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农历十月初一可以放生。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送冬衣的时间,人人都有家中逝去的老人,而是一个烧冬衣的的良机日子。放生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河水不冻冰,找黄道吉日放生都可以。扩
农历十月初一可以放生。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送冬衣的时间,人人都有家中逝去的老人,而是一个烧冬衣的的良机日子。放生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河水不冻冰,找黄道吉日放生都可以。
扩展资料:
农历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十月是个重要的月份,《诗经·豳风·七月》上说 “十月获 稻。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 万寿无疆 ” ,十月是一个庆祝的节日,在诗经里,这一月收获新的粮食,要做好酒,要朋友聚会,要杀羔羊,济济一堂,共同庆祝,万寿无疆。
这是一个过节的月份,实际上这一月就有很多节日。
兵马俑
这一天是秦岁首。
秦朝把这一天作为新年,过了十月初一就是下一年了。因为十月是亥月,五行属水,秦以水德而称(因为周朝是火德,水克火,所以秦朝就以水德自命),所以秦朝人过新年,就是在大年初一。
汉朝初年还是继续这个习惯,十月里来是新年,一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更换历法,改成了寅月(就是一月)过新年。但是十月初一过节这个习惯还保留着,《五礼通考》上说
“虽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于十月朔, 犹常享会 ”、 “盖汉仪, 诸侯王惟朝正月, 公卿则每月常朝 ,以十月旧为岁首, 故亦有享会之礼 ”
就跟我们现在保留过去的习俗一样。之所以保留这个习俗,和祭祀有很大的关系《礼记》上说这一个月,要进行很大的祭祀。
东汉的郑玄在注解礼记的时候说:
“ 十月农功毕,天子诸侯与其群臣饮酒于太学, 以正齿位, 谓 之大饮。别之于他 ,其礼亡 。今天子以燕礼 ,郡国 以乡饮酒礼代之 。烝谓有牲体为俎也。”
也就是说十月份农田收割完毕,天子和诸侯还有群臣在太学饮酒庆祝,但是到了汉朝这个习俗已经不存在了,取代的是燕礼和乡饮之礼。虽然没有过去正规了,但是大家在一起坐一坐吃吃喝喝的习惯还是要有的。
这一天吃的主食是黍臛,就是用黍子配肉羹做成的饭,黍子要用新下来的黍子,这是为了尝新粮。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说冬天颁布历书有点晚,最好十月初一就颁布历法。他要求有关部门,在九月初一把历书编制出来,在十月初一颁布天下。清朝沿习这一制度,还是在十月初一颁布历法。可见这一天,虽然不过年了,但过年的因素还是保留着。
十月初一后来还衍化成了授衣节。
本来诗经上说的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份是气温开始下降,到了九月就要准备过冬的衣服了。唐朝的时候,李白写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得就是在家的妻子为出征的战士准备过冬的衣服。
祭祖大典
到了宋朝的时候,皇帝也会给将士们赐衣服,本来五代的时候所赐的都是单衣,赵匡胤登基做皇帝,认为天快冷了,应该赐棉衣才对,于是改成了夹袄,后来宋太宗的时候,改成了锦袍,衣服越来越好。可能是是由于气候变化吧,这九月授衣到了宋朝成了十月授衣。
活人要穿衣,古人还惦记着死去的亲人,也要给他们送衣服。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十月初一上坟拜祭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上说, 汴梁城九月 “下旬即卖冥衣、靴鞋 、 席帽、衣段 , 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就因为十月初一要烧,所以九月下旬就开始各种出售的,俨然成了一项产业。
焚烧纸钱
到了南宋也是这样,十月初一这一天,上到皇亲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要扫墓烧寒衣,免得冻着了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
这个习俗影响深远,到了今天已经成了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是寒食节和中元节)。
这一天还被称为开炉节。
开炉这个词最早是道教炼丹的词。张果老有诗说:“赫赤金丹一日成,黄芽不离水银坑 。功成虽未三周遍 ,开炉已觉放光明。”说得便是炼丹的事。但是道教没有把这个活动弄成一个节,反倒是佛教把开炉做成节日。
这是因为宋代的佛教统一规定,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可以开炉取暖。《岁时杂记》上说东京各大寺院咋这一天不但开炉取暖,还要举行活动,举行法会等等,热闹的劲头可想而知。
许多和尚都激动得写下诗篇,如“今朝十月一, 开炉是此日 ”——多么直白。再如“开炉岁岁是今朝 ,暖气潜通称我曹 ”——暖气通了,这舒服的劲,只有北方的小伙伴们能理解。
这一个习惯也影响到了民间,许多人都把这一天当做开炉取暖的日子,例如范成大当年就在这一天写下过三首诗《乙巳 十月朔开炉三首 》,里面就说“石湖今日开炉 ,俗家恰似精庐 ”——今日开炉取暖,这俗家感觉有一种僧舍的感觉。
当然过节嘛,不能光写诗,还是要吃点好的,本来朔就要庆祝丰收要做好吃的,要祭祀先祖,也要做好吃的,既然是开炉节,更要做个好吃的。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间祭祀讲究
烧寒衣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为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烧寒衣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币等物,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唯有如此,这些阳世的废纸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将前功尽弃,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分好处。
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渐渐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有的地方,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
其实不管是通过何种形式,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道教宫观一般会在这一天举行摄招安灵超度法会,超度过往孤魂。
寒衣节的由来
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到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
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
喜良是个面善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
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
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已经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
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于是,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将农历十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
之后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
寒衣鬼节禁忌
1、晚上出门不宜呼喊名字。
2、不穿带自己名字的衣服。
3、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
4、不拍别人肩膀。
5、不吹口哨。
6、不可去危险水域。
7、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8、不宜玩碟仙、笔仙灵异游戏。
9、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
10、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1、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12、不要伤害无辜生灵。
13、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
14、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
15、走路不宜勾肩搭背。
16、晚上睡觉鞋头不宜对床。
17、不宜在床边挂风铃。
农历十月初一想给去世的亲人烧包袱,但要在包袱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有去世亲人的名字,可以写祖父祖母。
农历十月初一祭奠注意事项
1、不能为突然死亡的人祭拜。
2、在祠堂或牌位前祭拜时并无太多其他流程,上香三支,烧纸时呼唤祖先并许愿庇佑家人即可。
3、在地上结界,画一个不封闭有小开口的圆圈,让先人能够获取祭拜福报;先在圈外烧些纸,犒赏五方土地和虚空过往;在圈内烧纸,请土地和虚空过往将这些福报带给先人;烧纸时可向祖先许愿保佑。
扩展资料:
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