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一般什么时候随礼

妈妈 0 39

白事一般什么时候随礼,第1张

白事一般什么时候随礼
导读:白事一般是指人的丧事,也就是人的死亡。随礼是指在参加白事时,礼仪和传统习俗要求送出的一些礼物和钱财。随礼的主要目的是纪念和悼念逝者,传达哀思和安慰亲友。那么,什么时候应该随礼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随礼是一种体面的仪式,能够表达对逝者和家属

白事一般是指人的丧事,也就是人的死亡。随礼是指在参加白事时,礼仪和传统习俗要求送出的一些礼物和钱财。随礼的主要目的是纪念和悼念逝者,传达哀思和安慰亲友。那么,什么时候应该随礼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随礼是一种体面的仪式,能够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敬,因此,一般来说,无论白事何时举行,参加者都应该随礼。在具体的时间上,最好是在白事开始前进行,以便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如果你无法参加白事,那么你可以在另外的时间去拜祭,或者将随礼送给亲友,以表达慰问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送随礼的形式和金额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传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一般的场合中,随礼的金额可以适当地看情况而定,一般不超过100元。在有些地方,可能需要送一些物品,如花圈、白花和食品等等。但无论何种形式的随礼,都应该注重礼仪和表达心意。

总之,无论白事何时举行,参加者都应该随礼,以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敬和悼念。送随礼的形式和金额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传统有所区别,但是都应该注重礼仪和表达心意。

白事回礼礼品可以送毛巾和肥皂,包里还可以装上一些瓜子和花生。

回礼其实只是一个象征,并不是说一定要要求多么贵重的回应,一个小礼物意思一下就可以了。而且不一样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所以回礼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有些地区会专门送毛巾和肥皂,这个礼物也是有寓意的。因为去参加葬礼总归会接触到已经离开了的人,这个时候主人就会送毛巾和肥皂,寓意着去澡堂洗洗澡,这样可以去除一下身上的晦气。除此之外还可以去人多的地方转一转,这样也能减轻晦气。

不一样的习俗

还有些地方会回你一个小红包,这个红包里面并不会赚太多钱,只是象征着大吉大利的意思。有些地方小红包里面只会装5块钱或者10块钱,稍微大方一点的就装20块钱,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拿到这个小红包。不要觉得这个红包小,这个红包的寓意是非常不错的。

还有些地方一般是没有回礼的,只不过在吃饭的时候对方会特意过来表达对大家的感激。去参加葬礼这种事情本身就是表达对逝者的敬畏,所以有没有回礼并不重要,只要能够感受到主人的真诚之心就可以了。

最近正在看<这里是北京>,书里讲到旧北京城(满清时期)的丧葬习俗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都抄录过来的话,估计管理员该有意见了!

落炕

家人病危,称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来了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中长辈,就要从其他房间迁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着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问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清醒的时候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上。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叔伯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去定购棺材;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到饭庄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来念经、放焰口等。

换床

病人临终要换床,一来是为了冲喜,二来是怕以后没人敢睡在这张床上了。一般人家是从附近的杠房租一张灵床,也称“吉祥板”。穷苦人家就是将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充当灵床。换床要由儿子亲自上手,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将病人头朝西,脚朝东放好,以便“西方接引”。

换寿衣

病人临终要换上寿衣。男的是长袍马褂,女的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草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色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包括洗脸、洗发、刮脸等。

清代的寿衣有一定的规矩:

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

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族则是圆口鞋或福字履),头枕平金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是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据说如果死者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投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绝对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段子”谐音,有“段子绝孙”的意思。寿衣上还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棺材里铺盖少则三层,多则九层,都是取单数。

含敛

清代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允许,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上红色的梵文经字,有钱人家还要给死者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入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死者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用红纸包一些茶叶填入死者口中,称为“含敛”。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两色的绳子把死者的两条腿绑上,并且在死者胸前放一本黄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的压一个秤砣。

停灵

病人死后,如果是长辈要停放在正房堂屋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必须摆放长明灯。传说阴间像黑夜,点一盏长明灯是给死者引路。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秸杆,每根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

