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过年习俗压岁钱送多少?长辈送多少(爸爸与妈妈各多少)小孩送多少?

妈妈 0 25

潮汕过年习俗压岁钱送多少?长辈送多少(爸爸与妈妈各多少)小孩送多少?,第1张

潮汕过年习俗压岁钱送多少?长辈送多少(爸爸与妈妈各多少)小孩送多少?
导读:你是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给女孩家长买一些年货和营养品之类的东西就可以,压岁钱是大人给孩子的,你可以给女孩家的亲戚的小孩准备些压岁钱,一般都给200元,如果是女孩的哥哥或姐姐的小孩,就得多给一些,应该给500元压岁钱。牛肉丸是潮汕地区最为普遍及

你是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给女孩家长买一些年货和营养品之类的东西就可以,压岁钱是大人给孩子的,你可以给女孩家的亲戚的小孩准备些压岁钱,一般都给200元,如果是女孩的哥哥或姐姐的小孩,就得多给一些,应该给500元压岁钱。

牛肉丸是潮汕地区最为普遍及大众化的民间小食,它既可作为点心小食,又可作为一道汤菜上筵席。鱼丸和肉丸一样,也是潮汕著名小吃之一。

吃鱼丸子之俗,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楚平王喜鱼,每餐无鱼则饭食无味。楚平王生性残酷,一旦不慎梗了鱼骨、鱼刺,就下令杀了厨师。一天,有个新厨师自忖难以幸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鱼泄愤,谁知这一剁,却奇迹般地使鱼肉与鱼骨分离。

新厨师就用这些无骨的鱼肉泥搓成丸子给楚平王吃,竟得到楚平王的赞赏,从此厨师得以免除厄运。后来,随着楚平王南迁,这种食俗便流传到潮州。

潮汕小吃发展现状

汕头小吃市场的经营形式多样,品种齐全,经营网点以分散为主,适当集中,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在经营形式上,一是单纯外卖的店铺。由包点摊店、小吃店、菜市场小吃摊点、杂食店等经营。

他们给顾客提供成品或半成品,如容易携带的粽球、烧卖、水晶球等,都可买回家现吃。肉丸子、菜头粿、芋头粿等,多提供半成品,让顾客带回家加工;二是现吃为主带外卖的形式。由小吃餐厅、老字号小吃店等经营。

如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牛肉丸小吃店,就是现泡牛肉丸汤、牛肉丸粿条,又可外卖牛肉丸的店铺。老字号“飘香”小吃店、“爱茜”干面店等,也是这种经营形式;另一种是小吃餐厅,主要以现卖现吃为主要经营特点。

如中旅酒家的潮汕小吃自助套餐,每人25元,自由挑选。而潮香城则是小吃超市,持卡选购,现买现吃。如今,对于本地人来说,无论居家或在外聚会、招待外地客人品尝潮汕小吃,都不是一件难事。

又双叒叕要过年了!

腊八节都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全年最隆重最充满仪式感的日子。

对潮汕人来说,春节更是感情和期盼的寄托。从小,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

潮汕地区的年味,似乎从冬至就悄然开始了。

潮汕人认为,冬至早上,吃过那碗又甜又圆还有点红的“冬节丸”,就代表着“又长一岁”了,新年也就来了。潮汕妈妈更是清楚,冬至的到来,便意味着,该开始拜神,答谢神恩,同时着手准备过年了。

每到这时候,走在大街小巷上,总能时不时嗅到蒸红桃粿时散发出来的香气,仿佛已经能感受到逐渐浓烈的年味。

冬至后的第一口红桃粿开始,我便进入满心期待的状态。那时候,我热衷于每日早起必须先撕日历。撕下旧日历,同时在心里默数,何时才能到年三十?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那时候啊,心里总抱怨,一天只能撕一张,真是太无奈了!但大概是因为心中充满期待,所以,简单的事情也觉得特别重要!现在,我已经很多年不用日历了,但当时那种近乎执着的仪式感至今依旧清晰。

