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讲什么叫好习惯

妈妈 0 36

曾仕强讲什么叫好习惯,第1张

曾仕强讲什么叫好习惯
导读:在人的一生中,会养成许许多多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让你一生受用不尽;坏习惯让你一生追悔莫及。我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读书,俗话说:“好读书,读好书。”下面就是我的读书历程。幼儿时,我读的是小人书。我迷上了书。由于不识字,所以经常

在人的一生中,会养成许许多多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让你一生受用不尽;坏习惯让你一生追悔莫及。我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读书,俗话说:“好读书,读好书。”下面就是我的读书历程。

幼儿时,我读的是小人书。我迷上了书。由于不识字,所以经常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书中的故事,没完没了的。那时,也不知我的记忆怎么那么好,爸爸、妈妈讲一遍,我就全记住了。夏天我常常在院子里给其他小朋友说书、讲童话故事,看着他们那一双双崇拜的眼睛,我心里别提多得意、自豪了。

再大一点,我便可以自己看书,书中那奇妙的世界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书,在我人生的旅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六岁那年,我迈进了小学校门,开始接触更多的知识。我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里看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两本书。每每读到令人激动人心的场面,我都会激动不已;读到令人悲痛欲绝的场面,我总是泪流满面;读到驱逐恶魔的场面,我都不禁为正义担心。童年时代,就在这书海中的一叶小舟上度过了。虽然童年的影子再也找不回来了,但童年书海里的收获还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

带着憧憬,带着一丝的兴奋,我走进了中学。初中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仍没有放弃在书海中寻找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但刚刚进入初中的我还是在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数学有理数混合运算中正、负号的变化,语文、英语阅读量的突然增多,让我一时难以招架。一次次单元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使我感到了压力,感到了中学和小学的巨大差异。我有些迷茫,心里充满了焦虑。老师鼓励我,爸爸、妈妈安慰我,我自己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加紧读书,不浪费一分一秒。这时,一次偶然的发现,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困惑了多时的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那天,我在图书馆借书时,无意中发现了《哈佛家训》这本书,我拿起来随手一翻,正好翻到“你遭到过1049次拒绝吗?”这篇文章。我的心为之一震,遭遇1049次拒绝的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我眼前遇到的这点儿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从图书馆出来,我的心一下子豁朗了,我对读书的渴望又回来了。中学生活刚刚开始,我有信心,也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自己的学业,决不轻言放弃。

书,不仅能揭示社会的丑陋,还能展示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给你奋进向前的力量。朋友,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读书这个好习惯,就快快行动起来吧!

学名叫:霓龙戒。

曾仕强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祖籍福建漳州,其启蒙教育也同样在漳州。曾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他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而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

思言学堂易经学习,零基础入门,5天4晚名师易经入门直播课,普通人因为学不懂易学而放弃,聪明的人已经0元试听我们的课程了,从小白到入门,助力人生零基础入门。一旦把易经研究透彻了:你会变得更睿智,更通透,更深刻…立即免费领课。

我们举个例子,三匹马拉同一辆车,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那它们再怎么努力认真去走最后也不会到达目的地。这样的道理放在家里面也是一样,如果父亲有父亲的看法,母亲有母亲的看法,这个小孩就糟糕了,他要听谁的话好?他不知道听谁好。所以我们要提醒所有父母,你们不可能意见一样,但是最起码在小孩面前要有一个教养的共识,孩子才有办法去做。可现在一般都是爸爸讲爸爸的、妈妈讲妈妈的,这时候小孩子就很容易投机取巧。

比如同样一个东西,他先跟妈妈讨要,妈妈不给,他就跟爸爸讨要,爸爸就会给他。这件事情妈妈不喜欢,但是爸爸喜欢,他就在爸爸面前去做,妈妈就不敢怎么样。父母从小就养成小孩投机取巧的习惯,将来他一辈子都受害,而且我们好不容易把一个小孩教好,因此我们才会想到,父母要联合战线,要站在同一个立场。让小孩知道,爸爸不喜欢,妈妈也不喜欢,无论在哪里试都没有用,最后他只能照父母的意思做就好了。

