开了。刚到家的时候,发现妈妈一路骑自行车从县上的商场赶回来(妈妈那时后是商场售货员),鼻涕眼泪一大把,眼睛是红肿的,后来听我父亲说妈妈是一路哭着赶回来的,因为她知道我当天也跟去秋游了,她以为我也在那辆车上。。。
爸妈当天晚上和小伙伴的舅舅一起去了医院,再后来,没过几天,邻居家的爸爸也因为伤势严重(听说很大程度是因为急着往外爬被挤破了内脏)外加失去爱女的悲痛去世了。妈妈重伤,在医院躺了几个月,爷爷奶奶万幸只是受了轻伤。
自从那天之后,邻居家的灯时长是灭的,屋里黑漆漆一片感到十分萧瑟,没多久,他们剩下的妻儿老小举家回四川老家了,房子就一直空着。每次路过邻居家的屋子,都会想起6岁的小伙伴还有他幽默又英俊的父亲,那个每次出门都会给小朋友带礼物的好叔叔。是黯然神伤,是怀念,是害怕,是遗憾,说不出的滋味。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亲眼见证死亡也算是经历过死亡。仿佛命运垂青于我,将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让我有幸躲过一劫。我时常感到自己福大命大,应该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在往后的生活里,我格外懂事和听话,爸妈不让我去的地方,一定不会心存眷恋。
第二次遇见死亡,在初二,那年大概13岁。对死亡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比较浅显的意识。
有一天放学回家,妈妈静静地跟我说:“你大表姐不在了”。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前几天不是还好好的吗?大表姐那段时间一直都在住院,我去看过她,只知道她生病了,在打吊针,却不知道她得了绝症。
突然得知大表姐不在的时候,说不出是什么感受,只是觉得从此少了一个对我好的人,少了一个逗我开心的大姐姐。她比我大一旬,刚刚25岁,也是花季年龄,却被命运无情地夺走了生命。
那天以后,我经常做梦梦到大表姐,梦到我们一起玩耍,一起逛街,一起贴春联,一起吃年夜饭,梦到她结婚生孩子。时常在梦里哭喊着挽留她,最后却还是走了。从梦里哭醒过来,才发现她真真切切的不在了。
这种梦一直持续到上大学,好多年,都在重复类似的梦,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追思。每次告诉妈妈,我又梦到大表姐了,妈妈笑笑说,是我想她了,然后让我买些东西去看望姑妈。
我每次去看姑妈的时候,她从来绝口不提大表姐,那时总是心生疑惑,难道姑妈一点都不难过吗?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姑妈已经悲痛欲绝,已经痛到心底里没有力气展现出来。她得多强大才能把这种揪心的痛掩埋的这么深,从来不表现给别人看。我知道,无数个夜晚,她一定偷偷的流过眼泪,湿过无数枕巾…好在那时候儿女多,姑妈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身边,聊以慰藉她失去女儿的悲痛。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有至亲的人离开。那些无法阻止也无法逃避的伤痛,一次次地像重锤一样敲击我,告诉我生命无常且脆弱。我渐渐懂得:任何人都只是命运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前进还是后退,存在还是消逝,都由命运掌控,无一人享有特权,任何人都不能悔棋。
第三次遇见死亡,那年我上高一,大概15岁。那时略微懂得了死亡的含义。死去的那个人,永远从人生这场戏中退场了,永远也不会反场。
这次是我的姑父,就是我去世大表姐的父亲。也许是积劳成疾,50多岁那年,患上了肺癌。因为我当时是在外地读书,不能去他身边看望他。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在电话里安慰他说,“姑父你别担心,只是咳嗽而已,按时吃药,很快会好的。”他每次都笑着回应我说,“嗯,你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等我好了就去看你。”
