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戚继光巴结上司:给自称门下走狗的齐某写了封信

领导 0 28

恶意戚继光巴结上司:给自称门下走狗的齐某写了封信,第1张

恶意戚继光巴结上司:给自称门下走狗的齐某写了封信
导读:戚继光巴结上司:写信自称齐某,门下小狗。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戚继光,本名景,号南塘,号、号、号、号。夜,死于吴邑。汉族,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将军、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在戚继光东南沿

戚继光巴结上司:写信自称齐某,门下小狗。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

戚继光,本名景,号南塘,号、号、号、号。夜,死于吴邑。汉族,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将军、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在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平定了肆虐沿海多年的倭寇,确保了人民的安全沿海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此后,他与北方蒙古部落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十余年的斗争,维护了北方领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他写了18卷纪肖鑫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上报朝廷的士兵训练记、知止东吉等14卷著名军事书籍。

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武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师。他改革发明了各种火力攻击武器;他的战舰和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创造性地在长城上建造了一个空的敌台,可攻可退,可守可守。这是一个独特的军事项目。

戚继光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作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有光明的一面,但作为普通人,他也有出人意料的一面。

为英雄难过美女,戚继光也不例外。21岁时,戚继光娶了大将军王楠溪的女儿王。据说戚继光早年家境贫寒,很少吃大餐。有一次,王在家吃鱼,把鱼都给了戚继光。他只吃鱼头和鱼尾。王虽然很优秀,但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会我没有孩子。戚继光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他也需要一个能养家糊口的女人。毕竟不孝有三,没有未来。所以,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偷偷把沈石收为妾。不到一年,他就收陈为妾。然后在48岁的时候,把杨收为妾。最后,王实在没办法这种关系名存实亡,他断然送走了戚继光。

年:都是有名的人,行为不如郭毅这意味着戚继光比俞更坚定,但在性格上不如俞。不仅如此,在戚继光在给张的信中,他经常称自己为齐某,门下的走狗,这似乎太谦虚了,也不乏讨好领导的意思。

小时候,戚继光他的父亲教导他要做一个像孩子一样诚实和热爱人民的好官员。但长大后,戚继光发现做官真的很难像父亲说的那样。即使你不不要惹麻烦,灾难会自动找上门来。于是,面对残酷的现实,戚继光学会了低头。每当上面有领导的时候,他不仅会端出好吃的,还会忘了封个红包,送点土特产。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自己有着——的硬背景。

戚继光虽有此等劣迹,但仍无愧于一代名士英豪。

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一生征战40年,驰骋沙场杀敌无数。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晚年却是无比凄凉,妻儿离他而去,身染疾病竟然无钱医治,最终抑郁而终。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戚继光起起伏伏的一生。

戚继光的祖籍是安徽定远,山东东牟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他的自幼就熟读兵书,家庭出身就为他成为一个名将提供了无限可能的条件。十七岁那年戚继光承袭了父亲戚景通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而他自己本身也是特别的优秀,要不然也不会在几百年后还享有那么大的名声,享誉中外的还有他组建的“戚家军”。

“戚家军”是他从山东调往浙江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时组建的。因为在他检阅军队时发现当地的军队实在是太不能上台面,于是他决定自己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军队的组成人员是当地的农民和矿工,这些人毫无军事经验,身上具有农民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且因为没有军事经验更容易进行训练。没过多久这支由三千“编外人员”组成的军队就成了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驰骋疆场的戚继光和“戚家军”

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从抗倭到守备蓟门,戚继光带领着他的“戚家军”几乎走遍了我国的东南海域,大小战役数百次,几乎无一败绩。毫不保守地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他用无法超越的战绩谱写了“但愿海波平”的壮志!

嘉靖四十年五月,戚家军首次出战即大获全胜。对手是一万余人的倭寇,敌人大举入侵台州、温州沿海地区。“童子军”——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宁海,切断了倭寇的退路,还将倭寇逼迫到龙山地区进行了一场肃清式的决战。被击溃到倭寇残留妄图退温州到雁门岭,戚家军继续乘胜追击,最终一举打败了敌人。随后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又在浙江九战九捷,歼灭倭寇六千多,清除了倭寇在浙江的势力,恢复了当地的稳定和安宁。