我们现在很少再说“多子多孙”这句话,因为从 历史 看出来多子多孙不一定就多福,你看有些人养了一大堆孩子最后没有一个有成就的,反而搞得家里一团糟。要求多子多孙其实是表示一种内心不安,一个内心很安定的人,他连生男生女都不在乎。一个内心很充实的人,他也不会在乎生一个、生两个,因为都有好处。所以多子多孙不见得是代表好的一面,就是因为我要多生几个小孩,要保证有一个成才的,这也是另外一种不安的表现。我们做父母第一个要放开心胸,要完完全全地接纳子女。就算生下来的孩子有六个手指头,你也要接受;就算生下来他只有一个耳朵,你也要接受;就算生下来一个眼睛已经失明了,你也要高高兴兴去接受,这样就对了。因为你没有资格挑,你没有机会换。

我们换一个观念:人没有十全十美,每一个孩子有他的长处,也必然有他的缺点,这叫作个别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地方,父母不能选择子女,因为子女不是商品。所以我是不太赞成很多人说“这个子女是我选的”这句话。

子女有权利选父母,父母没有权利选子女。你看很多人想生男孩,结果生女孩,有的人很想生女孩,偏偏就生男孩。还有很多人很想生小孩,但就生不出来,这些都有实证。这就证明父母没有权利去选择,但是子女是有资格选择父母的,你看他知道自己选到这样糟糕的父母,他还没有生下来就后悔了,接着他就流产了。或是生下来看到这个父母不对,他觉得自己一辈子完了,他就夭折了。所以从种种迹象我们都可以感觉到父母没有权利选子女,反而子女很有权利选父母,那怎么办?

我们只要敞开心胸,来了就欢迎,怨天尤人,只是跟自己过不去,也会很容易伤害亲子的感情。但是事实上很多父母是一看小孩就生气,一看小孩就觉得讨厌的,这种心态一定要改变。因为你既没有办法选择他,也没有办法拿他去换一个,你只能接受他,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为什么小孩要长成不一样?就是要告诉父母要因材施教,如果都一样,那很好教,一套教材下来就可以了。老实讲,现在我们学校里面共同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有问题的。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会告诉你,男生的教材跟女生的教材不应该是一样的。一般来讲,女生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你要她学很高深的数学也没有什么用。男生对数学比较有兴趣,你就应该要求他多学一点,这样才叫公平。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兴趣和志向,男孩子有男孩子的兴趣和志向,而现在的学校要求男女生一样,通通要及格,不及格就不行。这不是好的学校的做法。另外在家里面,父母可以看孩子的特性是什么,然后你就可以真正地因材施教。只要父母采取的是一致的方向、一致的方式,子女不仅很快就会相信,而且他很快就接受。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们两个不同,他就开始选他喜欢的。只有当他没有办法选择的时候,他只好面对你们的需求,他就会开始配合。所以我们很具体地建议大家,父母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你关起房间门来自己去商量。不需要当着子女的面前讲不同的话。

我看到有一些家庭的父母非常好。当孩子碰到一件事情,爸爸不同意的时候他不会说话,但是妈妈马上知道他不同意。然后妈妈就到房间里面问爸爸要怎么办,即便是争吵,声音也不会让外面的人听见,等到和爸爸有一个协议出来就好了。而且父母最好不要朝令夕改,比如早上可以下午不可以、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小孩是需要弹性,但是一下给他太大的弹性,他就会无所适从。

我们的每个弹性都是要慢慢来的,一个人要有弹性之前,先要把基本动作做好,你才可以有弹性。基本动作还没有做好,你就开始叫他应变,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有一句话叫作: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就是告诉我们你要成方成圆之前先要有规矩。你没有规矩,圆也画得不像圆,方也不像方。如果应变错误那就糟糕了,所以最好可以约法三章,不要一下要求一大堆,那样小孩根本记不住,他也做不来。

举个例子,有一家人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看到小孩做错事情不会骂他,因为他们全家人共同约法三章,规定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十五分,是检讨时间。孩子一天下来做错什么是他的事,家人不会讲他,等到了八点钟,家人就问他,你自己觉得今天哪些做错了没有?小孩心里要有准备,他知道八点钟到了,小孩就开始检讨。他就不会觉得冤枉。如果一看他出错就给他脸色看,那他整天就是紧张兮兮的,他怎么学习?他生活怎么安定?所以父母就告诉小孩,我们尊重每一个人。但是每天晚上,由爸爸先检讨。然后爸爸就说我今天早上出去,很着急,所以你跟我讲什么话我都没有注意听,很抱歉。小孩就懂了,爸爸都可以做错,我为什么不可以?他就开始讲自己的不对。