临近年底,似乎做什么事都会格外愉快。

无论是与家人一起打扫屋子,随妈妈祭祖拜神,缠着爸爸买玩具,和哥哥在门口放鞭炮,带着弟弟偷吃糖果,三个孩子围着小书桌写作业,在门口弹弹珠,合力给家里的大橘猫洗澡

还是跟着妈妈做红桃粿,和小伙伴看老人们写春联,或者偷溜进小镇那家老字号糖店,看制作潮汕糖葱,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坐在门口,边抚摸大橘猫的脖子,边看着阳光逐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心里都能涌出简单的幸福感

日子随着一张张撕落的日历,一天天过去。终于,就到除夕了。除夕大概是潮汕家庭最忙的一天,也是小镇菜市场最拥挤的一天。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妈妈便要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老式凤凰单车在拥挤人潮中穿行,前车篮与后货架载满鸡、鹅、鸭、鱼肉、蔬果糖饼、新碗筷、鲜花盆栽、春联以及一定不能少了的柑桔、青橄榄。

在妈妈采购年货的时间里,我们也不闲着。

潮汕人讲究年初不动扫帚,正月初一到初四,家里是不能打扫的。于是,除夕这天一定把家的里外都打扫干净,整理好各自的东西。等到妈妈采购回来,我们要帮着整理,洗碗洗菜,嬉闹中,通常不知不觉间,便接近午饭时间了。

午饭过后没多久,便要开始准备“拜老公”(祭祖宗)了,一张简单的圆桌上摆满食物,祭品。父亲会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妥善安放在桌子上,父亲与母亲一起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接着我们三兄妹由爷爷奶奶领着,按照长幼依序跪拜。

“拜老公”通常要1-2小时,祭祖过后,全家围炉吃团圆饭,分发“压岁钱”。晚餐过后,大家忙着收拾饭桌,清扫厨房,最后还须给水缸贮满水,米缸填满米,燃油灯火填满油,亮起灯笼,到正月十五都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正月初一,小镇便开始迎来热闹的大游行活动,以及潮汕传统习俗——“营老爷”。潮汕大多数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神,我们称神仙为老爷。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在整个村子里举行游行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最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有些村子还会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一,每天都会有大小不同规模的营神祭拜活动。对于潮汕小孩子来说,过年期间没有什么比营老爷更令人亢奋的!

还记得那时候,奶奶跟我说过年摸老爷金身,新的一年成绩一定最好!

对儿时的我来说,若是能在游行的过程中,用手摸下老爷金身,就仿佛新的一年考试稳了!那种骄傲和兴奋感能持续好几天!可以说,在我还很懵懂的年纪里,潮汕老爷就是我的第一个偶像了!

正月初,在小镇里,时不时能听到鞭炮声,锣鼓声,英歌舞的呐喊声。每到这时候,小孩子们大概就是最兴奋的人了,循着锣鼓声,一群孩子像尾巴一样跟在队伍后面,也跟着大声呐喊!

有些孩子跟着大人站在小镇街道两边看热闹,若是在营神队伍中看到了熟悉的小伙伴,总要大声呼喊他的名字,若是对方发现了,看过来并挥手致意,那种荣耀感就像仿佛得到全世界!

潮汕每年有好多次营老爷,并不是只有过年才有。在我的记忆中,每一次营老爷活动就是一场全民狂欢,只是过年时候的总让人印象格外深刻些!

长大后,我已经不会跟在队伍后呐喊,也不会再每一场都追着看,可是,只要到过年,只要听到锣鼓声,我依旧会感觉到无比的兴奋,似乎在这喧嚣热闹的氛围中,潮汕人的年味便浓烈到了极致!似乎只要还有营老爷,潮汕人的年味,就不会淡!