嘉靖四十一年七月,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领六千军队到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主要盘踞在福建的宁德横屿、福清牛田以及兴化林墩等地,他们在此修筑大量倭垒,以这三地为基地,侵袭福建沿海。想要收复横屿,必须先解决漳湾上的倭寇党羽。戚继光采取对倭寇进行洗脑的方式让他们投降,保证对他们以往的罪行既往不咎。也许是倭寇被戚家军打怕了吧,在戚继光对他们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他们竟然全都放下了手中的武器。随后,戚家军向兴化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共计歼灭倭寇千余人,并于十三日黄昏收复兴化。三天后又向林墩进发,攻占了这个据点,基本肃清了福建的倭寇。

在戚继光的军旅生涯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戚继光总是以完美的战绩示人,创立的戚家军更是为大明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战场上叱诧戚继光还是没能逃掉晚年凄凄的命运。

家中妻离官场遭排挤

戚继光之妻王氏是万户南溪王栋将军的闺女。当时的王栋是总兵,是戚继光的领导,得到了领导加岳父王栋的赏识,也为戚继光日后的成就提供了条件。王氏呢自然也是“虎父无犬女”的硬角色,所以戚继光怕老婆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王氏始终没有为戚继光生下个一男半女,戚继光就悄悄娶了两房妾室,生了五个儿子。结发妻子王氏自然是不能忍受,一气之下就离开他,走了。

戚继光能够像一颗恒星一样在大明朝的战场上闪闪发光四十年,除了自己的一身本事外,自然也还需要皇帝的跟前有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嘉靖年间,张居正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支持戚继光,到了隆庆年间,戚继光才和张居正的政治关系进一步密切。

史料记载:“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此时,戚继光和张居正是一个战队的人已为众人所知。

戚继光得到重用,战功累累,保卫国家的一方稳定,张居正在朝廷内也是如日中天,权倾朝野。有句古话叫做:树大招风。还有句俗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越是惹眼,越是容易树敌,他们才不管你是为了一己之私还是为了利国利民,反正你们混得这么好就是让我无路可走,挡着我的道了。一个外将一个皇帝的近臣,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加上张居正一力推行改革,触犯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张居正死了,群臣都奋起弹劾,加上张居正一手遮天的时候,皇帝本身也是敢怒不敢言啊。群臣的弹劾正好中了他的下怀。于是张居正的家被抄了,儿子也被逼死了,家属流放。史料记载: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于戚继光而言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尽管戚继光为国卖力立下了不朽的战绩,但是你和张居正关系好,皇帝看着不爽了,张居正倒了,下一个就张居正的同党——戚继光了。戚继光的社会也不是白混的,没有了张居正这个大树,在朝廷里也乘不了凉了,加上自己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在他被调入广东任职之后很快就跟皇帝写了辞职报告,说自己老了,干不了了,回家养老去吧。也许皇帝是看在他曾为国家出生入死的战绩上没有对戚继光痛下杀手,而是准予离职,让他回家去了。史料记载:“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

罢归之后戚继光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人的辉煌也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走了一个前浪戚继光,总会有后来的浪花将他拍死在沙滩上。没有了张居正的庇护,没能够再去立下战功,更是无人问津了,无限的人走茶凉的感迎面扑来。加上王氏一走了之还卷跑了家中所有的钱,戚继光真是无钱无权无势。乃至重病缠身都无钱医治,贫病交加的戚继光只能抑郁而终,草草埋葬。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只知道他是“抗倭名将”的风光,却不知他归乡之后的凄凉,实在可悲可叹!

据记载,公元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2万多名倭寇乘68艘倭船,在莆仙交界的东沙沿海登陆,进犯仙游。在仙游城郊建立东、南、西三巢,围攻县城50余日。知县陈大有一面向福州请援,一面率领全城民众昼夜坚守,倭寇用竹牌、木梯猛烈攻城,都被击退,勇士刘群芳连杀登城的倭寇多人,自己也身受重伤壮烈牺牲。

十二月二十六日,戚继光率兵2000名来仙游援救。戚家军到达今盖尾镇石马,并以石马作为前进指挥所部署作战方略。战略是先用疑兵之计迷惑倭寇,不时鸣炮鼓噪或故意调兵诱敌,夜间用长约2-3米的木板作为灯架,上面装置灯笼十几盏,命令士兵每人举灯一架(后来民间沿用至今的元宵游灯或游神),逼近县城。

