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流程是什么?

老人 0 30

出殡流程是什么?,第1张

出殡流程是什么?
导读:1、引棺丧主下到墓穴中,导引棺柩入墓穴。丧主引棺时,应当加一些说辞,如“爸妈!慢一点!当心点!”“到家了”等。2、回灵孝子孝孙捧着灵位与其他送丧人员一起返回。3、慰灵送丧人员回到主家后,应到原停柩行礼。具体操作要求,孝子孝孙回原停柩灵堂,将

1、引棺

丧主下到墓穴中,导引棺柩入墓穴。丧主引棺时,应当加一些说辞,如“爸妈!慢一点!当心点!”“到家了”等。

2、回灵

孝子孝孙捧着灵位与其他送丧人员一起返回。

3、慰灵

送丧人员回到主家后,应到原停柩行礼。具体操作要求,孝子孝孙回原停柩灵堂,将兜土倒到屋角,丧主将逝者灵位在堂中放正,按次序磕头行礼。

4、烧丧

将与逝者相关的衣服、被褥、物品、用品等不宜再用的东西烧掉。还有,用于祭奠的纸扎、纸器、花圈、花篮、旗幡等,不带入墓地的,也应当在出殡后烧掉,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烧丧,而是送丧,即烧掉这些用于丧事的奠物作为烟飨敬献给逝去的亲人。

扩展资料:

人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一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人员进行,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人死亡后,能亲手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

亲人刚过世时,各类事项千头万绪,首先完成以下几步是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去世时具体状况的不同,部分事项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1、寻找当地丧葬服务公司

2、确认死亡,出具死亡证明(一式四联)。

若在家中去世,由辖区派出所出具。

若在医院,由主治医师出具。

若是意外死亡,则需要在死亡原因调查完成,确认意外死亡后,再由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死亡证明在后期办理注销户口等事项中都会用到,请务必妥善保存。

3、净身更衣,为逝者清洗遗体并穿戴寿衣。

原则上应由逝者至亲亲自执行,但如果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操作,也可以请入殓师或者医院护工代劳。

若请护工代劳,则需要当场向其支付费用。

同时,在室外焚烧倒头纸,待其燃尽冷却后,用白色的布袋将装好,之后供于灵堂之上。

4、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并将死亡证明火化联交给殡仪馆工作人员。

若在家中或未设有太平间的医院去世,或者意外身故,直接通知殡仪馆即可。

若在设有太平间的医院去世,且太平间业务被承包,根据医院规定,需要先在太平间停放,次日再联系殡仪馆接运。

5、殡仪馆工作人员前来接运遗体时,可以在服务项目委托单上选择停放、化妆、整容等基本服务。

6、预约火化时间(一般是去世后的第三天清晨或上午),并根据自身需要决定以下事项

从出殡到下葬之间丧事有哪些主要流程

人的一生有两件真正意义上的大事,一为生,一为死,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年龄的不断增大,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越来越渴望落叶归根,这是所有人的共性,我国地域辽阔,人死之后,各地的葬礼习俗也不一样,南北方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但是,大致的丧葬流程应该是差不多的,当然,还少不了丧葬中必须出现的“道士”。

为遗体净身,整理遗容并穿上寿服,这一个环节要尽快,一般而言,逝者咽气后需要立刻开展,这是因为过去多个小时后,因为肌肉细胞身亡而造成手脚肌肉僵硬的状况,会干扰相关工作人员为逝者穿寿服,真正告知各个地方的亲朋好友逝者的死亡时间,状况和丧礼计划,亲朋好友携帯礼品,礼钱,丧联,花圏等从异地来参与丧礼,这也是亲人离去后,刚开始要做的事情。

