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功高齐天,谋才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研学帝王术。初投秦相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翦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赖,驰骋于秦都。他以《谏逐客书》,说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卿客,成就了大秦伟业。批驳分封,倡郡县制,一统货币,度量衡。著《仓颉》篇,创“小篆”,统一文字,有万世不灭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功高亦李斯,过高亦李斯。 二、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 三、奇谋善变,天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秦末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王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四、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长的宰相。他为人多智,有奇谋,人称“房谋”。隋时,人皆言隋祚长久,唯房玄龄慨然而忧,一语道破天下事:“今虽清平,其亡跷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幕府谋主,助李世民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事变,他是主谋,翦除太子,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 作为大唐宰相的房玄龄,贞观元年,图治安民,不遗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誉为“汉之萧何”,也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王妃,如此功绩,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五、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 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六、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作为文人的王安石,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作为宰相,却争议不休,原因何在? 七、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寇准,北宋宰相。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称相。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八、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辽国皇族之后,元代开国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法者收到极盛之效。 九、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名相。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 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邦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 十、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 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他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历史上的名相有哪些,诸葛亮排最后,第一是谁呢?那是里面的隐藏,一共有32个:以下是具体信息:序号 姓名 性别 相性 统御 武力 智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枪兵适性 戟兵适性 弩兵适性 骑兵适性 兵器适性 水军适性 登场年 出生年 死亡年 一族 父亲 母亲 配偶 义兄弟孔丘 男 43 73 68 84 87 85 仁政 B B C C B C 184 140 212 800孙膑 男 126 70 1 98 79 69 虚实 B B S B S C 184 152 217 801张仪 男 31 42 27 93 94 5 论客 C C B C C C 184 153 209 802楽毅 男 75 98 75 92 91 92 攻心 A S S A A C 184 155 224 803蔺相如 男 73 28 47 85 90 85 论客 C C C C C C 184 150 217 804白起 男 145 100 88 70 3 39 闘神 S A S S B C 184 154 210 805赢政 男 25 50 58 91 100 78 徵税 C C B C B C 184 160 209 806李斯 男 24 15 24 88 98 40 能吏 C C C C C C 184 155 211 807王翦 男 27 92 71 75 68 79 驱逐 A A S A B B 184 135 219 808 蒙恬 男 25 88 85 69 65 80 筑城 A A A S B C 184 156 209 809项籍 男 125 94 100 69 20 95 覇王 S S A S C B 201 187 217 810范增 男 120 27 4 93 80 76 看破 C C C C C B 184 135 208 811英布 男 101 84 97 56 33 54 威风 S A B S C B 184 161 224 812刘邦 男 75 67 66 44 58 100 强运 C C C C C C 184 163 224 813 张良 男 75 65 33 100 95 91 神算 C C S C A C 184 169 233 814 