设上供品、焚上香后,所有亲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将纸钱和纸元宝焚化。有钱人家还要请和尚、道士在灵床前念倒头经,将彩纸糊的轿子等焚花。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

死者的亲属要穿孝服。孝服分五等,称为“五服”,分别是粗麻布、熟麻布、熟布制成。按照与死者的血缘远近,不同亲属穿不同的孝服。满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开气袍子,不钉纽扣,只钉布条,头戴青布小帽,脚穿青布靴,不蒙白布。旗人妇女的孝服大致与男子相同,只是孝服不留开气,孝带系在腰中间,头上的发式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还有撂单和撂双之分。

报丧

病人死后,大殓之前,家属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百姓家一般口头报丧,官绅富商则要发报丧条子。家属还要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开具殃榜(也就是现在的死亡证明)。殃榜上写明“死者的出生年月、去世年月、实际年龄、确定入殓的时间、入殓时的禁忌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时间等,贴在门口。

大殓

大殓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正式放入棺材中,盖上棺盖。从此以后,亲属与死者就再也不能见面了,也就是亲属与死者的遗体告别仪式。此时,全体亲属都要到场,尤其是直系亲属,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之前赶回来。

大殓有高敛和低敛之分。高敛就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敛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亲属先在棺材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到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香面和锯末上铺一块红布,上面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称为“垫背钱”。到了吉时,死者的儿子亲手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材,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品,还要放一些镇物,像镜子、铜钱、五谷、生铁等,然后去掉绊脚丝,将棺材内的空隙用棉絮填满,由死者的长子用棉球沾清水擦拭死者的眼睛,称之为“开光”,再用镜子照死者的脸。在场的亲属要逐一探视死者的面容,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然后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盖,长子将开光镜摔碎在地,全体亲属大声痛哭,最后由杠夫加上棺盖,钉上木楔。

大殓后,按死者的身份分别停柩在北房中厅或其他房间。灵柩下面用交木支起来。灵柩前要按放灵龛、摆放大幅遗像,设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扦、花筒、供品,讲究的人家还要搭月台。

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停灵的时间最长四十九天,最少要三天。一般平民才采用五、七、九天,富贵人家则十五、二十一、三十五、四十九天。停灵期间要做佛事、法事。逢“七”都要办事,备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灵堂上挂幛子和挽联,灵柩左右要有亲属守灵。吊唁者到灵堂行礼,并走到死者亲属面前表示慰问,守灵的亲属要道谢。

接三

人死后三天要举行接三仪式。传说,人死后三天,灵魂要被鬼神佛接走。临走前,灵魂会登上望乡台眺望家乡,或亲临与家人做诀别。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升天,需要在他死第三天请僧人来诵经、放焰口,还要由家人送给死者一些生活用品(纸车马、纸钱、纸衣服等)。接三前要到冥衣铺订一份车马、箱子,在接三当日将这些车马箱子摆在门前,放上一些纸钱在车内、箱内,亲属还要在大门内外安排鼓乐。

接三当天招待亲友用炒菜和面。通常是四个冷菜,四到八个热菜,最后端上一大海碗面卤,一小碗炸酱,各色面码等。炒菜大多是家常菜,席面上不预备酒。来宾仅仅是入席坐一会儿,象征性的吃几口。亲友入席后,本家孝子要来谢席,各位来宾要还礼。来宾不能自行离席,要等到众人都吃完,一同站起来离席。

接三日的下午要举行“开咽喉”仪式,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头,摆上一桌子祭席或摆上一张饽饽桌子。小户人家则是到熟食店买上一个盒子,内装香肠、酱肉、肘花、小肚之类的熟肉制品,供在灵桌上。

接三日晚上要放焰口,亲属请来和尚念经后,将买来的馒头掰碎撒在地上,喇嘛则将白米撒在地上,以此向饿鬼施食。所用的馒头是用发面蒸熟制成圆环状,像一个个手镯。这些“手镯”,一个比一个小,码起来像一座塔,可以摆成一个个小馒头,最上边放一张小饼,饼上放一个桃形馒头,上面写着梵文佛经。饽饽码好后插上四面彩纸小旗,顶上插一面黄灯花纸剪的小幡,上面写“西方接引”。

接三当天晚上天黑后,要举行放三仪式。参加送三的有和尚组成的鼓乐队、冥衣铺伙计携带纸糊的轿子或坐骑,送三的亲友要手拿长香或打一只白灯笼。起行时鼓乐齐鸣,亲朋好友一起高声举哀,孝子孝女要高声喊“爸(妈),您上路吧!”

