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新年傣语祝福词有哪些

问答 0 20

傣族新年傣语祝福词有哪些,第1张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庆祝新年时,会举行充满热情与仪式感的泼水祝福活动,这一传统节日被外界广泛称为泼水节。傣族新年,在傣语中称作“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它并不遵循公历的六月份。傣语中的“楞喝桑堪”意为六月的新年。傣历是一种结合阴阳的合历,其中年采用的是阳历,月份则依照阳历来定。傣族的过年时间虽然定在六月,但具体的日期并不固定,而是在六月中旬至七月初之间浮动,每年都需要通过推算来确定确切的过年日期。傣族新年庆祝活动的详细描述可在《车誉正里》一书中找到:“元旦那天早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会沐浴更衣,前往佛寺拜佛。女性们则会担着水去清洗佛像,从头顶到脚跟,细致彻底,以至于泥塑的佛像几乎被冲倒。在给佛像洗浴之后,人们就会互相泼水,享受泼水嬉戏的乐趣。”尽管这段记载并未详尽,但它揭示了泼水是傣族新年庆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提到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指傣历新年的开始。求傣族日常用语(问侯,祝福,夸人漂亮等等)在西双版纳,傣族庆祝新年的方式与众不同,被称为“京比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泼水节。然而,对傣族人而言,这只是新年众多活动中的一部分。这个节日期间,除了泼水祝福,还有盛大的赶摆(娱乐集会)活动,包括放高升、划龙舟、堆沙、斗鸡、放飞灯和焰火等,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场面壮观,民族特色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因此,虽然正式名称并非泼水节,但外地朋友更倾向于以泼水节来称呼傣族新年,使之名声大噪。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简称“桑堪比迈”,翻译成汉语就是六月新年。关于六月新年的时间选择,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天神掌管着风、雨、冷、热等自然现象,但他的暴政导致人间灾难不断。一位傣族青年勇敢地飞上天庭,状告天神,最终天王惩治了恶神,重新规定了季节,将这个习俗定在六月。新年这天,人们通过放高升向日子之王传达信息,祈求风调雨顺。傣历新年并非固定在六月一日,而是在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之间变动,但通常在六月中旬举行。傣历新年期间,人们会精心准备,如购置新衣、杀猪宰牛、制作美食,邀请亲朋欢聚。新年当天,江河岸边的赶摆活动热闹非凡,泼水、划龙舟、丢包等传统游戏应有尽有,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充满了庆祝的气氛。扩展资料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南部。一般在农历六月廿四前后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节期3至6天,此时新谷成熟,过节时吃新米饭,并用新谷穗、青包谷(玉米)等祭祀祖先。各寨杀一头黄牛祭祀天神、地神、山神、寨神、龙神,还进行荡秋千、跳舞、吟唱史诗等活动。 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傣族新年是什么节日傣族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历6月17日至19日之间,是傣族的泼水节,相当于汉族农历清明节 前后,也是傣族的新年泼水节是什么时候傣族新年是泼水节。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双版纳泼水节是什么日子根据傣族习俗,泼水节通常从4月13日开始,持续3到7天。泼水节简介:泼水节又称泼水节,从4月13日到4月16日,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大的传统节日。那一天,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的人们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然后开始一连几天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互相泼洒纯净水,祈祷洗去过去一年的坎坷,带着美好的祝愿在新的一年重新开始。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通常持续3到7天。第一天在傣语里叫“麦日”,类似于农历的除夕;第二天,傣语叫“怒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这一天被称为“霸王马”,这意味着保持岁。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最美好和吉祥的一天。1 西双版纳泼水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之间举行,这是傣族的新年,也是傣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2 西双版纳泼水节,其实就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或“楞贺桑堪比迈”。3 由于新年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泼水节”。4 这个节日在傣族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内涵,是展现傣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活动。5 在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的街头巷尾,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互相泼水。6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带来好运。7 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泼水,人们能够增进友谊,加强团结。8 除了泼水外,还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9 近年来,西双版纳泼水节已经成为了云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活动。10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11 对于游客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观光旅游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傣族文化、感受民族风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