逝者遗体放置于灵棚,等候赶来吊孝的亲朋好友,在古时候,停灵有利于确认逝者是不是真的身亡而不是晕厥假死状态,临时性搭制的灵棚,家里屋子或宾仪馆的专用型屋子均可做为灵棚,灵棚增设逝者遗照,敬奉逝者的祭品,香,焟烛,冥币等,殡仪服务必须提示的是,在暂且不能真正下葬逝者的状况下,将棺木寄放在寺院或宾仪馆等地,等候将来下葬,也可称之为停灵,停灵期内,逝者的后辈需要在灵棚轮番守卫逝者,接纳其他亲朋好友的吊丧,在整个丧礼期内,逝者直系和和睦相处的晩辈,被称作孝子和孝女,这些人必须穿不缝边的白粗麻布褂子或服装,腰系细麻绳或线绳,脚穿草蛙,就是孝布,当着逝者直系亲属的面,将逝者遗体移进铺有被褥的棺木,盖上棉被,钉上大头钉封棺,这是因为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有的地区盖棺的第一颗大头钉必须由直系亲属订下,有的地方则不用,这也是差距不一样的地方。

把已密封的棺木送至坟地下葬,孝子将一个瓦盆打碎,即通称的摔盆儿后,送殡就正式开始,随后由孝子执引魂幡领队,沿路有乐队组合吹打,并散出冥币一直到坟地,下葬后,直系亲属需每一周去坟地探望并烧香,总共去7次共四十九天,也有相似的叫魂,烧香等工作,称之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流程称之为断七,为真正丧礼部分的完毕,至于守孝这些事情,除非老人有遗言,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了,不知道,对于丧葬而言,是进步还是退步。

其实,这是因为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我国很多的地方已经不允许开展土葬了,很多农村也开始开展火葬,随着这些丧葬形式的革新,想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传统丧葬习俗真的有可能身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能省则省,能免则免,新旧结合,入土为安。)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

  (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账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全白鞋,头戴用长条白布折叠成的勒头布,如系父亡母在者,勒头布的后飘带则左短右长。父在母亡者则后飘带左长右短。如父母双亡,则两边一样长。儿媳、女儿则穿白布衣裤,头带勒头布。孙子及五服以内的子倒则穿插孝衣、戴双尖形孝帽,覆半白鞋,服支越远者则覆鞋面积越小。孙子及曾孙等在鞋的后跟处缝一红布或在孝帽上缀一小红珏以示区别。五服以外的本家则只戴孝帽、扎孝带。家境贫寒者则到租赁铺租赁孝衣,对近亲本家只散发孝帽。

  二、入殓

  把死亡人的尸体装进棺木里谓之“入殓”。

  入殓时间不统一。棺木早已准备好的,一般在死亡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入殓,如有亲人在外地,则要等他们赶回来看一看遗容再入殓。临时准备棺木的也要“赶热活”,必须在送三以前入殓。

  入殓习俗:首先将由七家灶膛内掏来的草木灰铺在棺材里(以防尸体腐烂后污水渗漏出棺外),然后在灰上铺一层白纸,富有之家则铺上一块“七星板”,即在一块长条木板上按“北斗星”形状钻七个孔,在纸或板上放制钱七枚(头部一枚,双肩各一枚,腰部一枚,左右胯各一枚,双脚之间一枚),入殓时全家围在亡人周围作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此时停止哭泣),由孝子抱着死者的头,其它孝眷及亲友等手提尸体下面的褥子将死者抬起轻轻放入棺木之内,随即将打狗棒放入死者的左衣袖里,将打狗饼子放在右衣袖里,再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撕破后卷成卷,塞在尸体周围,防止抬棺时尸体晃动。贫穷人家衣服不多,而用纸包土坯代替。富有之家有的还要放些殉葬品,如珠宝玉器或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等。然后进行“开光”,由孝子用析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内。“开光”完毕,把死者胸前放的镜子取出,并把噙口钱取出后扔到房顶上。最后盖上棺盖,钉上“银钉”(一种异形木钉)。钉银钉时孝子等要念诵爹(娘)“躲钉”。此时孝子等可举哀恸哭。钉完银钉后将棺木停放在正房中间,灵前设供桌一张,上摆供果点心、茶、酒等供品,此时点燃香、纸,孝子等在灵前叩拜后,再拜谢帮忙的亲友,入殓仪式结束。