送三的队伍由鼓乐队走在最前边,纸活冥器其后,再往后是清音、文场、举香提灯笼的亲友,最后是和尚。送三的地点在住宅的西边,一般是指定的广场或城根,到达后将纸活放在中间,车头对着死者的坟地,鼓乐队三面围住冥器吹奏,孝子跪在中央,由茶房将挑纸钱接过去放在纸车里焚化,亲属三叩首后,鼓乐队在一声锣后停止演奏,送三仪式结束。

做七

在人死后的第七天或七的倍数之日,要请僧道诵经烧香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各家根据经济状况不同,有做三七、五七的,最多做到七七,也叫“做道场”。道场圆满后,亲属捧着给佛的黄表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楼库,叫“送库”。每做一次道场要送一次库,每次都要由吹鼓手和僧人吹打乐器、法器在前边开路。

出殡

出殡前一天夜里,僧人要通宵做佛事,称为“伴宿”或“坐夜”。这一天死者的亲友要前来祭奠,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亲属要大摆酒席答谢,晚上做最后一次送库。

出殡就是将灵柩从家里抬往坟地。出殡前要举行最后一次总祭奠。要准备成桌的酒席,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亲属和亲友依次叩首,各搛一筷子鱼肉菜肴放入焰食罐内,由孝子用一个苹果将罐口堵住,再用一个小烙饼咬去四边放在罐口,用红布包好,再用花红线扎紧,摆在灵前,叫“搛罐”。

出殡当天清晨,孝子要用新扫帚把棺木上的浮土扫下来,倾倒在炕席上,由杠房的人将棺材前端抬起来一点,由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边,最后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亲属要大声哀号,再次向灵柩行叩拜礼,称为扫财、掀棺、辞灵。

出殡大多是在早上八九点钟,富户人家在十点左右。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亲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哭丧棒,大儿媳妇等人抱焰食罐跟在后边。杠夫们将灵柩小心地抬出灵堂和院子,吹鼓手们吹响两把大号。灵柩出门后,鼓乐齐鸣。灵柩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十六个杠夫抬杠,也有用三十二或更多的。灵柩上往往有一个用红缎子制成的棺罩,上杠时孝子要跪在灵柩前将丧盆摔碎,送殡队伍起程。

送殡队伍最前边为打执事的,其中一些人手持雪柳。孝子打着幡走在灵柩最前边,其他送殡的男眷走在他的后边,灵柩后边的轿车里坐着送殡女眷。送殡队伍有专人负责扬纸钱。他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串,用手指将整叠的纸钱搓开后,在起杠、遇到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和下葬地时用力将纸钱高高扬起。

起杠后杠头要高喊“加钱”,这时亲属必须要另外再给杠夫们加赏钱。杠夫还要将给赏钱的人员和数目一一喊出来,如“本家老爷赏钱四十吊”之类的,全体杠夫随后应道“哎,四十吊!”所喊数目一般是实际数目的十倍,以此来讨死者亲属的欢心。一路上还要多次喊“加钱”,直到坟地,以显示送殡队伍的声势浩大。

出殡队伍因各家而异,富贵人家出殡,行列可达几里,行列中有纸糊的冥器、花圈、挽联和执事、僧道、孝属、亲友,还有各种仪仗,像各种古代兵器、肃静回避牌、金执事、功名牌,但一般只有满清王公贵族才有这样的排场。至于一般人家,可分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依次由简入繁,以适应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家庭办丧事。

送殡队伍出城后,一般亲友就告退了,杠夫的人数也减少了,只留下一班鼓乐、一班和尚前往坟地,执事撤出。灵柩抬到墓地,按照风水先生事先选好并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到吉时由杠夫按风水先生测出的方向,用大绳将灵柩缓缓放入墓坑。此时,孝子跪灵,鼓乐声起,随后摆上供品,和尚高声诵读有关经文,亲属将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等点火焚化。亲属与亲友在杠夫递过来的一铁锹土上抓一把扬入坑内,随后由杠夫用铁锹往坑里填土,堆成坟头,再将引魂幡插在坟上。孝子向送殡的亲友致谢,众人脱下孝服回城。