韩信 男 85 100 74 92 73 76 强行 S S S A S B 184 170 223 815彭越 男 65 87 81 72 40 70 突袭 A A A A C A 184 165 223 816霍去病 男 25 91 93 42 5 84 骑神 A B A S C C 198 184 207 817 杨大眼 男 75 88 98 65 52 79 疾驰 A A A S C B 192 178 227 818 陈庆之 男 122 91 6 90 71 80 白马 B B A S B A 200 186 241 819高长恭 男 125 89 92 70 36 93 昂扬 A S A S C C 194 180 220 820李绩 男 15 92 70 94 90 74 妙计 A A A A A B 184 167 253 821秦琼 男 75 81 96 51 29 88 金刚 S S C A C C 184 170 222 822尉迟恭 男 75 82 98 60 32 84 枪神 S S B A C C 194 180 242 823岳飞 男 75 95 91 78 31 98 洞察 S A A A B A 199 185 223 824秦良玉 女 70 82 78 76 70 90 强行 B A A S C B 194 180 254 825郑成功 男 125 90 72 80 85 93 水神 A A B A C S 204 190 228 826 管夷吾 男 75 90 65 98 100 82 能吏 B B S B A B 184 150 219 827鲍叔牙 男 75 53 46 82 87 89 辅佐 C C C B C C 184 150 220 828吕尚 男 10 97 50 100 96 90 鬼门 B B S B S B 184 135 233 829吴起 男 25 97 70 95 96 67 鬼谋 A A A B A A 184 154 213 830萧何 男 75 21 17 86 98 89 屯田 C C C C C C 184 163 226 831 只要把教学模式打完就有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古代名相有哪些中国历史的五大名相有:管仲、李斯、萧何、诸葛亮和房玄龄。诸葛亮并非是排在最后的,排在第一的是管仲,这个毫无疑问。管仲,又名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孩童时期失去了父亲,生活贫困。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和龅牙叔一起经商。最后,他被龅牙叔推荐,成为齐国的宰相。在他当宰相期间,他统一铸造、制定捕鱼和制盐的方法。也正是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才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李斯,是秦朝著名的人物。他帮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伟大任务,这些都是李斯提出来的。许多人都是通过焚书坑儒这件事知道的李斯,这也是他一生中的黑点。可最终,他还是被赵高陷害,死于腰斩。第三名是萧何,我们听到世人常说的“成也萧何败萧何”,这里面的人物就是他。不过,让大家都熟悉萧何的原因,还是与韩信有关。韩信的死可以说与萧何有很大的关系,然而,萧何的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刘邦,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第四名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他发明了木牛马、孔明灯和改良弩。他为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而献身,为蜀汉王朝的发展而献身。第五名是房玄龄,我们常说的“房谋杜断”中的房,指的就是他。他是唐朝的宰相,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名字。每个朝代都有几个代表性人物,房玄龄就是李世民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萧何是怎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宰相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要助手,常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位宰相,他们以其独特的才能和影响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 秦相李斯:他以过人的智慧和深邃的谋略,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李斯是秦朝功过的见证者,他倡导焚书坑儒,但也曾上书《谏逐客书》,提倡法治和统一度量衡。最终,他因卷入赵高的沙丘谋逆案而被腰斩。2 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他不仅是刘邦的重要支持者,也是汉朝初期法律的制定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流传千古,他的治国方略和定律令,对汉朝的稳固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3 汉初名相陈平:陈平以其奇谋善变著称,为汉高祖解围,助刘邦巩固政权。在汉初三杰中,他得以善终,显示了其高超的官场权谋。4 初唐名相房玄龄:被誉为“汉之萧何”,他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贞观之治的主要推手。房玄龄的智谋和贡献,使他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5 大唐名相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他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的去世,让唐太宗感慨“朕亡一镜”,可见其对太宗的影响之深。6 北宋名相王安石:领导熙宁变法,意图改革时弊,却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他既被赞扬为当世圣人,也被批评为伪君子,其复杂的形象和变法的影响,至今仍被讨论。