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时期,曹魏被我们公认是最强的一方,但也迟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除了吴蜀联手后实力大增以外,曹魏官员之间的内斗也是非常棘手的。因为曹操广招天下人才,所以身边也是分为士族和曹家的宗亲,原本都是曹氏宗亲独大,但是这批士族来了以后也是削减了他们的势力。最后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彻底击败了宗亲,高平陵之变上曹魏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了。 年度大戏《军事联盟之虎啸龙吟》在欢呼中落下帷幕,该剧中最精彩的部分,除了前期的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就是非常详细地将司马懿夺权的高平陵之变通过影视化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高平陵之变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中都是一笔代过,在其他的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对其着墨也不多,但它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高平陵之变后,世家大族,也就是士族,掌握了国家的命脉,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了士族社会的时代。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士族是怎么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国家的。 从东汉到曹魏前期的士族发展 士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的历代汉朝皇帝都推崇儒家思想,到了东汉章帝时期,儒学进入极盛时代。而原来的部分豪强地主,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了知识分子并进入到朝廷中任职,之后又控制了地方的人才铨选,这就形成了士大夫家族,也就是士族。 东汉中期的儒学古文今文经典之争是士大夫家族发展壮大的一次重大的机遇。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还在中央设立太学培养熟读儒学的知识分子,而皇帝也通过太学掌握着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太学所使用的儒家经典是用当时通用的隶书写成的,因此被称作今文。西汉末年,有人发现了用春秋时期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这些被称作古文。从此儒学开始分裂成古文今文两派,其中的古文派主要是一些地方的士族。 东汉和帝之后,宦官和外戚轮番掌握中央政权,而这些外戚和宦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无法领导太学的工作,致使以今文为学习底本的太学逐步衰落。古文学派取得优势,其结果便是地方上的士族掌握了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士族的阶层有了一次非常大的发展。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中央级的儒学大家族,如专习《易》的汝南袁氏,专习《尚书》的弘农杨氏等。 在东汉中后期,一个普通人如果要学习当时主流的儒家经典,进而进入政府当中任职,就必须拜在一些士族的门下以学习儒家经典为名充当“门生”。当然这些“门生”除了跟着士大夫们学习儒家经典,更重要的是通过依附于士大夫,从而在察举中获得优势。而这些门生与士大夫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君臣父子一般的私恩关系。随着士族的门生越来越多,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以某个士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到了东汉的后期,士族通过掌握地方人才铨选和门生故吏,控制国家的人事任免权;而这些士族本身就在地方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自己的人口,就是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士族又通过学习研究儒家经典,掌握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士族们彻底掌握国家,开创自己的时代就是个时间问题。