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属于哪个市

问答 0 30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属于哪个市,第1张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属于哪个市
导读: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永寿夏属漆国,商、周时为周的先祖公刘、太王封地,属豳国。春秋战国时属秦。西汉初年开始建县,时名漆县,属雍国,先后隶属中地郡、内史地、右内史、右扶风郡。新莽时改漆县为漆治。东汉时恢复漆县,隶属右扶风、新平郡。三国时县境

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

永寿夏属漆国,商、周时为周的先祖公刘、太王封地,属豳国。春秋战国时属秦。西汉初年开始建县,时名漆县,属雍国,先后隶属中地郡、内史地、右内史、右扶风郡。新莽时改漆县为漆治。东汉时恢复漆县,隶属右扶风、新平郡。三国时县境属魏,改属扶风郡。北魏时县境北部属白土县,西、南部属好、漠西县,东部属温秀县。西魏大统十四年(548)于广寿塬(今渠子乡永寿坊村一带)建广寿县,先后隶属径州、南豳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县治南迁至今监军镇永寿村,改称永寿县,隶属新平郡。当时漠西县和永寿县并存。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永寿县制,并入新平,改属北地郡。其后又恢复广寿县名,旋即又撤,辖境先后分属白土、漠西、上宜等县。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永寿县,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政府驻地),隶属豳州。其时永寿、上宜、温秀 4县并存,县治均在今县境内。三年(620)永寿县改属豳州道招摇军。四年(621)县城由麻亭迁到义丰琏(今监军镇固县村)。贞观二年(628)县治又迁至永寿坊村。文明元年 (684)改属奉天县(今乾县),以奉乾陵。神龙元年(705) 到至德三年(758)先后属雍州、豳州、京兆府、新平郡。乾元元年(758)改属关内道彬州。兴元二年(785)县治由永寿坊迁到顺政店(今监军镇永寿村)。乾宁元年(894)属乾州。二年(895)属威胜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废军复州,永寿属京兆府。当时上宜县仍存。宋初永寿县更名为长寿县,不久又改称永寿县,先后隶属彬州、新平郡、永兴军路静难军等。乾德三年(965)改属醴州。嘉_元年(1056) 县治迁到麻亭。熙宁五年(1072)又属彬州。元至元五年 (1268)后撤销上宜县,境内只存永寿县,属奉元路乾州。至元十五年(1278)县治再次由永寿村迁至旧县城(今永平)。至大元年(1308)将永寿所属的吴店、吴山寺、齐难、庄子源划归乾县,永寿县境从此稳定下来。明洪武二年(1369)属西安府乾州。

民国5年(1916)属关中道。6年(1917)为省直属县。1930年县治迁至监军镇,属彬县分区。1925年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4月永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西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改属彬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4月隶属宝鸡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宝鸡区专员公署、宝鸡专员公署)。1956年10月隶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8隶属咸阳专员公署。 1968年9月成立永寿县革命委员会,隶属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隶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1年1月永寿县人民政府隶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属咸阳市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永寿县共有7镇7乡,14个乡镇,分别是:监军镇、常宁镇、店头镇、仪井镇、甘井镇、马坊镇、豆家镇、永平乡、渡马乡、御驾宫乡、上邑乡、渠子乡、永太乡。

地理环境

永寿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9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8公里,素有“秦陇咽喉,彬宁锁月”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驿站,南依乾陵,北屏大佛寺,西与法门寺毗邻,东与唐王陵相通。境内山势平缓,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风土人情甚广。40万亩槐树林漫山遍野,郁郁葱葱,10万亩果园硕果累累,香飘四海,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被誉为渭北旱塬上的“绿州加明珠”。1000亩的东沟水库水面宽阔、水质清澈、独具特色。另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陵寺(北魏古塔)、汉大臣陆贾墓、唐柳公权神道碑真迹、娄敬墓、唐李世民饮过的美水井、五龙泉、养马庄、安定寺、云寂寺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20多处。这为该县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交通通讯

永寿交通、通讯事业发达。县城距咸阳航空港68公里,312国道穿境而过。县乡道路实现了柏油化,乡村道路实现了砂石化。6000门程控电话和900兆GSM“全球通”移动电话直拨国内外。

资源状况

永寿资源丰富,煤炭贮量200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12亿吨,陶土储量1500多万吨,6万多千瓦泾河水能资源亟待开发,全县森林覆盖率251%,林木蓄积量63万立方米,居咸阳市之首,10万亩沙棘给永寿戴上“沙棘之乡”桂冠。