7 北宋名相寇准:他力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却因奸臣和皇后的陷害而抑郁而终。寇准的清廉和直率,使他成为后世楷模。8 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人称“神人”,他上谏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改革税制,培养人才,使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9 明朝宰相张居正:他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挽救了明王朝。张居正的治国方略和十年主政,赢得了“救时宰相”的美誉。10 清朝名相曾国藩:他不仅是洋务运动领袖,也是“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以其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官场哲学,被誉为近代史之父,影响了深远。中国古代十大名相,都是哪十大名相?早年生活萧何出生于江苏丰县古护城河东岸边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有萧何宅遗存。早年到沛县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起义。沛县时代,萧何为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萧何与汉高祖刘邦、曹参、樊哙皆为沛郡人,但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县中多有好名声,刘、樊二人之地位相当于地痞,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1]。刘邦任亭长时,常犯错,萧何皆袒护刘邦为其掩过,刘邦也很感激,与萧何关系良好。[2]萧何在沛县为县令所倚重的主要官僚,但萧何曾经拒绝来自秦朝中央提出的仕宦机会。当时秦国御史来到沛县察看各郡国事务实行情形,并召唤沛县各个从事事务的人问话。萧何头头是道,上论泗水周边情势,而以各项历史典故作终,为秦国御史评为第一。秦国御史想要征召萧何进入秦国朝中侍宦,萧何坚拒,因此仍留在沛县继续主吏的工作。[3][编辑] 反秦战事西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各地均出现响应者。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沛县人士聚集商议应如何面对。沛县县令原本听从萧何、曹参的意见,认为应该从天下大势反秦,不料却马上反悔,打算将萧、曹二人以反贼罪名逮捕献给秦国官员。此时,刘邦已纵放囚犯反秦起义,萧、曹二人、沛县父老与刘邦里应外合,将沛县县令杀死,正式宣布沛县加入反秦大旗下。萧、曹二人有所顾忌,礼让不肯当反抗军首领,乡中父老掷筊认为刘邦最适[1],因此刘邦成为沛县反抗军首领。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独入府库内寻找秦国各种内政资料,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因刘邦先攻下咸阳,平定秦国,项羽先发后至,意图攻击刘邦取咸阳城,刘邦于是向项羽谢罪,表明自己不应急于立功,抢在抗秦军主帅之先,并将统治权让予项羽。项羽接管后,即屠、烧咸阳城[2],而萧何必须随同刘邦离开咸阳城。[编辑] 楚汉相争[编辑] 定立反楚方针大计项羽屠、烧咸阳城后,与谋士范增谋议:“巴、蜀这两个地方地形险恶,不如将秦国居民迁至其地。”于是立刘邦为汉中之王,三分关中之地,将巴、蜀封给刘邦,并在刘邦封地四周立投降的秦国将领为王,和刘邦呈现剑拔弩张的对立情势,以控制刘邦。刘邦大怒,想要立刻攻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他万万不可。萧何劝谏,说:“虽然汉中和巴、蜀地形险恶,不也就代表易守难攻,敌军难以进入,汉王更是死不了吗?”刘邦说:“那你说说看,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就会不得好死?”萧何说:“现在我们众将军力不强,百战百败,要在战场上求得不死也没那么容易!《尚书‧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我们不如就叫:‘天汉’,名称上就胜人一筹了。本来汤、武也是一人之下的臣子,但后来却是万民之上的君王,这么看来即使汉王暂时臣服项羽也无弊害。臣愿大王就这么接受项羽的条件,在汉中称王,并且增加人民的收入,招纳贤才,经营巴、蜀之地,以便回军平定三秦,如此一来天下就是汉王的囊中物了。”汉王说:“太好了。”[2]在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后,刘邦即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并以萧何为丞相。[编辑] 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 195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萧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每每支援刘邦,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2]然而京剧为人所熟知的戏码“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刘邦在汉中称王后,韩信因怀才不遇,自汉军潜逃,而萧何为了留住贤才,而自军中出奔以求得韩信复归,在巴、蜀的栈道上与韩信相遇,并一同回军向汉王荐举的情节,于史记、前汉书两部正史中只有记载追韩信,并无所谓“月下”情节,因此似可以推论此剧码为剧作家创作之成份居多。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画面却出现在民间各种作品,如年画、陶瓷、雕刻、塑像上。《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编辑] 汉朝初立[编辑] 论功行赏位次第一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许多功臣见到萧何受封第一,甚为不悦,向刘邦抱怨道:“我们像狗像马一样地作战,在战事中出生入死,冒着性命危险,徒然增加的是自己身上的伤痕。为什么萧何一个文弱书生,拿着一支笔,动动嘴巴大放厥词,居然论功是第一?这又是什么道理!”刘邦说:“你们懂得狩猎的道理吗?