随着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爆发,东汉中央的皇权随着外戚与宦官集团的覆灭变的名存实亡。士族们的机会来了,而站出来的士族便是汝南袁氏家族的袁绍与袁术。 袁绍曾是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在董卓覆亡之后,袁绍通过自己家族的势力,逐渐成为当时中原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如果不出意外,袁绍统一中原,进而一统天下就是时间问题。但人算不如天算,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实力远远弱于自己的曹操。曹操自己不是士族出身,建立的自然也不是士族占主导的政权。但士族在此时已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曹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得不利用士族,因此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很多的士族为其效力,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位。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但曹丕相对于曹操来说,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都不能及,要想稳固自己的势力,完成代汉自立的事业,只能是寻求士族的支持。于是曹丕接受了士族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掌握了魏国的文官人事权。当然无论如何向士族让步,曹丕心理清楚,魏国必须是姓曹的,因此在利用士族的同时,又制衡住士族,于是曹魏就形成了诸曹夏侯重兵在握,而文官系统大多为士族把持的状态。 高平陵之变的过程 魏明帝去世后,即位的曹芳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为此曹睿给曹芳留下了以士族为代表的司马懿和以曹氏宗亲为代表的曹爽两位辅政大臣。之后曹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打压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体,奏请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外示尊崇,实则夺其实权。从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开始,司马懿开始称病不上朝,至此司马懿已基本被曹爽等人排除出权力中枢。 虽说司马懿就不在朝,但其并不闲着。司马懿首先是团结曹魏政权的老臣以及士族势力。魏明帝留下司马懿和曹爽与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其目的在于平衡士族老臣集体和宗室集团。但曹爽架空司马懿打破了这一平衡,士族老臣对曹爽不满的人大有人在。其次就是和自己的长子司马师一起,利用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身份,秘密训练一批效忠司马家的死士。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兄弟几人和皇帝曹芳到高平陵祭拜魏明帝。趁曹爽一行不在洛阳之时,司马懿发动政变。在政变中,司马懿自己率领一部分人去攻占洛阳武库,切断曹爽军队武器来源;司马孚与司马师负责屯兵司马门;司马昭负责领兵监视二宫;蒋济和高柔分别负责攻占曹爽和曹羲的军营。以上这些布置妥当后,司马懿在与蒋济一起屯兵洛水浮桥,防止曹爽军队反扑。 在洛阳的事情布置完毕后,司马懿要挟郭太后,以太后的名义罢黜曹爽,同时派人给远在高平陵的曹爽带话,如果曹爽肯交出兵权,曹爽兄弟的爵位仍能保留,还可以在曹魏内部做一位“富家翁”。曹爽兄弟几人在考虑一番后,决定交出兵权。一开始司马懿还是善待曹爽等人,但没多久,便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诛三族”,曹爽集团中的何晏、丁谧、邓飏等人皆被杀。 士族是如何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国家命脉 东汉末年之时,士族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但随后的三国却都不是士族建立的政权。曹丕建立的魏国是曹魏是曹氏集团与士族集团联合掌权;蜀汉则是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寒族势力打压当地的士族;而东吴则是孙氏集团与东吴地区的士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只要皇政权在孙氏手里,其他的都可以由士族掌控。 