  入殓以后,灵前香火不能中断,一日三餐要按时供奉饭食,并焚化纸钱哭祭。

  三、送三

  人死后前三天要举行送三仪式(送三也叫接三,伴宿、伴座、送盘缠)。富有之家在这一天主要进行开吊、诵经、送三等项仪式,贫穷之家只举行送三仪式。

  丧家要在停放棺木的屋门前搭一灵棚,挂一帐幔或竹帘,将灵前供案移至灵棚内,供案上摆荤素菜类五碗,馒头两盘,供果五碟;茶、酒各三杯;香炉一个,白烛、蜡台各一对。供案前设拜垫,孝子等跪伏在供案前两侧的芦苇席上候吊。富有之家还要搭设客棚,设酒宴款待吊祭者。有的还要搭设经棚供和尚或道士诵经。

  前来吊祭的亲友都要送祭礼。至亲好友的祭礼一般是祭饯一桌(12碟为一桌,包括糕点及干鲜果品)、香烛四事(白烛一对、高香一封、“大金、银元宝”一对、烧纸一刀),冥马一匹或冥轿一顶、古箔一块。一般亲友则只送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也有的送钱,谓之折仪。有的送祭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而派专人代送,这时丧家要视其情况,开给来人赏钱。

  (一)、开吊。即亲友等向死者吊祭的一种议事。开吊时孝子及死者之侄、孙等跪伏在灵棚的两侧,故称候吊。吊祭者至灵前哭号哀悼时,如系死者长辈,则哭号后一揖而退,如系死者平辈或晚辈这则要行叩拜大理。孝子等候吊者以叩拜礼回谢。如系女眷,则直接到室内灵旁哭祭,孝眷等则在室内陪祭并叩拜致谢。

  丧家对来吊祭的近亲要分送孝衣一身,孝帽一顶、孝带一条。如系远亲则只送给孝帽一顶,孝带一条。“老”姑爷或“少”姑爷前来吊祭时,先到灵堂哭祭叩拜后,由职事人陪伴送入客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让至上座,派专人作陪。随即由传会人(一种专为婚、丧事服务的职业人员)一手托着孝衣、孝帽,一手搀扶孝子至客厅前,传会人高呼:“孝子恳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行叩拜礼,并跪侯传会人给姑爷(少姑爷)穿好孝服,传会人再高呼:“孝子谢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再叩头后起立由传会人搀扶返回灵棚。姑爷身穿孝服,由职事人陪同再次来到灵前正式行拜祭礼,先上三柱香,后行四拜礼。姑爷的孝服要穿到送三以后才能脱掉。

  (二)、诵经。富有之家在送三时要邀请和尚或道士诵念经文,以“超度亡灵早升天界”。有关宗教佛事活动,《德州文史》第六辑已有详述,本文不予赘述。

  (三)、送三。送三这一天,要把“吊钱纸”按男左女右之别挂在大门口。晚饭后,把“吊钱纸”取下来放在棺木上,把冥轿放在灵棚内,在大门外设供案一张,上摆供品、香烛等物,案前放冥马(牛)等纸扎品。用点燃的香在冥马(牛)、轿夫的眼睛中间烧一小孔,意为它们都睁开了眼睛。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送三仪式开始。孝子、孝眷及亲友等齐集灵堂,首先由孝子从棺木上下区下吊钱纸放入冥轿内,口念:“请爹(娘)上轿啦”!这时传会人搀扶孝子恳请亲友行送三礼,众亲友等依次到冥轿前行跪拜礼,然后由和尚(道士)到冥轿前诵经,诵经毕,吹奏乐器走向门外,孝子、孝眷等抬着冥轿随行,出门后将冥轿放在供案后面,然后跪在供案前面,候僧(道)诵经完毕后,将冥轿及各种纸扎品全部焚化,孝子等恸哭一场,然后叩谢亲友,送三仪式结束。

