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关于写信的成语 鸿雁传书:鸿雁:大雁用其指书信往来 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 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
1 关于写信的成语
鸿雁传书:鸿雁:大雁用其指书信往来
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
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冒昧陈辞,有辱清听:清听:是对听话者的敬词书信中常用的谦辞,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请收信人谅解、采纳
目断鳞鸿: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平安家书: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青鸟使者: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书不尽言: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停云落月: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雁去鱼来: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雁素鱼笺:指书信
雁足传书: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雁足留书: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2 与书信有关的诗句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3 关于书信的诗句《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4 关于寄信的诗句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李白
5 关于写信的四字成语苞苴竿牍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
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
羽鳞,犹鱼雁。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套书》:“因科举离乡半春,从别后断羽绝鳞。
今日天教遇你们,趁良使附归音信。” 堆案盈几 堆:堆积。
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
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 蜂媒蝶使 花间飞舞的蜂蝶。
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处: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付诸洪乔 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
比喻书信遗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
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鸿断鱼沉 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
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目断鳞鸿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
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书不尽言 书:书信。
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
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停云落月 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出处: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言不尽意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
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雁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出处: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雁素鱼笺 指书信。
出处:明·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
亦作“音问杳然”。 鱼肠尺素 指书信。
出处: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肠雁足 泛指书信。
出处: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鱼沉鸿断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鱼沉雁静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 鱼沉雁渺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谡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鱼沉雁杳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指传递书信。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封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伤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封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出处: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出处:《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
6 形容写信的词语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称其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的木匣子就称为函。后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7 谁有关于书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8 关于写信的好词佳句1、雪野茫茫的小草,寒冷孤寂中怀抱着“理想”取暖;征途迢迢南飞的大雁,因为“梦想”才不停地往前飞我的梦想,但只是目前的梦想,就是考上重点这个理想并非遥远而不可即,我锲而不舍地勤勉学习,为了应付目前的挑战,这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己
2、梦想是事业的大门,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个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我努力的结果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毫不懈怠,因为我知道:没有理想等于没有灵魂我要证明我拥有理想,拥有灵魂我的理想,是重点我不质疑自己的能力,我要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3、梦想是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逼迫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声响……而我,则选择前者,我会努力奋斗,向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迈进!
4、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塌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就像天空中的繁星,看不尽,数不完我的梦想是长大当一名天文学家,去探寻宇宙中的奥秘每到夏天的夜晚,我都坐在院中看星星,认星星”
6、梦想是春泥中蠢蠢欲动的种子对参天大树的向往,梦想是夏雨后含苞欲放的蓓蕾对众芳竞妍的期待,梦想是秋风里默默酝酿的果实对圆润甜美的盼望,梦想是冬雪下蛰伏搏动的生灵对和风艳阳的憧憬……
7、梦想是什么?是虚无漂渺的天上的街市也许它本身就很可笑,本身就不可能实现,但是在一个孩子的稚嫩的心田里,在一颗天真的纯洁的童心面前,梦想是快乐、幸福和美好,是一种向往
8、梦想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远远地高于现实梦想之所以诱人是因为它吸引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追求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梦想,我们称之为理想梦想若太不切合实际就会流于空想因此,梦想之花要植根于现实的土壤里,并且悉心培育,才可能结出成功的硕果年青时的梦想往往因虚幻飘渺而缺少现实的根基,最终因为无本之木而枯萎
9、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9 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2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3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
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
5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
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
8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9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
10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1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2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3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4 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5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6 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7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
