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拥有了“虎符”是不是就可以随意调兵了?

男朋友 0 55

古时候拥有了“虎符”是不是就可以随意调兵了?,第1张

古时候拥有了“虎符”是不是就可以随意调兵了?
导读:古装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情节。某个无名小卒,机缘巧合之下拿到虎符,立刻调动大军征伐战场,立下战功走上人生巅峰。但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虎符的使用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并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动兵马。如果随便出来个人有虎符就能被认同,那

古装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情节。某个无名小卒,机缘巧合之下拿到虎符,立刻调动大军征伐战场,立下战功走上人生巅峰。

但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虎符的使用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并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动兵马。

如果随便出来个人有虎符就能被认同,那大家也别打仗了,直接去偷对方虎符不是更省事?古代人民的智商,没那么低。

虎符其实没那么神秘,也不自带能量,只是古代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的信物,代表着一定的自主权。

那时通讯落后,也没有照片电话什么的,广大基层将士不知道君王、统帅长什么样,更无法分辨他们的命令是否真实,那就干脆约定一个信物作为统领或调动兵马的凭证,也就是虎符。

最早的虎符出现于春秋时期,材质铜,形状虎,取虎为百兽之王的寓意。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部分存于朝廷中央,通常由君王亲自保管,左半部分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

重点在于,专符专用,一地一符。那种拿着一枚虎符调动多支军队甚至全国兵马的事情,只存在于影视剧里。甲地的虎符要是拿到乙地,乙地的将领有可能立刻将其抓捕,送交朝廷。

用虎符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只认虎符不认人”是一种错觉,虎符下发的时候,某枚虎符发给某人已经记录在案,他使用的时候还需从朝廷得到另一半,两枚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虎符。

这样一来,平常人想偷虎符就困难了,他不但需要从将领手中得到左半枚,还需到达朝廷,从宫廷中偷出君王掌管的右半枚。然后还得让人相信他就是君王属意的人选。

最后一项的调兵,反而是最容易的,因为通讯落后,将士们无法确认,也就不敢轻易否认。这也是后世形成“只认虎符不认人”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使用虎符时对人没有要求。

史上明确记载的一起“偷盗虎符成功案”,发生在战国时期,具体时间是公元前257年。那时长平之战已经落幕,秦军坑杀赵军降卒40多万,之后步步进逼,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向魏王和弟弟救援。魏国和赵国本有盟约,魏王便命令老将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王得知此消息后,派使者恐吓魏王,说谁敢救赵,等秦军攻下赵国后第一个进攻的就是它。

魏王被吓住了,赶紧让晋鄙停留在半路观望。但信陵君意识到,如果救赵,赵国不一定会亡,秦国的兵锋就能阻住,如果不救,赵国一亡,魏国必然成为秦国的目标,那才是真的危险。

可是信陵君数次劝说,魏王都不敢与秦王作对。信陵君无奈,串通了魏王的宠姬偷出与晋鄙虎符对应的那一半,火速赶到军中。两半虎符相合无误,晋鄙都还不信,说国君让我驻守此地,责任重大,怎么会让你一个人来取代我呢?

信陵君无言以对,这时他的门客用四十斤重的铁锥砸死晋鄙,他才掌握了这支军队,开赴前线抗击秦军,救下了赵国。

这位信陵君,乃是魏国公子,出身高贵,又有虎符在手,就这样还遭到晋鄙的怀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来的人身份卑微或没什么名气,晋鄙会怎么对待他?或杀或绑,反正绝不会拱手交出兵权。

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发掘出的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

铭文大意是,这枚虎符右边在君王手中,左边在秦国杜县,凡调甲兵五十人以上,必须与君王手中半枚虎符相合,也就是得到君王的同意,但如果遇到突发事故,也可以先行动再汇报。

由此可知,虎符的使用地点、权限范围都刻在了铭文中。如果实际使用与铭文不符,将领就有麻烦了。

越到后来,虎符就制作得越谨慎了。秦国的虎符左右两边铭文一致,不用合符就能通读,汉时虎符铭文在两半缝隙处,分开是偏旁部首,只有合在一起才能看出是什么字,把防伪做到了极致。

为了易于藏匿,虎符还越做越小。1989年,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枚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比战国虎符小得多,错银、篆书,铭文在老虎的脊背上“与齐郡太守为虎符”,这是把虎符持有人都标明了。

所以,虎符也是认人的,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遣将。虎符的使用,就像一个橡皮图章,重要是还是手上握着图章把子的那个人,图章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湘竹斑斑湘水春,衡阳太守虎符新出自唐代李益《寄赠衡州杨使君》,原文湘竹斑斑湘水春,衡阳太守虎符新。朝来笑向归鸿道,早晚南飞见主人。

注释

1、湘竹

(1)、即湘妃竹。 唐 白居易 《江上送客》诗:“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清 唐孙华 《笔床》诗:“湘竹离离欲作堆,书签砚匣自追陪。”

(2)、借指竹席。 宋 周邦彦 《法曲献仙音》词:“倦脱纶巾,困便湘竹,桐阴半侵庭户。”

2、斑斑

斑斑 (bānbān) 斑点众多的样子、血迹斑斑。

3、湘水

即湘江 。汉 东方朔 《七谏·哀命》:“测 汨罗 之 湘水 兮,知时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鲁迅 《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 湘水胭脂痕。”

4、太守

太守 (tàishǒu) 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prefect 太守即遣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太守自谓也。——宋· 苏轼《教战守》 太守与客来饮。 太守宴也。

5、虎符

虎符 (hǔfú) 古代军中印信。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持左半,作调动军队时用则得虎符。——《史记·魏公子列传》 佩虎符坐皋比者。

