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冠礼的仪式是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分为3道重要程序,称为“三加冠”:始加布冠,意为冠者具备衣食之能;二加皮冠(武冠),意为冠者具备基本武技;三加爵冠(文冠),意为冠者基本具备知书达礼之能。由事先择定的贵宾庄重地为受冠者加冠。
冠礼的仪式是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分为3道重要程序,称为“三加冠”:始加布冠,意为冠者具备衣食之能;二加皮冠(武冠),意为冠者具备基本武技;三加爵冠(文冠),意为冠者基本具备知书达礼之能。
由事先择定的贵宾庄重地为受冠者加冠。加冠仪式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独特的寓意。
第一加为缁布冠,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传说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之意;第二加为皮弁冠,这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第三加为爵弁冠,这是用红中带黑的细麻布或丝帛做成的前小后大的帽子,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
“三加”之仪行于士人的冠礼,如是诸侯的冠礼,则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后还要加玄冕,这是一种外黑里红的礼帽,供诸侯祭祀四方百物之用。
天子的冠礼为“五加”,即在前面四加的基础上,再加衮冕。衮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用。衮冕与玄冕形制、颜色相差不大,其顶上都有一块前圆后方的冕板,只是在冕冠前后垂挂的玉串,当时称为旒,其数量不同,玄冕前后各三旒,衰冕前后十二旒。
加冠完毕,参与冠礼的人要向加冠者敬酒祝贺。然后加冠者从西阶下,去拜见母亲。再回到西阶以东,为其加冠的贵宾给他授字。字是表字,是根据名的字义另取的别名。
命字之后,主人向宾客敬酒,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加冠者则换上黑色的礼帽礼服,带上礼品,拜见兄弟姐妹,还要出外拜见君、卿、大夫等。这些冠礼的礼仪程序,是周代的规定。以后历代都沿袭这一模式,只是其程序逐步趋向简化而已。
冠礼,古代嘉礼的一种,是古代的青年年龄满20周岁了,给他们进行的成年礼,冠礼举办完以后,就代表他们是氏族里的成年人了,可以娶妻生子了,参加各项活动了。
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但在古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不同的阶层的成年礼,他们在举行成年礼时,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度。
礼服上的不同,仪式上也是有不同的,但是仪式的不同,只是对于天子和士官的成年男子的冠礼会比庶民的要多一些步奏,比如加冠的次数不同,那其他都是差不多的。首先举行礼仪的地方是是在“家庙”之中进行,家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祠堂,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古代称为“东房”。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意欲就是成年礼后,他们就是一个人要承担起责任,要做人要光明正大。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由捧冠的人依次托盘捧冠站好。
当然,成年礼的礼仪,在古代来说,每一步都是一个细节,它的程序繁琐,在现代举行成年礼物就是一种象征。并且古代的冠礼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周朝时期,冠礼的礼仪的步奏更多。但冠礼也是古代文化的一种,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下来。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五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笄礼也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中国四大礼议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也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1、仪表容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2、言谈举止。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3、公共场合要注意秩序,不大声喧哗、不插队。比如在**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礼仪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礼仪是素质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讲文明懂礼貌,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需要我们去传承。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1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5、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2中国传统礼仪用语