除了营神活动,我还记得,儿时的春节,在学校门口,会有竹子搭建的简易戏棚,乡里会请来真人戏班唱潮剧。那时候,总能看到台下坐满一大群老人,晒着暖烘烘的太阳,乐呵呵地听剧,有些孩子会趴在戏台边,而有些淘气的小孩会趁大人不注意,顺着竹子架,偷溜进后台,但总是很快就被发现,然后,孩子们一哄而散,大人也就笑笑着由他们去。

小孩子总是坐不住的,对于潮剧没有太大兴趣,但是,潮汕另一种戏剧,却总能让孩子沉迷其中。尽管我一直觉得它看起来就像是迷你版的潮剧。

那时候在村门口,一连好几天,都能看到生动有趣的铁枝木偶戏,简单的竹架搭成小戏台,一块颇具潮汕特色,绣着龙凤的幕布,遮住幕后手执铁枝的师傅。师傅们边控制木偶,边讲着彩楼记,苏六娘,井边会等潮汕民间故事,活灵活现的木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师傅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唱腔

这些总能让孩子欲罢不能!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小镇一方小戏台边,总是围着一大群半大孩子,在一阵又一阵嬉笑声中,以及空气里飘荡着的烤红薯香味中,站着就能看上大半天,从来不厌

尽管情节已经记不太清,但当年的快乐,是我往后多少年,看再多电视,追再多剧,刷再多的视频,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可惜,好多年了,我再也没在小镇上看到木偶戏了,或许这些只能永远藏在回忆里了!

于我而言,儿时的年味就藏在潮汕普通小镇普通家庭的年夜饭里,弥漫在每年都有的营神活动的热闹中,凝聚成一家老少团圆时饭后的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也沉淀在我成长岁月中的记忆深处!!

在我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里,不曾经历生离死别,不曾面对生活的孤苦,也不曾懂得何谓团圆,何谓美好的懵懂岁月中,这些点滴往事,斑驳回忆,对我来说,从前到如今,甚至往后,始终是最深刻,最珍贵无比的宝藏!

很快就又要过年了!我现在就特别期待能赶紧回家,吃一口妈妈做的红桃粿,在拥挤的菜市场购置年货,也特别期待今年的营老爷!更重要的是,我也想让孩子感受我儿时感受到的年味!

这几年总有人觉得年味淡了,确实与以前相比,有很多不同了,但,对我来说,其实潮汕人的年味,一直喧嚣热闹,从来不曾淡过!

 #羽西X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对待吃,向来有两种态度,一是“吃好”。“吃好”,是要吃得饱,并且要有营养,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好吃”是讲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种享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小吃是属于“好吃”的食物。什么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儿,也即“点心”,点到心而已,不会点到肚子里。面对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质,只求其美味。从这个角度上看,纯粹意义上的美食,应该是小吃一类的食物。

  过去,潮汕人习惯用“吃好未”来跟人打招呼,这说明那时有没有吃的是一个问题。如今,可不大有人这样跟人打招呼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调了。因此,现在来谈论温饱以后的消费,谈小吃,谈美食,便是时尚的话题。

  潮汕是小吃驰名的地区之一,许多小吃不仅为本地人所喜爱,在外地也是脍炙人口的。在全国优秀小吃品种评定会——“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已有8个潮汕小吃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潮汕小吃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其特点又在哪里呢 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编辑本段  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 “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 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编辑本段  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粘米亦可作为材料(糯米的吃了易腻而粘米则不会),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盛产番薯,这种又平又贱的农作物也被大量用于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馅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掺和瓜果蒸成 “马铃薯粿”、“芋粿”、“马蹄粿”等。还可以做成“糕烧番薯”,“番薯汤”等等。别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个大家族呢。

  和上海等沿海地区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鲜的相对少些,更鲜见诸如龙虾、鱼翅、螃蟹等名贵的海鲜。个中原因,一是因为潮汕气候炎热,海鲜食品难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点所致。凡沿海地区都盛产蚝,而将蚝做成美味小吃——“蚝烙”的,却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简单,也就是番薯粉和蚝掺和在一起煎成饼,淋上鸭蛋,味道却极为独特,外酥内软,浓香嫩滑,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吃。

  综观潮汕小吃,以素为主而少见鱼肉,其选材简单,大都取材于随处可见的 普通农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却以独具一格的田园风味赢得人们的青睐,更因为其价格低廉而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秀色可餐 情趣盎然编辑本段  潮汕小吃既然是一种非“吃好”,而在于讲究“好吃”的美食,人们在讲究其美味的同时,自然要讲究其形式美。扎成香包似的粽球,碧玉般的桃粿,晶盈剔透的水晶球等等,外形也都非常雅致有趣。