知道猎犬的作用吗?今天诸将你们就好像负责追踪的猎狗,但是发现猎物踪迹,并指挥猎狗追杀的人,是萧何!而且你们只以个人身份追随我,但萧何是全家亲族都为我卖命,我不能忘记他的功劳。”群臣听到后都没有怨言。[2]群臣又认为猛将曹参军功无数,应列第一,但刘邦仍较属意萧何。关内侯鄂君于是进谏:“群臣当然也没有错。曹参的确有野战略地之功,但楚汉相争五年,却失军亡众,丧失不少兵将。但是萧何却从关中遣军补足士兵的不足,不是萧何,汉军早就在早就折损所有兵卒了。楚汉相争在荥阳时,汉军面临缺粮危机,萧何利用关中的漕运,使得我们都有兵粮可吃。虽然萧何没有随军,却守军关中支援,形同随时陪伴陛下一般,这应该是万世之功。我认为论功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你说的没错。”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给锦带,允许萧何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入朝拜见汉王不用行趋礼。[2][编辑] 萧何任丞相定法制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编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回军遇平定,不过多时,淮阴侯韩信即谋反关中,吕后于是用萧何的计谋,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死,于是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后世有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的成、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可见“英雄造时势”。[编辑] 晚年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逝世。萧何一向很避讳与曹参相比能力,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2][编辑] 人物逸话:请命入苑风波在刘邦听说韩信已死后,遂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派兵卒五百人为萧何贴身侍卫。汉中贺喜之声不绝于萧何之耳,召平却深以为惧,于是向相国说:“祸害自此开始了。汉王在外争战,现在淮阴侯刚刚才因谋反伏诛,你以为那五百人是汉王为了你的安全才在你身边的吗?我可不这样想。我劝你拒绝所有封地,并且将自己的私有财产充作汉军全军军费。”萧何听从召平劝谏,刘邦非常高兴。[2]高帝十二年秋天时,黥布谋反,刘邦屡屡遣使问相国打算,萧何表示愿谨守本份以奉公。有人向相国劝说:“我看萧氏距离灭族不久啦!你以相国居功第一,还有比你势力更大的吗?你在关中声名很好,百姓都称你为贤相,想要依附你,你不如自己强买人民田产,自毁名声,传出贪污之名,主上就会安心了。”萧何听从劝谏。[2]刘邦讨伐黥布归来时,听说此事,笑着告诉萧何:“相国应该爱民才对啊!”不料此时长安百姓皆自愿让田给萧何,萧何甚至请命让百姓进入君王园林御苑没有使用之空地上耕作,以扩张百姓耕地。刘邦大怒,下令以“收受贿赂关说使人民进入御苑”之罪名逮捕萧何。有王姓尉侍随侍在刘邦身边时,问刘邦:“萧相国到底犯了什么错需要被逮捕呢?”刘邦回答:“我听说李斯任秦相国时,好事都归于主上,过错都归自己头上。现在萧相国受贿赂关说想要使人民进入御苑,故意讨好人民,所以我要将他治罪。”王姓尉侍说:“相国真的在乎那些金钱吗?而且陛下出城亲征讨伐陈豨、黥布时,相国在长安,若是要动摇国本谋反,实则易如反掌,但相国并没有那么做。相国不觉得那时是谋反的好时机,难道现在觉得受贿拿那些小钱才是好时机吗?而且秦朝以腐败而亡,李斯何足效法?希望陛下不要怀疑相国的为人,认为他是这么肤浅不懂得打算之人。”后来年迈的萧何跪走向刘邦谢罪,刘邦才说:“不要这样了吧!我不过是像桀、纣一样的昏君,萧相国为民请命,并没有过错,反而应该让人民知道我的过错。”[2][编辑] 后嗣重孙萧彪迁居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为兰陵萧氏始祖。后嗣却因为犯罪判刑,当时之天子又找寻萧何后嗣,封续酂侯。而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南梁的两个开国皇帝皆为萧何后裔。“功臣”萧何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十大名相的人分别是周公、管仲、李斯、萧何、房玄龄、狄仁杰、王安石、耶律楚材、张居正、曾国藩。首先从第一位说起,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户邑封于当时的周地,所以也被称为周公。他在西周初期随武王伐纣,在武王死后他执政有人不服气,发生叛乱,于是他又出征平定叛乱,封诸侯镇守各地,并制定了礼乐典章制度。第二位管仲。春秋时期,齐襄公12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掌握大权,哪知道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死,一时间里齐国没有君主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相回国抢夺君主之位,最终公子小白成了齐国国君,往日的敌人管仲也被重用,而管仲也尽心辅佐他,使他成为了后面的霸主齐桓公。三,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名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要改变文字使用混杂的情况,于是命令丞相李斯确定一套标准字体,李斯于是把大篆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新的字体——秦篆,又称为小篆,统一文字,李斯功不可没。四,汉朝的萧何。胯下之羞,是萧何挥之不去的耻辱,但是后来的他能统帅千军万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忍字,辅助了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政权 。五,房玄龄 。玄武门之变,他是参与谋划的主要几个人之一,直到李世民上位后,他依然尽心尽力辅佐,成就贞观之治。六,狄仁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是对武则天执政的评价 。在武则天执政时,狄仁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直至终其一生。