倭寇探知戚家军已到,先已胆寒。又见漫山遍野灯光簇簇,以为来了千军万马,慌忙向西北转移。这时,戚家军前锋童子明率部300名士兵已抵达今鲤城镇柳坑南门时,被水深流急的木兰溪挡住去路。为了解救城中的群众,戚继光命全军强渡木兰溪。战士们一个个奋勇踏潭前进,在虎啸潭与倭寇进行殊死的战斗,大破倭兵。

不少戚家军壮烈牺牲在虎啸潭激流中,戚继光的妻弟王将军也丧身其中。因此虎啸潭成为抗战御侮的光辉旧址。戚家军强渡虎啸潭后,正给倭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迫使倭寇向城西逃窜。戚家军连忙乘胜追击,在今鲤城镇洪桥七级土地庙附近和龙泉的一座小山上与倭寇分别激战十八回合和九回合。

杀得倭寇丢盔弃甲、抢头鼠窜,鬼哭狼嚎、晕头转向。至此,倭寇精锐尽失,惟有残寇500多人慌不择路地往东逃窜,杀图出海,但被东门村民和守军堵住去路,只好北上大蜚山。蜚山附近一带的坝垅和富洋村民闻讯,无不同仇敌忾,英勇阻拦,倭寇只能乖乖地钻进九龙岩山的大峡谷。就在此绝地,残寇500多人被戚家军一举歼灭。

最后还有小部分残寇突围南逃,逃往龙华、大济一带,也遭到那里群众的截击,终为村民所消灭。大济三会寺僧侣奋勇参战,在抗倭中作出贡献。

戚继光作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传奇将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他和他所率领的戚家军取得了“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的辉煌战绩,而他也得到了朝廷应有的回报,最终到太子少保,位极人臣,可谓是风光无限。

戚继光是将门世家,父亲在山东做军官。当时,日本鬼子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残杀中国军民。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是浙江地区,朝廷将戚继光派到浙江担任将军,到岗后戚继光组建了自己的戚家军,发明了鸳鸯阵,开始了战无不败的辉煌战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凄凉的晚景。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非常黑暗,想干大事都要巴结大官。戚继光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攀上了朝廷宰相张居正。他投张居正所好,送很多美女钱财过去,看到戚继光这么体贴,张居正也非常高兴,对戚继光很提携。抗倭胜利后,张居正将戚继光调任蓟辽总兵官。戚继光在北方边境防守蒙古人非常成功,朝廷封他当国防部长和少保的官职。 

所以戚继光一直都是张居正的亲信,当然他们两个都是相互利用而已,戚继光想利用张居正做事情拿战功,而张居正也需要有这么个人做出事情了给皇帝看,也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好在戚继光是个做事的人,把每个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

张居正确实是非常看重戚继光,下属不听话,就给他换,搭档合不来,也换,戚继光和上司处不拢,还是换,这样七整八弄,把戚继光搞成了一个无人敢惹的角色,当然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戚继光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戚继光也确实不负张居正的厚望,以赫赫战功对张居正的重用做出了最好的回报。

然而,张居正和戚继光的蜜月期到万历十年就结束了,因为张居正死了。

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对张居正实在是痛恨到了极点的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上真可谓是不遗余力,凡是和张居正有瓜葛的他都要反对,这样清算下来,最终就坑到了戚继光。

平心而论,戚继光确实没犯什么错,反而在任上兢兢业业,将边境守得好好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张居正是宰相,谁都想攀高枝,当然也就成为张居正的党羽了。

因此,万历十年,戚继光就被调离北方到广东任职去了,虽说级别不变,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已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对此,戚继光也清楚,但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去吧,到了晚年,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没有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坠落了,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离开人世。

 出生背景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 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争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元、明以来,散居内地的蒙古族已逐渐和汉人融合,但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元朝灭亡后,他们多次南下掳掠,对明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但是在当时,朝廷比较重视北虏(蒙古),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的威胁更大。

  倭寇

  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擅长近身格斗、火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蒙古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后瓦剌征服鞑靼,势力迅速扩张,常常南下侵扰。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现在河北怀来县)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为出名。

  家世

  戚继光祖籍江西赣州,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微山西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上的光辉,并发扬光大。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戚景通对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编辑本段

