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与文化意象的区别

问答 0 17

文化负载词与文化意象的区别,第1张

文化负载词与文化意象的区别
导读: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EugeneA,1993年)物象(Physical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EugeneA,1993年)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2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

  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

  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例如,“tomeetone’

  sWaterloo”

  (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译文准确性和文化性。

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

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传统宗教文化中,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23 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如美国**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2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

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

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再如**Ghost这一片名如果直译为“鬼”,观众肯定会认为是一部恐怖片,但译者把它意译为“人鬼情未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片。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24 习俗人情的差异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在我国大人小孩子过生日穿“生日新衣”是天经地义,而在美国英语中“birthdaysuit”则是“一丝不挂”的委婉语。汉语中的“自由恋爱”意为不受父母包办干涉的自由式恋

爱,而英语中的“free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

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英语中的“blueroom”实际上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会见至亲好友的接待室,而不是“蓝色房间”。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很受孩子们欢迎的食品。再如,“Thelady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就无法理解。

散文翻译的原则:文气贯通,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意,气,文”三位一体;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在散文翻译中,我们要想译得曲尽其妙,须得传神地摹写作者的气质神韵。

散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 生态环境、 宗教信仰、 民族风俗等。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 成语、 典故等“文化负载词” 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 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很多的“文化负载词” , 这些“文化负载词” 都是在特定的历史、 地理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往往很难在译人语中找到与之对等或对应的词语, 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翻译技巧, 如音译、 意译和阐释等。 此外, 王佐良认为: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 缺乏文化意识的翻泽会停留在移字过纸的表面工夫上, 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 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当原文中出现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与目的语有着巨大区别时, 译者通常会采取翻译技巧, 比如意译、 备注、 解释等手段来阐述原文的意思, 使原文中的信息全部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或者相似的解释,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 

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规律。 在散文翻译中, 译者应主要从风格、 节奏、 文化三个方面来诠释原文, 充分再现原文的“美” 、 “形” 和“神” , 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达到同等的欣赏效果。

先来看一下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吧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进而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 refer to those words or phrases which convey a certain kind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r associations which may or maynot be found in other languages or cultures ) 文化负载词是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2 所以你所得这些应该不算吧`不过加工一下应该还是沾边的。~\(≧▽≦)/~

深究红色背后蕴藏的含义,比如红白喜事这个词就有很浓重的中国特色,西方国家比较排斥红色,因为他们觉得红色象征着暴力血腥,与此同时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欢快的象征;古代的新娘子,老寿星传的衣服可能都比较偏爱红色,而西方婚礼穿的白色婚纱也象征着他们普遍的文化背景,基督教崇尚的纯洁永恒忠贞的婚姻观匹配······

3就应该这么多了吧,其实最近在上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老师有让写这方面的论文,然后才看到这个问题的,我也不是专家啊,就给您个参考吧~(话说我的知道处女回答就献给你啦,嘿嘿。)请笑纳,么么哒

**片名往往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为其终极目标。片名佳译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因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动可人的语言而倍受中国影迷和英语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

在**片名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往往体现了四项最为基本翻译原则和价值取向。

1 信息价值原则

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所谓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捕风捉影,离题万里,背离信息价值的翻译是片名翻译的大忌。台湾曾经将the Sound of Music 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这种标题简直适用于各类音乐片。更有甚者,将True Lies(大陆译为:真实的谎言),Anna Karenina(大陆译为:安娜•卡列尼娜)译为“魔鬼大帝”“爱比恋更冷”,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令人费解不说,还误导观众,引起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译界曾出现过一股“魔鬼”浪潮,即凡是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主演的影片,无论内容,全部翻译为魔鬼✕✕, 如:Terminator (台译:魔鬼终结者,大陆:终结者), Kindergarten Cop(台译:魔鬼孩子王, 大陆:幼稚园特警),Eraser(台译:魔鬼毁灭者,港译:蒸发密令),Total Recall (台译:魔鬼总动员,大陆:全面回忆,港译:宇宙威龙),可以说严重影响了观众通过片名了解影片内容,使片名大同小异,丧失了其标志性功能和信息功能。目前充斥**市场的各种“总动员”命名的影片, 比如: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玩具总动员Toy Story, 怪兽总动员Monster等等不一而足,恐怕也有同样的弊端吧!

2 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这一方面。

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 、贪婪greed、懒惰sloth、*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 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里可谓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中国观众绝不会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和认同,所以影片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明故事主线和seven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

**American Beauty的中文翻译大费周章也根源在于此。目前流行的译文 –“美国丽人”,和早先俗气一点的“美国美人”其实并不准确,简直可以说是望文生义。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表示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色的蔷薇,更是初恋者赠送的佳品。据神话传说,有一位爱神要亲手采摘蔷薇花去送给自己的恋人,由于心情过于急切,动作有些慌乱,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鲜血洒在了蔷薇花的花瓣上,把本来是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红色。爱神拿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蔷薇花去送给恋人,恋人见到后十分激动,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报了爱神的忠贞。以后红色的蔷薇花就表示爱情的纯真和坚定,尤为恋人们所钟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熟知此中花语的台湾翻译将之改译为“美国心•玫瑰情”,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倒是别有意境。不过这部片子目前也有了一个更直接而准确的文化翻译“美国蔷薇”。还有一个译本叫做“美丽有罪”,也许是译者根据剧情发出的慨叹吧!