只是没想到,那个从小崇拜的,威严又慈祥的姑父,在我高二那年,离开了。因为我面临高考,学业紧张,没能回去送他。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成为了我长久的遗憾。后来也总会梦到他,总觉得他一直还在。有时也会同时梦到他和大表姐,梦里总是开开心心,欢天喜地。梦醒之后,一切又烟消云散,现实显得空白又寂寥。
后来意识到,梦是一座桥梁,是联接我们与失去的,或是想要又得不到的人与事的桥梁,在梦里,有我们想要的一切。
高三毕业考上了大学,姑父忌日去给他扫墓,我跪在他的坟前,默默地,眼泪情不自禁哗哗地流淌,脑海中都是小时候姑父陪我玩耍的日子,我心里默默的说,“姑父,你看,你的侄女多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你以前总夸我聪明,还说等我考上大学送我去学校,可我现在真的好想你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
从那时起,我似乎看穿了命运的一切安排,他会悄无声息的夺走你的所爱,会打破你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的想象,他会安排一些人团圆喜乐,安排一些人失散别离。命运他仿佛给你塑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在你陶醉在美梦之中不想醒来的时候,他又会猝不及防的戳破你的美梦。
也许命运的本质,就是喜怒无常,所以他总是提醒我们,珍稀拥有,活在当下。
也是从那时起,我豁达又佛系的性格逐渐开始形成。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从来都是无比宽容大度,无限包容,不争不抢。别人喜欢的,就让给别人,朋友背叛了自己,一笑而过,从不记恨。
总会觉得所有的一切早已命中注定,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身边所有出现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总会轻易看到别人的好,发现别人优秀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从来都是自动屏蔽。
总会格外珍惜身边每一个朋友,不管他是不是出于真心。
也非常珍惜自己的家人,竭尽所能的对他们好,生怕哪一天他们突然就不在身边了。
再后来,时光不停向前划过,我陆续经历着身边至亲和朋友同事离去的现实。
大一爷爷去世,后来外婆和奶奶也是接连离开。当时只是觉得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时间越久,越发难过,每每想起他们,就觉得再也无法相见,不禁就会感慨万千,陷入难过的泥潭之中。
现在,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一句简单的话,却厚重又悲怆,人生只是一趟单程的旅行,有的人陪你走的路多一些,有的人,半路就下车了,你甚至真的来不及道别。
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听到同事,朋友,因病或意外离去,每每总是唏嘘一番,除了感叹生命的无常,只能更加努力地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努力过好每一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去计较生活的得失。
毕竟,活着的每一天,都已经是上天莫大的恩赐。只有努力过好了每一天,才不会辜负生命存在着的运气。
独抚妈妈们的生命底色是女性,成为妈妈,独自养育孩子,让她们更有力量。不同的背景下共同的境遇,让妈妈们更能深切理解彼此。在她们穿越暴风雪的艰难时刻,“父亲”的角色虽然缺位,但所幸还有“温柔的力量”在场。
“一个母亲”运作的六年间接触了超过三万个独抚妈妈,见证过三万多种心碎,最后发现,要想治愈这些伤痛,首先需要这个庞大而隐秘的群体,被 社会 正常地“看见”。
文/宋贝贝 编辑/白未可
图/除封面图外,其余为受访者提供
“孩子幼儿园最后一年曾经邀请他参加父亲节的活动,他一句不行让孩子成为当天唯一没有父亲到场的孩子。这样的父亲我不知道是否还有让孩子跟他继续往来的必要。”
“孩子父亲半年前因病去世,我没有告诉孩子事实。孩子说父亲节当天要和爸爸视频聊天,想爸爸了,请问我该如何向孩子解释呢?”
