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取名志趣的人物(中国历代取名志趣)

公司起名 0 65

中国历代取名志趣的人物(中国历代取名志趣),第1张


中国历代取名志趣的人物(中国历代取名志趣),第2张

01


古人的名字和人物有关


近代以来,通过对殷墟古文字和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王朝的帝王,包括一些臣民,都是以分支命名的,如天一、太鼎、瓦伊、任重……以A、B、C、鼎命名的商王多达31位。有研究者指出,这个天干地支数字可能是他们的生日,也可能是他们的死亡日期。学者推测,名为干支的商人反映了当时一种高雅的文化心理。


02


汉族人流行单名


东汉时期,尤其是三国魏晋时期,单名非常盛行,大多数名字都用一个字,尤其是大量的三国时期的名字,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孙权、周瑜、鲁肃...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单名的盛行是由王莽发起的。王莽的依据是,被确立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杨公传》中有“二人非礼”的说法。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王莽的新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一个行政命令影响不了几百年来人们取名字的方式,禁忌是单名盛行的主要原因。自秦汉以来,禁忌制度越来越严格,人们不得不避免改变越来越多的文字。为了减少禁忌语,当时习惯的命名方法是大量采用单名和隐晦字。


[S2/]03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名中有很多“之”字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其中张玲在四川何铭创立了关中学派,因受教者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知”字是用于五斗米道道士弟子姓名的秘记。因此,信奉其道的族人以“之”字为名,形成一时风尚。最典型的就是王羲之家,有“书圣”之称。他们用“智”字最多,信五斗米道最多。王羲之本人喜欢和道士交流。他的五个儿子都是以“志”字命名的,分别是宣志、宁志、惠志、曹志、宪志。惠之子为贞之,贤之子为嗣之,敬之,祖孙均以“之”字命名,不避讳。


在南北朝时期,有许多人仍然遵循旧风格,并以“知”字闻名,如发现π的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撰写《三国志》的历史学家裴松之,以及《洛阳伽蓝》的作者杨玄之等。


04


唐代人名排名


唐朝以后,人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当时的人大多是与官阶相称的。行号是指子女在家族中的排名,即按照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民间称之为“大排名”。


早在魏晋时期,排行为姓就有了先例,隋唐时期才逐渐流行起来。无论是家人、朋友,无论地位高低,他们都视等级为贵族,以至于等级成为唐代的社会潮流之一。朝廷是以官阶相称的,如之子唐元,李为大郎,为次郎。皇族如此,官员之间也是以官阶互称。李是唐玄宗时的一位权臣,人称四郎。官方朝廷都有这种做法,排名也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尤其是在文人中。


人们特别喜欢叫别人的名次,比如杜甫、孟浩然、刘孟、元稹、王维、王十三、李白、李十六、白居易、白二十二...这种时髦的时尚被各行各业广泛接受,各种各样的人都与其排名相称。而是互称一线的做法,彼此熟悉,不拘小节,能给人“兄弟遍天下”的感觉。


[S2/]05


宋代,名字老美


宋人取名的一个特点是喜欢用“老”、“父”、“翁”等词作为人名,既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也透露出以老为美的社会风气,与宋社会尊老有一定关系。所以很多人在名字上就装老气横秋。比如在东京写《梦中梦》的孟老院,就以“老”字命名;历史学家、《三朝北盟》作者徐梦翠,是一个“老”字当头的老人。朱,理学家,以“翁”字为名,等等。


◎本文摘自《万物皆有趣——中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