下葬后第三天要到坟头烧纸,以后在三七、五七、七七及60天时,还要到坟头祭祀或在家里祭祀。五七时要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钱糊一把大伞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称为“烧伞”。60天时亲属必须预备纸糊法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在僧道诵经加持后焚化。据说,死者可以乘上法船,通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称为“烧船桥”。人死后百天还要办一次祭奠仪式,一般家属在家里设奠。死后一周年还要办一次祭奠,亲属要在院内搭席棚,设酒宴招待亲友,正房祭堂,堂内悬挂影像,设牌位,也有搭月台的。富贵人家还要请喇嘛、道士、和尚念经。在死者逝世三周年、十周年时也有办祭奠的,但比较少见。

送白事礼金的规矩:送礼时间、送礼方式、礼仪、送礼金额。

1、送礼时间

送礼时间一般是在丧事期间,最好在丧事结束前送上。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在丧事期间送礼,也可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送上。

2、送礼方式

送礼方式一般是现金,可以放在红包里或者直接递给死者家属。如果是亲属或者好友,也可以送一些实用的物品,如纪念品、鲜花等。

3、礼仪注意事项

送礼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张扬,不要在现场大声说出送的金额,也不要在现场计较礼金的多少。同时,要注意礼仪,不要在送礼时过于悲伤或者过于轻松。

4、送礼金额

具体金额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与死者家属的关系而定。一般来说,亲属和好友送的礼金会比同事和普通朋友送的要高一些。

参加白事注意事项:

1、不要穿红色或者特别鲜艳的衣服,尽量以黑色,灰色,白色为主。同时,也不要戴太多的首饰,更不要化浓妆。

2、要有时间观念,不要迟到。因为这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送行,无法弥补。

3、不要带宠物和太小的孩子。不仅影响丧礼庄严的气氛,而且对孩子也不好。

4、不宜嚎啕大哭。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安抚逝者的家属。

5、手机静音或者关机。不要不停地翻看手机或者接打电话。

6、可以按照当地习俗,带些鲜花或者花圈,表达哀思。

7、要表现出沉痛哀悼的表情,行动不要夸张,应缓步行走、轻声说话,避免挤眉弄眼、发笑、高声喧哗等。

8、不要一直盯着逝者家属。在他人看来这是幸灾乐祸、不怀好意的表现,无论是同情还是好奇,这种场合一直盯着家属,都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和压抑。

大连地区汉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时,都要在街门旁边挂串烧纸,称为“岁头纸”。为什么叫岁头纸呢?因为它是根据死者的年龄做的,所以叫岁头纸。

它的做法是一岁一张纸,按序夹在一条绳子上,再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街门旁边。

亲邻看见了岁头纸,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还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岁数。于是就拿烧纸等祭品到死者家里去吊唁慰问。

子女给逝世老人挂岁头纸,除表示衷心哀悼外,还能对亲邻起个讣告作用。

岁头纸在老人咽气后就挂出去,出殡时摘下来放在哭丧盆里烧掉。

挂岁头纸这个习俗,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不详,直至今日,有的人家办丧事时还在挂它。

老人咽气后,穿好寿衣,在正间屋里架起板床,铺好谷草和褥子,将尸体头南脚北的放在床上,手里放根约二寸长的白面棒,称为“打狗棒”(给死者到阴间过巴狗山村,好用它打狗时用),然后用红布单将尸体盖好。古礼规定父死停尸堂屋里,称为“寿终正寝”,女死停尸卧室里,称为“寿终内寝”。民国以后,父母死后都在堂屋里停尸,不再分停了。尸体床下放个装满五谷杂粮的小草囤,在囤里点个油灯碗,称为“照尸灯”。

