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乌兰察布那达慕盛会2、那达慕是什么节日3、那达慕大会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4、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蒙古族传统节日(为期5天的盛会)5、那达慕大会的由来6、那达慕大会起源和传统项目乌兰察布那达慕盛会深受草原牧民喜爱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富有浓郁民族特色,象征欢乐、吉祥,庆贺丰收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那达慕”系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族男子捧跤、赛马、射箭全称的简化。蒙古语全称是“额林古力本那达慕”。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蒙古族游牧部落,已有了“那达慕”。蒙古族部落为了合理安排牧场,在每年七、八月期间.要召开邻近部落的联席会议。届时,为庆贺丰收表示友谊而举行“那达幕”。到元朝年问,“那达慕”发展为较完整的固定形式。那时,曾经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三项技能,即摔跤、赛马、射箭。由于习俗相传,每次举行“那达慕”,都以摔跤、赛马、射箭为主要内容。而在这三项竞技之中,摔跤又是主要项目。没有捧跤则不能称为“那达幕”。 “那达慕”历来以大、中、小三种类型举行。大型的“那达幕”一般举行七到十天,中小型的“那达慕”即根据条件或实际需要而定。 那达幕大会历来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传统的礼仪流行至今,具有神奇的魅力。那达慕大会会场布置也十分壮观。会场正面是主席台。主席台前正中央有一面三角白底蓝边旗,上面书写着××部落楚古拉甘旗帜”。“楚古拉甘”蒙古译意是集会的意思。三角旗白底、蓝边、蓝字——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宽广、永恒,意为草原牧民的心胸,像奶一样纯洁,像蓝天一样的宽广、永恒。古往今来,在草原上举行集会、过节等,一般都要插上这面旗帜。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达慕大会的入场式,虽历经更变,不断推陈出新,但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大会开始,在仪仗队人场前,有九名身着民族服装的骑手。拿着哈达、鼻烟壶。骑着九匹白马,绕会场三周。蒙古民族十分祟尚白色。骑白马以示圣洁。“三”和“九”是象征吉祥的数字。大会主席台前放着一个方桌.方桌上摆着一只全羊,一罐奶食,还有油饼,酒等食品。由主持人朗诵祭奠诗,表示对盛大宴会的祝贺。之后,拿着奶食让来宾品尝,表示友谊、欢迎、庆祝节日。同时,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丰收的果实和喜悦。 那达慕大会历来是草原牧民的盛会。每当举行“那达慕”时,方圆数百里的牧民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畜群,带着蒙古包,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和参加比赛。 那达慕大会的内外场景是十分雄伟的。当你来到辽阔的草原,远远看到那达慕大会,便会觉得神游于绿色的大海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在这千里草原上,春深似海,绿波追逐。羊群溶入白云,骏马掀起洪涛。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像一颗颗镶嵌在草地上的明珠。欢乐的牧民披红着绿和草原的鲜花一样五彩缤纷。“那达慕”盛会使草原成为欢乐的海洋。人们品尝着正宗的手把肉,痛饿美酒,拉起了马头琴,跳起了安代舞,沉浸在无比激荡,无比幸福之中。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日益丰富多彩,更富有时代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牧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那达慕”从内容规模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今天的“那达慕”,已成为贯彻党的路线和民族政策,宣传国内外大事,传播科学知识和商品信息,总结交流畜牧业生产经验,展览牧业成就,广泛进行城乡牧区的物资商品交流的盛会。在文体活动项目上,除搞传统的三项竞技之外,还新增了蒙古象棋、武术、体操、杂技、球类、拔河、马术、套马、驯马、摩托车赛、歌舞、戏剧、蒙古语**、电视节目、乌兰牧骑演出等内容。如今的那达慕大会已成为草原人民“文体搭台、经济唱戏”、内引外联、发展旅游、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那达慕是什么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牲畜肥壮的7-8月间举行,节日期间会举行摔跤、赛马等传统竞技活动。据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国初期,当时成吉思汗为检阅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在每年夏季将各个部落首领召集在一起,举行各种游戏和比赛活动,如射箭、赛马或摔跤等,有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之意,这就是“那达慕”的前身。到那达慕大会了清代,“那达慕”逐渐演变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每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如今,蒙古族人民每年都会举行“那达慕”。如今的“那达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包括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些地方还会加入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甚至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等表演。“那达慕”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比赛和表演,草原上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是一年一度的蒙古族节日盛会。