……
“别人在过节,我们在渡劫”。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已有超过1500万户由单亲妈妈支撑的家庭,占单亲家庭总数的70%。10年间,单亲家庭比例持续上涨,这也意味着至少有3000万妇女和儿童,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这些特殊节日里的无助与彷徨。
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面对正在长大的孩子,如何去回答“爸爸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正于隐秘的角落里急速生长出尖锐的棱角,撕开温情铺就的面纱。
房间里的大象
杨悠然在成为“暖妈”之前,一直使用着这个名字,按部就班地生活了29年,升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 社会 时钟的每一格都在她的人生规划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直到发现暖暖在她肚子里长成一粒小小的胚胎时,她才意识到,有点乱套了,孩子竟然跑到了结婚证之前。
彼时杨悠然正在和男友一起创业,两个人都被初期阶段的一地鸡毛撕扯。“砸锅卖铁也要养你们娘俩”,孩子父亲的这句承诺,像化学反应般刺激着她的孕期激素,催化了一腔孤勇,她决定回老家待产,择期领证。
情况是从哪一刻开始急转直下的,到现在杨悠然也没有完全想清楚。孩子父亲破产的消息在她的孕晚期传来,随后是因为经济问题被羁押,长达8个月的失联。痛哭几场之后,杨悠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样的绝境。
来不及喘息,杨悠然找回当年的果敢,拿出读书考学时的劲头,捡起中断几年的心理学学习。产后5个月,她开了一间咨询室,在父母的支撑下,强行将残破的生活拖拽起来,推回正轨。
第一次当妈妈,杨悠然拿到的是超纲的考题:一个未婚的女人,穿梭在各种现实压力里,要如何当好一个女孩的妈妈?在“一个母亲”这里,杨悠然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
“一个母亲”项目落地于2015年,成立之初主要以播客的形式,为独抚妈妈提供心理赋能和生活助力。生女儿后,为了保护产后受损的视力,杨悠然将阅读的习惯改成在喜马拉雅上“听书”,“一个母亲”在平台的公益播客“母亲赋能社”由于契合她的喜好和需求,被推送进了她的播放列表,此后6年,赋能社的播客已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微信社群里,杨悠然习惯被称为“暖妈”。群里基本上都是和她一样独身带娃的妈妈,在亲密关系破裂后,和她一样,不少人在播客的世界里接触到了“一个母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彼此,相互抱团取暖。
千里之外,远在江西宜丰的娇娇,从镇上快递站的包裹堆里站起来,继续扫描当天的1000多件快递,手机里喜马拉雅的播客界面还亮着,“母亲赋能社”去年推送的丧偶专题,她已经反复听了许多遍,在何丽老师温柔的声线里,她从情绪波动里缓过来,又一汲取到力量。
丈夫因意外离开她200多天,留下未成年的孩子,大的不到7岁,小的今年6月刚满1岁,每一天的日子都很难熬,快撑不下去时,她会打开播客,听听赋能社的妈妈们读亲子绘本。娇娇也在“一个母亲”的社群里,群里有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妈妈,娇娇有时候很羡慕她们,深入接触以后她发现,伤痛是无差别攻击,对谁都一样。
杨悠然发现自己也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尽管她可以做到无视身后的流言蜚语,但仍然会被女儿观察别人一家三口的眼神给刺痛,女儿生病或者受伤时,手忙脚乱的她也会想,如果抱着女儿的是爸爸,会不会她的难受会少一点?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鸳鸯,由于被人见到时都是出双入对的形象,所以被当作爱情的象征,只不过鲜有人知道,雄鸟在生殖期过后便会扬长而去,营巢、孵卵、养育子女全部由雌鸟独自承担。
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每6个中国的离异家庭里,有5个是由妈妈抚养孩子,随着离婚数据攀升,据粗略估计,独抚妈妈群体正在以每年220万左右的数字增长。这是一个数量庞大却在日常生活中被“隐形”的群体,世俗偏见的误解,母爱的理所应当,自身的泥潭深陷,都让这头房间里的大象,逐渐失去自己的声音。
“一个母亲”运作的六年间接触了超过三万个独抚妈妈,见证过三万多种心碎,最后发现,要想治愈这些伤痛,首先需要这个群体,被 社会 正常地“看见”。
至暗时刻
但是娇娇并不太想被看见。
变故发生后,娇娇在丈夫盖的那栋农村小楼里,躲了4个多月,如果不是帮忙照顾孩子的家公生病,她完全不会走出家门。
“生活逼着我走出来”,娇娇现在在镇上的快递站工作,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一个月休息两天,薪水微薄,但这已经是她能找到的最适合的工作。家里婶婶劝她到上海学做月嫂,那样能挣到更多的钱,为了未成年的孩子们,娇娇还是决定把自己“困”在这里。
