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用蒙族怎么说?

问答 0 18

节日用蒙族怎么说?,第1张

节日用蒙族怎么说?
导读:蒙古族: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

蒙古族: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苗族:苗族的年节是秋收之后。过年这天,他们举行“斗牛比赛”。在斗牛场上,人山人海,他们欢呼雀跃,气氛十分热烈。比赛完后,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踩着鼓点,和着芦笙的节拍跳着欢快的舞蹈。

彝族: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一般在除夕各家都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压年饭”,预祝新的一年丰收、富有。有的地区彝族同胞,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两水充足。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挑回家后,加上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等煮开,全家共饮,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不赎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圈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集体上山狩猎,所猎之物共同享受,以表示团结和互爱精神。

僳僳族: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寓。

东乡族:东乡族人民在初一这一天,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各个村落之间约好时间地点,互掷土块打仗,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兴致勃勃地到深山僻野去参加,锻炼剽悍、勇猛的性格。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人在除夕夜喜欢“跳舞抹灰”。他们一边跳舞一边用沾着锅灰的手往对方脸上抹,以此象征新年快乐、吉样、健康。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後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惟一的节日就是选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插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剌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展,先在家族中依辈分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吃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哈尼族:在春节那天,穿上漂亮的衣裳,男女老少去“荡秋千”,度过愉快的时光。

瑶族:过春节时“耕作戏”。他们中是一人扮牛,一人扮拉犁的农夫,一人扮锄禾的农夫,共跳三人舞,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丰收。

朝鲜族:春节期间到田间“点火娱乐”,他们以这种“野火戏”消灭田间虫害,期盼新年丰收。

“吉祥如意”用蒙古语的发音是:悟了及哦苏热格。

成语: 吉祥如意

拼音: jí xiáng rú yì

解释: 祥:祥瑞。如意称心。多用祝颂他人美满称心。

出处: 北齐·张成《造像题字》:“为亡父母敬造观音像一区,合家大小八口人等供奉,吉祥如意。”

举例造句: 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 

拼音代码: jxry

近义词: 万事亨通、尽如人意、如愿以偿

反义词: 多灾多难、事与愿违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吉利祥和,万事如意

英文: good fortune as one wishes

造句:

(1) 要过年了,爸爸在大门口贴上代表吉祥如意的春联。

(2) 祝大家新年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3) 过年时,家家户户张贴的年画表达出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企望。

(4)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全家幸福。

(5) 这是个吉祥如意的快乐年。

怎么用各国语言说「过年好」?

歪国仁说过年好?吃到珍珠代表幸运?我们采访在中国的老外们,看看他们对春节,还有什么惊奇的脑回路。

这次我们来到外国人最喜爱的城市之一——成都,探寻一下在中国过春节的老外们是怎么用自己的母语说「过年好」,同时也带着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春节文化。

至于各个国家的人要怎么说新年好。

韩语:설을 쇠다

日语:新年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泰语:สวัสดีปีใหม่

老挝语:Sabai dee pee mai

俄语:С Новым Годом

Emmm……

小编我和你们一样迷糊。

知道大家看到各国文字也并不会读,还是来个视频更实在,让我们声情并茂的感受一下这些把人绕晕的各国方式的「过年好」和爆笑的春节习俗问答。

比如这个机智的回答出来,在春节晚上,中国长辈会喝一点白酒的挪威小哥哥,真的是相当了解中国文化了。

看起来在中国饭桌上没少喝了白酒。

而且“白酒”两个字说的圆润标准,莫名戳中笑点。

在问到春节时,吃到饺子里包的什么东西代表幸运时,大部分外国友人投票给了“珍珠”。

这个如此香艳奢靡洛可可风格的“珍珠”,倒是很符合欧洲特色的春节。

想想吃饺子的时候咬中了一颗珍珠,莫名的觉得自己有种人鱼公主的感觉。

最魔幻的答案在“腊八粥”里有什么的问题里。

这是茶叶粥的节奏吗?

