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汉朝建立之后,汉匈就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白登之围以后,汉朝为了换取短暂的和平只得实行和亲政策,把和亲公主嫁给匈奴人,用女人和财物换取和平。我们可能只看到汉人女子嫁给匈奴人,却看不到匈奴人也利用女人收买汉朝人。匈奴人为了拉拢汉朝人也会使用“美
汉朝建立之后,汉匈就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白登之围以后,汉朝为了换取短暂的和平只得实行和亲政策,把和亲公主嫁给匈奴人,用女人和财物换取和平。我们可能只看到汉人女子嫁给匈奴人,却看不到匈奴人也利用女人收买汉朝人。匈奴人为了拉拢汉朝人也会使用“美人计”。
匈奴人经常抢掠汉朝边境,似乎又对汉朝将军格外喜欢。汉朝初年,韩王信被刘邦打败之后投降匈奴,受到匈奴人的礼遇。燕王卢绾背叛刘邦之后也投靠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匈奴人不仅礼遇这些投降者,对于战败被俘的将军也格外礼遇。比如李陵兵败被俘之后,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他,并且封其为右校王。李陵本人在匈奴有一定地位,李陵的子孙甚至曾经左右匈奴的政局。李广利算是一个草包将军,李广投降匈奴以后,也受到了匈奴的礼遇。狐鹿姑单于将女儿嫁给李广利,并且非常宠爱他,对李广利的宠爱甚至超过了卫律。为什么匈奴人要格外看重这些汉朝的降将、俘虏,甚至不惜将单于公主嫁给他们呢?
汉朝在匈奴面前不是一个富国的身份就是一个强国的身份。汉朝初年国力并不如匈奴,但是汉朝却要比匈奴富庶,人口也要远远超过匈奴。匈奴人口也不过是汉朝一个大郡的人口。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帝国,国家的抗灾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潜力和水平远不如农耕文明的汉朝。汉朝不仅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匈奴,政治和文化程度更是远远超过了匈奴。匈奴虽然是草原上的民族,但是也深知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原本匈奴没有计数方法,汉朝的中行说教会匈奴人计数方法。中行说的传授大大便利了匈奴人计算自己的财产。匈奴人在汉朝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好处,知道汉朝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匈奴人非常需要这些有能力的汉朝人。
现在不少国家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让这些人才为我所用。匈奴不能用优厚的待遇吸收汉朝人才,便采用嫁女儿或者封官的方式吸引汉朝人才。匈奴利用汉朝人才努力发展自己,汉朝人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匈奴相对落后的状态。匈奴人学习汉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生产和生活技术以及制度促进了本民族发展。没有被俘虏的汉将或者在汉朝受到重用的汉将自然不愿意到匈奴发展。汉朝降将、俘虏便成了匈奴人吸纳汉朝人才最佳的选择。汉朝降将、俘虏不少也是人才,也能促进匈奴的发展,匈奴人需要拉拢这批人。嫁一个女儿,封一个高官是拉拢这些人最好的方法。
汉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战争状态。战争双方都在寻找克敌制胜办法,拉拢敌方阵营中的人便是其中一种手段。汉朝利用匈奴降将帮助训练汉朝骑兵,增强汉军作战能力。汉军甚至有匈奴骑兵队。匈奴也利用汉朝降将训练匈奴部队。双方互相利用,取长补短。比如赵信投降汉朝之后,汉朝非常重视他。后来他投降匈奴的时候,匈奴单于认为他了解汉朝详情,所以把妹妹嫁给他,而且封其为自次王。赵信重回匈奴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确实给汉军带来不少麻烦。再比如汉朝都尉李绪投降匈奴之后,曾经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对付汉朝。汉武帝误以为是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而杀李陵全家。通过此事至少可以说明匈奴人有意识利用汉朝降将训练自己的军队,熟悉汉军的作战策略和作战理念。汉武帝之后,汉朝士兵的战斗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匈奴士兵。当时流传着一汉当五胡的说法。这样汉朝俘虏的价值便更大。
刘邦将女儿远嫁匈奴有两点原因:(一)西汉初年,边境常年受到匈奴的扰乱,刘邦用嫁女儿的“和亲政策”向匈奴示好,换来国家太平;(二)刘邦着眼大局,性格决绝,做判断时不受个人情感的干扰,哪怕将亲生女人作为“交易筹码”也毫不介意。
西汉立国之处,经过了多年战乱的荼毒,国内百业萧条,而北方的匈奴却实力日益强盛,常常骚扰西汉边境。面对这样的挑衅,刘邦只能忍气吞声,一来自己没有实力和匈奴正面交战;二来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经不起接连不断的动荡。
面对这样的困境,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即将汉室公主嫁与匈奴单于,并献上相当数额的金银、丝绸、牛马、粮食,以拉近与匈奴的关系,换得边境的安宁,汉室也获得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国力的恢复。
很多国君在和亲时,会让宫女顶替公主前往,但是刘邦直接嫁出自己的亲女儿,这的确需要果敢的性格。刘邦此人之所以能成大事,与他的性格直接相关,私人情感不会成为束缚他的枷锁,他永远知道孰轻孰重,永远着眼大局。
《史记》记载:“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这段话的大意是:楚汉相争时,一次项羽绑架了刘邦的父亲,要挟他投降,否则将他爹煮了。刘邦不为所动,云淡风轻地回应,你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煮了,记得分给我一碗肉汤。最终项羽也没有煮刘邦的老爹。
刘邦这种连自己的爹即将成为肉汤前都纹丝不动的人,怎么会介意将女儿嫁给匈奴呢?