三国当中,曹魏实力最强,只要不出意外,曹魏统一天下就只是时间问题。高平陵之后,曹氏集团的代表曹爽将兵权交给了士族集团的代表司马懿。至此,士族在获得经济基础、人事任免以及意识形态后,又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队。而曹魏的皇帝曹芳只是小孩,根本无亲政的能力,在曹爽一派被彻底诛灭后,朝堂之上基本都是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掌控,至此,曹魏政权完全士族化,就只剩下皇帝是名义上的寒族出身。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给自己取代曹魏积累威望,挥师灭蜀,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从此士族建立的西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士族时代的来临 以司马氏为首士族在建立西晋并完成统一后,士族的时代到来。就在西晋统一的这一年,司马炎下令实行占田荫客制,允许士族能够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法律上肯定了士族的经济特权。 在经历了西晋太康年间的繁荣后,这些士族们认为天下已安,开始迅速腐化堕落,于是就出现了西晋时期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在掌控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后,士族们又开始玩起了玄学,不讲求实际的学问。 就在士族们的腐化堕落中,司马氏开创的晋王朝在公元420年被寒族出身的刘裕所取代。当然,士族还没有这么快退出,宋齐梁陈四朝乃至后面的隋唐的皇帝虽不是士族出身,但士族仍然在朝廷中有着相当大的实力,掌握着一定的人事任免权。直到唐朝灭亡,士族才完全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选择反抗?曹氏武将武力值最高的其实是曹操。在三国历史中,有着层出不迭的猛将,例如关羽,赵云,吕布,张飞等等。令人尴尬的是,这些人往往都属于刘备阵营,或者自立门户,没有一位上将出身于三国第一大实力曹魏账下。难道曹操账下真的只是“文强武弱”吗?曹氏宗亲的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武功似乎远逊五虎这等超一流武将。不过曹魏有一个人,武力不在关张等武将之下,正是曹操。在正史中,曹操曾经有过百人斩的壮举。居正史《资治通鉴》记载,张绣叛乱,曹操阵营曾经“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百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士兵哗变,曹操就亲自提起剑,以一人之力斩杀近百人,这是何等壮举!相比之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猛将如关张等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样是武艺高强的猛将,我们来看一下号称是“三国无双”的吕布,在正史里,吕布的反应是:“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布从溷上排壁出。”吕布碰到士兵哗变,居然跳厕所跑了!关羽曾经与曹操切磋武艺,也只是伯仲之间。居民间评书记载,关羽曾经兄弟失散,在土城约三事之后归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关羽技惊四座,被称赞为“天下第一将”。曹操喜爱关羽武艺,就主动邀请关羽与他切磋。关羽起初不以为意,遂提刀与曹操搏之。谁知关羽越打越是心惊:曹操的剑法虽然没有招式,却能从关公的“春秋刀法”中找到破绽,并且随着关羽的变化趁虚而入。关羽赖以成名的”春秋前三刀“都没有奈何得了曹操,最后他二人大战一百回合,未分胜负。综上所述,曹氏宗亲武将中,武力以曹操本人第一。曹七肖八之推测(曹裕义)其实那个时候的曹氏宗族并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他们早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早在曹爽上位之初,他就将朝政大权独揽到了自己的手中,开始大肆的排除异己,那个时候的曹氏宗族实力就已经变得非常弱小。其实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前,曹氏宗族的实力已就已经被大大削弱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曹爽在成为大将军以后大权独揽,就连小皇帝也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曹爽生怕自己的做法会遭到曹氏宗族的反对,所以他就将权力牢牢的握在了手中,其实在曹爽成为大将军之前,曹氏宗族的权力分配是非常均等的,曹爽如果想要保证自己一直把持曹魏政权的权力的话,那么他就要打破这种权力均等的局面。