七,王安石。北宋王安石新政(熙宁变法),虽然斗争不断,但王安石变法的志向却没有改变。八,耶律楚材,元朝名相。九、张居正。帝王的老师,明代的宰相,谥号“文忠”。十,曾国藩。文武双全,清代名相曾国藩。萧何简介,萧何的故事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对于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有如下记载: 精通律法,慧眼识人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通晓法令,没有凝滞,又执法持平,所以做了沛县县令的主吏掾。 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刘邦曾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徭役,一般人送给他的路费只有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 秦朝的监军御史交给萧何的事情,萧何都办理的井井有条,于是萧何被提升为泗水郡的卒吏,考评为第一。秦朝的御史就向上级推荐,准备征调萧何,萧何坚决不肯,所以才没有去京师。 汉随秦制,举贤任能 到刘邦起兵造反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副手督办事务。刘邦攻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到府库分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一人率先入宫把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诏令、图书典籍收藏起来。刘邦做了汉王,就封萧何为丞相,项羽带领各路诸侯一把火烧了咸阳的秦朝宫殿才离开。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的人口情况,贫富强弱以及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的得到了秦朝的图书档案。萧何还推荐了韩信,刘邦任命韩信做大将军。 建章立制,坐镇关中 刘邦率领军队东进平定三秦,萧何做为丞相留守在汉中,收服巴蜀民心,发布政令,安抚百姓,及时为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全力攻打楚国项羽,萧何奉命镇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 并且制定了许多法令制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有的报告刘邦,刘邦认为可以就同意照办,有的来不及报告,是根据需要不经请示先做了,等刘邦回关中时再作报告。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征集粮食,通过陆行水载的办法及时向前方运送物资,刘邦多次失败仗,士兵纷纷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兵去补充刘邦的军队,刘邦因此把关中的事情都交给萧何全权处理。 兄弟上阵,不招君忌 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与索城之间相持不决,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萧何。鲍生看出了问题,就对丞相萧何说:“汉王生活在风餐露宿的战场上,却多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对您产生怀疑了。为您着想,不如把您的子孙兄弟能上战场的,都送到前线当兵,这样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就照鲍生的话去做,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忠君之心,谋国之人 汉王五年,刘邦灭了项羽,平定天下,开始论功行赏。由于大臣们互相争功,各不相让,所以争了一年也没有把功劳等次定下来。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给他食邑最多。功臣们不服,都说:“我们这些人亲自身披铠甲,手拿武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有几十丈。攻城池、占领地盘,大大小小都立了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空发议论,却反而功劳居我们这些人之上,这是为什么?” 高祖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大家说:“知道!”高祖又说:“知道猎狗吗?”大家我回答:“知道。”高祖接着说:“打猎的时候,在前面追捕野兽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踪迹指示野兽的位置让猎狗去追杀的却是猎人,现在你们这些人只会捕捉野兽,功劳与猎狗差不多。至于萧何却能指挥猎狗出击,功劳就像猎人一样,再说你们一般只是一个人跟随我作战,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人,而萧何全族数十人都跟随我南征北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大臣们这才不敢多说什么。 功臣之首,万世之功 列侯全部受封完,又开始评定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七十处伤,攻打城邑,占领地盘,功劳最多,应该排名第一。”高祖刘邦已经折服功臣,多给了萧何一些赏赐,等到排位次时,不好意思在为难众功臣,但是心里还是想让萧何排在首位。 了解刘邦心意的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家话都说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杰出战功,但是这只是一时的事情,而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经常打败仗,兵士伤亡很大,多次只身逃命。然而萧何经常从关中派遣士兵补充前线,并不是皇上有诏令要他征召的,数万士兵多次正赶上皇上最困难的时候奔赴前线。汉军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从汉中水路运输,才保证了军队的给养没有中断。