  (四)、放焰口。送三完毕后,至戌、亥时刻开始放焰口。有的户为了充分准备或许推迟几天。在灵棚内供鬼王像,院内放置金轿、银轿、杠箱、楼子等纸扎品。仪式开始,由孝子手捧亡人灵位,在僧人引导下走至院内,让灵位在金轿,银轿上方通过,然后将灵位放与鬼王像前,众僧人开始诵焰口经,诵经毕,主持僧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米、岁数馒头(与死者年龄相等数量的小馒头) “以及制钱等撒于院内,口念:“无主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等语。然后将灵位放入纸楼子内,连同其它纸扎品一齐移至大门外焚化。僧人再次将剩余的水、米、馒头、制钱等撒与门外,并口念:“晚来的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仪式结束。

  这一仪式是赈济孤魂野鬼,替死者祈福的意思。有含有为死者亡灵早升天界的意思,故孝子、孝眷等不能哭泣。

  四、烧“七”

  送三以后,普通人家就安排出殡了。出殡日期一般在老人死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而富有人家还要请堪舆大宾(俗称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地”才能出殡。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烧七仪式。

  据迷信传说,“阴曹地府”设有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灵魂的神,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魂需时七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七十天。因此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七天要烧纸哭祭一番,谓之“烧七”。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人家只烧“五七”或“七七”。

  富有人家在烧七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一天,至时邀请亲友参加,并设酒宴款待。也有的亲友花钱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谓之“送经一坛”。

  烧七仪式要在晚饭后进行。灵前供桌上摆腊台一对,白烛通明,供奉荤素菜肴五碗,茶、酒各三盅。香烟缭绕,孝子、孝眷等跪伏在灵柩周围,焚化烧纸,恸哭一场。

  贫穷人家虽已将亡人埋葬了,也要每七天到坟前烧纸哭祭一番,直到烧完“五七”。

  五、点穴

  旧社会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后世儿孙们的富贵兴衰与祖茔的风水好坏有关。因此在老人亡故后,也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宝地”将已故老人安葬,这一过程谓之点穴。

  旧社会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茔,俗称坟地。风水先生只要在祖茔内按照昭穆排列形式,或携子抱孙,或雁翅形排列,点定穴位,指定亡人头枕何方,脚踏何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风水先生认为祖茔不好,就得另选新坟茔地了。

  点穴以后,风水先生即可按照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历书的条文规定,选择好出殡的日期,丧主即可向亲友散发讣告,通知发引日期。

  六、发引

  发引是丧葬习俗中最繁琐的仪式。有的进行三天,即:成主、家祭一天,开灵候吊一天,发引安葬一天。有的分两天进行,即:成主、家祭一天;候吊、发引一天。一般人家只用一天,即候吊、发引。富有人家多在候吊这一天邀请和尚或道士念诵经文。

  灵柩发引前,孝子等要跪伏灵柩两侧候吊,静候亲友等对死者行最后一次拜祭礼。

  亲友来吊祭时要送祭礼,谓之奠仪或奠敬。祭礼多数送钱,至亲好友则送挽联或挽幛。挽幛上一般书写“驾返瑶池”、“西方接引”、“驾鹤仙游”、“一代英杰”、“一代女英”等词句。挽联则书写对死者品格情操的赞颂之词。