那达慕大会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语那达慕大会,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迄今为止,“那达慕”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那达慕大会了。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资料:那达慕大会的原型是蒙古族“祭敖包”盛会,是草原民众祭祀祖先与天地鬼神祈求祝福的活动。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在大军返回草原途中,为庆祝征服花剌子模,举行那达慕大会。元朝时,政局较为稳定,那达慕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清代蒙古各旗扎萨克(一旗之长)为那达慕大会了显示自己的显赫地位,举行盛大的全旗盛会。同时在敖包祭祀、庙会期间各地举行了固定的庆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草原那达慕盛会。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确定“那达慕”为蒙古族草原集会。1948年举行呼伦贝尔盟甘珠尔庙那达幕大会,以此为起点,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哲里木盟(即通辽市)、兴安盟等各盟相继举行盟一级那达慕大会。1951年自治区首届那达慕大会举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那达慕多为不定期举办的政府主导的庆祝集会活动。1991年起那达慕大会内容日益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成为草原民族重要的聚会和娱乐方式。——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蒙古族传统节日(为期5天的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那达慕大会的比赛特色。那达慕大会比赛开始后,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那达慕大会的由来那达慕大会的来历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那达慕大会是哪一天?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内蒙古第十七届旅游那达慕大会 时间:2006年7月25日至7月31日 地点: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 内容:大型开幕式,观赏赛马、摔跤、射箭、民族歌舞、杂技、服饰、箐火晚会表演。 蒙古摔跤的来历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 蒙古摔跤在历史上有记载大约是在十三世纪。其时,所流行的摔跤形式与后来的蒙古式摔跤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盛行的是所谓的自由式摔跤。这种摔跤方式规定卧倒仍可以相搏,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 近年来,经过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译—搏克驰名中外。在重大的那达慕大会上,都设有女子搏克比赛。她是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倍受国内外宾客睛睐。女子搏克独具魅力的观赏价值,为那达慕大会纺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 改革后的搏克运动,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 各种农历节日的来历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 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 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那达慕大会起源和传统项目那达慕大会起源 “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那达慕大会,即“娱乐、游戏”之意。作为蒙古族牧民那达慕大会的传统娱乐竞技活动,“那达慕”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区特点,发展至今,那达慕大会已是具备完整规模的年度体育盛会。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有悠久的历史。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虽无“那达慕”的直接记载,但从诗中关于西征、祝捷的描写,已可略见“那达慕”的雏形。“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英勇善战,崇尚武技。五月至八月可谓是蒙古人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打马鬃、马驹节、庙会等均在这个季节里举行。蒙古语的喜庆、联欢、盛会谓之“乃日”,比如敖包盛会就称作“敖包乃日”,马驹节就称“珠拉格乃日”,成吉思汗与将士子弟聚会称“乌日森乃日”等等,这些盛会都举行相应的娱乐竞技,即“那达慕”。 历史上“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据《蒙古秘史》有关记载,这一活动最晚当形成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不久。公元1225年铭刻的《成吉思汗石文》说,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即“那达慕”。那以后,多少个世纪以来,每逢庆祝战功、祭旗点将、军民欢聚、盟旗聚会以及敖包祭尊等都举办“那达慕”活动。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称男子“三艺”。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建国后,对这个民族传统盛会的称谓,大致经历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那达慕”或“乃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那达慕大会这样一个过程。 