陛下虽然多次丧城失地,但是萧何保全关中地区来等待陛下,这是永垂万世的功劳。现在即使失掉曹参这样的人几百个,对汉朝有什么损失呢?如果汉朝只得到像曹参那样的人一百个,也不一定能保全天下。怎么能让一时之功的人凌驾于万世之功的人之上呢?应该把萧何排在第一,曹参第二。”高祖刘邦说:“这样很好。”于是就下令把萧何排在第一,并且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朝见皇帝,上朝时也不必快步走。 汉高祖刘邦说:“我听说推荐贤才的人应该受到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鄂千秋的表彰才更加显著。”于是让鄂千秋仍然享有关内侯的食邑,再加封为安平侯。这一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部得到了封赏,而且都有食邑。又给萧何额外加封两千户,因为汉高祖刘邦秦朝时曾经到咸阳服徭役,萧何比他人多送两百钱。不受封赏,不恋虚名 汉王十一年汉将陈稀叛乱,刘邦亲自带兵讨伐,到了邯郸。陈稀的叛乱还未平定,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听到淮阴侯韩信被杀的消息,就派使者带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名士兵做萧何的卫队。大臣都来向萧何祝贺,只有召平一人来报忧,召平原来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沦为百姓很穷。在长安城的东面种瓜,瓜甜美可口,所以人们把这种瓜叫做东陵瓜。就是用召平以前的封号来命名的,召平因此出了名。 召平对萧何说:“您的祸患从这里开始了,皇上在外面风餐露宿、艰苦作战,而你却留在家中安享富贵,没有任何战功,反而加封官职。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叛乱,皇上对你也怀疑了,设置卫队保护你,并不是宠幸你,希望你推掉封赏不要接受,把家里的食材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那么皇上一定会高兴。”萧何依计行事,高祖刘邦果然大喜。 自污保身,无为脱罪 汉王十二年秋天,黥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带兵征讨,同时又多次派人询问丞相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在军中指挥平乱,就抚慰勉励百姓努力耕种,把财物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就像平定陈稀叛乱时一样。这时一位门客劝萧何说:“你不久就要遭到灭族之灾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增加什么呢?让你刚到关中就得到百姓的拥护,十几年来人民都依附你了。现在你还努力去赢得人民的拥护,皇上所以多次派人来慰问你,是害怕你的威望太高,。现在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做些放贷之类的卑贱之事,来败坏自己的名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于是依计行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刘邦平定黥布的叛军回来时,百姓纷纷拦路上书告状,说相国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农民的田地房屋数千万。刘邦到了京城,相国萧何去朝见,刘邦笑着说:“你身为相国竟如此利民!”并把老百姓的告状书都给萧何看,说你自己去向老百姓认罪吧。萧何就趁机替老百姓求情说:“上林苑中许多空地荒废很久,是否能让百姓到那里去耕种?不要只长草来喂养禽兽。”刘邦龙颜大怒说:“相国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贿赂,才会替他们来要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廷尉给萧何戴上刑具关押起来。几天以后,有个姓王的卫尉在刘邦身边当差,就小心的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一下突然把他抓了起来。”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丞相的时候,有功劳都归皇帝,有过错都自己承担,现在相国萧何自己大量接受商人的金钱贿赂,却又假惺惺的替老百姓求我的上林苑,这是讨好民众抬高自己,所以把他抓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在职位权范围内,如果碰到对百姓有利的事儿,为他们请求,这正是宰相应该做的事,陛下怎么会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再说陛下与楚相争多年,之后陈稀、黥布叛乱时,陛下率兵亲自征讨。那个时候相国独守关中,只要稍微动一动,那么函谷关以西早就不属于陛下了。相国不在那个时候为自己谋私利,怎么会在今天看上商人的那几个钱呢?况且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过失而丢掉了天下,李斯把秦始皇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呢?陛下怎么能怀疑相国是那样浅薄的人呢?” 刘邦听了不太高兴,有一天刘邦派人拿着皇帝的符节赦免相国萧何。萧何年纪大了,平时一贯谦恭谨慎,这时赶快入宫脱掉官帽,赤着两脚向高皇帝认罪。刘邦说:“相国算了吧,给老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同意,说明我不过是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才是贤明的。我故意把你关起来,是想让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 萧规曹随,不争不强 萧何和曹参关系一直不好,萧何生了重病,汉惠帝亲自来看望。汉惠帝问萧河:“相国百岁以后谁来代替你?”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汉惠帝就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点了点头说:“陛下看得很准,我死也不遗憾了。” 萧何购买田地、房屋都选择在偏僻的地方,造房子也不修建有高大围墙的宅地。