2019年,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发布《十城市单亲妈妈生活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中指出,受调查的单亲妈妈中,超过60%的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 育儿 和工作往往很难兼顾的处境,常常将她们推入贫困的深渊。
由于是未婚生子,暖暖只能在费用贵上好几倍的私立医院出生。孩子父亲早已债务缠身,做不得半点指望,杨悠然的积蓄也早已在创业中耗尽,还能用的只剩兜里那张信用卡。
“等暖暖长大些,我要告诉她,她是妈妈刷卡划出来的宝宝”。
暖暖是她强行保胎到35周生下的,出生时新生儿评估只有3分,落地第二天直接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了8天。杨悠然的视力就是在那个时候出问题的,眼泪流得太多了。病房里其他床位旁,新生儿的啼哭声此起彼伏,杨悠然的肚子里空了,床旁的婴儿床空了,钱包空了,心也空了。
公益机构创始人魏雪漫在发起“一个母亲·独自抚养心理关爱计划”之前,有长达7年的时间都专注在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上。在此过程中她时常被身边独自带孩子的妈妈们彰显出的力量所感动,也正是在与她们的互动中她发现,除了要适应因身份变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外,独抚妈妈们时常还需要应付现实生活的压力,甚至有时候,单是亲密关系破裂带来的伤害这一点,就足够让她们难以支撑,重重困境叠加,妈妈们跌落进她们的“至暗时刻”。
“‘单亲’好像是在强调失去的部分,但独自抚养只是现实发生的境况,‘独抚妈妈’更彰显一种力量感”,魏雪漫很珍视独抚妈妈们的坚毅与韧性。考虑到母亲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内心的重要性,她们最终选择了从心理关爱层面出发,对独抚妈妈予以支持和帮助。
2015年5月,“一个母亲”在喜马拉雅开设了“母亲赋能社”公益播客,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一方面让独抚妈妈们找到可以寻求帮助的组织,另一方面也让独抚妈妈这个大群体的状况和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母亲讲座》系列音频上线后,至今已经坚持做了2200多天,播客累计收听12万人次。播客的声音介质属性,也是“一个母亲”给予独抚妈妈们特殊的温柔:在声音疗愈的世界里,她们的容貌不会被识别,独抚妈妈们的隐私可以被很好的保护,在这段“至暗时刻”的艰难路程里,她们可以在此聚集抱团。
另一个“女性”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在安抚独抚妈妈们关于 育儿 的考虑时,魏雪漫引用了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到的这个概念。
当爸爸带不好孩子时,大多数人投去的是理解和同情,而当妈妈出现问题时, 社会 对于“母职在场”的要求则显得更为严苛,哪怕一些问题的合理性已被证明,但独抚妈妈们更容易陷入“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的自我怀疑中。
“一个母亲”一直在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将独抚妈妈从这些刻板又畸形的认知里拯救出来,让她们明白,在这里,脆弱是被允许的,问题是应该被看见的。
今年是丈夫不在的第一个父亲节,娇娇听学校的老师反馈,大女儿在听到学校里讲关于父亲的话题时,会偷偷抹眼泪,娇娇既难过,又愧疚。
“为了她们我才坚持活下去,但是看到那些完整的家庭,我真的会觉得自卑,总觉得我做得不够好”,娇娇偶尔会在母亲社群里倾诉,群里的妈妈们总能及时给到她安慰,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在“一个母亲”的播客里,她重新找到共鸣和安慰,她从里面学习讲绘本、正确 育儿 、重建生活,有些专业的东西她听不太懂,但总有些话可以击中她,让她从无所适从的悲痛里振作起来。
娇娇的微信头像是一家五口的卡通插画,丈夫离开后,她把签名改为“替你看余生的风景”。娇娇知道自己需要穿越一场暴风雪,她也明白,有一些穿越过暴雪的人正在温柔的向她走来,帮助她在100次坍塌和崩溃后,第101次寻回生活的勇气。
“每一个独抚妈妈都应该被支持,伤痛需要被治愈”,这是魏雪漫在发起“一个母亲”时的愿景。项目运作到第六年,播客内容逐渐从心理治愈孵化出亲子 育儿 、法律援助和金融理财等专题,根据不同功能发展出的社群已有30多个,在线法律答疑600小时,社群 育儿 答疑200小时,目前正在推广的“离婚心理重建小组”和“丧偶独抚母亲支持计划”,都在努力地实现和独抚妈妈们的双向奔赴。
有一段时间娇娇学着做烘焙,面团被制作成各种诱人的食物,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娇娇觉得很治愈,有时候会把这些拍成小视频发到群里,有的妈妈情绪低落,她就用自己的经历劝慰她们,帮她们振作。
在“一个母亲”的平台里,最让人动容的就是这些女性情谊。“一个母亲”遇到过短暂的运营困难时期,魏雪漫四处拉“赞助”,无以为报便给那些提供资助的企业做公益演出;有的同事主动拿半薪,不少像杨悠然一样的独抚妈妈们留下来当义工,耐心地处理各种事务;群里有患病的宝妈晕倒,醒来后把事情发到群里,同城的妈妈立刻要她发坐标,抢着过去帮她带孩子……
