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初长成

问答 0 27

吾家有女初长成,第1张

吾家有女初长成
导读:在我们潮汕地区,保留着古代的一种成人礼,用家乡话说就是——“出花园”,这种仪式一直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的七月七,小小的村庄是热闹非凡的,整个氛围都是非常愉悦的。小孩15虚岁的时候就要都要“出花园”,花园就是小孩子玩耍的天地,而你十五岁这年,

在我们潮汕地区,保留着古代的一种成人礼,用家乡话说就是——“出花园”,这种仪式一直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的七月七,小小的村庄是热闹非凡的,整个氛围都是非常愉悦的。小孩15虚岁的时候就要都要“出花园”,花园就是小孩子玩耍的天地,而你十五岁这年,走出花园,就意味着你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花园里玩耍,而是走出花园,来到成人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女孩子“出花园”仪式,让我想到古代的一种女子成人礼叫做“及笄”,在潮汕地区,其实女子的“出花园”和“及笄”的含义基本是一样的。在我爷爷那个年代,封建思想在农村地区还是比较盛行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花园”后便可以谈婚论嫁,而对于男孩子而言,“出花园”并不代表便可谈婚,还需要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而“出花园”这个仪式就是给男孩子提个醒,你要开始学会赚钱讨媳妇了,不能天天在“花园”里头玩。

到了我爸妈那个年代,那时候的女子相对来说地位比以前还是高了点,女孩子可以作为独立的劳动力跑到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入厂当女工,“出花园”也不在只是意味着可以出嫁,也可以去打工赚钱。一般人家的小孩,未满15岁尚未“出花园”的女孩子父母是不忍心让他们外出或者嫁人。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是难以剔除,但是这种观念也是相对男女而言,女孩子也是父母的孩子,岂有当成劳动力或者买卖一说?即使有这样的人存在,也是被乡亲父老唾弃的对象。而我们这一代人,“出花园”基本就失去了出嫁这层含义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小孩相对于城市的小孩会晚一年上学,一般十五虚岁的小孩,还在上初一。“出花园”也不再是代表女孩子可以出嫁或者外出打工。这时候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还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但是“出花园”还是有着深厚的意义,它寄予着父母给你美好的祝愿。这时候读初一的我们接触到一个新鲜词,叫做“青春期”,青春期强调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的觉醒,我们往往讲到青春期,都会和叛逆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而在我看来“出花园”就是给青春期的我们一个小小的规劝吧,思想的觉醒,让你会想要叛逆,一方面想要摆脱父母有一种自由,另一方面遇到挫折却想要找个依靠。而“出花园”这个仪式,会让你从内到外有一种意识——我是个小大人了。我的一言一行可以自己做主,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按照我国节假日,乞巧节是没有放假的。但是学校会很通融,让需要“出花园”的孩子回家出花园。一旦有放假的日子,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且欢喜。时隔六年,“出花园”那天的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生动不已。虽然现在的“出花园”不再像以前一样特别讲究,但也是有一些必要的礼节要做到。

“出花园”有一个习俗是会让你很难忘的,那就是那天夜里三点多就要起来沐浴,寓意着改头换面,成为大人。沐浴需要用十二种花枝,分别是香草、石榴花、神树叶、竹叶、柑叶、龙眼叶,分别都是一对,故成为12种花。沐浴后要从里到外都换上一身红衣,其实在我妈妈那个时代,女子在“出花园”前几天要去挽面,挽面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法,可以让女子的脸蛋变得光滑。现在挽面这种技术活已经渐渐消失,然而前几年有个女子叫萧丽华抓住以从古至今女子对美貌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个永不消失的话题为商机,把挽脸这门古老的技术和科技结合,走上了一条微型美容之路。而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家乡里头会挽脸这门技术活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习俗还是少不了,既然女子没有挽脸,也要去理个发。这些种种的仪式,都是寓意着改头换面,有一个新的伊始。

沐浴完了,要去拜当地的神仙——花公花嬷。这对神仙在家乡的寓意是小孩子的保护神,保护着孩子。每年冬至,家家户户有小孩的家庭,都要去老爷宫(祭奠所有神仙的一个宫殿)拜,让花公花嬷保佑小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而“出花园”这一天,就是你结束小孩阶段的一个分水岭,早晨四点多沐浴后要去拜花公花嬷,这是你最后一次拜他们,感谢他们着十几年来的保佑。此后,每年冬至,家中就算是没有小孩了,都是大人了。且不说这种祭奠是否是一种迷信,在我看来,这种祭奠是一种仪式感,人生就是需要一种仪式感去结束某些过去的东西,去开启未来的新启程。