那达慕大会传统项目 蒙古族象棋 争强半胜的蒙古族象棋,是那达慕大会上引人入胜的游戏项目之一。 清朝年间,蒙古族象棋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口北三厅志》中就记录了蒙古族象棋简单的规则和玩法。 追宗溯源,蒙古族象棋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在古印度,它是一种叫作“却图郎卡”的棋,可四人同时游戏。公元七世纪,传到阿拉伯,叫作“沙特拉兹”。十五世纪后传到欧洲,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国际象棋,因而可以说,蒙古象棋和国标象棋同出一源。 在成吉思汗西征后的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这种棋艺就先于欧洲而传到草原了。它是随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经过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来的。它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的棋盘一模一样。浅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计诺彦二。狮虎各一。驼马各四。车轮二。宝盆二。小狮八。小虎八。共计三十二枚。弈时,双方各持十六枚。一方为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为诺彦、虎、驼、马、宝盆、小虎。两方公涂红黄二色。用方纸画为六十四格。各占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诺彦与狮子。左右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小狮一。对方布置亦如之。对弈时谁先走谁后走,没有一定规矩。官长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狮与虎左右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向前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左右。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即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终局,其中运用无穷。” 在民间,玩蒙古象棋仍然是古波斯的走法,这也是国际象棋原来的走法。蒙古象棋蒙语叫“沙特拉”,很显然,这是阿拉伯“沙特拉兹”的转音。 蒙古象棋本身还是一种优美的木雕艺术品。 蒙古族布鲁 一项奇特有趣的运动项目,在那达慕大会上常常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睛睐。那就是蒙古民族人人所喜爱的游戏——“布鲁”。 布鲁,蒙古语为棒的意思。“布鲁”游戏就是投掷的游戏。布鲁的形状象一把镳刀,分为掷远布鲁和掷准布鲁。掷远布鲁叫“海雅木勒”,掷准布鲁叫“图拉嘎”。也有二者兼备既能掷远又能掷准的,头顶处包有铅头或铜箍环。 布鲁是产生于狩猎时代的狩猎工具,作为御敌和打猎的武器,很早就在蒙古草原牧民中间使用了,后来渐渐地演化成了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关于赛布鲁,至今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草原上流传。 王爷府有一位名叫海日图的公主,生得很漂亮。海日图从小就喜欢玩布鲁的游戏,高超的技艺在方圆几百里的草原上都很闻名。海日图长到了出嫁的年龄,王爷说那达慕大会:“海日图,金鹰飞得再高也要有归宿,公主长大了怎能不嫁人呢”海日图说:“让那些公子哥们与我赛布鲁好了。”结果,这些公子哥们全都账在了海日图的手下。海日图又与牧民青年进行比赛,最后输给青年牧人巴特尔。海日图就要与巴特尔结亲了,草原上降下一片喜气。但在成婚的那天晚上,狠心的王爷白音诺彦下令杀害了巴特尔。后来,草原牧人为了纪念海日图和巴特尔,便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赛布鲁活动。 布鲁游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很流行。投掷的方法与手榴弹相类似,可以锻炼力量、速度、灵巧以及准确的目测能力。 布鲁的制作简单,比赛场地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一长方形的平坦场地,在三十米处立三根圆木杆,投掷就可以进行了。春节有哪些习俗,各有什么寓意?NO1 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堆子”,用土、石块堆成,是蒙古族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人物的祭坛。在茫茫的草原上,敖包是一个时空坐标,是草原文化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NO2 蒙古鹿棋鹿棋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娱乐项目,蒙古语里称作“包哥吉日格”,它是蒙古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棋类。鹿棋中棋子分为鹿(蒙古语里称作“包哥”)和狗(蒙古语里称作“脑海”)两种,棋盘上有山(蒙古语里称作“乌拉”)和原(蒙古语里称作“塔拉”)。根据棋盘上“山”的多少、“原”的大小,以及棋子的数额不同,可以把鹿棋分为2个鹿24个狗的鹿棋和4个鹿64个狗的鹿棋。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是2个鹿24个狗的鹿棋。NO3 布鲁“布鲁”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狩猎工具,是几十厘米长、头部弯曲的木棒。投掷布鲁活动在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较为流行。它是由传统的狩猎生产演化而来的一种体育活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草原盛会那达慕上的一项正式比赛项目。布鲁有三种:“吉如根布鲁”、“图固拉根布鲁”和“海雅木拉布鲁”。NO4 蒙古象棋蒙古象棋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棋种之一,根据《马可波罗行记》的记载,早在蒙古汗国时代,蒙古人就有蒙古象棋的娱乐活动,从那以后世代相传。