独抚妈妈们的生命底色是女性,成为妈妈,独自养育孩子,让她们更有力量,不同的背景下共同的境遇,让妈妈们能深切理解彼此、惺惺相惜,更能抱紧彼此,握紧“女性之间的纽带”,促成强大的“姐妹情谊”。
“有时候我想,‘一个母亲’可以看作是安静坐在独抚妈妈身后的另一个女性,她陪着她们流泪,允许她们悲伤,允许她们脆弱,允许她们的生命暂时停滞在这里。这位“女性”可以帮助她们照看她的孩子,帮她们从蜷缩的姿态中舒缓起来,站起来,眼睛看向外面,看到微笑的孩子拥抱自己”,魏雪漫的声线温柔,讲述这些时,浑身散发着柔软的力量。
缺位与在场
暖暖五岁那年,从幼儿园回来时问了杨悠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不能陪我吃饭”,杨悠然知道,那个从出生时就设定好的闹钟响了。
在“母亲赋能社”的播客里,《孩子问我爸爸去哪儿了》这期内容,已经被收听了1万次,如何去引导孩子接受“父亲缺位”这个问题背后,堆积了独抚妈妈们太多的无奈。
在听过赋能社关于这类问题的多期播客后,杨悠然和不少独抚妈妈们一样,选择以平等的方式告诉女儿,告诉她当下真实的处境,并引导她接受家庭方式的多元。
“家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家是跟妈妈、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爸爸只是不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但他也爱你”,尽管孩子父亲从未给孩子支付过一分钱的抚养费,但杨悠然从没有在女儿面前灌输半点关于父亲的负面评价。
杨悠然觉得,暖暖应该已经接受了父母分开这件事情,因为有一天,她突然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话:“我想送给妈妈全世界最好的婚纱。”
心理专家在播客中给独抚妈妈关于应对父亲缺位的另一个建议是:重新组成家庭,建立亲密三角关系。现阶段的娇娇暂时不想考虑这个问题,对她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走出哀伤,去接受失去这个男人的事实。“一个母亲”在她们的这段疗程里,一直都在场。
社会 在进步,文明也在提高,民众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向宽容,投射到独抚妈妈们的目光,已经从同情变成钦佩。“一个母亲”和播客平台仍然在继续为独抚妈妈们赋能,希望在平台上,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穿越过“至暗时刻”的妈妈们,可以为自己感到骄傲。
魏雪漫恳切地说,要帮助独抚妈妈改变现状,绝对不是靠着她们一腔孤勇就能实现的,要做的还有很多。
“即使父亲不在场,在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同质群体要在场, 社会 力量也要在场。”
(注:文中杨悠然为化名)
(专题)
“我下凡渡劫是真的,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但这是真的。我现在不能说,你们不信我现在也没办法证明自己,你们答应我不要和别人说好吗”——宋继扬
2019年夏天,随着陈情令的热播,晓星尘这个角色给人印象深刻,而他的扮演者就是宋继扬。
宋继扬,1998年1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身高183,是水瓶座,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宋继扬家里有一个弟弟,因为和弟弟的年龄差比较大,他在家时会帮着妈妈哄孩子,还会带弟弟上网课。
而他所扮演的蒙眼的晓星尘可谓是深入人心,因此开始活跃在人们视野,这是他努力得来的结果。当初为了能完美诠释晓星尘这个角色,他毅然休学一年,为这个角色做充分的准备,所幸不负他的努力和汗水,他成功了。明月清风晓星尘,宋继扬做到了,在看见他在剧中第一次出现,仙气飘飘,超凡脱俗,如清风明月。他把晓星尘这个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
新浪时尚评价到: 在电视剧《陈情令》中,宋继扬出演的晓星尘一角从始至终一身白衣,仙气飘飘。他身姿挺拔气质由内而发,让角色造型更加清新脱俗。虽然部分戏份因为造型缺少了眼神戏,但依旧可以从宋继扬挥剑的身姿中,感受角色的仙气侠骨,其恰到好处的表演张力,成功地诠释了人物形象。
他说:“非常感谢你们能感受我的美好,我希望我可以给你们带来更多的美好”
继晓星尘这个角色后,宋继扬主演的古装轻武侠剧《少年江湖物语》播出,他在剧中饰演身世神秘、试图颠覆江湖武林的“闫大夫”;之后他参加了“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一曲扇子舞惊艳众人;随后又和于斌、李泊文、郑繁星、曹煜辰、纪李组成活动团体“陈情少年”,在天猫双十一晚会,“陈情少年”演唱了歌曲《童话》可谓是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后又在海口参加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参与演唱跨年主题曲《青春2020》等等……他如今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成正比。
他在采访中对自己私下里的评价却是慢热、鬼马、高冷,差别蛮大。
一一觉得他很有梗并且蛮幽默的,情商也蛮高的,也很宠爱粉丝,也很憨憨。
某次采访中问:“你觉得杨幂、baby、热巴、娜扎、倪妮、杨超越谁是直男斩?”
