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7天内求回复!苏州哪里有专业的戏曲服装的店?

男朋友 0 26

急急急!7天内求回复!苏州哪里有专业的戏曲服装的店?,第1张

急急急!7天内求回复!苏州哪里有专业的戏曲服装的店?
导读:苏州市戏剧服装厂营销部:桃花坞西百花巷4号。“金龙”牌注册商标。西百花巷周边的中街路、景德路、吴趋坊、平四路上,共有3家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经营剧装戏具。虎丘路婚纱一条街兼营戏曲服装。宏福剧装戏具店:中街路路口。苏州阿明戏剧服饰商行:苏州

苏州市戏剧服装厂营销部:桃花坞西百花巷4号。“金龙”牌注册商标。

西百花巷周边的中街路、景德路、吴趋坊、平四路上,共有3家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经营剧装戏具。虎丘路婚纱一条街兼营戏曲服装。

宏福剧装戏具店:中街路路口。

苏州阿明戏剧服饰商行:苏州市平江区中街路30号。

苏州龙凤戏剧用品商店地址:苏州市景德路166号。

苏州市金阊区演衣阁古装演出服装店,苏州市金阊区虎丘打柴浜105号,

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称之谓:云肩。云肩,在汉民族服饰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云肩,又是汉民族吸纳外来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升华入化为自己的民族服饰结晶;云肩,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云肩也叫披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大多数云肩用四个云纹组成,叫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题,例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等。明清的时候流行很多,大多都在婚庆喜宴等场合使用。

云肩是从隋朝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到清代时,云肩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婚嫁时成为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发展到后来,云肩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云肩的形式多为“四合如意”形,也有条带状。云肩的制作一般做成两层八片垂云,每片云子上或刺绣花鸟草虫,或刺绣戏文故事。

云肩的形成历史,秦汉以前的文献尚无有关文字记载,从服饰款式看,其当受北方游牧民族观念的影响,是外来的服饰样式。其图象资料,最早见于敦煌隋代壁画,已经中国化的观音菩萨身披云肩。云肩,在汉民族中盛行,至迟在唐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服饰已经流行“五云裘”衣,云肩盛装了。云肩,隋唐时虽披在外来的菩萨肩上,却与本土文化道家思想关系密切;虽然来自外来民族服饰文化,却由于崇拜天的意识内因,化为我用,从而成为“天人合一”空灵恢宏的民族服饰文化典范。

云肩的大结构,基本上是对太阳崇拜的抽象化。如“Ⅹ”纹的放射形,或旋转式放射形,或象征四时八节的“米”字形,或以“ ”(甲骨文 即巫字)护身符号为骨架。

云肩的图案构成,完全是运用艺术符号及其数字所组成,图案虽有护身符作用,但不同于道教驱鬼召神的“符 ”,更不是调兵遣将的“虎符”遗风;每件云肩都各自有一个主题,都离不开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美好祝愿。由于云肩图案内容涵盖丰富,要解读云肩图案构成的涵义,需要对典型图例进行剖析欣赏。

戏衣的种类

   戏衣主要指蟒、靠、帔、褶子等戏曲服装。

  从颜色上分,有上五色、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指黄、红、绿、白、黑;“下五色”指紫、兰、粉红、湖色、古铜色或香色等。

  从质料上看,早期多用呢、布,后来主要用缎、绸、绉等丝织品。

  戏衣上的装饰物主要有龙、凤、鸟、兽、虫、鱼、花卉、云、水、八宝等;既使同一种样式也有不同的姿式,如“龙”有坐、散、游、团之分;“水”有立水、卧水之别。

  下面介绍几种戏衣:

  1、“蟒袍”,为帝王将相之公服。“女蟒”为后妃、贵妃、女将所穿。从颜色上分,皇帝穿**,

  臣僚其它各色,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犷、豪放者多穿黑、蓝色的;年轻俊雅者,多穿白、粉红、湖色的;年老的多穿古铜色、香色的。另外,文官多穿团龙蟒,武将多穿大龙蟒。