曹爽成为大将军以后,就开始残害曹氏宗族的人,这就好比春秋时期晋国的小宗灭了大宗,导致晋国王室衰微的例子一样。曹爽的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让自己大权独揽,可是长远来讲,这对曹魏政权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前就已经断定曹爽倒台以后,其他的曹氏宗族不会奋起反抗。因为除了曹爽以外,其他姓曹的人手中根本就没有兵权。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除了曹爽和魏主曹芳在城外以外,其他的曹氏宗族基本上都在京城里面。司马懿派人将这些曹氏宗族的官邸全部围住,控制了他们的出入自由。等到司马懿将曹爽杀害以后,其他曹氏宗族的人但凡是对司马懿有反心的,司马懿都将他们一个个消除殆尽。其实司马懿在发动这场正片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事情的结果,如果不是曹爽在此之前就已经削弱了曹氏宗族的势力,那么司马懿的政变也就不可能成功。司马懿发动政变为何曹氏宗亲没一人反抗?只怪司马懿太会挑时间了曹肖二氏渊源及“曹七肖八”说湖北阳新 曹裕义在湖北黄石地区有“肖曹本一家”之说,意思是本地肖氏本来与曹氏是同宗同源的。何来有如此之说呢?曹肖二氏究竟有何渊源?很多人都只“听有此说,而不能详”。 其实,在鄂东南地区的大冶市、黄石西塞山区和阳新县以及临近的江西省瑞昌市等地的曹氏宗谱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据曹裕雄先生主编的、七省合修《曹氏大成宗谱》,收录的一篇明万历丙辰年(公元1616年),名为曹相国的曹氏先贤所撰“原序”记载:“此谱系道士袱肖氏家藏。其先故萧十公守礼之族,何以讳本姓,从排行,萧字为氏?或谓避难帮,其说近是。至肖大邦辑变,仍曹氏无改,亦不忘本源之意……志铭于瑞昌旧牒。”(注:文中标点为修谱者所加) 这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改曹氏而为肖氏的是一位江西瑞昌的人。他为了躲避强盗,而逃离祖居地江西瑞昌,隐姓埋名于道士袱(即现在的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那么他为什么偏偏改成了“肖”姓呢?谱序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先祖“曹守礼”行派为“萧”字,在堂兄弟长幼排序中位“第十”,故后人称之为“萧十公”。这位隐姓埋名的人就按照先祖的行派“萧”字改成了“萧”姓,这样也算是不忘先祖之恩,铭记先祖之德的一种出于现实需要而又很无奈的改姓策略吧。自此其子孙后代都以“萧”为姓。直到他的一位名叫“肖大邦”的后嗣拿出家藏族谱,这才让曹萧二氏的渊源大白于天下。 说到这里,明眼人其实早就应该从这段“原序”文字中看出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明显地将“萧”与“肖”这两个字进行了混用。文中既说“萧十公”及“萧字为氏”,又说“至肖大邦辑变”,究竟是“萧”还是“肖”?实际上就是“肖”。道士袱的那些肖氏宗嗣确实都写作“肖”。“原序”中的不一致,按我个人理解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现在修谱者抄录时未认真校对而导致不一;其二,或许原序确实就是那样书写的。那么我们进一步来讨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在“基于曹氏豫章梅林派《曹氏大成宗谱》原序解读”一文中已经有过阐述。实际情况是宋时江西瑞昌洪阳上乡双溪(今瑞昌市洪一乡双港村)这个地方,有名为曹汝惟的曹氏先祖,他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名曹守恭、曹守敬、曹守礼,三兄弟还有其他的堂兄弟。在堂兄弟中按长幼排序,他们分别是老八、老九、老十,他们的字辈为“肖”字,按照字派行序来排序,他们又分别为“行肖八”“行肖九”“行肖十”,故曹氏后人除了可以分别称呼他们为“守恭公”“守敬公”“守礼公”外,还可称分别称他们为“肖八公”“肖九公”“肖十公”。如此说来,“原序”中的“萧十公”的“萧”本为“肖”字,这在“肖大邦”这个真实的人的姓名中得到了佐证。 萧”“肖”均为不同的姓氏。这两个姓氏为春秋时期并行的两姓。其中“萧”氏两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而“肖”氏实际上在汉代以后就难寻踪迹了。现在国内的“肖”氏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原来的“萧”氏。