  抗击倭寇

  山东备倭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因病去世,十七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五年(1546),分工管理本卫所的屯田事务。二十七年(1548)至三十一年(1552),奉命率领卫所士兵远戍蓟门(今北京市东北),春去秋归,每年一次。二十八年(1549)考中武举,次年进京会试,正逢蒙古俺答汗兵围北京城,戚继光临时守卫京城九门,并两次上书陈守御方略。三十二年(1553),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后,戚继光整顿卫所,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大改观。 戚继光像[2]

  浙江抗倭

  因为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无意目睹到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场面(几万人打架),戚继光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戚继光对招募了近4000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就是著名的戚家军。次年,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巡抚胡宗宪诱捕了海盗汪直,其党羽三千余人盘据岑港,声称要为汪直报仇。岑港在舟山岛的西面,地形非常复杂,倭寇只留一条小路以便出入,将其余通路一概堵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各路官兵进攻岑港,戚继光由左路进攻。倭寇居高临下,明军仰攻很不方便,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岑港久攻不下,明政府认为将官作战不力,撤去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职务,限令一个月内攻克岑港。随着期限的临近,戚继光等亲率士卒,奋勇冲锋,倭寇抵挡不住,在一个深夜乘船退出岑港,转移到舟山北面海中的梅山,此后扬帆南下,转寇福建。

  龙山所之战

  龙山所在定海县(今浙江舟山县)境内,北面濒临大海,是倭船往来必经之道。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倭寇八百多人打到龙山所,戚继光这时新任参将不久,听到消息立刻率军前往。倭寇分成三路猛冲过来,明军纷纷溃退,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三箭将三个倭酋射倒,倭寇这才退去。十月,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与俞大猷等率军抗击,三战三捷,倭寇乘夜撤退。明军跟踪追击,至雁门岭遇伏,纷纷逃走,倭寇得以乘船出海。两次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初露锋芒。同时,在此战役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兵无专统,谋不佥同」,有必要训练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

  战后不久,戚继光便连续两次上书,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未能及早实现。 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第三次提出建议,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上司同意。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他制定了四要四不要:1不要城里人2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340岁以上的和长得白的不要4胆子特别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 (1)要标准的农民 (2)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 (3)目光有神的人 (4)见了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 最后选定三千多人,编立队伍,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其中大股倭寇窜犯宁海、桃渚、新河等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原则,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十三战十三捷,共擒斩倭寇一千四百多人,焚、溺死四千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其它将领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和倭寇交战十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由于台州大捷,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使,「戚家军」也闻名天下。

  福建抗倭

  福建的倭患也很严重。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在福建的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时人称夺命岛),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戚继光刚离开后,倭寇就相互庆贺说:「戚老虎去,我们还怕什么!」活动又猖獗起来,攻占兴化府(现在的福建莆田)城,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抵达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横屿之战

  横屿是宁德县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约有十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涨潮时,海水将岛屿与大陆分开;潮退后,又尽是泥淖。倭寇在岛上结下大营,修筑防御工事,侵占已达三年之久。戚继光为了渡过浅滩,命令士兵铺上干草,随着鼓声向前爬行。到达横屿岸边时,倭寇早已布成阵势,士兵们奋勇冲杀,放火焚烧倭巢,倭寇四处逃窜,明军乘胜追击,斩首三百四十八人,生擒二十九人。残余倭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六百多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三个时辰。随后,戚继光进军牛田、林墩,铲除了福建的三大倭巢。

  平海卫之战

  铲平福建三大倭寇后,戚继光回浙江补充兵员,倭寇又猖獗起来。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六千人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次年二月,倭寇退出府城,据莆田东南的平海卫为巢。四月,戚继光率领一万多人到达福建。五月,福建巡抚谭纶命戚家军为中路,刘显为左翼,俞大猷为右翼,向平海卫发动总攻势。倭寇仓皇应战,戚家军用火器猛烈射击,倭寇战马受惊,乱跑乱窜,左右两翼乘势并进,倭寇大败,逃回许家大巢。明军进围敌巢,四面放火,倭寇或被烧死,或被杀死,逃窜者也多坠崖、蹈海而死,共被斩首二千二百一十人。

  解仙游之围

  平海卫之战不久,又有大批倭寇陆续登陆。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倭寇约两万人围攻仙游,城内居民昼夜死守,双方伤亡都很严重。谭纶和戚继光统兵来救,驻扎于仙游城外二十里处,这时戚继光的部下只有六千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不宜立即决战。次年一月,换防的军队到达,戚继光进行周密布署后,分道向仙游进军。当时倭寇结为四巢,分别盘据于东、南、西、北四门,中路军直冲倭寇南巢,其它各路配合作战,倭寇丢盔弃甲,全线崩溃,仙游之围得以解除。戚继光这次以寡敌众,大获全胜,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灭山贼吴平