凌晨五点的时候,一家人都会起来围在一起吃饭,我现在还记得那天我表弟也在我家,他当时只有五岁,特别的天真可爱。他问我妈妈:阿姨,是不是姐姐吃一点点,剩下的我们就可以吃?妈妈笑着对他说,姐姐吃得少,到时候一整只螃蟹都给你吃。小表弟开心得手舞足蹈,很开心能够吃到螃蟹。那一餐也是很有讲究的,妈妈会提前半个月去准备一些上面描着母鸡的五个碗还有两个小碟子。五个碗上分别放着鸡、鱼、豆腐、韭菜和螃蟹。这五种食物都有其好寓意所在,每个寓意都有它的典故,比如鸡的典故来自于潮州市的一名状元林大钦,当年家徒四壁,“出花园”的时候只有鸡头可以吃。最终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后人所纪念。后人纷纷效仿,就是寄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早晨的时候,妈妈要把祭拜过的鸭肉鹅肉分成几份,把前一天蒸好的发粿(一种跟蛋糕做法基本一样的面包,不过没奶油)分成几份,还有前几天做好的红桃粿(潮汕特色的食品)成双放着,比如两个,四个,六个等,分别装在袋子里给乡里的亲人送过去。同时给他们发个口头的邀请,让他们午餐到我家来吃饭。这时候,家里聘请的厨师正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让我很是期待午餐的到来。午餐的时候宴请乡里的亲人还有从别的镇过来的亲戚。几桌子的菜色看着真的令人垂涎,而客人的谈笑声把这场“出花园”的典礼推行到高潮。

妈妈张罗事情的能力也是让人赞不绝口。妈妈的爱来得细腻,无不体现在生活上的各种事无巨细的照顾。我和我妈的感情,反倒像是一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情感,很少谈心,却有一种默契。在我们小地区,男人负责在家或者外出工作赚钱,女人成家后便侧重于持家过日子,儿女们无忧无虑地读书长大。我的父母从小对我们的学习是放养模式,按照他们谦虚的说法是他们也没什么文化,也没法教会我们知识。但是在我看来,父母教会我们更多的是人生的知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从小父母就很引以为傲认为他们的孩子是自发地热爱学习,这一点当我长大后开始对社会各种迷茫,想要“鬼混”的时候,总是觉得很难为情。幸好当某一天醒悟过来,蓦然回首,父母还是笑脸盈盈地在那灯火阑珊处。

在我爸爸看来,我“出花园”这一天是他人生第一次很这么感慨。我哥哥“出花园的时候,他还没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父女之间这种特殊的感情。我“出花园”那天晚上,客人散去,我和爸爸一起坐在厨房里,他喝着小酒,配着小菜,絮絮叨叨地跟我讲了很多话。其实我们父女俩这样子谈话的时间有很多,我们很经常这样聊天。但那天父亲讲着讲着有点哽咽了,然后继续喝着小酒,跟个没事人一样。后来回想起来,大概是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慨和不舍吧,也许我和爸爸再次有这种朦胧的感觉,是待到我将来有一天的出嫁之日吧。

我的爸爸从来就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一点也是让我能够很有底气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骄傲。毕竟在上个世纪末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观念不重也是比较少见的。一个地区重男轻女的风气盛行,当我的爸爸对他的三个孩子一视同仁的时候,反倒成了“重女轻男”。亲戚和邻居都会调侃我,是被我爸爸宠到天的孩子。这也是让我挺感慨的,随着我渐渐长大,如今的社会风气也就是男女逐渐平等了。从小从乡村到市区,再到大城市读书,这一路来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看社会风气是否变了,就从最小的地方看,见微知著。十几年前的风气和现在的比,还真的挺有趣的。现在的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如果你重男轻女,需要藏着掖着,不然会被指责。幸好时代在发展,吾家有女初长成,也不再是“养在深闺人不知”,也渐渐地不再被重男轻女的观念束缚着了。

第一次在上发表,听说上有很多大神级的人物和文艺范的女神和男神,有点小紧张。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和,为我的勇气打call,你的点赞,是我写作路上的明灯。