其实原来的人对“萧”和“肖”还是有严格区分的,只是现在很多人把“肖”当作“萧”的俗体字,也有不少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而导致混用,这与一些工具书的注释也有一定关系,比如《汉语大词典》包括现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证一下,我绝不敢胡言乱语。那位曹氏宗谱“原序”撰写者曹相国先贤是一位生活于明代的文化人,其当然知道“肖”氏实际上在汉代以后就难寻踪迹了。按其理解,只有将“肖”作“萧”才符合当时姓氏存在于世的现实,故而他可能认为应是“萧字为氏”,将“肖十公”一并改为“萧十公”。而至于当时那个活生生的“肖大邦”既已将姓作“肖”字,他也就无法改其姓名了,尊其姓名而弗敢改,这是一种伦理,是一种尊重。当然,如果“原序”确实全都是“肖”字,那么这两段文字也就权作一点知识延伸也未尝不可吧! 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是谁开始易“曹”为“肖”的?始之于什么时候? 这也在《曹氏大成宗谱》和山东菏泽曹国文化研究会湖北分会编写,曹裕雄先生主编的《曹姓史料汇编》一书中有了答案,那就是曹守礼公后嗣中的名叫曹贵明的改为了肖贵明,我们曹氏后嗣当尊称其为“贵明公”。至于贵明公生活于什么朝代,《曹氏大成宗谱》并没有其生殁庚记载,按本人推算,他应该是生活在宋末时期的。 直到现在,贵明公后嗣仍然姓“肖”,分迁黄石各县市区乃至其他地区者大有人在。他们当中依然有供奉曹氏先祖者,道士袱肖氏每年春节都有祭祀活动,逢曹必言“肖曹本一家”。浓浓血脉亲情如滔滔江水,流之不竭。他们至今没有改回为“曹”姓。现今时代,姓名已经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如身份证、毕业证、职称证、社保卡等无一不与姓名身份相关,故而即便想改也不那么容易,更不现实。当然,我们曹氏的很多宗亲还是希望他们改回祖姓为“曹”的。特别是曹守礼公另一支迁居湖北黄冈团风淋山河的曹氏后嗣,更是希望这些“一家亲”的肖氏宗亲都能早日认祖归宗,舍“肖”归“曹”,当然这仅是一种宗族情怀。 以上即为黄石地区曹肖二氏的历史渊源,曹肖二氏确为同宗共祖一家亲!当然黄石地区可能并非所有的“肖”氏都同出自一脉,他们当中或有本为“萧”姓者而作“肖”,抑或还存有少量自汉代以来的原姓“肖”者。至少可以说黄石地区的部分肖氏是与曹氏“本为一家”的。 在微信群——“豫章梅林曹氏《文昭堂》大宗宗族群”闲聊时,有名为曹庭钟旅居北京的作家,按辈分我应称之为“太公”宗亲,他在群中向我请教:“听说我们黄石有‘曹七肖八’之说,这有何由来?是何意?” 其实,我也只是在微信群中几次听到我们鄂东南地区曹氏宗亲说起过“曹七肖八”,但他们没有人能说出因由,均寄望于其他宗亲作答。我也曾向肖氏友人打听过,他们也确认有此之说,但对其含意和由来亦是未为可知。 我只好如实告知庭钟宗亲,我也不知。后继续与庭钟宗亲开玩笑说:为何有“曹七肖八”之说?或因易“曹”为“肖”的肖氏宗亲感念先祖,尊“曹”莫不如“肖”,根据“七上八下”字面之意,引申为“曹”为“上”,而“肖”为“下”,对“曹”有尊崇之敬意,此乃我们那些易姓为肖氏的宗亲出于尊宗敬祖的谦辞。庭钟宗亲笑说:“你想象太丰富啦!” 下面即我个人推测,权作一种自圆其说吧! “曹七肖八”之说显然只存在于湖北黄石地区,其他地方还未听说过。既然只是黄石地区有此说,那么其必定指向曹贵明公为躲避强盗骚扰而易“曹”为“肖”之渊源。 基于此,才可能有“曹七肖八”之说。 除了“曹”“肖”二氏外,“七”“八”仅为两个数字,不知其故,确也难以理解。 但我认为“曹七肖八”的传言是真实存在的。 我根据曹肖二氏渊源猜测:一开始可能是“曹起肖发”,意思是肖氏发端于曹氏,故以“起”来表明“起始”“发端”;“发”即“发展”“大发”。或许是肖氏用此简单四字来告诉子孙,他们肖氏是肇自于曹这个姓氏源流的,是告诫子孙不要忘记了他们肖氏的根为曹氏,不忘先祖,记住自己的姓氏来源。 由于鄂东南地区“起”与“七”同音读着“qi”,“八”作为一个谐音“发”的吉祥数字,在口传“曹起肖发”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曹七肖八”之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视乎是合乎情理,且站得住脚的。在多方求证而无结果的情况下,就让我的这种猜测暂时来消解人们特别是曹肖二氏的疑惑和好奇吧。 2018年5月29日夜曹洪是曹氏宗亲,也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为何晚年险些被曹丕逼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打算架空曹氏政权,结果曹氏宗亲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反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只要还是因为司马懿挑选的时间太好了,当时曹氏宗亲的势力早已每况愈下,如果曹爽都没有反击的打算,那其他更是没有这份勇气了。