永寿县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铁、煤炭、石灰岩、石英岩、白云岩,陶土等。 铁,总储量约334万吨,分布于平遥乡的草滩、上司岭、蒋家山。 煤炭,已查明的储量2065万吨,分布于拜家河、碾子沟、底角沟、平遥。 石灰岩,总储量约120104万吨,分布于蒿店乡的冯家庄沟,店头镇的好寺河、娄井山,仪井乡的康家沟。 石英砂岩,总储量约200万吨(矿藏有四处,其中三处储量不明)。分布于固县、马坊沟、冯家沟、五峰山。其中五峰山石英砂岩夹杂有白云岩,储量约300万吨。 铁,分布于平遥乡。其中草滩菱铁矿储量约21万吨,可露天开采。上司岭铁矿约48万吨,蒋家山菱铁矿约86万吨。 煤,其中B级为48892万吨,C级为149694万吨,E级占总储量的25%,达到开采规范要求。 石灰岩,其中御驾宫乡石灰岩储量约180万吨,可做水泥原料、玻璃配料,电石用料。蒿店冯家庄沟石灰岩储量约100万吨。好寺河石灰岩储量约18104万吨。娄敬山石灰岩储量约12亿吨。仪井康家沟石灰岩储量约100万吨。

工业状况

永寿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认真贯彻“全面落实产业调整,工业为先的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工业富县,工业立县”为目标,按照“依托资源开发一批、通过技改做强一批、盘活存量激活一批、多元融资兴建一批”的思路,积极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吸引烟台北方安德利集团、广东香精香料公司、山东王晁煤电集团、咸阳永康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来永投资兴业,使永寿工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截止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0多户,总资产6268989万元,从业人员1691人,门类涉及医药、煤炭、建材、电力、机械、食品、造纸、酿造、印刷、制鞋等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有医药、水泥、煤炭、水电、果蔬汁、沙棘油、白酒、面粉、菜油、食品、蜂蜜等2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药、电、煤、建、汁五大骨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文化名人

1尚若

尚若,又名尚丕儒,尚若愚,生1919年7月,陕西永寿县人,生前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离休干部,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尚若同志193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加入中国***,并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同年回永寿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永寿县委宣传干事。1949年2月尚若同志进入西府干校学习。解放后历任郴县分区文工团团长,宝鸡地区文工团团长;1953年调入省戏曲修审委员会任秘书,1956年在省传统剧目工作室任编辑。1980年7月离职休养。2001年1月4日病逝。

尚若同志一生热爱文艺,擅长戏剧创作,先后创作出版和上演了《光复台湾》、《觉悟》、《四喜临门》、《双元记》、《风波斧》等优秀剧作。改编移植了《玉堂春》、《两兄弟》等作品。他的英名被收录于《陕西文化艺术界名人录》,他的研究成果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志陕西卷》。

2任哲中

任哲中,1925年10月4日出生于永寿县监军镇,1995年2月7日病逝于西安,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

任哲中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从小饱偿了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疾苦,12岁进入晓钟社、先工小旦、后学小生,受范紫东,封至模、刘毓中、惠济民等名家栽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练就了一副细致哀婉,悲壮凄楚,激情慷慨,幽雅缠绵的独特唱腔。他一生所塑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象《周仁回府》中的周仁、《激友》中的张仪、《花亭相会》中的高文举、《祝福》中的贺老六、《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等秦腔唱段,在陕西、西北地区以及全国广为传唱,百听不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在百姓中留下了“任派”的深刻印象。

3安鸿翔

陕西永寿县人,菏泽书画院名誉院长。长于草书、写意人物动物画。中西相融、南北兼收,有创意。70年代以来,有作品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展出被收藏、刻石、出版,多有获奖。入编《世界美术作品集》、《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界华人书画家真迹图典》、《共和国书坛画苑风云人物大观》、《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国画作品》(珍藏版),见诸人民日报、文艺报及艺术期刊。95年陕西书协、美协为其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画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为之评介。名刊《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长安当代名画名家》、《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永寿县在列。

2018年2月,永寿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永寿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祝福》选段

贺老六[花音慢板]盼新人到家中喜气盈盈,却为何进门来哭闹不休,我老六从未经过这样惊吓,看起来这其中必有隐情。[哭音慢板]只见她直哭得珠泪滚滚,我老六在一旁暗自沉吟,莫非她讨厌这深山密林,[二六]又 莫非她嫌我家道清贫,走上前来把话问,尊声大嫂你听真,老六我虽然家贫困,心底良善不欺人,我一生只靠两只手,终日打猎在山林,为娶你我也曾借人账债,把多年辛苦都教给人,财主家恶气我不受,清清寒寒度光阴。这时候只有我和你,你快把真情说明白,不愿嫁我就随你去,仍可到鲁家做佣人,我老六绝无歹心和恶 意,天亮前送你下山林