此外,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有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误译。比如:First Wives Club曾被人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 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妃嫔小妾一概毫不相关。这部妙趣横生的喜剧片,其实讲述一群糟糠之妻怎样报复让自己下堂另娶新欢的陈世美老公。现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发妻俱乐部”就准确得多了。再如: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伦理片。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现在该片改译为“第三个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笔者曾无意中发现还有DVD将片名译为“第三类男人”!撅倒!

同样,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以动物词为例,大多象征丰富,寓意迭出。要想译笔传神就要正确理解它们独特的含义。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Dragon Heart 没有直译为“龙的心”。考虑到“dragon”在英语中的负面联想意义(使人联想到残忍、魔鬼),以及中国文化对龙的推崇(中华民族、帝王、成功的象征),该片加上一个“魔”字译为“魔龙传奇”。

另外,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马虎从事,率尔操刀,势必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比如,“Rambo:First Blood” 一直被译为 “第一滴血”。殊不知“first blood”是英语习语,意为“首战告捷”。台湾将“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译为 “飞越杜鹃窝”,其实“Cuckoo’s Nest”在英语里是 “精神病院”的意思!这部**改编自肯•克西(Ken Kesey, 1935-2001)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述了精神病院对病人人性和基本人权的残酷摧残,强烈抨击了枷锁式的社会制度,影片中最后印地安人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而水花四溅的镜头,以及他勇敢的冲出了铁窗把守的牢笼,正是影片所要体现的真谛:看似不可撼动的制度的基石,只要反抗的意识凝聚到一定的时刻而爆发出令人振奋的力量,终将突破一切束缚,而达到新生。大陆译名“飞越疯人院”因而更为准确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

在影片文化价值的传译中,我们应该有以下的共识。一方面,应该看到片名翻译受制于译入语的文化。译入文化必然对源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如英文**“Love with My Father” “the Wedding Night”的汉译为“天伦乐”“洞房花烛夜”,就明显夹杂了汉语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应当认识到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因而对译文评判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在某一地区、某一时代被认为通顺可读的译作在另外一些地区、时代则不一定是好的译作。如港译“太空也入樽(Space Jim)”“走佬俏佳人(the Runaway Bride)”在香港颇受欢迎,但内陆观众就很费解。“入樽”在粤语里其实是“打篮球”的意思,而“走佬”则意为“逃跑”。

从历时角度讲,我国当前宽松、开朗的社会环境、双向交流的文化心态,随着人民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关注和社会文化条件的成熟,也无疑会促使更多更贴近原片风貌的优秀译作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早已取代“北非谍影”成为国内流行的译名。而“真人Show”(Trueman Show又译:戏剧人生,特鲁门节目等)一类的中英夹杂的片名也已日益为部分中国观众所接受。

3.审美价值原则

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

实现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选词时应力求音意俱美,达意传神。正如毛姆所说,“词有其力、其音、其形;唯有考虑这些,方能写出醒目入耳之句”。

炼字讲求传神。用语言创造一种意境,气氛,浓缩源语观众的感受,并将之传导于目的语观众。比较以下三组英语片名的汉译,不难发现第二种译法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选词精当,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因而更胜一筹:

Ex1: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译一你无法带走 ;译二浮生若梦

Ex2:A Man from Snowy River译一来自雪河的人 ;译二雪河男子汉

Ex3:Ordinary People译一普通人 ;译二凡夫俗子

炼字讲求音美。译者通过节奏、音调、韵律,使片名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汉语是声调语,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比如将Outland译为“天外天”(抑扬、押韵),Courage Under Fire 译为“生死豪情”(抑扬),Singing in the Rain 译为“雨中曲”(押韵),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英语作为语调语言,则以其不同的语调,重音、轻音,次重音的排列构成其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美。比如将“芳草碧连天(1987)”译为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大轮回”译为the Wheel of Life,都成功地体现了英语的旋律美。

头韵和押韵也是英语片名中常用以达到音美的方法。在片名创作和翻译中屡见不鲜。如英语片名:Picture Perfect(现译:纯属虚构),Rock and Rule(现译:万世魔星),Limelight(现译:舞台生涯);英译片名:City Under Siege (汉语原名:兵临城下),Fight South and North (汉语原名:南征北战)等。