这样的一家人不是很和谐吗?所有缺点都是检讨出来的,为什么要那么严厉,为什么要大惊小怪呢?做任何事情,要给对方一个心理上的准备。比如我们要带小孩出门之前先问他,明天张伯伯从天津来,我们要一起出去跟他吃饭,你要不要去?小孩经常都说我不去。可是我们要了解,小孩说不,并不代表真的不。你去看那个小孩,他什么东西都说不要,最后他什么都要。

所以父母不能用孩子的讲话来断定他内心想的是什么,那是不可靠的。这时父母可以说“好,你不去,那你要做什么?”他说“我还是在家”,你问他,“那你一个人在家,你会不会害怕?”他说“不害怕”,你说,“那就照你这样”。过五分钟他就会跟你一起去。这时候你说,“你还是不要去,在家比较舒服”,他说,“不行”,你说:“那出去你要穿整齐一点?”他说“一定”,你说“你还要穿鞋子,不能这样打光脚出去”。他也会说“一定”。这样你讲什么他都会答应,到时候你叫他做,他就会照你讲的做。

但现在很多父母都是让孩子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马上叫他非这样不可。老实讲你连自己都做不到,你看夫妻之间常常因为事先没有讲好而吵架。人不是机器,他总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已经讲过要把小孩当人看,你就要给他心理准备。比如吃饭之前就要告诉他把手洗干净,他就知道了。大家都在忙,他就要去帮忙拿筷子。第一次做得不好,问他,筷子摆成这样是不是比较好看一点?他看了,然后把其它的也照样摆摆看,你就开始教他。他很高兴,他没有抗拒,他就很容易学习。

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需要有多方面的兴趣,然后才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做合理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在这些不同的兴趣中找到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读书,读书的兴趣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的。比如你说你会打乒乓球,那你能打多久?你说你喜欢做这件事,我再问你,你能做多久?只有读书是从小到老随时都可以做,而且时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有一句老话叫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看很多人都在骂这句话,实际上很简单,你只要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没有一样是不好的,除非你想靠着读书来升官发财,当然会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个说法,如果你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因为你很喜欢读书,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反对。

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它的先决条件是你的动机是为了求知、为了求上进、为了更了解宇宙人生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当然附带的升官发财我们也不会反对,这样大家才知道中国 历史 上有那么多有名的人, 而且在我们中国人心目当中有两位是最了不起的: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关公。 那么这两位有什么了不起之处呢?他们既没有当皇帝,也没有做大官,没有创立什么事业,更没有发大财,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把孔子叫作文圣人,把关公叫作武圣人,其实很简单,就是孔子告诉所有的中国人要读书要读书,而关公告诉大家要讲忠义讲忠义,如此而已,这样可以知道我们中国人不管环境怎么变,人生最要紧的品德在于讲忠讲义,而兴趣方面就在于读书。当年胡雪岩跟左中堂合作的时候,左中堂每次看到胡雪岩都讲一句话,他说你就算是不为功名也应该多读书。很多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为了升学,为了考试而不得以的选择,其实读书是为了求知,避免自己无知,读书是为了求上进,让我们活一天就更懂得一些道理,这不是好事情吗?所以我们今天总觉得一些学习型组织都是美国人倡导的,其实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要一辈子做的事情”,读书如果没有兴趣就觉得很苦恼,你看有的小孩一看到书就犯困,一看到书他就恨不得丢掉,这就是从小没有培养他的习惯,就算不为功名利禄,多读书总是好事情。

但是,读书不明白道理还不如不读书,所以中国人又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完全相信书里面所写的内容你干脆把书丢掉,你去看越是生活在乡村的、越是没有读什么书的人越懂得道理,凡是读书读得多的人基本上不懂道理,这不很奇怪吗?就是因为有些人有了知识以后他就把道理丢开了,然后天天跟你讲很多知识,但是知识本身有很多是不合道理的,那就是有待考验的知识。知识有两种,一种知识是很合乎道理的,比如我们会觉得一个东西不但可知而且可行,有很多知识它根本就行不通。所以有的知识懂一懂就好了,不必花太多心思,因为那不合我们的用,所以我们现在读书读出来的结果是要看看合不合我们用,合我们用的就是合乎我们中国人道理的,我们就拿来用,不合乎我们用的我们也不必排斥它。