8 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9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1 求几篇好的文言文书信
清·林觉民《与妻书》《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感情真挚啊,感动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
2 求几篇好的文言文书信清·林觉民《与妻书》《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感情真挚啊,感动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
3 古文写信格式和用词古文书信书写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二、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笺文结尾,要写上发信人的名字和写信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自称,名字之下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
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附后语通常有两种情况:1、写信人附带问候受信人身边的亲友例如:①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受信人的父母)②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受信人的兄长)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受信人例如:①广平及海婴随叩(附带代妻儿行礼问候)②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附候语的写作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称谓的恰当,二是另行写起,三是力求简练。
补述语,即信写毕之后又要补充说明的话语。补述语一般用“又及:”、“又启:”加以提示。
补述语不宜过长。用词: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蒙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一别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问候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自述语: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欣闻。
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谨以至诚,恭贺。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 音问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结束语: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诸不具陈。
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4 怎么学习用文言文写信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5 文言书信格式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6 文言文的信我想用文言文给朋友写封信,信的内容包括很久不见甚是想XX君足上:经月未见,寒暖不定,君身康健否?余心久念甚矣,只惜常日俗事烦扰,未得闲时以探之,憾矣余前日偶得一书,字句珠玑,良解烦忧,心甚喜之思君近长需之,但凭以赠,盼君见书如面,一偿心事,二可解颐,余心之所慰也古人云,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君有鸿鹄之志,盛世之中,岂可蜗居而安乎?幸国泰物丰,天竞百业,此是为大展宏图之良机也盼君朝乾夕惕,勿纵微时,早日得偿所愿年关将近,早祝平安,君心得悦,余心足矣余身无恙,万勿相念罔寄鱼雁,盼复德音XX顿首呃,根据楼主的意思大概写这些,楼主可以凭自己的情况再添加内容,希望能帮得上忙。
7 找一篇文言文书信作品如在赤壁之战时
借兵书
孟德八十万甲,领陆畛广,燃眉捷至。吾欲之奔波,丸澜而行,倒戈沙场,志明江山土,惜!其力不具,借手扶将。以代其敌也。
你我孙刘两世,余视如兄,决天地之交尔。君余强有百,臣不文一毛,光长之情,功盖乾坤。还人以我,接曹军以备可否。
江南一带,米苫若山,兵达天下,臣力可告罄,无与其衡,风雨间,辰摘星,楼危不过百,真如情,挥辉黄金,揽入王子殿,今可谓,同船共济之时,我若失足,坠空于水,汝安能平跨在江乎?常言道;‘水火无情’赤壁之水湮我等无惜,唯逝水浒。啻天下侯不足之也。复言之,同船者,必有舵帆之别,舵不应,帆助风耳。若一方失措,危及舟也。
吴侯思辰思辰,与我之兵,助我之力,如此明也。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常用词有令、拜、奉、惠、恭、垂、贵、高、大、敬、请、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
1、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2、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3、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7、见教:谦辞,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8、见谅:谦辞,表示请人谅解
9、借光:谦辞,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0、借重:谦辞,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参考资料:
-敬辞
A 形容书信的成语
形容书信的成语
白绢斜封:古人把信写在白绢上,然后斜封邮寄指书信
拜手稽首: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书信向对方表示敬意
B 有关书信的四字成语
雁足传书、寄雁传书、蒋干盗书、黄耳寄书、鱼封雁帖
一、雁足传书
白话释义:“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翻译: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二、寄雁传书
白话释义:指传递书信。
朝代:宋
作者:黄庭坚
出处:《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翻译: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三、蒋干盗书
白话释义: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出处:《三国演义》: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
四、黄耳寄书
白话释义:指传递家信
朝代:晋
作者:唐房玄龄
出处:《晋书·陆机传》至黄耳寄书
翻译: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
五、鱼封雁帖
白话释义:指书信。
朝代:古代
作者:苏州人士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
翻译:湘江水枯竭,燕山断了,用鱼尾封住雁脚上的书信
C 代表书信的成语
陇头音信
lǒng tóu yīn xìn
解释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书信
成语故事南朝时候,宋朝的陆凯与文人范晔关系特别好,经常书信往来。一天陆凯在江南采得梅花一枝,并做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寄给长安的范晔。范晔收到后感动万分。
D 形容书信写得很优美、真诚的成语有哪些
笔底生花形容文采特异,作品华丽。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摛翰振藻翰:毛笔,引申为文词;振:发舒。施展文采,铺陈辞藻。
辞趣翩翩辞趣:文辞的意趣;翩翩:形容风致、文采的优美。指文辞的意趣很优美。
摛文掞藻摛、掞:发舒,铺陈。施展文采,铺陈辞藻。
才藻富赡藻:文采;赡:充足。富有才华文采。
摛藻绘句摛:铺陈;藻:文采。铺陈辞藻,描绘句子。形容以华丽的辞藻写作。
才藻艳逸才藻:才情和文采,才华;艳:华美;逸;超逸。才华华美超逸。
凤采鸾章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凤彩鸾章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放诞风流指有文采,言行不受礼法束缚。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斐然可观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形容才干或声名显着。
惊采绝艳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口吐珠玑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龙章凤函比喻文采炳焕。
龙章凤姿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
铺采摛文指铺陈文采。
翩翩公子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
翩翩年少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
弸中彪外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弸中肆外弸:充满。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起凤腾蛟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情文相生情:思想感情;文:词藻。比喻文章感情深沉,文采和思想互相补充。
吞凤之才指丰美的文采。常用来形容擅长写作。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天上石麟旧时称人有文采的儿子。
文炳雕龙炳:形容有文采;雕龙:擅长写文章。文章写得很出色,极富文采。
文采缘饰文采:指文章精采;缘饰:指衣物镶缀的花边。指花边文学,文笔