  发引前丧主要设宴款待吊祭者。

  发引俗称“出殡”。出殡前一般都要准备下列物品:1。引魂幡,发引前放在棺材上,发引时由孝子扛着,如系父亡用左肩扛,母则反之。2。丧杖,俗称“哭丧棒”,发引时由孝子用手拉着。3。仙水缸(罐),内放麦曲一块、杂粮及小米干饭,上口盖一大糕(此糕形似枣糕,但不用枣,而用面粉做成枣状)。用缸者在出殡时由两个人抬着送到坟地,用罐者由死者儿媳在出殡时兜着带到坟地。4。旧式小瓦两块,一块瓦的阳面上写一“盆”字,盆字外面用墨画一圆圈,在黑圈周围再用银朱画一红圈。此瓦在发引时由孝子摔碎(农村风俗摔瓦盆)。在另一片瓦的阳面上先用墨笔画一符咒,五个红点点入五个黑圈内。此瓦的阴面写明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此瓦在埋葬时放在棺材盖上。5。死者入殓时开光用的碗,连同菜刀一把放在屋门口左侧备用。6。备好抬灵柩用的卧轿。卧轿由底杠和上罩组成。抬卧轿的人数视丧局的大小和棺木的轻重而定。7。雇好吹鼓手。8。有条件的要请僧、道、尼姑等吹奏送葬。9。预购各种纸扎用品。

  发引时间城乡各异,农村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城里多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行。有神主亭的大户在起灵前还要举行安主仪式。其程序如下:

  传会人先扶孝子至礼傧处叩请,礼傧由陪宾陪同,在鼓乐队导引下进入灵棚,开始颂赞礼。

  赞:“执事人引孝子出庐!”传会人将孝子引至灵棚。

  赞:“供案前就位!”孝子至供案前站立。

  赞:“释杖!”孝子把哭丧棒放在地上。

  赞:“行请主礼!跪!四匍匐!”孝子跪下四叩首。

  赞:“撒吉红!”传会人把红毡搭在孝子双臂上。

  赞:“请主于孝子!”传会人把神主盒放在孝子的双臂上。

  赞:“兴!引主入亭!”孝子站起,由传会人扶至神主亭前站立。

  赞:“跪!以下皆跪!”孝子等在主亭前跪下。

  赞:“执事者请主入亭!”传会人将神主盒连同红毡放入主亭内。

  赞:“行安主礼,四匍匐!”孝子等四叩首。

  赞:“兴,回府请柩!”孝子等起立返回灵棚。

  赞:“执事人领孝子行起柩礼,跪!四匍匐!执魂幡!执丧杖!”孝子等跪在灵前四叩首。传会人把引魄幡及丧杖交与孝子。

  赞:“三元职事请柩出堂,合家举哀!”此时传会人高呼:“谢礼宾老爷!”礼傧由陪宾陪同返回客厅。

  在行请柩礼时,杠夫们即围在棺木旁,做好抬棺的准备,当礼傧高呼请柩出堂时,在杠夫头的指挥下将棺木用手搭起,这时由专人用菜刀把放在门边的碗砸碎,孝子、孝眷等举哀恸哭。在吹鼓手的引导下,缓步将棺木搭至大门外,安放在棺架上,孝子等跪伏棺前,待盖好棺罩,女眷们都坐在灵后的送灵车上,其间派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拆开,按男左女右入在大门边用火点燃。这时执事人高呼:“起灵!”孝子拿起写有“盆”字的瓦用摔碎,起身回头引导杠夫们抬起卧轿随行。

  送葬队伍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各种纸扎品,其间穿插着吹鼓手、僧、道、尼等乐队,后面是关殡的亲友,主亭、影亭,灵柩前面是死者的子侄,服支远的在前,儿孙在后,孝子后面是灵柩,最后是女孝眷及送殡女眷坐汽车跟随。

  发引时还要派一个人身背“巴斗”,内装纸钱,沿途扔撒,谓:“买路钱”。

  在送殡队伍先进中,有的至亲好友在途中设供案拜祭,谓之“路祭”。遇有路祭者,送殡队伍停止前进,棺木不能落地,孝子跪伏一旁,候拜祭完毕,孝子行叩谢礼后再继续前进。

  当送殡队伍将要走出大街时,送葬的亲友即站在路旁不再前行,这时执事人高呼:“孝子谢送殡的老爷们!”孝子即向送灵的亲友们叩头致谢后,送殡的亲友同僧、道、尼等各自返回,唯吹鼓手送葬到坟地(因下葬时还要奏乐),但出街后停止吹奏。