  2、“官衣”,为中级以下文官公服,一般红、紫色的官衣为高。男官衣腰围玉带,女官衣束软带或系丝绦。

  3、“靠”,即铠甲,靠是武将的戎装,分男靠、女靠和改良靠三种。

  4、“箭衣”,从皇帝到一般武士都可穿。

  5、“褶子”,用途最广,文武、贵贱、男女、老少均可穿。

  6、“帔”,是皇帝、文官的便服,士绅的常服,分男帔、女帔。

  总之,戏衣用的是明代服装制式,我们可从样式、色彩、花纹、质料、着法等方面区别、鉴别为哪一类人物所用。

时间可以苍老一尊容颜,无论苦乐,都是难以永恒的,生活不要染入太多的戏曲性,我们既没有随时更换的轻粉桃装,也不一定能唱好曼袅的拖腔。戏曲是一门优雅的艺术,服装更是令人目眩神迷,魅力无限,本期戏曲大全为你解析戏曲的水袖长度。

袖子是很有特色的,在戏曲界不光京剧,很多几乎所有剧种都有长袖子,这和人物的形象,地位是有关的。比如说,一般的青衣花旦她们是千金**,高贵害羞腼腆这样形象且在剧中是女主角则袖子就长,表演就很漂亮,而有些花旦就属于丫鬟侨皮可爱则袖子就短。

水袖是戏曲服装的辅助性附件。其长度没有严格的规定,随演员的身材高矮、行当的不同以及剧情的需要而定。男用的约一尺许(丑角更短一些),女用的约二尺许,最长可达三尺。在个别特定的剧目中,旦行的水袖可达两米以上。随着戏曲艺术的的发展,水袖功也由简到繁,并已成为一种纯碎的表演和舞蹈的工具。演员通过通过水袖的挥舞,可以延长和放大人物的手势,表达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心理活动。有经验的演员,在水袖的尺寸、质料、样式和表演方式上都各自显示出独有的特点。

水袖长度:建议选择水袖长度为指尖到地面15米,当然也可以应个人身高而修改。

水袖宽幅:72cm

水袖开口:从指尖后开口。

建议直接找家剧装店制作,会比裁缝做的好很多。

水袖的名字来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种衬衣,演员穿戏衣时,里边要衬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长一点,露在戏衣的外边。后来,演员发现这种衬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护戏衣,而且还可以用于歌舞表演,就逐渐把它放长,脱离水衣,直接缝在宽袖的戏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气;挥袖:表示叫人离开;招袖:表示叫人来;摆袖:表示飘洒自如等十几种不同含义的表演功夫。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识码:A  戏曲服装是一种独特的服装,它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穿戴来展示给观众。戏曲服装综合了文学、绘画、雕塑刺绣等多种传统艺术工艺美术等诸方面因素才体现出来的,通过千百年来艺术家们、服装师们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在运用过程中非常严谨,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式化的服装运用与管理。戏曲演员在演出中所穿服装,不是随意乱穿的,是经过服装师对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性格、身份及朝代进行研究,再根据整个剧中人物的论证,色彩的搭配,才能确定所穿什么服装;作为一个戏曲专业的服装师,首先要懂得戏曲服装理论知识和运用,大概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戏曲服装色彩方面

戏曲服装在舞台上主题色彩表现为上五色、(红、绿、黑、白、黄)下五色(粉红、湖色、深蓝、茄紫、古铜或香色)服装师在设计服装时,首先要结合剧本、导演、舞美设计、灯光师、服装师结合,设计出服装色与舞台景灯色彩的相互协调,主角与配角的色彩关系和人物的历史背景。比如戏曲服装的**,在古装戏中它是一个专色,也叫“皇家色”,所称“大色”,红色为“喜色”,是中国传统喜庆之色,白色为丧色,在戏曲服装中称“正色”,绿黑色为主贫色,实际也是戏曲服装大众色,就是在演出中大多数人物都可以穿戴之色。下五色为普用色;在服装设计中无论是皇帝和深宫内院,下至黎民百姓之家都可用之色。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色。

二、戏曲服装的名称

戏曲服装按传统有;蟒、靠、官衣、帔、褶子、茶衣、龙套衣、马褂、裙子、斗篷、古装、宫装、青袍、箭衣、包衣包裤、开氅、八卦衣、富贵衣、彩裤、打衣、水裙、腰裙等;但在这些里面又有色彩的详细分明,比如:蟒:有女蟒、男蟒、男女蟒又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单就是男女蟒就20余件了,每件戏曲服装都是按戏曲服装的程式化和规范化去细分的,如:蟒、靠、帔、箭衣、开氅、马褂、腰裙、彩裤、裙子等,有上下五色,其它服装应该不具备上下五色,如:“富贵衣”等,在舞台上根据历史来说,不可能出现**的,但这些戏曲服装一般是戏曲舞台常用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审美的提高,从八九十年代起,戏曲艺术家和服装师们在遵循戏曲理论和中国戏曲服装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多种服装,多称为改良服装,如:改良蟒、改良靠、改良官衣、改良裙等等。