知道C选项是什么吗。

是挪威小哥哥坚持不懈热爱的白酒。

小编是真想尝尝白酒口味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

当然,最后是我们的重点,用各国语言说「过年好」~

听完挪威、丹麦、德国……方式的「过年好」,反正小编我是露出了傻狍子般的迷糊感。

大家可以戳视频观看,更多爆笑的点等你发现。

你好,祝福你 可以翻译成蒙语就是 qamd(给你) aj jargal(美好) husii(祈愿)。。其中,qamd这个发音是 查玛德 aj 发音是 阿吉 jargal发音是 扎日嘎了 husii 发音是 胡斯一。读的时候请最好连读,这样才有原汁原味!希望能够帮到你!

蒙语大吉大利Сайн аз Амжилт хсье。

蒙语

蒙古语(西里尔蒙古文:Монгол хэл;传统蒙文: ᠮᠤᠩᠭᠤᠯ ᠬᠡᠯᠡ;英语:Mongolian language),属于蒙古语系,主要使用者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蒙古国使用的蒙古语因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前苏联影响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

语法是黏着语的蒙古语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中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中元音均可出如今同一个词里。

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人称、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

蒙古语产生于9~10世纪,语言学家认为东乡语、保安语等语言同蒙语有亲缘关系;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

大年初一进行的第一个重要仪式是祭天。在家的西南或东南方,用沙土堆起的离地高出半米左右的祭坛在前一天就已搭好。初一凌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家男女老少在主祭人(一般为户主)的带领下参加祭天仪式。祭坛前摆设一桌,其上放置羊背、各种白食、糖果、茶酒等。首先在祭坛上点燃火和卓拉(佛灯)。主祭人用特制的献祭勺(一般为九眼勺)向天献祭,大家在祭坛周围铺好的毛毡上向天叩头。主祭人诵读“伊金桑”、“苏利特因桑”等祭文后,人们手捧招财箭、招财袋、招财桶以及盛肉的盘、盛酒的瓶子、盛茶的壶等呼唤:“呼瑞!呼瑞!呼瑞!”他们招唤的财运内容涉及到牧人生活的诸方面,无所不包。最后主祭人问:“福禄财运到否?”大家齐声回答:“到了!”这样祭天仪式便告结束。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辈分小的向辈分大的,岁数小的向岁数大的手捧哈达行拜年礼,互致新年的问候。拜年时长辈人对后辈人致春节祝福词。

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因此,学生、文人在这一天开始阅读和写作,家庭主妇则给她们的针线活开个头,大家都为新一年的工作剪彩,以期成功。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平时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老年人这一天聚在一起,接受后辈人的招待和祝福,享受节日饮食,尽情叙旧,相互致以长寿享乐的祝贺。

平时,蒙古人尊称北斗七星为“道兰布尔罕奥都”(七颗神星),经常对其献祭。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在春节期间,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健壮的马,成群结队地串门拜年,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活跃。首先要到辈分高的、年纪大的人家去拜年。不管平时来往多不多,关系好不好,春节期间一律相等,凡是周围的人家都要互相拜年。

为老年人做“那森巴雅尔”(祝寿)及“吉乐奥入勒乎”(纪念本命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项目。家有70、80、90、100……岁老年人的家族准备喜宴,请亲戚好友、邻里同乡来一起祝寿。祝寿喜宴和婚礼大宴相似,接受客人们敬赠的礼物,也向客人敬规定数目(喝目)的酒。往往伴有歌手献艺。本命年每隔12年一次,即13、25、37、49、61、73、85、97……岁为人的本命年。人们认为,本命年是一个人从其生命的一个周期向另一个周期过渡的年份,因此身体在其本命年里相对比较脆弱。一般来讲,13岁和61岁以上的本命年比较受重视而举行与祝寿相似的活动。祝寿是对高龄人长寿享福的恭贺,而本命年纪念则是对正在跨入其新的生命周期的人的关怀、激励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