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面羊的来历????

妈妈 0 110

送面羊的来历????,第1张

送面羊的来历????
导读:送羊"的来历!!! 在冀南一带的农村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老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如今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说来蛮有趣,是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来的。

送羊"的来历!!!

在冀南一带的农村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老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如今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说来蛮有趣,是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来的。

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三圣母又劝说道:“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十三。以后便年年五月十三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这一神话故事在冀南一带流传很广,后来老百姓中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不过,送羊的意思,主要是表示老爷、舅舅对小外甥的亲近。有一个时期送的是活羊,后来慢慢变成送面羊了。旧社会老百姓家穷,平时很少有白面,只好在新麦下来后送。这一带一般年景是农历五月初小麦上场,上旬末收打完毕。在麦罢送羊也是一个休息、串亲的好机会。而“五月十三”这个习惯,沿习成因,一直保留下来。近些年又出现了送羊的新风俗:不少地方,不再是老爷、舅舅给外甥送羊,而是外甥送羊给老爷、老娘和舅舅、妗妗,利用这个机会去看望老一辈。

可以送礼,并且由于羊的天性——跪母求乳的天性,一般送给长辈表示孝心。

其实送礼送羊还有一个典故,说是宝莲灯里,三圣母被压在山下,她儿子沉香心疼母亲在山下日日受苦,便用神斧劈开了山,便有个故事——沉香救母,他把母亲救出来以后,又想到让母亲受苦的罪魁祸首,他舅舅二郎神杨戬。有一天,他就跟他妈妈合计:妈,我还是挺生气的,要不我把杨戬捉过来痛打他一顿给您出气吧!三圣母听完忙说这不得行,这毕竟是我的亲哥哥,你的亲舅舅呀!沉香就急眼了:谁稀罕这样的亲哥哥亲舅舅!妈,你就是脾气太好!你看我这小暴脾气,我非得把他揍一顿给你和我爸出气!三圣母怕他又惹出什么祸端,便苦苦劝他。最后沉香妥协了:那我可以不去打他,但是他得给我送一对活羊羔,年年剥羊皮吃羊肉(羊和杨同音嘛!沉香也挺可爱的)后来,杨戬因为心中确有愧疚又怕被打,便赶着两只活羊来送给沉香。便有了个这么一个习俗,人们送羊以显孝心。另外有一个寓意,说羊代表着财富吉祥。因为古时人们信仰满天神佛,到了特定的节日一定会祭祀。而祭祀的祭品便要选六牲,分别是牛羊马猪狗鸡。羊有三大特点得以被选进祭祀用品

食于其母,必跪受之

吃母乳便感恩,于是类似人类中的知礼节者

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

它有自己的武器——锋利的羊角,但从不使用,于是类似人类中的仁者,慈悲仁爱

执之不鸣,杀之不啼

面对死亡,毫无恐惧,不哀鸣不哭涕,于是类似人类中舍生取义之辈

但时至今日,送礼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送羊,只要把自己一片真心表现出来就是最好的祝福~

  送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送羊的寓意也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送羊代表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信任的传递,也代表了一种自我牺牲和关爱他人的精神,所以送羊的寓意不仅仅是传统的礼仪,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送羊的寓意是表达敬重与感恩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物为礼”是一种表达感谢之情和尊敬之意的方式。送羊之前,人们会经过反复斟酌,精选上好的羊,这就表明了送礼者对受礼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时,送羊也是传统的喜庆习俗,羊象征着温和、善良等美好的品质,所以送羊也代表了祝福和庆贺。

  其次,送羊的寓意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传递。送羊不仅给了受礼者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送礼者的深情厚谊。通过送羊这种方式,送礼者表达了自己对受礼者的关心和爱护,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和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送羊的寓意也是一种自我牺牲和关爱他人的精神。送羊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劳动,特别是在早年间,为了送一只羊,可能需要时常的赶羊。而把一只羊献给他人,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心意,更是表达了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适用,不仅仅是送礼方,而是一种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社会行为。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送羊的寓意:表达敬重与感恩之情、一种深沉的情感传递和一种自我牺牲和关爱他人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继续弘扬这种传统文化,传递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让我们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未来。

在太谷,每逢阴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只“面羊”。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从前,南山脚下有一农家妇女,生下一子,爱苦掌上明珠。这孩子自小任性使气,不服管教,直到十六岁,还是顽劣异常,无法无天。家里人为这事好生着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来到家中,与姐姐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姐姐说:“你外甥一天天长大了,可是既不爱干活,又不爱读书,全不懂孝敬长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说:“你把他交给我吧!”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给了外甥一反鞭子,让他跟他一块去放羊。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对放着有了些兴趣。时值夏令,午后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叉上住着一窝乌鸦。老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真有些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

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一只羊。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舅舅准给他送一只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长进。可是,年年送一只活羊,也没这个必要,后来,就改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

街坊、邻舍看见这个教育外甥的办法好,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以致成了民间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