并且说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简朴作风,如果不成器家产也不会被权贵所抢夺。汉惠帝二年,相国萧何死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在通晓法律方面无人能比,担任沛县功曹掾。 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借自己的职权保护高祖。高祖做了亭长后,萧何也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吏的身分去咸阳服差事,县吏都资助他三百钱,唯独萧何资助五百钱。 秦朝的御史到郡中监督检查政事时,与萧何共事,萧何往往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 因此萧何得以担任泗水郡的卒史,政绩考核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想回朝进言征召萧何,萧何坚决请求留下,才没被调走。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经常以丞的身分督办事务,沛公到了咸阳,各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藏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钱财 萧何简介 ,唯独萧何先进秦宫收取丞相和御史府的律令图书封藏起来。沛公被封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项王和诸侯在咸阳大肆烧杀劫掠一番,然后离去。汉王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财力物力的强弱分布,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全部的文书图册和档案资料。萧何还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在《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汉王率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分留守和收抚巴蜀,征收赋税,安抚百姓,让他们为军队供应粮草。汉二年,汉王和诸侯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所设在栎阳。制定法令条规,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每件事总是要奏报汉王,汉王同意,准许他施行;即使来不及上奏,总是酌情处理,等汉王回来再向他报告。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收粮饷物资,通过水陆运输,送到前方。汉王多次丧失军队而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往往能够补足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托萧何全权处理关中的一切事务。 汉三年,汉王和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人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 “汉王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因为对您有疑心。为您考虑,不如把您的子孙兄弟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派到前线军中去,这样汉王必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汉五年,已经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按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争功,以至一年多时间功劳大小还没确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赞阝侯,所赐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臣等身披坚甲手执锐器,多的身经一百多次战斗,少的也经历过几十次战斗,攻城略地,功劳大小各有区别。如今萧何从未有过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口头议论,没有参加过战斗,却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高祖说:“诸位知道打猎吗?”群臣说:“知道”。高祖又说:“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大凡打猎,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狗,而发现野兽的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则是人。如今诸位只能捕获走兽而已,功劳如同猎狗。至于萧何,发现踪迹,指示所在,功劳如同猎人。况且诸位只是自己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只有两三人。如今萧何整个宗族几十个人都追随我,功劳不可忘记。”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 列侯全部受封完毕,等到奏请排位次时,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负七十处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第一。”高祖已经力排功臣之议,多封了萧何土地,等到排位次时还没有理由再次反驳功臣,但内心是想让萧何排第一。关内侯鄂君进言说:“群臣的建议都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的事情。皇上和楚军相持五年,经常丧失军队兵众,只身逃亡有好多次了。然而萧何常常从关中派出士卒补充前线的缺额,这并非皇上诏令他这么做的,却多次在皇上困乏绝望的时候把几万名士卒派到了前线。汉、楚在荥阳对峙了好几年,军中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从关中漕运粮食,供应军队食用,从来不曾缺乏过。