宋继扬:“我可以不选吗?我不喜欢长得好看的人”
问:“为什么不喜欢长得好看的女生”
宋继扬:“就是那个回答纯粹就是为了躲坑”
问:“你觉得你是靠什么圈粉”
宋继扬:“靠蒙眼睛”
问:“请用一个成语形容自己的长相”
宋继扬:“歪瓜裂枣”
问:“你觉得你和晓星尘最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宋继扬:“相同点就是笑点低,不同点就是他看不见,我看得见”
问:“认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爱豆”
宋继扬:“我是一名演员”
问:“粉丝说你很好骗”
宋继扬:“都已经成为男朋友了就不用骗啦”
问:“最喜欢什么颜色啊”
宋继扬:“最喜欢粉色吧,因为你们的应援色不是粉色嘛,所以我很喜欢”
(仅摘录部分采访内容)
腾讯娱乐这样评价他:宋继扬外表清秀俊朗,富于少年感,其在《陈情令》中饰演晓星尘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感。作为一个新演员,除了拥有俊朗的外表之外,他还有上进心。在对待每一个角色时都认真对待,用心感悟所饰演人物的性格,勇于挑战自我,具有职业演员的专业精神。
《Citywalker乐城》评价:宋继扬的性格温柔谦和,慢热、不多话的他如和煦的清风,风里夹着棉花糖的甜味。虽然他是一个笑起来很甜的男生,却成功地演绎了晓星尘那样苦命的角色。
他曾说 “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优秀,然后不辜负身边支持和喜欢我的人,任世界纷纷扰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吧。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一直都是,永远都是。” 一一祝愿他不受流言蜚语的侵扰,发光发热,就如他所说,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
“我最想实现的愿望?嗯目前来看的话,我最想实现的愿望是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宋继扬
我的门派中礼物是用来送的,可以极大的增加角色的好感度,还能为门派带来至宝,这篇我的门派礼物怎么送,将为玩家带来游戏的玩法和攻略,让玩家可以更好的体验游戏。
经验获取攻略
刷好感攻略
一定不要省,礼品就是用来送的。
门派刷好感99可以5分钟领一次捐赠,最后一次捐赠给门派至宝。
玉清门可以得灵尸内丹,酒楼宣传特殊顾客三次选择,可以获得1-3星的奖励任务,注意看他说的话,要让他高兴。奖励任务都挺丰富的,二星往上就是副本了,也可以得灵尸内丹。
每个月商会也有几率刷新灵尸内丹,拍卖会同理。
灵尸内丹可以做金丹期提升修为的丹药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前期一定要节省月度回合数,从金丹开始就需要用到回合了,金丹渡劫需要金丹级别的法宝和金蕴丹外加回合,心法也要青云丹加回合数。
回合数还能刷新各种商店。
枪胚全买,刷好感用。
野外招募的弟子属性高而且带一个高级生活技能。
生活天赋可以提升突破,渡劫成功率,渡劫的金丹不能点
商会里换东西尽量还原材料,便宜。
目前心法来路只有 拍卖会
野图npc身上虽然眼馋,但是他只给礼品,也就是中间那一行的东西,随机给,可能要把他身上的东西清干净才会给。
炼丹和炼器等级影响成品好坏,炼丹还能影响数量。
这些东西可以让你把战斗力至少提到5w
剩下的就是一些运气因素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礼物清单-50份礼物为大家备齐).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