  形式是不能吃的,但形式可以刺激人的食欲,潮人很早就懂得了“秀色可餐”的道理。 注重养生追求时尚编辑本段  潮汕小吃崇尚自然,注重养生,人们在满足美食瘾的同时,大可不必为摄入过多的脂肪、热量等担心。如上文所说,潮汕小吃的用料以素为主,鲜见鱼肉,有的小吃还添加了中草药材,成为药膳。如鼠曲粿、朴籽粿等,就是添加了草药做成的小吃,这是非常符合当今的饮食时尚的。不仅如此,潮汕小吃的烹饪方法也非常科学,多清淡而少辛辣,多蒸煮而少煎炸。潮人还发明了一种油煮的方式,这是我见过的烹饪方法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其方法是温火将花生油煮热,然后将事先蒸好的小吃放进去,用文火煮至内外热透。上碟的小吃,有花生油的香味,又没有煎炸的燥气,实在是一绝。

  潮汕俗语“时节吃时果”的意思是,到了时令就应该吃当时的食物,应时的食物不但味美,还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春节吃鼠壳粿、菜头粿,端午节吃栀粿,清明节吃朴籽粿,不但美味,还能清热去火等,达到“时令防时病”的目的。

  近年来,潮汕小吃顺应时尚需求,从原料和形状上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原料中增加更多的果蔬类品种,如菠菜粿、芡实粿、南瓜饼等;外形上越做越小,让人们在食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品尝到更加多样化的美食。 潮汕小吃的现状和发展编辑本段  目前,汕头小吃市场的现状是经营形式多样,品种齐全,经营网点以分散为主,适当集中,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在经营形式上,一是单纯外卖的店铺。由包点摊店、小吃店、菜市场小吃摊点、杂食店等经营。他们给顾客提供成品或半成品,如容易携带的粽球、烧卖、水晶球等,都可买回家现吃。肉丸子、菜头粿、芋头粿等,多提供半成品,让顾客带回家加工;二是现吃为主带外卖的形式。由小吃餐厅、老字号小吃店等经营。如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牛肉丸小吃店,就是现泡牛肉丸汤、牛肉丸粿条,又可外卖牛肉丸的店铺。老字号“飘香”小吃店、“爱西”干面店等,也是这种经营形式;另一种是小吃餐厅,主要以现卖现吃为主要经营特点。如中旅酒家的潮汕小吃自助套餐,每人25元,自由挑选。而潮香城则是小吃超市,持卡选购,现买现吃。如今,对于本地人来说,无论居家或在外聚会、招待外地客人品尝潮汕小吃,都不是一件难事。

  虽然,潮汕小吃在汕头本地红红火火,但对于没来过潮汕的外地人来说,却是闻其名而难寻其踪。许多来汕的客人品尝过潮汕小吃之后,对潮汕小吃之美味赞不绝口,然而,当他们想顺便买一些带走时,却往往因为店家不能提供方便携带的包装抱憾而归。在汕头各大超市,经常能见到粤式、上海、北方的小吃,却鲜见本地区的小吃。而在广州、深圳等城市所经营的潮汕小吃却往往不够正宗。这说明潮汕小吃的产品化程度较低,许多经营者的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小商小贩的经营模式上,缺乏现代营销观念,在宣传、包装、流通渠道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以至难以冲出潮汕,打入外地市场,拓宽经营渠道,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潮汕小吃老字号大多经营观念陈旧,守着老招牌得过且过,不愿意或不敢为老字号添金加银。如已经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的老妈宫粽球、爱西干面、飘香(白桃粿)等老字号小吃店,铺面还是那幅简陋的老面孔,还是那么单一的品种,还是那么陈旧的经营手法。以至销售面越来越狭窄,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是这些老字号急切需要面对的问题。“福合埕牛肉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稍有名气的小吃店,主要现卖牛肉系列小吃,如牛肉火锅、牛肉丸、牛肉丸粿条等。为了扩大经营,占领市场,1998年,该店率先在国家商标总局为店名注册商标,打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同时改变经营模式,店面扩大翻新,冬天有火锅,夏天有冷气。采取现卖现吃,兼有外卖,还可送货上门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手段。由于顺应市场需求,生意十分红火,在短短的几年里一连开了6间连锁店,且开一间火一间,成为汕头小吃店的龙头老大。其经营模式就很值得借鉴。