  吴平是福建南部漳州诏安县梅岭人,他与倭寇勾结,招纳海盗、流氓一万多人,盘踞在梅岭一带。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戚继光攻占梅岭,吴平率部南逃,占据闽广交界的南澳岛,戚继光跟踪追击,将南澳岛封锁起来。十月,戚继光率军在龙眼沙登陆,命人散布劝降檄文,吴平党羽军心动摇,戚家军乘势进攻,大获全胜。吴平伤魂落魄,率领部下遁入森林。月底,戚继光与俞大猷合力进讨,吴平惨遭失败,仅率八百余人乘船逃脱。四十五年(1566),戚继光和俞大猷进剿吴平残部,吴平投海自杀,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惊人战绩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我方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

  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自己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我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我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我方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我方牺牲31人.

  编辑本段

  镇守蓟州时期

  调镇蓟州

  东南沿海的倭患虽然平息了,但北边仍然存在鞑靼的威胁,为了加强北边的防务,朝廷决定调戚继光训练边兵。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戚继光奉命北上,到京师不久,便上《请兵破虏四事 福州戚公祠中的戚继光塑像疏》,提出自己的边防策略。但一些官员议论不休,纷进谗 言,戚继光结果被任命为禁军神机营副将。二年(1568)夏天,由于新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推荐,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之军务。当时坐镇蓟州的是总兵郭琥,戚继光来到后,权力不统一,诸将多不听命令。不久郭琥被调走,由戚继光单独负责蓟州防务,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

  整顿边防

  戚继光到蓟镇后,将全部防区划分为十二路,上面设东、西协守,分管东西各路军队。他虽然全权负责蓟州一线的防务,但练兵主张却得不到朝廷的积极支持,于是将精力主要用到了防御工事上。他将旧城墙加高加厚,并修筑了大量空心敌台。敌台修成后,戚继光又设立车营,创立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在此期间,因北方士兵纪律散漫,荀且偷安,戚继光请求调浙兵北上,得到朝廷同意。开始只调来浙兵三千,后增到九千,最后增至二万,成为守边的主力。通过戚继光的艰苦努力,北边防务有了很大的改观。

  建立车营

  戚继光到蓟州后不久,即根据北方的地理条件,提出了车、骑、步三军配合作战的策略。敌台修筑完毕后,戚继光便建立七座车营,分别驻守建昌、遵化、昌平等地。每营有重车一百五十六辆,轻车二百五十六辆,步兵四千人,骑兵三千人;每车配备士兵二人,「佛朗机」炮两门。这种战车有八片可以折 叠的屏风,平时平放在车辕上,战时打开树立在一边,最边的两扇可以活动,供步兵出入。作战时,骑兵在前面阻挡敌人,战车在后面排成战斗队形;敌军逼近时,骑兵退入战车阵内,车上的士兵施放火器;火器的威力发出后,步兵从车后冲出;敌人攻势被挫后,骑兵又从车后出击。

  抵御鞑靼

  戚继光镇守蓟州不久,俺答汗就放弃了骚扰政策,与明政府达成协议。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设立互市于大同、宣府等地,俺答汗则严禁诸部入边劫掠。不过,辽东的图们札萨克图汗(或称土蛮)还经常攻掠边境,朵颜部的董狐狸也不时和明军发生冲突。戚继光积极防御,多次击退董狐狸的进攻,使其保证不再攻扰边塞。万历七年(1579)冬,图们汗带领骑兵四万多人进犯辽东镇,辽东总兵李成梁坚壁清野,朝廷命戚继光出兵声援,图们汗见明军准备充分,只得空手退去。

  罢归故里

  戚继光从东南抗倭到北镇蓟州,上司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以及执政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对他的工作都比较支持。尤其是张居正,常把那些作对的官员调开,甚至免除职务,所以戚继光能久镇北边,发挥所长。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反对派群起攻击,戚继光也受到牵连。十一年(1583),戚继光被调往广东。 十三年(1585),戚继光被朝廷罢免官职,回到家乡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88年1月5日),戚继光突然发病,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