蒙古语称象棋为“沙塔尔”。为区别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故汉语称之为蒙古象棋。NO5 弓箭弓箭是古代蒙古族狩猎工具和军事武器。在历史上,射箭曾被作为男子的一项军事训练项目,而后逐步演化为体育活动,流传至今。射箭是草原盛会那达慕的主要竞技项目之一。现存于俄罗斯的《成吉思汗碑》中记载了1225年 成吉思汗的侄子也松哥在那达慕上射了335庹距离远的事迹。可见射箭比赛很早就列入了蒙古族体育竞赛项目。NO6 马马赛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誉。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对于畜牧业生产的一次检阅,代代流传至今不衰。在丰美的草原上,每逢那达慕、祭敖包等节日,蒙古族牧民便举行赛马,因而赛马运动在牧区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NO7 节日春节是受蒙古人重视的节日。蒙古族把春节称为“新吉乐”,是新年的意思,人们更习惯地称之为“查干萨日”,是“白月”的意思。“查干萨日”的称谓来源于古代蒙古人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秋季过新年的传统。这个季节洁白的乳汁像泉涌,把这个月称为“奶酪月”,蒙古人把奶酪叫“查嘎”,由这个词派生的形容词是“查干”,即“白”的意思,于是人们就把岁首这个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族自古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高尚、圣洁、吉祥的象征,因而把新的一年的开始称为“白月”。NO8 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属拉弦乐器。蒙古语称之为“莫林胡尔”,在古代时称之为“潮尔”,马头琴的称谓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广为流传的。据《宋史》记载:“五弦作于虞舜,七弦作于周文、武……至宋始制二弦之琴……”许多学者就此认为马头琴源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并于13世纪已在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实际上,马头琴最早产生于北方游牧民族东胡之“奚”部,故名“奚琴”,也称之为“胡琴”。蒙古人说到心爱的马头琴,都会提起一段感人至深的《马头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苏和的牧童和奶奶一起生活在草原上。有一天小苏和抱回来一匹刚刚出生就失去母爱的白色小马驹。经过小苏和和奶奶的悉心照料,小白马渐渐长大,变得健壮而美丽。有一年,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小苏和在乡亲们的鼓励下,牵着小白马也去参加赛马。结果,小苏和骑着小白马最先跑到了终点。王爷见小白马奔跑时的矫健步伐,便起了贪心,要将小白马据为己有。王爷叫人把小苏和叫来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白马给我留下,快回去吧!”听了王爷的话,小苏和非常气愤,便说道:“我是来参加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王爷见有人胆敢顶撞他,便叫手下人抢了小白马,并把小苏和打得昏迷不醒。小苏和被乡亲们抬回了家,可他日夜想念着小白马。小白马也依恋小苏和,有一天晚上,它不甘屈服于仗势欺人的王爷,从王爷府跑回来,身上中了数箭,浑身血流不止。第二天,小白马因伤势过重死去了。小苏和万分思念和悲愤,难以入眠。一天夜里,小苏和在朦胧中见小白马来到他的身边,并且轻轻地对他说道:“亲爱的小主人,用我的筋骨做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醒来后,小苏和照着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筋、尾做了一把琴,琴杆顶雕上马头。马头琴就这样诞生了。悠扬婉转、美妙动听的琴声渐渐地传遍了草原,流传到了今天。 NO9 酒 马奶酒是蒙古族特有的酒,蒙古语称为“其格”。马奶酒被称为“蒙古八珍”中的“白玉浆”。蒙古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酿马奶酒的方法、工艺和技术,酿马奶酒有发酵法和蒸馏法两种制作方法。用两种方法制出的酒的味道不同,发酵法制作的奶酒绵软清醇,蒸馏法制作的奶酒酒性稍烈。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斟酒以满为敬,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敬酒时,讲究着装整齐,用双手敬献或用右手,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客人用双手或右手接过酒后,不能马上一饮而尽,而是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三弹”,即一是“愿蓝天太平”,二是“愿大地太平”,三是“愿人间太平”。蒙古人用酒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主人敬的三杯酒,客人把前两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将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对主人的谢意和以诚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后,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敬的酒喝一口之后,回敬给主人,表示敬意。也有些地方讲究敬两杯酒。NO10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所,是蒙古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实际上蒙古人称蒙古包为“格日”,可译为住房。现在所说的蒙古包中的“包”一词源于满语,意为“家”、“屋”。自清代以来,“蒙古包”一词以译音形式流传了下来,成为今天对于蒙古族传统居室的称谓。蒙古包外观造型为圆形,且包顶为拱形,这样的结构很适于在干旱少雨、风沙大的高原气候居住。同时,建蒙古包无需打地基,只要选好位置架起蒙古包木制结构,覆以围毡拴系牢固即可。因此,蒙古包也是一种环保型居所,可以说它是依靠草场维系生产生活的游牧民族的最佳居住方式。蒙古包以木、羊毛、马鬃、驼鬃为原材料,由木架、围毡、绳索三部分组成。