汉高祖刘邦在平叛韩王信的途中,曾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围困了七天七夜。后来在谋士陈平的建议下,通过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才得以解围。
刘邦回到朝廷之后,冒顿单于数次犯边,刘邦很是苦恼,便问刘敬有何办法。
建议和亲
刘敬从他的角度分析,冒顿单于以武力统一匈奴各个部落,弑父夺得单于之位,不可能用仁义来说服他。而使用武力的话,汉军连年征战,士兵们疲惫不堪,用武力制服匈奴也不切实际。所以现在最好的便是从长计议让冒顿单于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
而要实现这个设想,最好是通过和亲,而和亲对象必须是刘邦的大公主,也就是刘邦和吕后生的女儿。大公主嫁过去,加上赐给匈奴单于丰厚的礼物,那大公主必定会被单于立为正妻,那大公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就能接替单于的位置。这样冒顿单于就是皇帝的女婿,而下一任单于就是皇帝的外甥,哪里听说过外孙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呢。这样就可以不战而让匈奴臣服了。
而如果不把大公主嫁过去,只是选皇族其他女子,则不能实现这个计谋了,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
计划改变
刘邦为了国家的安定,准备让大公主远嫁匈奴。但是吕后只有这一个女儿,听到这个消息,日夜哭哭啼啼。这样刘邦终究没有把大公主送去和亲。
刘邦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了冒顿单于作妻子,并派刘敬前去和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效果微小
双方和亲之后,冒顿单于只是稍微停止了侵扰活动。
后来,燕王卢绾造反,率领他的亲信投降了匈奴,也成为了冒顿单于的帮手。
冒顿单于能以武力压制汉朝,不仅是因为他有三十万骑射的军队,还有韩王信,卢绾等投降之人的协助。
刘邦死后,冒顿单于不仅没有因为和亲而停止侵犯,反而写信给吕太后,调戏吕太后。吕太后非常生气,想要发兵攻打匈奴。最后在季布的劝说下,才作罢。
渐行渐远
汉文帝做了皇帝之后,冒顿单于重提和亲之事。汉文帝赠送了冒顿单于一些财物,两国关系稍微缓和。
冒顿单于死后,继承他位置的是老上单于。汉文帝派皇族公主与他和亲。但是宦官中行说因为不愿意去匈奴,但又被胁迫,到了匈奴便投降了单于。
中行说投降后,给单于出了不少主意来打压汉朝。让汉朝的游说在匈奴根本不起作用。这也让汉朝很是被动,即使是送出了女人和财物,仍然受到匈奴的威胁。
最终的结局就是汉朝不断的送出女人去和亲,而匈奴则想撕毁盟约就撕毁盟约。直到汉景帝继位,汉朝依然施行和亲之政策,只是匈奴减少了大的侵略行动。
刘敬当初给刘邦献策和亲,要实现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需要处处不出差错。刘敬自己都说冒顿单于''未可以仁义说也'',而且匈奴的伦理观念不强,儿子娶父亲的妾室,兄弟之间女人互换也是屡见不鲜。怎么能保证大公主就会受宠呢。
刘邦死后,虽然和亲的公主都被奉为了正室,但是没有记载哪一位单于的母亲是这些和亲女人。即使当初刘邦将大公主嫁过去,如果大公主没有生孩子,或者生的孩子继承不了王位,那这个计划也不会成功。
汉武帝之前几朝的和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匈奴兵强,汉朝远征匈奴有很大困难。不过汉朝多年的和亲也有效果,汉朝用糖衣炮弹一步步瓦解匈奴侵略的气焰,开放互市,则让两国都享受到了和平带来的好处,而汉朝也能休养生息,储备力量。
刘邦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是不可取的,因此,采取“和亲”政策,笼络匈奴,以维护边境稳定。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决定将吕后所生的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说啥也不肯将鲁元公主嫁到匈奴去。刘邦也没有办法,只好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单于。同时,派遣刘敬携带大量财宝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与匈奴人和亲制度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但是好奇的人会发现在历史上汉朝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都是汉朝一直在给匈奴出嫁公主,却不见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为妻,这和后来的清朝推行的满蒙和亲政策完全不同,要知道清朝皇室是既嫁公主给蒙古贵族,也娶蒙古公主回来。难道汉朝皇帝是嫌匈奴女人长得丑吗其实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当老婆与她们美丑没有太大关系。