所以曹爽放弃抵抗直接导致他将曹氏政权拱手让给了司马懿,可惜司马懿这次也没打算给他们重新来过的机会,缉拿曹爽和其党羽后统统诛杀三族,这下连翻身的机会也彻底没有了。一首先,对于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方面是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士族和平民子弟。在司马懿发动并便是,曹操当年的老部下不是坐视不理,而是很多都已经去世了。具体来说,司马懿是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彼时,司马懿已经70岁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70岁可谓高寿了。对于司马懿的老对手诸葛亮,53岁的时候就病逝五丈原了。至于法正、周瑜等人,甚至在4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就病逝了。二在司马懿发动兵变的公元249年,曹仁(公元223年)、曹真(公元231)、曹休(公元228年)、夏侯惇(公元220年)、夏侯渊(公元219)等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宗室将领,几乎都已经去世了。另一方面,至于张辽(公元222年)、张郃(公元231年)、徐晃(公元227年)、乐进(公元218年)、于禁(公元221年)、程昱(公元220年)、郭嘉(公元207年)、荀攸(公元214年)等。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曹操的大部分老部下,早在高平陵事变之前就去世了。毕竟,不是各个都能像司马懿一样活到70多岁的。三当然,对于曹操的老部下,也有活到司马懿兵变时的,比如蒋济。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三国后期曹魏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蒋济曾经是曹操丞相府的主簿,可谓曹操的老部下。但是,在司马懿兵变的时候,蒋济亦跟随司马懿驻屯洛水浮桥。并且,蒋济又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对于蒋济等曹操的老部下,以及当时朝廷的不少大臣,选择了中立甚至站到了司马懿这边。四最后,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跟曹爽的行为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史料记载,在被魏明帝曹叡任命为辅政大臣后,曹爽的野心越来越大,为了独揽朝政,曹爽排挤司马懿,独霸朝廷,并且扩大自己的党羽,联合何晏、夏侯林等,排除异己。而这,导致不少曹操、曹丕等历代魏国皇帝的手下非常不满,不仅同情被排挤打压的司马懿,甚至在司马懿获得太后支持后,这些大臣也支持司马懿对曹爽势力进行清算。不过,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等司马氏在掌握曹魏大权后,也开始排斥异己、扩大自己的势力。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淮南三叛等反抗的声音,但都被司马懿、司马师等人扑灭,最终由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并结束了三国时代。曹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名将,是曹操的从弟,他跟随曹操征战四方,为曹操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此人也深受曹操的喜欢,倍受了曹操器重,甚至还救了曹操一命。就在曹操与董卓在荥阳的战争时候,曹操不幸被董卓部下击败,还自己的坐骑都给弄丢了。这时候,曹洪跳下战马,把战马让给了曹操,曹操几番推辞。曹洪最终还是步行,牵着马把曹操送到了汴江边,还寻找船只,亲自送曹操回到营地。此外,曹洪还说服了自己的好友陈温投靠了曹操,曹洪为曹操鞍前马后,可曹丕继承皇位后,曹洪差点死在曹丕手中。在226年时,曹洪已经被封为了都阳候,但是却被曹丕关入了监狱。这跟曹洪的吝啬性格有关系,曹丕小的时候曾向曹洪借钱,家境富裕的曹洪却没有借钱给曹丕。这不给未来的天子留一点情面,未来天子岂会放过他。这时候曹丕就在心中给曹洪记了一账。曹丕这个人心狠手辣,曾经逼死自己的亲弟弟曹植,想必报复曹洪也是迟早的事。在曹丕成为皇帝后,他担心宗亲势力过大,就让司马懿和陈群等人推行九品中正制。他的目的就是打压宗亲的势力,扩大士族势力,这样曹氏宗亲怎会同意。这曹洪凭借自己的资历带头反对曹丕,事情越闹越大,甚至跑到司马懿家里闹事,这些行为已经触动了曹丕的底线。于是,曹丕以曹洪门客犯法之罪,将曹洪打入死牢。在郭皇后调解之下,曹洪才免了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