尸体头前放张矮桌,摆上香碗和蜡台等供器和供品,桌前还放个泥瓦盆,长子要在盆里给死者烧三个包袱(包袱纸上要写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这个行动称为“烧倒头包袱”。接着就拿起擀面杖敲打正屋的门框说:“一打天门开,二打地门开,三打庙门开”。打门的用意是让死者的灵魂好到那里去。接着帮忙人(帮着处理丧事的人,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担当),提着灯笼,拿着香纸和锁头,搀扶长子到村头山神庙(有时土地庙前)去,让他站在庙门口把锁头打开,让死者的灵魂进庙,等待上西天极乐世界去。

开锁回来,帮忙人立即组织长子带领家人到山神庙去,给死者报“倒头庙”。

回来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份穿戴孝服和孝帽(都用白布做),儿子、孙子、女婿、外甥、亲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戴口袋式的孝帽子,还用红布包绺青麻缝在帽顶上,帽外还要扎条白带子,腰间捆条麻绳子,鞋帮鞔上白布,趿拉鞋走路;儿媳、姑娘、孙女、外甥、亲侄媳、侄女头上都扎白布带(称为孝扎头),外罩尖式孝帽,帽夹上也缝绺青麻,腰间捆麻绳,鞔白鞋趿拉走。这样做是表示给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未结婚的儿媳妇和未结婚的女婿来服孝时,都要内穿红孝衫外罩白孝衫,鞋帮要鞔红白二色布,区别于结婚者。

本族男女来服孝时,孝帽孝服都自带,帮忙人不管男女,死者家里都得给孝戴,给孝帽、孝带或孝布都行。

死者咽气后,就请人到远处亲邻家里去报丧。亲邻知信后都来吊丧,有的送香纸,有的给现金,以表哀悼之意。

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尸三天,然后才能出殡入土。例如死者在二十三点以后逝世,也按停尸一天计算。

停尸期间,早晚三餐,都要到村头山神庙去,给死者的灵魂送饭吃,这个行动称为“报庙”。报庙的行进队伍排列是:帮忙人提着灯笼,拐着浆水桶在前面带路,吹鼓手在后边吹大喇叭奏哀乐,接着是长子在帮忙人的搀扶下扛着引魂幡,拖着哭丧棒(高粮桔杆缠上白纸穗头),次子、侄子、孙子等男性亲属跟在后边。长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掺扶下,怀抱浆水罐,拖着哭丧棒带领着次子媳、姑娘、侄媳妇、孙女、外甥女等女性亲属,来到村头山神庙前跪下。长子媳用线香挑块小纸片伸到庙门里去,一边摇动一边说:“爹(妈)你扯住纸钱……”纸片能贴在庙门的砖墙上,就认为死者的灵魂还在庙里(这是迷信),把浆水罐里的饭拔到庙里去。帮忙人带来的浆水都泼到庙的周围去,给那些无家无后的野鬼吃。烧完香纸,孝子孝妇们叩头起来,就在哀乐声中一直哭到家里。

办丧事时,都要在院里搭个灵棚,棚分前后两室,前室行祭,后室停灵。死者使用的棺材规格不同,底厚一寸,帮厚二寸,盖厚三寸的称为么二三棺材。经济条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

死后的第二天,将棺材抬进灵棚里,棺里铺好谷草和褥子后,就将尸体从堂屋里抬出来放进去,孝子孝妇在哀乐声中为死者整容装棺,木匠师傅钉好棺材盖,孝子孝妇就开始哭灵,这个行动称为“入殓”。

第二天的午后,举行接旌仪式。旌是用红缎子布做的,宽一幅布,长约六尺多,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画个起脊楼盖,两侧分别画韩钟离(拿芭蕉扇)、吕洞宾(背宝剑)、张国老(拿竽鼓)、铁拐李(背葫芦)、曹国舅(吹笛子)、栾采和(拿阴阳板)、韩湘子(拿花篮)、何仙姑(拿荷花)八个神仙,称为“阴八仙”。只画扇子等工具不画神像的称为“暗八仙”。旌的中间部分,只写死者的姓名和年龄,再无其它文字。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钱买,儿子负责全部丧葬费。