据《黑鞑事略》记载,13世纪蒙古人的“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这是关于早期蒙古包较为翔实的记载。哪些节日是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春节习俗有:1、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2、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3、斋日: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4、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5、送穷鬼: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汉代东方朔《岁占》收录的古俗认为,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内蒙古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是指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庆祝的节日。尽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但有一些节日是跨越民族界限的,被广泛庆祝和共同参与。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各民族共同的节日:1 新年:新年是世界各地庆祝的一个重要节日。虽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日期和方式来庆祝,但新年都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例如,中国的春节、印度的哈里·拉亚节、美国的元旦等。2 感恩节:感恩节是一个在许多国家庆祝的节日,目的是感谢过去一年的收获和祝福。美国的感恩节是最著名的,但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3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虽然它起源于基督教,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节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庆祝方式。4 国庆节:国庆节是庆祝一个国家独立或建国的节日。虽然每个国家的国庆日期和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价值观。5 情人节:情人节是一个庆祝爱情和浪漫的节日,被许多国家和文化所庆祝。人们通常会互赠礼物、花束和表达爱意。6 劳动节: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工人和劳动阶级而设立的节日。它是世界范围内庆祝的节日,旨在表彰工人的贡献和权益。除了以上列举的节日,还有许多其他的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例如复活节、万圣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特定的宗教、历史或文化事件,也是人们相互交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机会。无论我们来自哪个民族,这些共同的节日都能够促进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内蒙古的民族风俗 内蒙古风俗习惯较多,禁忌也有,要听从地陪安排。 1、敬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敬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对宾客表示尊敬和祝福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在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微向前躬身接哈达,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2、做客: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汽车行驶中路遇畜群早些避开,否则车辆猛然惊畜,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同时牲畜急跑会掉膘。如在草原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主人端来各种奶食品也要吃一点、不然主人会觉得自己招待不周。如要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3、敬茶: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礼节。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这碗茶客人一般是要喝的,如果不喝,主人会觉得你没有礼貌。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4、敬酒:蒙古族认为美酒是食品的精华,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然后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酒祭天, 再蘸酒祭地, 最后蘸酒祭祖先(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随后把酒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蒙古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贵宾抵达定会以酒相迎,但不会强迫一饮而尽,但不适饮酒者一定要接过银碗,以表示礼貌。蒙古族待客的标准就是一定要把客人喝倒才算礼貌。 5、尊老慈幼:蒙古人长幼有序。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骂、不要当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6、饮食:内蒙古饮食北方菜系为主,口味相对较重,餐厅会格外注意,此外贵宾们会尝到当地风味——手扒羊肉,若吃不惯羊肉、也有其他餐、不必担心,会满足众多团友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