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是灶神日,可以买煤气灶吗?

问答 0 23

正月初四是灶神日,可以买煤气灶吗?,第1张

正月初四是灶神日,可以买煤气灶吗?
导读:最好不要,今天接灶神,不易动土换新。等到初八时候买比较好。大年初四习俗有哪些1、恭迎灶神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

最好不要,今天接灶神,不易动土换新。等到初八时候买比较好。

大年初四习俗有哪些

1、恭迎灶神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2、接五路

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

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3、扔穷吃“折箩”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在寻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剩饭菜便称为“折箩”。吃“折箩”体现了中国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4、不要出门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

腊月二十三。

小年的风俗来历:

1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2小年是说热闹仅次于过年,来历如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这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寓意着灶火不灭,象征着财气旺盛。这是地方习俗,很多人会采用这种方式来祈祷万事顺遂。

这里的鸡蛋取的是外形,也就是远远润润的感觉,用来期盼以后的生活圆润,和和美美,不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而这里的算,取得是同音字算的含义,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应该算计着过,希望以后能够有财运。

一般来说,搬家要选择一个吉日,在日历上找一个黄道吉日即可。

也有的人要找阴阳先生给择一个吉利日子。反正我是自己看皇历定日子。

普通人家,对于搬家也很慎重。除了择个好日子之外,还要准备六样物品,这都是民间习俗,图个吉祥平安,搬家之后能过幸福好日子。

搬家时所准备的六样物品是如下几种:

Ⅰ、米:用米桶或米盆装八分满的米。

2、红包:里面装上钱财用红布包好。然后放在米桶上面。寓意有钱有财有粮,生活富裕。

3、箕畚和新笤帚一对,上面绑上红布条。旧的笤帚就扔了吧,防止将不好的东西带入新宅。

4、水:用水桶装三分满的水。寓意风生水起,有人还要带一块黄土过去,放入水缸,可以避免水土不服的毛病,很灵验。

5、碗筷:买新碗筷用双数,放进水桶之中。寓意好事成双成对。

6、火炉:电磁炉,煤气灶之类。中国民间一般认为,火炉是灶王爷工作的地方,也是供奉灶王爷的地方。民以食为天,所以搬家时,火炉要带上,妥善安置。

以上这六种物品,全是每天生活必备,经常要用的东西。搬家的时候,要把这六种物品先搬进厨房,然后再搬其它物品。

搬家的时候,需要燃放鞭炮,寓意驱邪避恶,红红火火,图个吉兆。

民俗搬家禁异:

如果家中有怀孕的妇女,搬家时要特别注意,严防动了胎气。老人们说,胎神也是很奇妙的一种传说,在通书上记载着每日胎神所占的位置,万一动到胎神,常常有奇妙的感应。如果妻子有孕,尽量以不搬家为宜。如非搬不可,不要让孕妇介入,应离开搬家现场为好。

在搬家时还有一些禁忌,简单叙述如下:

1、搬家当天,不可乱发脾气,不要打骂孩子们。全家人要和和气气。

2、搬家当天,不要口吐脏言,尽量说些吉利的话语。

3、搬家的时候,不可和别人打招呼。

4、搬家当天不可以午睡,否则以后容易生病。

以上种种做法,无非是想图个好的迹象,好的兆头。图求迁入新宅后吉祥平安,尽量制造吉祥如意的征兆,来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

搬家的民俗,大家肯定知道的更多,请发表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

勤劳的爸爸一下班,赶快回家“咚咚”打开门,钻进厨房。水龙头“哗哗”和水盆吵起架,放出了很多水,小青菜们一头扎进了水盆,洗了个舒服澡。煤气灶“噼里噼里”,火苗“喇喇”地窜了出来。油“滋滋”地跳着舞,小青菜们跳进了铁锅,铁铲“叮叮”地翻炒着,像和亲爱的铁锅兄弟打招呼。放入调料,爸爸“铛铛”拿出盘子,把小青菜盛了进去,一盘香喷喷的小青菜就做好了。爸爸把小青菜端到了餐桌上,然后又钻进了厨房。水龙头双唱起了歌,几块大骨头“呼通”一起跳进了水盆,“哗啦哗啦”爸爸戴上了手套,伸进水盆,洗掉骨头上的血。“砰砰砰砰”骨头被砍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爸爸端了半锅水,放在煤气灶上,开始烧,再把骨头放进去烧,放上几根葱,一些黄酒,一些盐,一些醋,烧上半个小时。半个小时过去了,爸爸打开锅盖,把大腕拿出来,汤盛进去,端到了餐桌上,两个菜烧好了,妈妈回来了,我们三个一起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