三、戏曲服装的运用

在戏曲表演中有一句名言“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每套戏曲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去设计,是有定格的,例如为什么说黄蟒、黄箭衣、黄马褂、只要有带大色的服装、只能皇帝皇宫皇亲穿戴?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秦王赢政创立“皇帝名号”自称始皇帝起到溥仪退位止,**定格为皇家专用色,除皇帝所赐的**物件外,任何臣民不能用带**的物件,否则就是杀头之罪,但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可穿之。所以说在古代戏曲服装中黄蟒也叫“镇箱衣”,红蟒多为状元所穿,白、绿蟒多为贤王、一品宰相、巡按大人所穿;粉蟒,多为年少有为在朝为官的官员所穿,紫蟒、黑蟒,一般为奸臣或忠臣所穿,如《秦香莲》中包拯穿黑蟒,但《穆桂英挂帅》中王纶也穿黑蟒,包拯、徐延召都可穿紫蟒,《无佞府》中奸臣苏宏也可穿紫蟒。蟒衣下部分绣海水图案,衣身图纹有大盘龙、小团龙两种绣,只有黄蟒是大盘龙,按戏曲服装规范化去设计,其它蟒不能盘龙绣,只能团龙绣。靠:在上下五色运行中还分为三大图案,“龙纹靠”、“鱼鳞靠”、“繐子靠”,“繐子靠”传统称为“关羽靠”、“霸王靠”,也就是只有关羽和霸王所穿。大帅、大将可穿龙纹靠。先锋应穿鱼鳞靠。官衣:传统戏中也叫官服,他的主要区分是从胸前背后有两个绣花块,专业称之为“补子”,上绣飞禽走兽,如仙鹤、狮子、麒麟等,文官穿飞禽,武官穿走兽。分男女两种,一般是从颜色和“补子”上的图案上分官位大小,紫色、枣红服为宰相国老所穿,红色服为新科状元,新任巡按所穿,黑色官服是没有“补子”的,称之为“素官服”,是宰相府、状元府,比较有一定官位的掌门官所穿。女官衣有红色、蓝色、香色,一般应是一品夫人等所穿,包衣、包裤、夸衣、打衣,多为英雄义士、草寇、武士、家将所穿。作为戏曲服装,每一件都有其规范性,所以说“宁穿破,不穿错”。

戏曲服装有很深的历史意义和观赏价值,是中国服装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随着戏曲艺术走入低谷,大多院团只重视演员和乐队人才建设,而忽视了戏曲服装人才的培养,使很多正规的院团没有专业的服装师,在演出中戏曲服装穿戴上出现了很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如:富家的花花公子竟穿龙箭衣,外穿大开氅,手拿黄马鞭,州官、县官佩戴玉带竟是绣龙玉带,女玉带穿到男服装上,男玉带穿到女服装上,实乃不应该,作为我们专业戏曲工作者,要想使我们戏曲有良好的发展,各个戏曲专业行当都要有所传承同步发展,因为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

作者简介:高建红是北京(三义勇科班)著名戏剧服装师、设计师谭国良之亲传弟子,曾受谭国良老师亲自指导多年,现为许昌市豫剧团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代表作有古装戏《封神榜》、《白罗衫》、《状元与乞丐》等,现代戏有《倒霉大叔的婚事》、《清明雨》、《花乡曲》等。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戏曲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底蕴造就为一门集编、导、表、音、美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在传统戏曲这门综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辉煌灿烂、绚丽多采,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人们在欣赏戏曲优美的唱腔、富于音乐性的念白和精彩的舞蹈艺术时,无不为珠光闪闪、丝帛纷呈,令满台生辉的服饰所吸引,沉醉在它给人的审美愉悦之中。