一、日常会话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答人问候用托福,认人不清用眼拙
请人批评说指教,向人表歉用失敬
求人原谅用包涵,请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
二、待客拜访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来客登门称贵宾,招待不周说怠慢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三、文章书信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请人阅览用台览,请人指点用赐教
恭敬陈述用谨启,对方字画为墨宝
回信于人用奉复
四、委婉语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去世;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五、谦辞
①“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家姐:称哥哥/姐姐;
家叔:称叔叔。
②“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
舍弟/舍妹:称弟弟/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③“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小女:谦称自己的儿子/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④“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⑤“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⑥“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⑦“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⑧“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⑨“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六、敬语
①“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于对方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父母),令兄、令妹(兄妹),令郎、令爱(儿女),令阃kun(妻子),令亲(亲人)。
②“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③“垂”: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④“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⑤“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恙,称对方的病。
⑥“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⑦“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
⑧“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⑨“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3汉文化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2 上联:天天天真快乐 下联:年年年轻漂亮 横批:生日快乐
3 上联:流金岁月十年携二载 下联:溢彩年华千秋耀百代 横批:风华正茂
4 上联:贺小女健康满三岁 下联:恭大家闺秀称千金 横批:快乐家庭
5 上联:岁岁年年今朝在 下联:日日月月乐常行 横批:青春永驻
6 上联:积善承德多保犬子无灾病 下联:感恩继世乞福家门有诚心 横批:福祉天降
7 上联:持身勿使丹心染 下联:立志但同鹏翼飞 横批:望子成龙
8 上联:启步风雷动阖院欢喜 下联: 学识日月辉九天共贺 横批:前程远大
9 上联:一筹大展登云志 下联:十载自能弄海潮 横批:壮志凌云
10 上联:生逢佳节应重庆 下联:人遇好友该有幸 横批:乐伴一生
11 上联:春风育花育才育貌流风盼 下联:璞玉呈瑞呈福呈祥合家喜 横批:金玉润岁
12 上联:二回甲子春初度 下联:举国笙歌醉太平
13 上联:延龄人种神仙草 下联:纪算新开甲子花
14 上联:颂祝遐龄椿作纪 下联:筵开寿宴海为樽
15 上联:甲子重新新甲子 下联:春秋几度度春秋
16 上联:纪寿欣逢新甲子 下联:培香喜掇早丹花
17 上联:耳顺正时犹点额 下联:乡闾杖处尽称觞
18 上联:杯倾北海辰被度 下联:颂献南山甲再周
19 上联:八月秋高仰仙桂 下联:六旬人健比乔松
20 上联:年年顺鸿运鸿鸪大志 下联:岁岁拓鹏程鹏飞非凡