接旌的行进队伍是这们排列的:前头有两人鸣锣开道,接着是四个扛红彩旗的,旗后是拿幡的。幡的种类很多,有条幡、扇子幡、葫芦幡等,一般家都扎四对,扎六对的也有但是为数不多。幡的后边是吹喇叭的音乐队,抬供桌和抬旌楼子的。旌楼子是在高桌的宽面上绑两根细木杆,顶部用高粮秸扎个楼盖,蒙上包袱皮,两杆的中间用白布编成花格,楼的两侧用白布或白纸扎花做飘带。孝子孝妇和亲友等走在旌楼的后边,在管弦乐声中来到街头广场。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观礼。

队伍停住后,孝子和孝妇齐跪旌楼前,长子头顶铭旌来到旌楼前,帮忙人将旌挂在旌楼上,让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经去世,亨寿多少年。孝子孝妇和亲友都向铭旌叩头,奏乐放鞭炮。回家后,将旌挂在灵棚里的隔壁上,孝子孝妇分别在灵的左右两侧。女婿亲友齐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头。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礼,具体做法是在旌桌的前边,再放张高桌,行礼者先在第一张桌前作个揖叩三头,起来到旌桌前作个揖叩三个头,然后转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头。不会行三拜九叩礼的,在旌前作揖叩头就行了。客人叩头时,孝子孝妇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头表示谢意。

接旌这天的上午,灵棚、房门、街门都要贴上白纸对联。由于年龄等原因,对联的词句也不同,如高寿老人去世时,横批可写“吊者大悦”、“老成凋谢”等,对联一般都写“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惟望白云飞”等。有的亲友在接旌这天要给死者送帐子或额子,就是用金纸或银纸做字,写的是“驾鹤西游”、“劳绩常存”等歌颂词,缝在约六七尺长的绸缎布上挂在灵棚里,向死者表示哀悼。

接旌仪式结束后,姑娘和女婿要给吹鼓手、抬旌楼、打旌、拿幡的人赏钱,钱数多少当众宣布,受赏者要喊出谢字。

接旌这天晚间,死者家里要设宴招待亲友和帮忙的等全体人员。

饭后,在灵前放口铁锅,孝子孝妇等,都要给死者在锅里烧夜纸,还要搞夜祭,请厨师给死者上祭菜给赏钱。同时还要请人读祭文,歌颂死者一生的功绩和美德。没条件的人家,也要由姑娘或媳妇在哭诉中,把死者养儿育女等优良美德说出来给儿孙和亲友们听。

烧完夜纸就给死者送“盘缠”(路费),参加接旌时的全体人员,在哀乐声中抬着纸人和纸车马来到山神庙,将车马面向西方向摆好,周围撒满烧纸,在车的旁边放张矮桌,将烧夜纸时剩在锅里的纸灰撒在桌面上。长子媳拿香挑块纸片,从庙里把死者的灵魂引出来,附在死者的红纸牌位上,由长子顶着送到车里去,看桌面的纸灰上有脚印时,就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上车了。这时还要当众宣读,复州城隍爷发给死者往西去的“路引”(就是通行证)。封建社会出版的老《黄历》上,每年都有登载“路引”的写法,让老百姓照办。读完“路引”就烧车马,孝子孝妇们向西南方向,一边叩头一边喊“爹(妈)要走好,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话。烧完车马停止奏乐,全体人员离庙回家,不准回头说话。

一般人家能给父亲送“盘缠”,都扎一个侍者一个车夫,两匹白马一辆轿车。母亲去世时,除上述几件外,姑娘还要给妈妈扎条老黄牛,到阴间去好帮妈妈喝生前积赞下来的脏水。

第三天早晨,帮忙人搭好棺材架子,就搀扶长子一人在哀乐声中到山神庙去“辞庙”(就是给死者几天来的住庙钱)。

辞庙的同时,帮忙人要打扫死者生前住的炕,将他用过的枕头等遗物拿到村头烧掉。

从庙回来就起灵,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绑好,长子还要摸下四个棺材角,称为“稳灵”。然后与全体男性服孝人跪在灵前,妇女站在灵后,帮忙人将烧过倒头包袱的泥瓦盆,放在长子头上搁一下就摔在地上。若是没摔碎,死者家人就把它当成“聚宝盆”收藏起来。抬灵人看见摔丧盆这个信号,就在鞭炮和哀乐声中起灵。送殡队伍与接旌时相同,只多一口棺材。

