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看了**《法官妈妈》,有两个人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是为了保全儿子而不惜卖肾的妈妈,一个是既用法律审判张帅、又用真情感化张帅的女律师安慧。她们一个是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天下至高至上的母爱;一个是善的化身,让我们感受到人间至成至善的真情。
看了**《法官妈妈》,有两个人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是为了保全儿子而不惜卖肾的妈妈,一个是既用法律审判张帅、又用真情感化张帅的女律师安慧。她们一个是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天下至高至上的母爱;一个是善的化身,让我们感受到人间至成至善的真情。这份爱、这份情,如同雨露阳光,滋润着张帅的心灵,沐浴着张帅的成长,使其走上正道,获得新生。
孩子需要父亲的爱,他们需要通过爱去感受亲情、感受美好。也许有人会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是的,动物也有添犊之情,何况人?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舍得花钱,让他吃好穿好,这是爱;尽量创造条件,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爱。然而,这不是爱的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讲,父亲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包容,是一种理解,是思想的沟通,是心灵的撞击,当我们唠唠叨叨,要求孩子样样出人头地的时候;当我们教孩子学会世故的时候;当孩子犯了错而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脑一顿训斥的时候,这就忘却了爱的饿真谛,实是对孩子的饿伤害。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用心地爱孩子,就要用包容的之心,用沟通之法,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武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也同样渴望他人的关心,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遭遇一些挫折,经历一些坎坷。尤其是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未定型,对大千世界、对纷繁复杂的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可塑性很大。因此,在他们遭到挫折和失败甚至误入歧途的关键时候,我们的心要广大起来,给他们机会,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用火热的情怀去温暖他,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他。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或者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只能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影片中的安慧法官可以说是实践这一道德标准的典范。当然,我们不可能企望人人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希望人们都能做一个好人,都能从自己做起,给失足的孩子一次机会,给沿街乞讨的小孩一个铜板,给辍学的儿童一笔资助,如此等等,要让孩子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
孩子是我们的寄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父母者,为公民者,爱我们的孩子吧,善待我们的孩子吧,让我们营造一个雨露滋润、阳光普照的世界
《法官妈妈》
编 剧:王兴东
导 演:穆德远
主 演: 奚美娟 陈思成 赵有亮 刘希媛
出品公司:北京紫禁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故事
十五岁少年张帅因为入室抢劫,正面临法律的裁决,他的家人为减轻他的罪行,通过为其辩护的李律师欲给审判法官安慧两万元钱,不想却被李律师暗中侵吞。张帅被判实刑三年,他的母亲也于这三年中病逝。不知内情的张帅出狱后,带着对安慧的刻骨仇恨,决心潜入安慧家,搜集她收受贿赂的证据,意图让她也一尝牢狱之苦。
安慧丝毫没有察觉危险的降临,她仍在致力于少年法庭的设计,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张帅站在她家门口……
计划进行的相当顺利,张帅很快取得了安慧的信任,他通过安装在她家的窃听器,每天记录下安慧的谈话,试图找到什么证据。但是一天天的过去了,张帅不但没有发现安慧有什么可疑之处。相反她的善良,她对少年犯家属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张帅对自己的计划产生了怀疑,他甚至想过放弃。但是当他面对他母亲的照片时,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后来张帅又从医院里得知他的母亲为了他,卖肾换取了一笔巨款送给安慧,而安慧却矢口否认时,张帅又重新燃起了怒火,他终于将搜集到的“证据”,提交到检察院。安慧到此时才发现他真心爱护的张师竟然在骗她。出乎张师的意料,安慧平静的对待了这件事。只是告诉他自己是清白的,她甚至高兴张帅能用法律方法来解决问题。
张帅离开了安慧家,一个人在街上徘徊却被巡警带走,他又一次面对铁窗,只有安慧过来接他,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也不相信安慧会有此事,但是安慧己经开始接受法院的内部调查,张帅和安慧都面临痛苦的尴尬。
就在安慧给张帅过十八岁生日的时候;一封被遗忘的信重新出现,一切的真相就在这封信中揭晓。安慧和张帅之间的瑕隙终于冰释,张帅在那一天己成人,在送别的车站,张帅看着安慧,他不知道该不该喊出那两个字……
矫正式审判 扭曲人生的校正发布时间:2009-10-18 08:08:20
中秋节,法官给未管所1000多名孩子每人送去了两块中秋月饼,并送上一份特殊的“勉励寄语”。杨 莉 陈光东 摄