21 上联:七尺伟然,戴天履地,贺同学喜行冠礼 下联:九洲大地,兰馨桂馥,愿大家都是栋梁
22 上联:敬天地,胸中坦荡(四海之内)敢问鼎 下联:致宇内,心存高远(乾坤之间)气自华
23 上联:我要送你一封装有友谊的信 下联:装有想对你说生日快乐的心 横批:友谊长在
24 上联:五更分两年年年好运道 下联:一夜连两岁岁岁有今朝 横批:耐特新禧
25 上联:十二年执笔春秋,纵横古今中外都归大手笔 下联:几万里见闻天地,褒贬东西南北颇费小才女
26 上联:二九年华,倜傥富帅,佳丽闻蜂而动,舍我其谁 下联:十八岁月,儒雅伟健,学府盈门纳客,当仁不让 横批:前途无量
27 上联:鲲鹏翱翔四月清和逢首夏 下联:瑞鸟盘飞一家欢乐庆生辰
28 上联:鲲鹏翱翔扶摇蓝天抒壮志 下联:海鸥盘飞叱咤风云庆生辰
29 上联:生日里快乐吉祥 下联:祝福中前程辉煌
30 上联:快乐成长学习永攀高峰 下联:今朝努力必定金榜题名 横批:学无止境
31 上联:鲲鹏展翅自兹始 下联:壮丽人生今日行
32 上联:少年当有凌云志 下联:不负男儿身七尺
33 上联:生辰迎新岁岁岁平安 下联:家人共团圆圆圆如梦
34 上联:十二年今朝逢鼠 下联:百千代他日成龙
35 上联:三九筵开歌庆寿 下联:十二岁月寄春秋 横批:快乐成长
36 上联:王家小王喜临一月 下联:顺风顺雨幸福一生 横批:满月人生
37 上联:十二年今朝逢鼠 下联:百千代他日成龙
38 上联:云山风度 下联:松柏气节
39 上联:颐性养寿 下联:屡获喜祥
40 上联:野鹤无凡质 下联:寒松有本心
41 上联:洵似人间真瑞 下联:居然天上神仙
42 上联:玄鹤千年寿 下联:苍松万古春
43 上联:泰岱松千尺 下联:丹山凤九苞
44 上联:盛世常青树 下联:百年不老松
45 上联:上苑梅花早 下联:仙阶柏叶荣
46 上联:指南山而作颂 下联:倾北海以为樽
47 上联:紫气东来膺五福 下联:星辉南极耀三台
48 上联:天赐期颐长生无极 下联:人间百岁积庆有余
49 上联:双星共献齐眉寿 下联:二老欢承益寿杯
50 上联:身似西方无量佛 下联:寿比南岳老人星
51 上联:天边已满一轮月 下联:世上同钟百岁人
52 上联:瑶池喜晋千年酒 下联:海屋欣添百岁筹
53 上联: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下联: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54 上联:光阴荏苒,苦经十二春秋 下联:岁月饶人,乐迎百日岁月
55 上联:十二年执笔春秋,纵横古今中外 下联:几万里见闻天地,褒贬东西南北
56 上联: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作栋梁 下联:幼儿今年佳十二,金麟来日化神龙
57 上联:明朝加岁,大家同祝贺 下联:天天开心,你我共欢乐
58 上联:十二年执笔春秋,纵横古今中外都归大手笔 下联:几万里见闻天地,褒贬东西南北颇费小才女
59 上联:看今朝芝兰玉树 下联:观明日吾家龙文
60 上联:三岁春秋杏花朝雨洗凝脂 下联:千重曈昽黛兰暮云滴莹露
相关文章:
1生日祝福对联集锦
2生日祝福对联集锦
61 上联:昔日欢笑玉女步步生金莲 下联:今朝开颜伊人纤纤吐牡丹
62 上联:细柳娥眉堪似沉鱼落雁 下联:樱唇笑颜愈胜羞花闭月
63 上联:愿汝儿言出即诗最似咏絮才 下联:祝小女挥墨必赋厚比金镶玉
64 上联:周年庆祝,欢天喜地庆盛世 下联:一岁生辰,快快乐乐过大年
65 上联:一辰华诞,麟子可爱真堪喜 下联:百岁吉祥,少年睿智敢不欢
66 上联:天道行健,得子周一岁 下联:地德载物,寄睿满四时
67 上联:云山风度; 下联:松柏气节。
68 上联:颐性养寿; 下联:屡获喜祥。
69 上联:野鹤无凡质; 下联:寒松有本心。
70 上联:洵似人间真瑞; 下联:居然天上神仙。
71 上联:玄鹤千年寿; 下联:苍松万古春。
72 上联:泰岱松千尺; 下联:丹山凤九苞。
73 上联:盛世常青树; 下联:百年不老松。
74 上联:上苑梅花早; 下联:仙阶柏叶荣。
75 上联:指南山而作颂; 下联:倾北海以为樽。
76 上联:紫气东来膺五福; 下联:星辉南极耀三台。
77 上联:天赐期颐长生无极; 下联:人间百岁积庆有余。
78 上联:双星共献齐眉寿, 下联:二老欢承益寿杯。
79 上联:身似西方无量佛; 下联:寿比南岳老人星。
80 上联:天边已满一轮月; 下联:世上同钟百岁人。
81 上联:瑶池喜晋千年酒; 下联:海屋欣添百岁筹。
82 上联: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下联: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83 孪生臻百福,双寿纳千祥。
84 合欢花常艳,伉俪寿无疆。
85 交柯树并茂,合卺筵同开。
86 椿萱夸并茂,日月庆双辉。
87 膝花歌渭水,椿树笑蟠桃。
88 凤侣双飞翼,鸾俦百岁春。
89 博爱人长寿,钟情月久圆。
90 斑衣人绕膝,白首案齐眉。
91 朝霞辉翠柏,时雨润苍松。
92 灵椿逢细雨,慈竹润和风。
93 瑶草奇葩不谢,青松翠柏常青。
94 梅竹平安春意满,椿萱昌茂寿源长。
95 双星共献齐眉寿,二老欢承益寿杯。
96 风和璇阁恒春树,日暖萱庭长乐花。
97 园林娱老儿孙好,夫妇同耕日月长。
98 瑶觞春介齐眉寿,锦砌晖承绕膝花。
99 并蒂花开瑶岛树,合欢酒进碧筒杯。
100 父母双寿增五福,儿孙云集祝百龄。
101 青山不老双新寿,绿水长荣一世人。
102 椿萱并茂儿孙喜,兰桂齐芳父母欢。
103 菽水承吹儿女孝,义方是训严慈亲。
104 南极星辉牛斗度,北堂萱映凤凰枝。
105 椿萱并茂交柯树,日月同辉瑶岛春。
106 百寿图中昭日月,长生座上敬爹娘。
107 百寿图中昭日月,长生座上敬爹娘。
108 荷莲香送清和月,棠棣祥开吉庆花。
109 花果重新娱晚景,寿星双庆颂遐龄。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