比如你们全家要出去 旅游 ,父母刚宣布这件事情,你的小孩马上说不行,我不能去,妈妈问为什么?他说我已经跟三个朋友约好了要去远足,所以不能跟你们一起去。那我问你,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你如果说不行,爸爸妈妈难得一起出去,你要跟爸爸一起走,至于你朋友那些人随时可以约改期,小孩说不行,我们约好了,你说怎么不行,我替你打电话。别人的事情你打电话过去替别人改约,替人家翻案是容易的,马上解决了,你认为这样对不对?合理不合理?你如果说不合理那你就是西方的思想,因为西方人是不容许你这样做的,西方的父母要出去 旅游 ,小孩有困难说他已经有先约了,做父母的要支持他。他说我不去,你们去了之后我怎么办?父母还要替他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中国父母如果这样做的话,那我想这个小孩将来长大以后就很典型的个人主义,他就没有什么家庭思想,我们从这个方面去考虑考虑,中国人的做法一定是叫孩子要去 旅游 ,只不过那个时候打电话去改期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对里面有不对,不对里面有对,这才是中国 社会 ,告诉孩子不急,让他去跟朋友商量商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由父母来改期。

当小孩子找到自己的朋友说,糟糕,我爸爸要出去玩儿,我要跟他们一起去,他正好说,奇怪,我爸爸也要带着我出去玩,这时候好像大家都想出去玩儿,那小孩说,我们事情怎么办?朋友说我们可以改期,如此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父母在这里搞了半天,他那边两句话就解决了。

在美国 社会 两个家庭都要支持这样的小孩去完成他们既定的约束,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做人的根本,讲话要有信用。中国人认为讲话要有信用与像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就没有关系。

我们认为很重要的西方人不一定认为很重要,我们认为不重要的西方人会认为很重要,这是因为国土人情不一样,没有谁对谁错,这个才叫作国际化的态度,而不是说我们全盘西化,老实讲今天还在讲全盘西化是老掉牙的事情,只要是稍微有脑筋的人绝对没有人敢讲什么全盘西化,因为那已经辩论过100年,所有人都知道是行不通的事情。尤其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到过国外,然后天天讲国外,尤其是北欧性开放以后性犯罪就减少了,我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知道?

他说我是到过北欧的,我到北欧也没发现性怎么开放,他们的性开放是在很特殊、很特定的地方,一般人还是规规矩矩的,我今年暑假在美国,美国最新的资讯就是好莱坞已经开始要女孩子重视贞操,要讲究谁是处女谁不是处女,好莱坞一直说性开放,一直说不要讲什么处女,然后拍出一部**叫作《美国最后的处女》,就代表美国从此没有一个是处女,但是今天好莱坞已经讲出来,他们要处女,因为美国人是求新求变的,变到最后没有办法变又恢复老古董了。

可是你没有常常去美国你怎么知道美国是什么样子的?从书上看的永远是老旧的资讯,**不是现实才叫**,所以读书要明白道理,而不是死记那些知识,我们现在满脑子都是知识就是权利,中国人是不会相信这句话的,那是西方人的事情,不要把它当真你要一个小孩读书明理最要紧的就是让他有兴趣,比如对读书有兴趣,老实讲一个人有兴趣做什么事情他不会累,也不需要你去逼他,一个人没有兴趣做什么事情都会累,比如打麻将这件事,如果你对打麻将没有兴趣,但是规定你一定要打麻将,你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你对打麻将很有兴趣,在牙齿痛得要命、玩手机 ,两腿无力、玩手机 ,疲劳不堪的情况下,一听到打麻将你马上就说,来来来不累不累。所以人对于有兴趣的事情是不会感到累的。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对书没有兴趣,看到书就觉得累,有的人一天到晚读书不会累,因为他对读书有兴趣。

曾仕强是福建人。

曾仕强(1935年10月20日-2018年11月11日),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而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曾仕强以7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曾仕强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