戏曲服装在中国戏曲中俗称“行头”,它是演员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戏曲的特点是并不照搬生活中的原貌,因此戏曲的服装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生活里的服装样式,它是以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了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程式化的专用服装。它的概括能力比较强,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因此戏曲服装并不受时代的限制,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可以穿这套服装。戏曲服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服装的样式,由于夸张和美化,都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改变了外形。由此可见,戏曲服装是一种由生活化服装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装,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装又并非历史生活服装,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化服装。戏曲服装对生活服饰的艺术概括,始兴于元末,繁荣于明的昆曲。明代,表演艺术上的行当规制日趋成熟——体现出对生活的独特的艺术概括——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概括力给予了服装以重大的影响和支配.形成了衣箱制。衣箱制的完善,经历了很复杂、漫长的艺术探索历程。穿戴规制伴随着戏曲艺术整体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有限的衣箱与无限的生活(剧目内容)之间的矛盾,最终地达到了服饰与表演在形式美上的和谐统一。

戏曲服装,它应属一个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戏曲造型艺术体系。总的来说它是古代生活服饰的美化,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走过了自已复杂而漫长的发展道路的。它从汉魏六朝百戏服装,随着歌舞,百戏本身以及吸收西域杂技歌舞服饰因素的融汇、丰富,随着唐代民间散乐,特别是宫廷歌舞饰的进一步提高美化,经过宋元杂剧开始角色分行,穿关定装。直到明清传奇,特别是昆、戈、花部诸腔的大丰富,大发展和规范化,终于形成了以明朝服饰为基础,在组织上和服制上〝定人定装〞的完整艺术体系。在服制上按人物的官、民、身份、性格、处境,服饰要求严格规范化。一般来说,帝王穿黄龙褶子或对帔,大元帅穿红蟒,重将穿绿蟒,老将穿黄靠,主将、小将穿白靠具体的说,特定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

在社会实践中,人不断地认识美创造美。又按照美的理想在自然界的人化中认识和再创造。又如在戏曲表演中,洞房穿戴凤冠、霞帔、红蟒,腰悬荷包等。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提炼而又作用于艺术地再现生活。戏曲午台上的服装,即使是一块〝补钉〞也要讲究美,讲求美学的依据。传统戏剧服装凭借和依赖物态化了的服装美学意蕴,与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服务为最高的美学追求目标,从而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意蕴。传统的戏曲服装不受时代、地域的限制,只要是表现封建社会内容的戏,不管是表现什么朝代,什么地域都可以用,其概括的能力非常之大,使用的范围也非常之广,它只受角色的身份、行当的制约。另外传统的戏曲服装还不受季节的影响。一般的情况下,不分纱、丝绸、棉、皮、夹的、单的等等。除非剧情有特定的要求,一定要表明季节,才根据剧情略略的加一些装饰性的点缀。(比如:下雪时,仅仅加一个斗篷就足以表明是雪天了)。此外,传统戏曲服装还不受生活逻辑的制约,比如有:水袖、靠背旗、雉尾等等,都是为了表现角色的表演而佩带的。

中国戏曲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随着戏剧的不断发展和戏剧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规范,戏剧服装的表现力也愈发突出。在戏剧中,服装作为审美客体最直观的外化形式,从序幕至终场,始终提供着剧中潜在的背景与情感信息,引导观众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戏曲服装作为演员塑造人物外形的外在手段,其价值必然通过表演来彰显。然而,戏曲服装的美学价值不能单单通过表演来表现。作为独立的艺术,戏曲服装与古代服饰完全是两种概念,古代服饰是写实,而戏曲服装是写意,它的人物化和可舞性就决定了它必须以戏曲表演来体现。它的艺术效果和它在舞台上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那些艺术化了的戏曲舞台服装,符合现代大多数覌众的审美覌念。

任何时代的戏曲服装艺术都出自于“那个”时代。传统戏曲服装艺术内涵丰富,但对于戏曲服装传统,应持分析的态度,也就是说,需要用今天这个时代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意识去观照传统,实事求是地指出传统中非主流的一些问题。无论任何一门艺术,越是传统的就越要创新改革,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全社会弥足珍贵的艺术块宝。戏曲服装作为戏曲艺术综合呈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艺术历史悠久,艺术积淀丰厚,对于体现戏曲的规定情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舞台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戏曲创作中,戏曲服装与导演、舞美、灯光、演员、道具等各部门共同完成剧目的创作演出任务。社会在发展,戏曲艺术也随之不断完善,它的发展完善遵循着传承式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保持民族艺术创作原则和特征的稳定性同时,受当下时代审美的影响,对传统艺术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又是对传统的延续。