如果你恰好也喜欢最后一张中的我,希望我们能够互相关注,互相学习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在潮州人的眼里,未成年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花园里一样,等到其成年时(虚岁15岁,海陆丰地区是虚岁15岁),就要将孩子“牵出花园”,表示其已成年能独立生活。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出花园”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或者七月初七举行。在这一天到来时,家里就要用木桶盛装温水,浸泡12种鲜花,让孩子在其中沐浴,以洗掉所谓的孩子气。浴毕戴上新缝制的肚兜(一般是母亲或者祖母做的),再把2个古钱以及12颗干龙眼放入,接着就穿上新衣服与红木屐,其意是孩子跨出花园之门,将一帆风顺,平平安安。之后,孩子又要接连进行一系列拜祭。首先是拜“床神”,床边放一个笸箩,装有乌豆酒、红桃粿、发粿、薯粉丸还有“三牲”,也就是猪头、草鱼和鸡,这当中男女还有一些分别,比如如果是男孩,就要供公鸡,意为雄壮,若是女孩便是母鸡,意为生儿育女,另外还要多加15副花纸,完了以后还要拜天公,说话答谢他保佑孩子健康成人。

出花园过程

潮汕成人礼--出花园

“出花园”对于孩子来说,是庄严的,这一天大人们要求孩子要整天躲在家中,更古老有些说法应该是不能见天日。出花园这天不准把电话打出去,不能见生人,不能出门,凡事都要百依百顺,无论是孩子对爸妈说的,还是爸妈对孩子说的,都要说个“好”字,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拒绝,以图个好兆头。

身穿新衣,脚着木屐,头戴“石榴”花

“出花园”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当然,现在很多繁琐礼节已经被简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红包给外甥(女),让孩子自己置办。并且,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鸡头

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凑齐八人,早餐有公鸡一只,甜品,青菜等各种拼凑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讲究的,“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的专利。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出花园”者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这样。 当出花园者属鸡时,应该以鹅代鸡。

宴请亲朋好友,收送礼物

这天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席间,家人、亲人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前来送礼,或是红包或是礼物,礼物是给“出花园”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办,进行回礼。

吃饭的时候,要请亲戚朋友,孩子坐正位,表示他已经有能力成为家中重要支柱,大人们可以向他祝贺,如果有拿礼金的,可以放于肚兜之中。这一餐,孩子必须要吃到几种菜:龙剑鱼,表示孩子生龙活虎,有技能;落汤匙(潮汕小吃,潮音与钱谐音),表示将来有钱;葱蒜芹煮豆腐,取其谐音表示聪明、精算与勤劳;猪肝(与官谐音),表示将来可以做大官;豆粉丝煮鸡蛋,表示长寿,处事好;鲤鱼,多卵,表示人丁兴旺。

当这一天过了之后,孩子就算已经成长了,走出了花园之门,跳出花园之墙,面临的就是外面更繁杂的世界,踏上人生新一征程。

此外,关于潮汕地区关于“出花园”的题材有很多,比如剪纸、歌曲等。

“出花园”这一习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地方文化。从古代的成人礼沿袭至今,历史悠久,也已经是相当的少见。当然,潮汕地区的孩子现今也越来越少举行这样一种繁多复杂的形式,即使是有,它的内容也有了相对的简化,然而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一种文化,对于孩子成长而言,具有庄严深刻的涵意,确实是别一番意思。 [2] 

代表小孩在父母心中地位珍贵。

出花园习俗今各地仍普遍相沿,独生子女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黄金等金属因具有保值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储蓄手段。

“出花园”是潮汕潮语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十五岁虚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粿品拜别“公婆母”神,并可以走出花园,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不用“公婆母”神庇护了。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为虚岁15 岁的孩子举办的特有的成年礼俗。“出花园”的