出殡时,女婿拐大筐,内装照死灯的草囤,长子媳上庙时拿的浆水罐,还有枣树枝、苞米面发糕等陪丧品,走在队伍的前边,边走边撒纸钱称为买路钱,给死者买道走。

棺材抬到墓地,首先由风水先生放罗盘,测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接着阴阳先生(亦称除黑先生,这个行当都是庙里的伏居道士干的)掐破公鸡冠子,用鸡血在镢头板上画符,口念咒语。在风水先生测定的墓穴处创出三个坑,抬灵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长子在坑里垒起两道小土岗,放上枣树枝和发糕等,是希望保佑子孙早发家的意思。

棺材入土后,把旌铺在棺盖上,把女婿拐来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头部,最后用苇席把棺材盖好,抬灵人就在哀乐和鞭炮声中把棺材埋好,垒起坟墓和坟头。新采的墓地,还要垒个山神庙,让山神保卫死者。

带来的引魂幡、条幡,旌楼架子和哭丧棒以及死者降生时在门上挂的布郎当等都在墓前烧掉,孝子和亲属以及来宾,在墓前上香烧纸叩头后,哀乐停止,殡葬仪式结束。

妇女送殡只到村头,将哭丧棒扔在烧死者遗物的火堆上烧掉就回家。这时有位帮忙的老妇人,拿张饭桌放在街门口,桌上放盆清水,水里放些铜钱,还有一碗干饭、木梳、竹蓖子、斧头和菜刀。送殡的孝子和孝妇进家时,都要洗手梳头,拿起斧头和菜刀在盆沿上各荡几下,从水盆里捞铜钱,含口干饭进屋吐在死者生前住过的炕席底下(三日后送到墓地去),铜钱也扔在那里。

阳阴先生进屋后,口念咒语,还用桃树枝把公鸡打得直蹦乱叫,同时还向屋里各处撒黑豆和铧铁,有的还在墙壁上贴符,驱除恶鬼保佑平安,这个行动称为“静宅”。

出殡这天的午后,还要设宴招待亲友,孝子们在管乐中挨桌给亲友叩头谢孝。

饭后,鼓乐班送走客人就和风水先生以及阴阳先生领取工资和赏钱就走了。抬棺材的分请、雇两种,请的不给报酬,雇的得给工钱。

出殡的第三天,儿子、侄子、孙子、姑娘、媳妇、孙女以及亲属等,要到墓地去给死者“圆坟”,用高粮秸折个方架,中间拴个带铜钱的红布朗当,插在墓的上边,表示给死者上梁盖房的意思,然后修整坟墓烧纸叩头,圆坟仪式就结束了。

出殡后,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写个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饭,如生前一样的侍候,直到烧百日时,才将牌位烧掉结束祭拜。

死者入土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妇和亲属都到墓前去烧香纸摆供品,称为“烧七”。一般都烧七次为止。此外还要烧个“百日”和三个“周年”,每次亲友们都来参加仪式,送香纸和馒头等祭品。送馒头有规矩,两位老人都去世的,送十个馒头,称为“半份供”。本族人送来的馒头祭祀完了都带走,亲友送来的最少给他带走一个,称为“压包袱”。

烧百日和周年,死者家里都要设宴招待客人。

死者去世的当年,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谱上去,过年时享受子孙们的祭祀和参拜。古礼规定子女要为父母服孝三年,服孝期间,过年时家里不能悬灯结彩贴红对联(可贴紫色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意。

烧完三周年,服孝期满,子女脱孝,恢复以往的正常生活。

如今的丧葬风俗中,随了帛金的亲朋好友往往都会收到丧家的“白事回礼”,以表丧家对各位亲友关照的谢意。作为丧家,送白事回礼有哪些讲究?摆渡人为大家整理了本期干货:

一、传统回礼

白事回礼这一丧葬风俗,最早可考于明清两朝盛行的“孝帛”传统,《来瞿唐先生日录》中写道:“今俗有剪麻布散吊客,名为孝帛。殊不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缕,各有精粗;今不论精粗,而乱加人之首邪。”