汉朝是委曲求全才主动与匈奴和亲
匈奴人其实历史很悠久,是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出现的民族,只是文明和生产力远落后于华夏大地,中原人习惯把自己称之为华夏,而对于中原地区周围的其他民族则分别称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其中西戎和北狄被统称为戎狄,东夷和南蛮被统称为蛮夷。
所谓西北戎狄也就是匈奴人的前身,主要就是专指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大概在战国时期戎狄则被称之为匈奴。
也是在战国末期,匈奴人开始崛起,由于匈奴属于游牧民族,本身民风就十分彪悍,单兵战斗力很强,军队作战也以骑兵为主,这些对当时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是非常克制的,对于中原王朝简直堪称噩梦般的存在,所以秦国、燕国、赵国为了抵御匈奴骑兵才修筑了长城。
大概在秦朝时期匈奴逐渐崛起,随后匈奴出现了最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他带领匈奴彻底崛起强盛,先后攻灭吞并了东胡、月氏和楼兰等国,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建立起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一带,幅员辽阔的游牧民族帝国。
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崛起之后,匈奴也逐渐想入主中原,开始频繁地入侵中原地区,当时中原地区正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时,刘邦打赢了楚汉争霸统一了天下。
面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刘邦派去负责抵御匈奴的韩王信屡战屡败,面对匈奴的强盛实力,韩王信决定私下与匈奴求和,这使得刘邦怀疑韩王信私通匈奴,并公开谴责韩王信,面对刘邦的谴责,韩王信担心将来会被刘邦诛杀,于是暗中投降匈奴共同攻汉。
于是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并准备平定韩王信,刘邦最开始打得很顺利,很快就击溃了韩王信的军队,对阵匈奴也是连连胜利,因此刘邦有了轻敌的想法,结果冒顿单于亲率大军利用刘邦的轻敌思想,将其围困于白登山上,史称白登之围。
后来要不是谋士陈平建议刘邦暗中向冒顿单于的阏氏(王妃)行贿,靠着枕边风加上当时天气酷寒,匈奴军队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冒顿单于放走了刘邦,不然的话刘邦在白登之围中就得交代在那了。
在白登之围后,刘邦是彻底认识到了匈奴军队的强大,因此他听从了建信侯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人和亲,以怀柔手段稳定匈奴人,好能换来大汉的休养和发展。也是从刘邦定下和亲之策后,和亲之策就作为汉朝对待匈奴的主要外交手段。
在和亲之策过程中,虽然汉朝送公主出嫁在关系上汉朝皇帝算是匈奴单于的岳父,面子上倒是很占便宜,可实际上汉朝送出公主的同时还要送给匈奴丰厚的嫁妆,直白地来说汉朝就是送女人再送钱然后换取和平发展。
即便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鼎盛,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封狼居胥,横扫大漠,但是汉武帝后期汉朝国力衰退,汉武帝也依旧只能继续执行和亲之策,而整个西汉时期基本上都处于匈奴威胁之下,一直到东汉时期匈奴开始衰败,汉朝才不再与匈奴和亲。
因此在需求关系上是西汉有求于匈奴,希望用和亲的方式花钱买平安。而且匈奴人自来崇尚武力,崇拜强者,相比之下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上处于弱势防守关系,匈奴人也不会想嫁女给汉朝皇帝,况且匈奴人又没有汉人那种好面子的自尊心,人家不介意会成为汉朝皇帝的女婿,只在意的是获得女人和金钱,因此说不好听的,就是汉朝皇帝想向匈奴单于求亲,人家也未必会把女人嫁给汉朝皇帝。
多重因素使得汉朝皇帝不能娶匈奴女人
在刘邦确定和亲政策之时,刘邦本想把自己与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但是吕后不忍女儿远嫁,因此日夜在刘邦面前哭诉,最终刘邦改变心意,随便找了一个宫女册封为大公主嫁了过去。
自此之后西汉和亲的公主大多都是宫女出身,例如像王昭君这样的女人,极少数像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这些真正的刘氏诸侯王之女,但她们的父祖辈也都是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她们属于罪臣后代,代表汉朝出使和亲属于赎罪行为,可是说汉朝的和亲公主十分敷衍随意。