日子一般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也有另择吉日良辰的。

按照大多数地区的风俗,要用花草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饶平使用的是榕树

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 种;愚潮州湘桥有些地方使用

的是榴花、仙草、龙眼叶、千日红、榕叶、竹叶各一对;舆汕头是用苞、围、榕、竹、

石榴花合为5 种好花;余惠来使用的花草可以是12 种或8 种,通常是榕树枝、竹枝、

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春草、芙蓉花、杨梅花、栗草等各一对。此时必不可少的

是芙蓉花、栗草、石榴花。传说百花有花神,让鲜花的芬芳之气洗净孩子身上的稚气,

有驱除邪气、保护平安的吉祥含义。对榕和对竹象征“出花园”的孩子像榕和竹那样

富贵长寿、步步高升。俞潮阳使用的花草为12 种,可用任意花草,但多含有石榴花和

仙草。

在成婚前的各个阶段,双方无论商议什么事,都要写在红帖上,装在帖盒里,帖

盒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揭阳渔湖,帖上应放一对仙草,篮内放一对大橘,仙草能避邪,

大橘则表示“诸事大吉大利”。盂在惠来,送聘担饼食的圣格要放一对芙蓉花和干栗草

花蕾、石榴花,表示“吉祥平安”的意思

参加丧葬者回家时,要先用家人早已准备好放在门口的红花水或仙草水洗脸,饶

平则用刺苋或其他带刺的植物代替红花和仙草,虞接着把洗脸水泼倒在外面路上,以

示不让秽气缠身,之后方可进家门。

在所调查的140 多种民俗植物中,石榴花(又称红花)、仙草(又称抹草,学名小

槐花) 备受潮人的青睐和崇奉。

石榴花的枝条,无论有无花,潮人都称为“红花”。石榴花果并丽,长期以来,潮

人把它视为吉祥之果,故有“无榴不成乡”的说法。在旧社会,许多穷苦人家即使温

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也还是会想方设法种上一棵石榴树或仙草,仿佛那就是他们

的希望之树。因此,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

石榴花和仙草是潮人最广泛、最普遍、最常用的吉祥植物,在红白喜事、游神赛

会以至各种生产生活实践中都经常被用来纳吉除邪。

俗语云:“红花是皇帝,红花避邪气”,就是说用石榴花可以祛除邪气,保平安。

出花园、是潮汕民间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有15岁男女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扩展资料

出花园来源: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十六岁的生日称为“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礼,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园中一样,当16岁时便已经成年,要将其“牵出花园”,让其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出花园”仪式提醒孩子成年后要面对世界,要有承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此仪式一般会在农历三、五、七月举行。“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在浸有12种不同鲜花的水中沐浴,然后扎上红肚兜,穿上外婆送的新衣裳和红木屐。穿戴整齐后祭神,拜别床脚下的公婆神,然后扔掉香炉碗,吃甜菜汤圆和象征长寿的面条等,表示长大成人,神明保佑,一生平安。

扩展资料:

在希腊文化里,希腊人相信人人都有一个精灵保护。精灵在人出生时已在旁侍候,并且看顾他的一生。这个精灵跟某个神有神秘的关系, 而精灵所看顾的人正是在这个神的生辰出生的。罗马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这个观念一直流传下来, 至今还可见于有关守护神、仙母和主保圣人的信仰里。

在蛋糕上点燃蜡烛的习俗源于希腊人。希腊人在圆月般的蜜饼上点燃小蜡烛,然后放在阿耳特弥斯神的庙坛上,以供奉这个月神。根据民间的传统信仰,在生日点燃的蜡烛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愿望实现。自人类开始设坛祭神以来,点着小蜡烛或燃起祭火已有神秘的特殊意义。

点燃生日蜡烛是向过生日的小孩表示敬意,能为小孩带来好运。道贺和祝福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习俗来源于魔法。生日贺词能够给人带来好运或厄运。因为在生日这一天人跟恶魔比较近。

通俗文案类

1、恭喜你成为一个大人,也希望你像小朋友一样永远纯真无忧。

2、羡慕你的生日是这样浪漫,充满诗情画意,只希望你的每一天都快乐健康美丽。

3、希望你18岁,成年又乘风。

4、去乘风破浪,让自己发光。

5、我没有五彩的鲜花,没有浪漫的诗句,没有贵重的礼物,没有兴奋的惊喜,只有轻轻的祝福,祝你十八岁生日快乐。

6、欢迎来到成人世界,要掌握好游戏规则。

7、做成人世界里的少女。

8、不祝你快乐,我祝你过的值得。

9、我会在每个有意义的时辰,远隔山海与你共存。

10、想和你做彼此心事的靠山,想和你永远好奇又贪玩。

 又到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在这个以浪漫、智巧著称的日子里,潮汕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出花园”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她)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潮汕人的成人礼

    “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不论男或女,到了15岁(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