作者简介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相信大家对老虎这种动物并不陌生,老虎被我们称之为“百兽之王”,虎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具有独特的寓意。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1

老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虎是兽中之王,它威猛、坚强、勇敢。在人们心目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老虎便与我国的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虎图腾源自伏羲时期,且早于龙图腾。对于虎的崇拜,存在各个民族宗教中。在道教中,老虎被视为天门的守护神。道教经典被称为“龙虎经”,炼的丹药则称为“龙虎丹”。在佛教中,虎还被驯化,成为为宣传佛法服务的“禅虎”。

在我国民间,将老虎当成神来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年终大祭时,就祭祀老虎。《礼记》中有“迎虎”的记载,古人认为老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祭祀老虎,是因为它能吃祸害庄稼的野猪。

我国有好多少数民族崇拜老虎,并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目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能够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以及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庇佑之下。

因此,在一些彝族人家的神龛上大都供奉着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在村寨的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在我国的民间传说里,人们相信老虎是极具威力的`动物。它们能够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即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很多人家都喜欢在室内的墙壁上张挂虎画。常见的虎画,有“下山虎”和“上山虎”之分。

“下山虎”多为饿虎扑食的姿势,常常配上雪景山石,突出虎威,用来镇宅避邪。此类虎画,应当挂在迎门墙上,借其凶猛的气势,镇住入侵的邪崇。

“上山虎”一般采用抬头望月的姿势,饰以松枝明月,显得宁静深远,寓意平安无事。此类虎画,应当挂在室内侧墙上,取其步步登高之意。

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虎”与“福”读音相近,因而虎又成为福的象征。比如南方年画中的《五虎(福)图》便属于此类。此外,北方的妇女还喜欢用大红纸剪出各种各样以老虎为题材的窗花,形象质朴可爱,贴于门窗、室内,营造出吉祥红火的气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民间许多地区流传着给儿童佩戴“艾虎”的习俗。这一天,家长要用雄黄酒在儿童前额上画一个“王”字,并用五色线扎成虎形香包,给儿童佩戴上,以示驱除“五毒”。

在传统民俗观念中,虎能驱邪,迎合了人们希望平安幸福的心理。许多崇虎的习俗,都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妇女怀孕之后,在枕旁放置小布老虎,希望腹中的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壮可爱;孩子一出生,外婆家要送虎馍,给孩子戴虎项圈、盖虎被等;孩子会走路时,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把孩子打扮成一只威猛的小老虎。

我国民间形成了许多以老虎为题材的手工艺品。而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属虎头帽、虎头鞋和布老虎。

布老虎,既是有趣的玩具,又是长辈送给孩子们的真诚祝福。虎头帽和虎头鞋的工序非常复杂,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够完成。做一顶虎头帽,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做一双虎头鞋,也需要三四天时间。在虎头帽的两侧和后面,均可以绣上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既可以绣上荷花、梅花、石榴、桃子等吉祥植物的图案,又可以绣上蝴蝶、燕子、喜鹊、水鸟等吉祥动物的图案,看上去栩栩如生,十分漂亮。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人们在布老虎里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保佑孩子一生平安;有时,人们把老虎的鼻子做成花瓶状,因花瓶寓意“平安”,故称之为“平安虎”,希望“平安虎”保佑家庭平安;有时,人们把老虎缝制成元宝状,在上面饰以鱼和铜钱图案,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

人们把威猛的老虎作为一种吉祥物加以崇拜,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2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而且仙人往往也乘白虎虎升天,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

正因如此,中国虎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都有以善画虎而成名者,晋代有曾画《卞庄刺虎》的卫协,南北朝时有陶景真、张僧繇,善画虎豹。唐代有陈乾晖、张素卿、李渐,五代时有厉归真、李煜,宋代有包拯之子孙包鼎、包贵以及辛成、龙章,元代有周耕云,明代有陈希尹、商喜、商祚、赵廉,清代有丘天民、高其佩、常钧、傅元澄、黄玉桩等,近代以来有张善子、何香凝、高剑父、刘奎龄、刘继卣等,都是画虎名家。

而早年师从刘继卣的谢玉玺也是一代国画大家,下面来欣赏谢玉玺的一幅作品。

图中一位孩童坐在地上,旁边一头小虎相伴。孩童头扎发髻,身挂长命锁,怡然自乐颇具情趣,旁边坐卧一只小虎,小虎慈目圆睁,可爱乖巧,就像一只小猫。作者笔下的老虎虽没有野生老虎的虎气,却栩栩如生,与俏皮可爱的孩童相映成趣,自成一家之风也。

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3

狼和虎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一、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二、狼代表一种强悍的精神。狡诈、勇敢、机智、凶残、雄心、耐性是它的代名词,虽然是带有色彩的贬义词,但也无可否认,这也是这一群体生命力强的具体体现。它们在与对手交锋中,通过精密的分析、布阵、抓住机会,准确攻击,手法狠毒,一举把对方全歼,从而打赢一场场有关生存大战。

草原狼从不畏艰险,勇于直往向前,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靠自身的智慧与狡诈,都能够生存下来,并且运用一切手段,改善自身生存条件,使自己活得更好。它们精诚团结,分工明确,在任何危险地情况下,都不出卖同类伙伴,都不用同伴的死来换取自己的生。

虎的生活习性:

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或在地上打滚,留下虎毛,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尽管虎是独居动物,并有着自己的领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们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未知是否长期性)相互协作,共享收获。一个公虎的领地内可能有不止一只雌虎,不过雌虎之间的领地未必交叠。

公虎对自己的领地严格捍卫,领地面积过大,就难免有人想占便宜。面对入侵者,公虎通常是奉行灭杀政策,而且这样也能减少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雌虎一般没这么无聊,即便它们的邻居死了,它也未必会去开拓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