因此自尊心极强的汉朝皇帝也担心如果自己请求匈奴嫁个公主过来,匈奴单于会不会也像汉朝这么敷衍,随意派个匈奴女孩嫁给过来,那样的话汉朝皇帝在匈奴那岂不是沦为笑柄。
说到自尊那就得再说到面子了,汉朝皇帝嫁公主到匈奴,这样的话匈奴单于就算是汉朝皇帝的女婿,说出来面子上好听,但是如果匈奴单于把公主嫁给汉朝皇帝,那汉朝皇帝岂不是就成了匈奴单于的女婿,这样一来汉朝皇帝岂不是成了匈奴的儿皇帝,让汉朝皇帝颜面何存
这也是汉朝皇帝与匈奴单于的区别,匈奴单于更注重实际利益,并不在乎所谓的面子,所以匈奴愿意接受汉朝的和亲政策,毕竟谁也不想拒绝送来的女人和金钱。
而汉朝皇帝不一样,可以给你送钱送女人,但是面子不能没了,嫁公主到匈奴,那样汉朝皇帝就高匈奴单于一辈,反之如果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那汉朝皇帝岂不是矮了一辈失了面子,相比于实际利益,很明显汉朝皇帝更加注重面子。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汉人当时更注重血统,上面说过匈奴的前身就属于商周时期的戎狄,而早在春秋初期,一代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管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齐国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周天子以伐不服,而当时尊王攘夷所讨伐的对象主要就是匈奴的前身戎狄。
管仲的这一思想也使得之后的人们形成了保卫华夏地区,排斥戎狄外族的理念,也就出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
而华夏文明远比游牧文明更加先进,礼法制度更加完善,各方面都优于游牧民族,因此当时的人在内心中是十分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怎么册封,如果封为皇后,那么汉朝皇帝就会失去天下人心,毕竟当时的汉人内心中都是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的,如果封为皇妃反而对匈奴不敬。相反匈奴人则没有汉朝这些讲究,匈奴单于册封谁为王后,匈奴人也不会计较这些。
再有就是如果娶了匈奴女人,她生了皇子该怎么办难道汉朝皇帝要把带有匈奴血统的皇子立为皇太子吗
这也是问题关键之所在,其实当初建信侯娄敬给刘邦建议的和亲政策核心就在于嫁个公主给匈奴单于生儿子,娄敬认为汉朝如果把漂亮高贵的公主嫁过去,再加上丰厚的彩礼金钱,那么冒顿单于势必会把公主立为正妻,日后公主再生下儿子,肯定也会被立为储君,这样一来冒顿单于活着的时候,他是刘邦的女婿,如果冒顿单于死了,那继任的单于就是刘邦的外孙,自古以来哪有外孙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即便公主生的儿子不能成为继承人,那么公主也可以带着儿子从中挑拨匈奴内讧,这样一来汉朝则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使匈奴臣服。
所以这么一看娄敬当初提出的和亲建议本身就是用兵不血刃来分化瓦解匈奴的计策,后来汉朝的和亲公主确实也利用了给单于生儿子来挑唆匈奴内讧争位。
既然和亲本身就是汉朝分化瓦解匈奴的计策,那汉朝皇帝再娶了匈奴女人,是想让匈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吗
想一想如果匈奴的公主嫁给汉朝皇帝生了皇子,汉朝皇帝如果立了有匈奴血统的皇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后,岂不是可以允许匈奴外戚进入汉朝权力中心,要知道西汉最后就是葬送在了外戚专权手中,那这样一来汉朝不就有了被匈奴吞并的危险。
即便不立带有匈奴血统的皇子为太子,那这个有匈奴血统的皇子背后有匈奴母亲和整个匈奴支持,他能不出来挑事夺权,甚至匈奴都会直接出兵帮助他,那样一来汉朝同样也会被匈奴吞并。
因此汉朝皇帝不管是从自尊、面子、血统以及政治因素来说都不可能娶匈奴公主。
写在最后
其实根据目前已知考古出土的匈奴人尸骨来说,匈奴人属于一个混血游牧民族,一部分匈奴人外貌与蒙古人相似,属于典型的东北亚黄种人,还有一部分匈奴人外貌属于塞种人也就是属于印度地中海类型的白种人,另一部分人就属于这两者的混血类型,所以这么一看匈奴女人很可能长得还很美,至少不算丑的类型,所以汉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人与她们是美是丑没有关系。
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在匈奴那来说是对汉朝皇帝的不屑,就是属于你想娶我还不一定嫁的原因,而站在汉朝这来说,主要还是和亲政策本身就是汉朝想用来分化瓦解匈奴人的计策,不可能自己再娶匈奴女人让人家来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套路。
去医院看妇科,是什么样的心理?.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