《祝福》选段

贺老六[花音慢板]盼新人到家中喜气盈盈,却为何进门来哭闹不休,我老六从未经过这样惊吓,看起来这其中必有隐情。[哭音慢板]只见她直哭得珠泪滚滚,我老六在一旁暗自沉吟,莫非她讨厌这深山密林,[二六]又 莫非她嫌我家道清贫,走上前来把话问,尊声大嫂你听真,老六我虽然家贫困,心底良善不欺人,我一生只靠两只手,终日打猎在山林,为娶你我也曾借人账债,把多年辛苦都教给人,财主家恶气我不受,清清寒寒度光阴。这时候只有我和你,你快把真情说明白,不愿嫁我就随你去,仍可到鲁家做佣人,我老六绝无歹心和恶 意,天亮前送你下山林

秦腔<祝福>是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也可能是移植了南方某剧种的剧本),当然也可能参考了**<祝福>的表演这是我的一种理解,未必就是史料,但不知这样理解合不合理

这里我想说说吹毛求疵的话,那就是这出戏的戏名了我想,既然改成了秦腔,在保留原著非保留不可的用词,事项,背景,道具的同时,如果能尽量让该剧接近秦腔人的生活和欣赏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想法,否则的话,看起来就会让秦腔人感到有隔膜感

虽然这个戏改的比较成功,但就戏名而言,以我这个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酷爱周树人先生作品的人来看,也感到秦腔用<祝福>这个名不太好祝福这个说法,在小说所写的生活区域的人看来,是比较适应的,而在陕西等地的秦腔人看来,常常不知所云,得费半天思量好比说吧,陕西人的语言中喜欢说算命抽签,其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清楚,但你非要用祈祷这个词,就有点不够亲切了想想,倒是其他剧种用<祥林嫂>这个戏名,反而让人觉得符合起名的习惯,也更符合改编后的剧情

这里再罗嗦几句:秦腔的<祝福>和小说的<祝福>其实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因为就鲁山的那种思想风格来说,戏剧是很难表现的戏剧只能以故事性的形式,为让人好看起见,按自己的规律去处理归根到底只能把祥林嫂作为主线索,并强化了贺老六的形象(在原著中贺老六只是多次说到,没有戏剧中那么清楚),从而形成故事场面而小说中的许多意思戏剧是没法顾到的

和这差不多吧!

任老的唱腔酣畅饱满、柔中有刚、韵味醇厚、声情并茂,为广大观众所赞赏,誉为艺坛绝唱,有“活周仁”之称。他以舞台作风严谨、作戏认真著称。表演洒脱飘逸、稳重大方、清新细腻、含蓄典雅,与其唱腔特点十分吻合。特别是他自1954年参加陕西省戏曲剧院后,在艺术上有了新的飞跃。先后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屈原》中的宋玉、《法门寺》中的傅朋、《春秋配》中的李华、《十五贯》中的熊友兰、《卧虎令》中的刘秀及现代戏《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祝福》中的贺老六等,为人们所称道。

任哲中在唱功上颇有造诣。中年时,由于演出繁重,嗓子变得缺乏亮度,但他却根据自己嗓音的条件,抑短扬长,情采溶汇,既发挥了中路秦腔传统唱法,又吸收了西路秦腔特长,并糅合了旦角旋转多变、细腻抒情的行腔特点,苍劲奔放、低回婉转、音韵和谐、清雅脱俗,给人以亲切新鲜之感,尤其拖腔运用了上挑装饰音和鼻腔共鸣的唱法,个性色彩更为鲜明。他还注重了通过唱腔念白细腻地表现不同境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引人入胜。《周仁回府》、《花亭相会》、《激友》、《十五贯》、《血泪仇》、《祝福》等戏中的精彩唱段,被录音灌片,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也为许多后辈演员所效仿。

把生旦的唱法,中、西路的唱腔以及山西梆子、歌剧等特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运用自如,为群众喜闻乐见。在表演艺术上,一贯坚持体验与体现有机地结合,并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任派艺术,被誉为大西北“农民精神领袖”。

文革中先生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伤害,嗓音一落千丈,而且嗓子还做了好几次手术,所以嗓子更加沙哑!大家能听到的磁带,有《红銮僖》、《法门寺》、《哭祖庙》、《软玉屏》、《木楠寺》等剧目,是效果不好,想认识任派艺术,就必须听50年代的录音,那时的《周仁回府》简直是绝版,没有人能超越先生! 任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