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力度大、手段多、范围广。“司法保护进校园”着眼预防,“法官妈妈”讲座以情动人,与未管所联手搭建基地进行教育、感化、挽救。 “矫正式审判”作为太原中院审理方式和处罚方式的创新课题,从“U”型审判桌的设置到在审判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再从判决书上的温情寄语到“驻监法官”的真切关怀……无不体现宽严相济、情法并融的审判理念。实践证明,这种矫正式审判对未成年被告人扭曲的心理和行为是良好修复,使他们再次违法犯罪的主观动机减少,给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增添了活力和希望。 10月12日,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大法庭审理了两起案件,有400名“特殊听众”前来旁听。上午是太原市十九中186名初二学生,旁听的是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案件;下午开审的是有关人身伤害赔偿的民事案件,太原市二十一中高一年级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旁听。自3月12日“太原市司法保护进校园”活动启动之后,该院法官用审案方式给在校师生“现身说法”已达19次。 预防先行:在小树未弯曲的时候搀扶它 3月12日,太原中院和太原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的“司法保护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各种形式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加强司法保护的规定;组织一批服务意识高、业务能力强的法官组成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提供义务普法宣传服务。在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会上,该院院长冯少勇说:“司法保护进校园,是我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工程,更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百年树人工程。”太原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也表示,司法保护进校园为创造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勾画了一幅美好蓝图。 首批20名志愿法官组成义务法律宣传服务专业队伍,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校园法官”。“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我也非常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完成这项任务。”太原中院法官马蓉在接受采访时说。 马蓉综合素质突出,她同时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还获得了教师资格证。马蓉善于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融入到法制宣讲中去。她在一所小学给师生作讲座时,不仅讲解法律知识,还从心理学角度讲解了“父母角色”的定位,以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调节负面情绪,获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马蓉对“校园法官”的工作倾注了深情。她说:“未成年人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的成长,它需要阳光、需要搀扶。在小树还没有弯曲的时候,我们就应去搀扶它;否则等到小树已经长弯了,再去搀扶也许难度就要大得多。司法保护进校园,也就是要搀扶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走得直、走得正。” 短短两个多月,太原市已有6个城区的公办、民办和聋哑人学校共29所中小学、1所大学和1所幼儿园提出了法律服务申请。20名“校园法官”已在太原市十余所中小学举办义务讲座,受教育学生达3000余人次。“校园法官”每到一所学校讲课,都会根据校方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准备宣讲内容,努力创新宣讲方式,让孩子、老师和家长都能够有所收获。太原市万柏林实验小学校长李艳红感叹道:“目前学校和学生都非常需要法律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既解决校内伤害形成的矛盾,也能掌握校外矛盾的解决办法,还可与法官建立联系,有事可以随时咨询,司法保护进校园的做法很好!” 除了由“校园法官”进校举行法制宣讲外,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设置模拟法庭等也是太原中院“司法保护进校园”的重要形式,未成年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5月22日,太原中院开庭审理一起“的哥街头遭暴打”案,120名来自太原电大附中和山西通宝育杰中学的学生被邀请前来旁听。该案起因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追尾事故,但却引发获得散打二级运动员资格的朱某对“的哥”赵某进行当街暴打,最终致赵某抢救无效死亡。3个多小时的庭审结束后,主审法官就刑事审判的流程、法庭的设置以及该案引发的思考和启示等,向学生们进行讲解和交流。一名男生说:“通过此次听审,我必须提醒自己以后要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摩擦。”而其他同学也纷纷告诉记者,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法制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截至今年9月,太原中院已经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设置模拟法庭16次,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许多学生在旁听之后都兴奋地说:“今天,我们在法庭上课!” 审判改革:“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式审判”首创推行 “法院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给了你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过去不代表现在,现在不代表未来,相信你们会用辛苦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的关爱之情。”