炼字讲求精当,言简意赅。唯有简洁明确,片名方能吸引观众。我国许多翻译家的译作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如将A Puzzlement of Love 译为“情惑”,the Strange Tale 译为“奇谈”,Intolerance 译为“党同伐异”,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四字短语常常言简意赅,铿锵动听,富于表现力,在片名汉译中使用率极高,占汉译片名百分之六十以上。如:“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小鬼当家”(Home Alone),“阿甘正传”(Forest Gump)“偷天陷阱” (Entrapment),亡命天涯(the Fugitive),护花倾情(the Bodyguard), 翻译风波(The Interpreter)等。

实现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是修辞手段的使用。译者通过复制或创造性地使用修辞方法给观众造成审美愉悦。如用明喻将Gaslight 译为“郎心如铁”,反复法将A Few Good Man 译为“好人寥寥”,反义法将True Lies 译为“真实的谎言”,对照法将the Great Gatsby,Old Wives for New,Love Me Tenderly 分别译为“大亨小传”“旧宠新欢”“铁汉柔肠”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4.商业价值原则

**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翻译时当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这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的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比如根据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捷(Michael Ondaatje)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the English Patient,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保留小说原题对欧美观众很有吸引力。而香港当地观众对小说知之甚少,若直译为“英国病人”,反而显得索然无味,译者因此将之另译为“别问我是谁”,抒情意味浓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而台湾译名“英伦情人”,VCD译名“乱世情天”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爱情主题,诗意浓厚,不失为佳作。

商业价值的另一体现是片名强调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比如将It Happens One Night译为“一夜风流”,Sister Act译为“修女也疯狂”,the Net“网络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惊险片The Rock 的大陆译名“勇闯夺命岛”,港译“石破天惊”,台译“绝地任务”也都雅俗共赏,自然贴切,悬念十足,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为达到以上两方面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大胆创新,“得意忘形”,甚至可以以改变片名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之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译者经常运用增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起到深入传达原片内容,增强片名感染力的作用。

请观察以下译例:

Blood and Sand 用加词法译作“碧血黄沙”,

Piano 加词译为“钢琴别恋”,

the Independence Day 增词译为“独立日烽火”,

the Three Musketeers 增词译“豪情三剑客”

She is So Lovely 减译为“可人儿”,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减为“炎夜”。

意译后都形神兼备,自然贴切。

有时会出现直译、意译都难以恰如其分地体现原片内容,激发观众审美愉悦的情况:有些翻译后晦涩难懂,不伦不类;另一些则平淡无奇,了无意趣。此时就需要抛开原片名的形式和内容,以原片内容为基础,另起炉灶,把译语观众眼中平淡无奇的源语片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我国片名译者这方面有很多上乘之作,选词优美,恰到好处,生动地再现了原片内容。

如Of Mice and Men这部**,改编自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1902-2002)的同名名著《人鼠之间》,比喻农民的一切抵抗努力都是徒劳,都逃不脱约翰•邓恩((John Donne)诗歌里描写的鼹鼠的命运———辛勤造好的房子终不免毁于人的犁耙。**片名没有照搬书名直译,而是改译为“芸芸众生”,暗含“人鼠之间”的寓意,激发丰富的中国文化联想(如佛学中芸芸众生之苦),又体现了商业价值,可谓不可多得的佳译。

此外,Volcano 译为“地火危城”,Ghost 译为“人鬼情未了”,Patch Adams 译为“妙手真情”;If Looks Could Kill译为“后窗艳影”;Shark Tale “鲨鱼黑帮”“ 黄飞鸿”译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省港旗兵”译为Long Arm of the Law,“纵横四海”译作Once a Thief 等,都是上上之品。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适当强调其商业价值,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具体而言,就是说**片名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达到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富于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提高票房收益

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

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

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根据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

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完全对等了。根据汉语句法结构语言顺序重组之后,译文为:通常情况下,贝多芬本也会随规从俗,但可能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终让贝多芬忍无可忍。

4 词汇对等

两种语言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的“饺子”

和英语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吗?根据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知,他们的餐桌上是没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饺子一样的食物,所以实际上“饺子”和“dumpling”是不对等的两种食物,在意义上也是不等值的。所以在翻译中遇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译者通常会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

研究财经新闻中文化负载词得意义具体如下:

1、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错误的译文不仅会使原文失去意义。

2、还会使译入语读者误解原文,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3、负载词的翻译要考虑到完整性更要收到新闻媒体进行传播。

文化专有项和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概念。

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林小发(Eva Lüdi Kong)在2016年完成了《西游记》首个德语全译本的翻译,并凭借此译本摘得莱比锡书展翻译类大奖。

《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巨作,囊括了大量在译入语文化中无对等项的宗教文化专有项,其翻译策略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西游记》德译本为例”为题,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对该德译本中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进行探讨,并就同一文化专有项不同译法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往都曾跨越漫长岁月,躲过无数浩劫。因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

日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拥有200年历史的博物馆同2000万件馆藏文物被火海淹没,留给世界一声叹息。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创,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记警钟:文物保护,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等遗憾发生时才想起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