衔华佩实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稀句绘章绘:雕绘。雕饰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稀章绘句绘:雕绘。雕饰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衙官屈宋衙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
扬葩振藻葩:华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
有色有声原形容既有声望,又有文采,看起来十分显耀。后也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言文行远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云霞满纸云霞:比喻文采。形容满眼都是精采的文笔、
E 与“书信”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鱼信雁书:拼音: yú xìn yàn shū鱼信、雁书:古代指书信。后多用以指书信。
黄耳寄书:拼音: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 指传递家信。
雁足传书:拼音: yàn zú chuán shū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雁足留书:拼音: yàn zú liú shū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鱼书雁足:拼音: yú shū yàn zú鱼书、雁足:古代传说指书信的传递者。后多用 以指书信。
黄耳传书:拼音: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 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鱼书雁信:拼音: yú shū yàn xìn泛指书信。
书不尽言:拼音: shū bù jìn yán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 结尾习用语。
陇头音信:拼音: lǒng tóu yīn xìn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拼音: shūbùjìnyán,yán bù jìn yì 书信。信中难 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F 关于信的成语
信手拈来、半信半疑、半信不信、言而有信、信誓旦旦
一、信手拈来 [ xìn shǒu niān lái ]
解释: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出自: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译文:前一位只是长得好看,但是公子不是,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随手就来像是早就准备好似的。
二、半信半疑 [ bàn xìn bàn yí ]
解释: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自: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译文:如果卜筮之所以成相,老虎可以占卜而地可以选择,什么是半诚实而一半不相信吗?
三、半信不信 [ bàn xìn bù xìn ]
解释:指不完全相信。
出自: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译文:如果卜筮之所以成相,老虎可以占卜可以选择,什么是半信息而一半不相信吗?
四、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文: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五、信誓旦旦 [ xìn shì dàn dàn ]
解释: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出自:周 孔子编订《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译文:有说有笑心喜欢,信誓旦旦定终身
G 关于带信字的成语大全
关于带信字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半信半疑,渺无音信,背信弃义,将信将疑,通风报信。成语详解:
一:半信半疑[ bàn xìn bàn yí ]
详细解释
1解释: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2出自: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二:渺无音信[ miǎo wú yīn xìn ]
详细解释
1解释:指毫无消息。亦作“渺无音讯”。
2出自:巴金《发的故事·窗下》:“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信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三:背信弃义[ bèi xìn qì yì ]
详细解释
1解释: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2出自:《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四:将信将疑[ jiāng xìn jiāng yí ]
详细解释
1解释: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2出自: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五:通风报信[ tōng fēng bào xìn ]
详细解释
1解释:风:风声。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2出自:清·颐锁《黄绣球》第二十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H 关于信件的成语
白绢斜封:古人把信写在白绢上,然后斜封邮寄指书信
拜手稽首: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书信向对方表示敬意
苞苴竿牍: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草草不恭:草草:杂乱不整齐的样子;恭:恭敬草率而不恭敬常用作书信中的自谦之辞
断羽绝鳞:断绝书信羽鳞,犹鱼雁
蜂媒蝶使: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付诸洪乔: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河鱼天雁: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鸿断鱼沉: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鸿雁传书:鸿雁:大雁用其指书信往来
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
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冒昧陈辞,有辱清听:清听:是对听话者的敬词书信中常用的谦辞,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请收信人谅解、采纳
目断鳞鸿: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平安家书: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青鸟使者: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书不尽言: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停云落月: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雁去鱼来: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I 与书信有关的成语
苞苴竿牍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羽鳞,犹鱼雁。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套书》:“因科举离乡半春,从别后断羽绝鳞。今日天教遇你们,趁良使附归音信。”
堆案盈几 堆:堆积。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
蜂媒蝶使 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处: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付诸洪乔 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鸿断鱼沉 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目断鳞鸿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停云落月 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出处: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言不尽意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雁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出处: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雁素鱼笺 指书信。
出处:明·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鱼肠尺素 指书信。
出处: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肠雁足 泛指书信。
出处: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鱼沉鸿断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鱼沉雁静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
鱼沉雁渺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谡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鱼沉雁杳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封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伤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封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出处: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出处:《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