由此可知,孝帛一俗是从最正统的丧服“五服”演变而来,当时的丧服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严谨,讲究由亲至疏需要穿着合规的五服。所有参会的亲友皆披麻戴孝,丧家会准备好白布赠送给参会的亲友,意为“散孝”,部分地区还有用这些白布裁衣作鞋的风俗。

 

二、现代回礼

1、毛巾:今人的白事回礼,则用毛巾取代了孝帛赠送给随礼的亲友,一来毛巾有着洗涤污秽、擦拭眼泪的寓意,二来毛巾的用途也比白布更广泛,既符合现代白事回礼的实用度,又沿袭了传统回礼的讲究;

2、寿碗:若逝者年龄为80岁以上高寿去世,丧家还会在白事的回礼中多放一个“寿碗”,寓意收到寿碗的亲朋好友能和逝者一样长寿安康。寿碗多为陶瓷制,如今的新式回礼中也可用木碗代替传统寿碗;

3、甜食:上海地区的白事回礼中,还会有一块巧克力或者一罐果酱,这一风俗来源于“丧家赠送参会亲友糖果”的吉仪,赠送甜食的寓意是希望参会亲友往后的日子甜蜜顺遂,这和吃豆腐羹前需要喝一碗糖水是相同的含义。巧克力更适合秋冬天气选择,果酱则适用于春夏季节,丧家可自行挑选。

以上便是丧家挑选白事回礼的讲究和参考,若您有任何关于白事回礼/丧葬风俗的疑问,可私信摆渡人,将由专人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白事禁忌 1 带孝是否要100日 现在系先进时代,带孝100日较古时的,但尽可能著黑色/白色/一d深色,但至少40日,最好100日,都系孝心 2 是否100日内不可以到别人家 尽可能都唔好 3 快到新年了

是否不可以拜年 不可以收利是 可以收利是,但不可以拜年,提家人唔可用红色利是封 4 带孝是否从我爷爷去世当天开始计算系 5 现代人通常一切从简

以上忌讳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例如带孝的日数) 无法时代变,形式依旧 从旧式的传统习俗来说

守孝是要守三年的

但时代进步

亦因各种原因

现在已没有这种事了

大多数孝子能守到100 日孝已经很好了 至于你问到有什么忌讳

其实没有什么的

只要不庆祝就可以

如真的想做一些事

我建议你可为先人茹素一天 如平日为朋友生日庆祝

要视乎你英雄未

如已英雄

那就可以 因为对朋友可以没有那么执著

并不是说这样是对

只是因为现今社会

很多事情不能用传统的礼仪来比较了

例如以前家有白事

所有人都不能洗头的

直至英雄后

但现在

你能吗 我相信第三天你已经不行了

或是已经给老板解雇了

所以

对朋友

同事一些不太重要的亲人

习俗可以不用太执著 「灵堂禁忌」 1 灵堂内多说「有心、慢行」。 2 在灵堂其间,无论自己身为主家或宾客,都不能说「多谢」。多谢,即是喻意多谢有白事,故用「有心」带过。 3 当亲友、宾客要离开,皆不能够送客,因殡仪馆地方属于送别死人地方,故由亲友、宾客自行离开便可以。 4 勿在灵堂内高谈阔论、嬉话说笑,以示尊重场合。 5 先人过70叫笑丧,不要在灵堂上大哭。 丧礼吃牛肉 会开罪鬼差 出席丧礼的各人,当天应斋戒沐浴,除了以表示尊重死者外,在某些宗角度上,也认为食素能有助减轻亡者的罪孽及痛苦。要是真的要吃荤的话,也切忌吃牛肉。因为地府的鬼差都是牛头马面,吃牛肉等同吃其同类,可能会惹怒他们,总要给他们留一点面子,他们才不会难为亡者。 「丧礼服饰」 出席者丧礼者不宜化妆及穿大红大紫,应身穿素色衣服出席,如黑、白、灰或深蓝。若身为孝子贤孙,更需穿上麻衣寇布、孝花、孝布等孝服。 另外,食「解慰酒」期间,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