   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郭马风说,“出花园”习俗在潮汕地区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但在形式上总体是大同小异的。“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熏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出花园”源自“乞巧节”

    为什么选择七月初七“出花园”?郭马风告诉记者,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时经济落后,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而选择七夕节举行这个成人礼,是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人间妇女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见的时候,向她献上水果、凤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其寓意也在个“巧”字,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材。但潮汕古代是否有过“乞巧节”。目前尚无资料可考。郭马风说,粤东地区的潮汕人与客家人均有“出花园”的礼俗,所不同的是客家人是在16虚岁时举办。

    主角能当一天“孩子王”

    来自揭阳农村的王先生回忆起给他带来美好记忆的“出花园”仪式时说,至今在他家乡,“出花园”仍然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王先生说,亲戚们都在“出花园”前几天来送礼,外婆、姑姑、姨妈等都送来一串生猪肉、八粒鸡蛋,还有一件新衣服。礼物是给“出花园”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再收一点猪肉,两粒或四粒鸡蛋,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王先生说,现在很多都是直接包个红包,送钱由父母操办。“出花园”前一天,家里会杀鸡杀鸭,还要炊 条。在“出花园”那天中午,要办筵席,宴请家族中亲戚的孩子们。筵席上除了丰盛的菜肴,还有一个传统的主食,那就是煮 条汤,用鸡鸭汤煮的 条汤。受宴请的孩子都是还没有“出花园”的,受邀请而来的孩子们,都会很羡慕“出花园”的主角。因为作为主角,在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只鸡吃,可以无约无束,当前来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门。

    “出花园”习俗渐被淡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出花园”的习俗在潮汕大地上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依然按照着古时的仪式,但在城市里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甚至是成为大人们大讲排场筵开酒席的借口。

   市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至今他已经出席了很多场亲戚小孩“出花园”而在酒店举办的宴席了,在这些宴席上,已经全然没有了以往“出花园”所必须的各种繁文缛节。而他自己15岁“出花园”时,因为自己是家族的长孙,特别不同,要回乡下办,在老家里摆了很多酒席,好多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爸爸妈妈还邀请了村里很多老人家。在那一天里,家里收到了很多的贺礼———鸡蛋。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几乎天天有鸡蛋吃,水煮蛋、煎蛋、蛋粥、紫菜蛋花汤……到最后,一提到蛋,他都反胃了。

潮州成人礼——“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过去普遍存在的成年礼,是在孩子十五虚岁(实际上多只有十三周岁)时举行的标志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礼仪。现在好像潮汕有些地区已经没有了这项风俗。但是潮州大部分地区还是保留着的。

   潮州人认为,小于十五虚岁的小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面的,由一对称为“花公花母”(也叫“花公婆”)的神灵保护着(实际上是掌控着),这对神灵可以掌控小孩子听不听话,健不健康,也就是说小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州人对于祭拜“花公婆”向来是很重视的。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的七月七是要祭拜“花公婆”,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花公婆”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就可以不再祭拜“花公婆”了。

   没有经过“出花园”的小孩子,是大人眼中纯粹的小孩子。犯了错(只要不是极端恶劣),大人总会以“还是孩子”加以理解和庇护,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就可以无法无天。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如果不听话,父母是可以打骂的(当然是适度的)。而“出”了“花园”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了。从此,父母会把小孩当大人看,一般不会再随便打骂了。别人眼中,也是大人了。小孩子也会慢慢开始学会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是“出花园”后还淘气的话,大人多会说:“你以为你还小啊,你是出了花园的了,是大人了啦!”或“出了花园的人还这样,你羞不羞啊?”

   “出花园”的仪式和寓意,具体到每一个小的地区会有细节上的不同,但原理(貌似用词不当,^_^,大家看得懂就行了)差不多。

   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选吉日。在十五虚岁到来的前一年年末,家里的母亲就要为将要“出花园”的小孩子问个吉日,吉日多选在正月初到元宵节,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于七月七。

   沐浴。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实际上是叶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叫做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带有吉利的暖色调的,比如红色),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当然,这也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地支使兄弟姐妹给自己干活的日子。记得雁子的哥哥“出花园”那天就没有忘记折腾折腾我这个妹妹,隔个几十分钟就叫我出去一趟买点零食;当然,雁子出“花园”的时候也会来个小小的报复的。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