陛下虽然多次丢掉山东地区,但萧何却始终保全着关中以等待陛下,这是千秋万世的功劳。如今即使缺了上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缺损呢?汉室得到他未必就能靠他来保全,为什么要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的功劳之上呢!萧何应当排在第一,曹参排第二。”高祖说:“好”。于是就让萧何排在第一,恩准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不必按常礼小步快走。 高祖说:“我听说推荐贤人的人应该受上赏。萧何功劳虽大,有了鄂君才得以显明。”于是依据鄂君原来受封的关内侯的食邑,再加封他为安平侯。这一天,全部封赏了萧何父子兄弟共十多人,都拥有食邑。于是为萧何加封食邑二千户,因为高祖从前到咸阳服差事时,萧何比别人多资助了二百钱。 汉十一年,陈议反叛,高祖亲自率领军队,到达邯郸。还没有平定叛乱,淮阴侯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了淮阴侯,事情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高祖已经听到淮阴侯被诛杀的消息,就派使臣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用五百名士卒和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众人都来祝贺,唯独召平前来哀吊。召平,是原先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沦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种出来的瓜很鲜美,所以民间俗称“东陵瓜”,这是根据召平的封号而得名的。召平对萧相国说:“灾祸从此开始了。 皇上风吹日晒在外地征战,而你留守在关中,并未蒙受矢石的危险,皇上反而增加你的封邑并为你配备卫队,这是因为现今淮阴侯刚在京师谋反,对你起了疑心。配备卫队保护你,并不是为了尊宠你。希望你推辞封赏不要接受,把所有家财捐给军事需用,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于是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皇上亲自率军讨伐他,多次派使臣询问相国在干什么。 相国因为皇上在外统率军队,就安抚和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作军费,跟讨伐陈议时一样。有个门客劝相国说:“你离灭族不远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可以再往上增加吗?可是你刚进关中,就深得百姓人心,至今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亲附你,你还经常孜孜不倦地去获取百姓的拥戴。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你在干什么,是害怕你震动关中。如今你为什么不多买田地,用低价赊欠来玷污自己的名声?这样皇上才会安心。”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皇上这才大为高兴。 皇上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回朝,百姓拦路上书,指控相国用低价强行夺买百姓的田地、房宅,价值高达几千万。皇上回到京师,相国前来谒见。皇上笑道:“相国就是这样利民的吗!”把老百姓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相国趁机为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都废弃着,希望让百姓能够进去耕种 萧何简介 ,留下禾杆供禽兽食用。”皇上大怒说:“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许多财物,就为他们求取我的上林苑。”于是把相国交给廷尉,用枷锁拘禁了他。几天后,王卫尉侍奉高祖,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要如此严厉地拘禁他?”皇上说:“我听说李斯做秦朝皇帝的丞相,有成绩都归功于主上,有罪过都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肆收受奸商的金钱而为老百姓求取我的上林苑,以此向百姓讨好,所以拘禁他治罪。”王卫尉说:“身负职责如果有利于百姓就为他们请求,这确实是宰相应该做的事情,陛下怎么竟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再说陛下和楚对抗了好几年,陈议、黥布反叛,陛下都亲自率军前去镇压,在这些时候,相国留守关中,一摇脚那么函谷关以西就不归陛下所有了。相国不在这些时候谋取利益,如今才贪图商人的钱财吗?况且秦朝皇帝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才亡了天下,李斯分担过错的行为,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为什么怀疑宰相到如此浅薄的地步呢?”高祖听了闷闷不乐。当天,派使臣手持符节赦免释放了相国。相国年老,素来恭谨,入见高祖,光着脚前来谢罪。高祖说:“相国休要如此!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桀、纣式的君主,而相国则是贤相。所以我拘禁了相国,是想让天下的百姓知道我的过失。” 萧何与曹参素来互相瞧不起。等到萧何生病,孝惠帝亲临探视相国的病情,因而问道:“您如果百年以后,谁可以代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帝得到最好的人选了!我死无遗憾了!” 萧何购置田宅必定是在穷困偏僻的地方,家里从不修建高大的围墙,说:“后代子孙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节俭;如果不贤,也不要被权势之家夺去。”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他的后代子孙因为犯罪而失掉侯爵封号的有四代,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重新寻找萧何的后代,续封为赞阝侯,功臣都没法跟他相比。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