在现代审美中,个性光辉愈强烈的艺术,才愈能赢得普遍性的意义。事实上,对于传统精华的弘扬。对于传统糟粕的抛弃,一直存在于戏曲服装艺术的发展长河之中。对传统的不断“扬”与“弃”,正是戏曲服装艺术发展内在规律性的一种表现。在中西文化交融互渗的大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也在寻求着最佳契合点,以焕发新的艺术风姿。唐代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是令人神往的。但可惜的是其优美的舞蹈与乐曲都失传了。没有留下来。那么人们凭什么想象它是那么美的呢?我想其主要大约是它的服装设计-〝霓裳羽衣〞这四个字引起我们美的联想。大型戏曲服饰意向艺术展演《大羽华裳》以戏曲服饰展示为核心,加入戏曲的各种表演形式的绝活,展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彩的表现手段。它虽然缘起中国戏曲服饰的展示,但在创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创作后,这部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戏曲服饰的范围,而是更多的是戏曲文化全方位的展演,集多种艺术元素,运用现代理念,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重塑古典戏曲服饰,唤起人们对美的记忆和民族感情。《大羽华裳》的表演中,不仅仅是服饰的展示,更有京剧的武打、川剧的变脸和很多地方剧种的绝活,并以交响乐合唱为手段,以戏曲音乐为元素,使得音乐既有古典戏曲的优美,又有现代交响乐的恢宏。

戏曲服装以其独具特色之美,吸引着我们不断对其艺术之美进行提炼与分析。传统戏曲服装从人物形象造型方面促成了稳定戏曲表演的艺术形态,与表演艺术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传统戏曲服装含概古今,浓缩了历代服饰之精华,包涵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统戏曲服装美学价值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它是陶冶人的灵魂,抒发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的圣地。在艺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戏曲在变革中寻求发展,戏曲服装的美化将是戏曲改革潮流中的恒定因素,它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不断解读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从传统中寻求现代,进而提高中国戏曲的美学品味。

戏衣是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约20种左右,但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绸、绉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

蟒袍

一般简称“蟒”。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袖裉下有摆,绣龙或绣凤。后妃、贵妇、女将穿。蟒袍的颜色,包括各种正色和副色。皇帝穿黄,其他官穿其他颜色,红蟒较为贵重。粗犷豪放者穿黑蟒、蓝色蟒;年轻者穿白、粉红、湖色蟒;年老的穿古铜或香色蟒。文官穿团龙蟒、武官多穿大龙蟒。一般在穿时,男蟒加三尖领,女蟒加云肩,皆腰围玉带。

官衣

样式和蟒相同,但无满身纹绣,只是胸前后心上绣有仙鹤等飞禽。中级以下文官公服,有紫、红、蓝、黑、香色等。男官衣穿时腰围玉带,女官衣则束软带或多彩丝绦。

靠是武将的戎装,各种正色、副色俱备。圆领、紧袖、长及足。靠身份两片,其上部、下部及两肩绣鱼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或龙纹。另有护腿两片,系于腰部左右。女靠和男靠大致相同,靠肚下缀有飘带。靠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4面,软靠则不背靠旗。色彩用法与蟒相同。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时,胸前或需加彩球,女靠胸前或加护心镜。

样式和靠相近,但无凸起的靠肚,下甲连在铠上,且不背靠旗。以红色居多,为禁军专服。

箭衣

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长及足,自腰际以下左右前后开衩。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衙役等均可穿用。分龙箭、花箭、素箭。穿箭衣时需系鸾带。箭衣也可以作靠的衬衣用。

马褂

一般作为将士、校尉出行时的外卦,穿在箭衣外。圆领、对襟、敞袖,长2尺许,有黄、红、黑色,分花、素两类。

开氅

一般作为武将的便服。大领、大襟、大袖,长及足,袖裉下有摆,绣有麒麟、狮、虎等兽,四周有花边,颜色有黄、红、紫、绿、白等。

过去称披风。长领、对襟、大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至足,女帔长仅膝。一般为皇帝、文官和绅士的常服。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还有观音专用的观音帔。

褶子

戏衣中用途广泛者,文武、贵贱、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大领、大襟、大袖,长及足。分花、素两大类。花褶子中又有武生褶子与小生褶子之分。素褶子多用于平民百姓,有很多种,青褶子、穷衣、海青、青袍、紫花老斗衣、短跳、安安衣等。