这是16岁的山西娄烦籍少年孙某在9月1日收到的判决书上读到的一段“温情寄语”。 孙某因在2008年12月伙同他人抢劫了15岁少年阴某230元现金而被诉至法院。法官通过谈心、分析的开庭方式,对孙某进行了说服教育。孙某当庭表示一定痛改前非,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希望。法院对孙某作出减轻处罚和缓刑判决。法官宣读判决书时,还宣读了这段“温情寄语”,这是太原中院“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式审判”中的一个创新环节。 早在今年6月,“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式审判”就被确定为太原市政法创新课题之一。此前,太原中院对全市青少年维权机构、律师事务所、少管所和工读学校进行了调查摸底。之后,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太原中院制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式审判的24条指导意见。随后,清徐县人民法院、迎泽区人民法院、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被确定为试点法院,以矫正式审判方式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太原法院实施“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式审判”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构建适应未成年人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庭审方式。如采用U形审判台,法官、书记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前,让未成年被告坐在“座谈式”的宽松环境中接受审判,整个庭审气氛保持既庄重、威严又不失平和、宽松。其次是把“教育感化”贯穿于庭前、庭审、庭后的全过程。庭审前,开展社会调查,掌握未成年人的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和形成犯罪的因素,拟定教育挽救的具体措施;庭审中,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开展法庭教育;庭审后,配合开展好社区矫治。再次,坚持“宽严相济”的处罚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坚持教育挽救的方针,尽量体现从宽。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监禁刑的,应以轻刑化为主;对于依法可以判处非监禁刑的,应尽量适用非监禁刑;对于罪行显著轻微或依法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立即宣告无罪。 截至今年8月底,3个试点法院共采用矫正式审判方式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7件、25人。试点法院通过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跟踪矫正后,发现这些未成年被告人被释放后,都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也能改过自新,社会效果较好。9月1日,太原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即日起在全市法院全面试行“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式审判”方式。 回访帮教:“驻监法官”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改进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回访帮教,也是太原中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创新工作的重要一环。今年4月初,太原中院向社会公布了《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施行驻监(所)法官制度的意见》,并选派了6名法官首批进驻监所。驻监法官每月安排不少于两天的驻监之行,期间他们深入监所实地办公。 4月22日,太原中院与山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联手共建“未成年犯教育、感化、挽救基地”,驻监法官制度有了更具体的平台依托。山西高院院长左世忠对基地设立驻监法官予以高度评价:“该制度转变了以前法官单一的裁判角色,变成既是裁判者又是服务者的双重角色,这一点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在这些驻监法官中,郑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她以“法官妈妈”的身份给予未成年犯更多的关爱,未管所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郑妈妈”。 5月14日,是郑肃首次以“法官妈妈”的身份来到山西未管所与服刑学员亲切交流。她坐到学员们中间,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内心。“你们精神状态怎么样?学习、生活、劳动各方面有什么情况?……”孩子听到郑肃慈母一般的询问,都觉得立刻有了可信任和倾诉的人,都非常乐意与郑妈妈倾心交谈。郑肃很善于从服刑学员身边的事例说起,引导孩子们要积极端正改造观。她语重心长地对服刑学员说:“只有认真服法,认真遵守监规,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确有悔改表现,才能获得减刑,你们要好好努力啊!” 建国六十年大庆、中秋佳节来临之际,郑肃给未管所1000余名孩子送去了中秋月饼,并送上一份特殊的“勉励寄语”:你们虽然在高墙之内,但你们的家庭、整个社会都没有抛弃你们,党和国家都在关爱着你们,希望你们更好地学习,重新做人。未管所的孩子们手捧月饼,个个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法官妈妈,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改造……” 本报实习记者 陈祥林 本报记者 段艾生 孙文鹰 本报通讯员 杨 莉 陈光东




















.jpg)


礼物清单-50份礼物为大家备齐).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