  灵柩抬至坟地后,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坑旁,遵照堪舆大宾的指挥,将棺木放入坟坑内,调好方向,将仙水缸或仙水罐放在棺木前面,把画有符咒的瓦放在棺木上面,孝子等围坟坑一周,各抓一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跪伏一旁举哀恸哭。杠夫们挥锹填土将死者棺木埋葬,并堆成坟堆。埋葬的同时将纸扎品全部焚化,把引魂幡插在坟堆上(坟堆不准用锹拍平)。至此孝子等终止哭泣,待叩谢亲友及职事人后,脱掉孝服,丧葬仪式结束。

  孝子孝眷等回家时,有人在门口给他们每人一小块馒头,让他们吃下后才能进门。

  出殡后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孝子等要到坟上烧纸哭祭,然后给新坟添土。圆坟以后,孝子要到送礼吊祭的亲友家中叩谢,谓之“谢孝”。

作为孙女婿,参加奶奶的葬礼,当天要干什么,求懂,急,谢谢。作为孙女婿,您在参加奶奶的葬礼时需要表现出适当的哀悼和尊重。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着装得体:在葬礼上,着装应该得体,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尽量避免穿着艳丽的衣服,选择深色或素色的衣服更为合适。

2 保持肃静:在葬礼上,应保持肃静,避免大声喧哗或私下交谈。如果需要说话,应尽量轻声细语,以免干扰其他参加葬礼的人。

3 参与仪式:根据当地的习俗,参加葬礼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仪式,如向遗体告别、默哀、献花等。作为孙女婿,您应该积极参与这些仪式,以表示对奶奶的敬爱和怀念。

4 慰问家属:在葬礼上,您可以通过向家属表达慰问之情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可以向他们表示关心和慰问,并提供任何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5 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葬礼上,应避免过于亲近家属或其他参加者,以避免给他们带来不便或不适。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参加者的隐私和空间。

总之,在参加奶奶的葬礼时,您应该表现出适当的哀悼和尊重,尊重家属和其他参加者的感受,并遵守当地的葬礼习俗。

一般情况下,老人的葬礼三天就可以完成,这是很多地方办丧事的时间。除了三天葬礼外,还有办七天、办四十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葬礼,至于办一场葬礼需要几天能办完,一要遵循当地的殡葬习俗,二是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三要根据逝者去世的原因而定。

之所以葬礼时期选择三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一来停尸三天可以避免因假死而出现的活埋或活烧的情况;二来古人交通不方便,要等亲戚朋友全部聚气,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老人去世后一般要停尸三天或更多的时间。

殡仪馆办丧事的流程属于现代葬礼范畴,现代葬礼时间一般也是三天。一般第一天将逝者运至殡仪馆冷藏;第二天准备葬礼上所需的东西;第三天前往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这是普通人三天葬礼的流程。

如果逝者犯下刑事案件或需要警方下通知方可火化的,殡仪馆寄存遗体的时间通常比较长,一般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等案件彻底结束才能火化逝者。现在殡仪馆寄存遗体的时间,一般都是3天、3-7天、7天以上三个时间节点,家属可以根据葬礼的实际需求,选择不通过的时间为逝者举办葬礼。

法律依据

《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

第一条

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 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普通葬礼主要过程有: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6、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

8、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

葬礼注意事项

1、正所谓“先死为大”,参加葬礼时一切都应以逝者为大,无论和亡人是什么关系,都应肃然恭敬。不可对逝者品头论足,谈论是非。以免先人挑礼,煞气临头。

2、参加葬礼时,如若不小心碰掉、碰坏了葬礼上的祭品,均应及时和丧家联系,心生忏悔,坦诚道歉,尽量恢复原样。万不可置之不理,以免轻者冲撞煞气,重者霉运不断。

3、参加葬礼时,尤其是在最后遗体告别、尸身开光时,气场虚弱、胆小的朋友,还是别看为佳,这是最好的回避方法。

4、参加葬礼时,丧家带孝人,如不小心丢失、破损孝布、孝牌、青纱者,均不可补替,更不可刻意丢失破损。

-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