旦角穿的褶子比男褶子稍短,有一种对襟的黑色素褶子,滚蓝边,称“青衣”,是中青年贫妇所穿。

八卦衣

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上绣八卦及太极圈,四周有花边,腰际亦有花边,并垂飘带两条。多为黑、紫色。有道术的高级谋士用。

太监衣

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小太监穿用黄缎制成,绣有宝蓝团龙,有花边,腰际有排穗。大太监可以穿蟒、花褶子等。

茶衣

茶楼酒肆的堂馆所穿。蓝布对襟短衣,用时腰束白布短裙。

宫装

宫廷后妃、王室贵妇所穿。圆领、对襟、大袖、腰际以下缀有五彩飘带数十条,内连衬裙,周身绣花。用时需加云肩。

袄裤

武生、武丑用的袄裤,有打衣、快衣两种。打衣豹衣豹裤,大领、大襟、束袖,下摆有打摺绸边两层,名为“走水”,为江湖武人用。快衣,圆领、对襟、束袖,下摆无走水,为武生、武丑扮演民间英雄及家丁、武将等用;武旦用的袄裤,立领、对襟、束袖、缎制绣花,多用于民间会武艺的女子;花旦穿立领,大襟、小袖的绣花袄裤,系绣花汗巾,四喜带,一般表现小户人家女子及丫环使女;彩旦袄裤多肥大,长及膝,深色,镶阔边,多扮茶婆、媒婆;罪衣罪裤,为罪犯专用,立襟,红布制;上下手衣,**布为上手衣,蓝色布或黑色布为下手衣,作战的士兵用;彩裤,各行角色均用,有红、黑、白、粉红、湖色等,多为素地。

腰裙,一般旦角用的衬裙以白色居多。老旦的衬裙为绿色。白色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表现病人、行路人或犯人;水裙,白布短裙,多与茶衣、短跳等结合使用,为渔民、樵夫、店伙等所用;战裙,与袄裤结合使用,类似靠的下甲;花旦用的裙子,与袄合穿,花式很多。

坎肩

穿在外面的无袖上衣,又称马甲、背心。花坎肩,为花旦、小旦穿,缎制绣花。平民女子、宫女、丫环均可穿。素坎肩,老学究、媒婆等用。卒子坎肩,红色,有花有素,中间有白色圆块,书一“卒”字或“勇”字,为小卒、报子用。和尚马甲,**,腰际镶绿绸,或绿色,腰际镶黄绸,勇猛的和尚及伽蓝神用。水田纹背心,道姑专用。

斗篷

披在肩上的无袖外衣,多与风帽结合使用。男的有红、黄等色,女的颜色较多。多用于行路之人。

龙套衣

圆领、对襟、大袖、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四周镶的宽边,有黄、红、绿、白、蓝等色,龙套专用。

附件

戏衣还有不少附件,用在领部、腰部及背部。戏曲演员为了塑人物形象,除了穿戏衣外,还用护领、胖袄来帮助塑形。护领用白布叠成,露于衣领之上,讲究白净、骨立。胖袄是白棉布坎肩,穿在戏衣里面,可使形象饱满、魁伟,花脸演员必需。

传统戏衣从宋、元以来逐步演化过来,清以后还有少量清装、旗装。清末还有各种改良戏衣。近年来,各剧种在表现古代、近代和现代生活方面,作了多种尝试,因此,现代戏曲戏衣既有深厚的传统,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之中。

  戏曲的服装种类很多,如一一道来篇幅会很大,这里稍举几例。

  1、蟒——是帝王将相等贵族们出席重要场所时穿的礼服,身份不同,性别不同,蟒的样式和颜色也会不同。

  2、靠——作战时的甲胄,有硬靠、软靠、改良靠等区分。还有霸王靠、二郎靠等专用靠。

  3、官衣——地位较低的文职官员穿的礼服。

  4、宫衣——王妃、公主一类角色穿的礼服。

  5、帔——在戏曲中念pi。是皇帝、达官显贵、富贾乡绅穿的便衣。

  6、褶子——在戏曲中念xue zi。是戏曲舞台上用途最广的服装。无论贵、贱、文、武,男、女、老、幼,都可以穿。以平民百姓穿用更多一些。

  以上服装,只是列出个种类,其中还有很多细分,如有兴趣,可参阅有关书籍。

  另外还有青衣、箭衣、罪衣、马褂、旗袍、战袄战裤、抱衣抱裤、侉衣侉裤等等很多,就不一一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