  潮汕小吃是近几年才作为美食的一个门类发展起来的,经过饮食界、旅游界和媒体的不断挖掘、推广、宣传、促销,经营市场得到稳步发展,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在我国顶尖级的小吃竞赛场一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潮汕小吃已经连续两届获得殊荣,至今,已有8个潮汕小吃获得“中华名小吃”金字招牌。据悉,今年12月,第三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和中华名小吃文化节将在汕头举行,第九届潮汕美食节等活动也将在今年举行,包括我们这一次“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论坛,这些活动的举办,都将推动潮汕小吃的创新与发展,为弘扬潮汕美食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牛肉丸编辑本段 牛肉丸作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汕头已有近百年历史,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很是有点嚼头。

  传统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

  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现打丸机后,手打的传统制作方式也便日渐稀少。

  随着来汕的外地人及老汕头人希望尝到那种“掉地上还能弹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现“江湖”。

  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吃牛肉丸有不少人蘸辣椒酱,不过还是蘸本地特产沙茶酱最为地道。

  牛肉丸还可烤着吃,烧烤时把牛肉丸剖成两半,抹上酱料和蜂蜜烤熟即可大嚼。

芋丸

糕粿由于是一层一层地炊熟,故其粿肉层次分明,又由于调入咖喱,鸡蛋,所以色泽鲜黄,既好吃又好看

草粿__妈妈说盛草粿要有专门的碗

潮汕粿条有很多种吃法,有一种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故在潮汕方言称为“灌”,捞粿条在潮汕称为灌“粿条”。它的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条润滑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浓的香味

潮汕人过年的民风民俗

潮汕人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让人倍感兴趣,全国各地过年都有不一样的方式,那么潮汕人过年会怎么庆祝呢?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潮汕人过年的民风民俗吧!

1、潮汕年俗,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述职”。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

2、到过年的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做粿,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要准备鸡、鸭、鹅、鱼、猪肉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买粿品。

3、到了除夕,自然就要吃团年饭了!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过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还有一道年夜饭必备菜肴,就是看起来十分“重口味”的血蚶,含有发财的寓意。鲜血淋淋地吃下去,别人觉得难以接受,潮汕人却乐此不疲~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要齐聚“守岁”,俗称“熬年”。传统上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燃放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4、除夕夜或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要派发压岁钱,俗称“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有收入的晚辈也要给长辈送钱。有些家庭小孩临睡前,父母会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小时候,一年到头小孩子最高兴的就是收压腰钱,但是最后往往都会交给妈妈“保管”。

5、春节期间,潮汕人也要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两个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有这样的玩笑,大年初一拜年,出门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在各家各户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有人戏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6、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潮汕话叫“家后”)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女婿必须带上礼品。

7、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是女娲创造人的日子。在这天,潮汕人要用七种蔬菜做成“七样羹”。选择的蔬菜各有寓意,如厚合菜(合家平安)、芹菜(勤劳致富)、葱蒜(聪敏精算)等。

如今潮汕人吃七样羹,并不限于某七种蔬菜,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甚至可以做十多种蔬菜来吃。潮汕人说,“七样羹,愈食愈后生”。春节大吃大喝之后,吃上这样一道素菜,对于中和肠胃,消积化食十分有效!

8、正月是潮汕城乡各地民俗活动集中进行的时间,“营老爷”更是许多地方的必备节目,即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游行,接受百姓瞻仰,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游神的队伍一般有舞狮队、彩旗队、标旗队、抬轿队、锣鼓队、花篮队、长者队等,还有地方特色节目如普宁和潮阳的英歌舞,饶平的布马舞。

很多乡村还会在正月里举行“赛大猪”活动,村民们比拼谁家的猪最大最漂亮。几百头肥猪排排分列,场面壮观。

每到有民俗活动的日子,人们纷纷从家里出来“凑老热”,大街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充满了过节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