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关于黑马的诗句 关于黑马的诗句 1有关于马的诗句有哪些 1、《从驾闾山咏马》隋末唐初·上官仪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2、《千里马》明·王世贞 千里马,胡不疲。五帝渐以骤,三王不免驰。焉能饱食安步歌皇羲,上乘此马将何之。 3、《千里马》清·载湉 天马大宛来,骁腾道路开。鸾旗属车里,惜尔轶群材。 4、一朝稽颡表忱悃,骅骝作贡称珍奇。雄姿逸态世罕有,奔腾千里犹嫌迟。 骄嘶自许邀宠眷,不惮跋涉经险巇。牵来独立玉阶下,遂令凡马皆惊疑。 ——《荷兰国进千里马歌》清·叶舒 5、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赠彭州权别驾》唐·苏颋 6、缥缥碧鸡使,萧萧斑马群。——《送毛东镇往临安》明·杨慎 7、寂寂夜猿啸,萧萧斑马嘶。——《送商丘伯侯若孩》明·释函是 8、酒尽俨将发,斑马何玲珑。——《送杨参议三首 其一 分韵得红字》明·薛瑄 9、《养马行》清·梁佩兰 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 马日龁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 马肥王喜王不嗔,马瘦王怒王扑人。东山教场地广阔,筑厩养马凡千群。 北城马厩先鬼坟,马厩养马王官军。城南马厩近大海,马爱饮水海水清。 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城下空地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 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人有齿马,服以上刑。 白马王络以珠勒,黑马王络以紫缨,紫骝马以桃花名。 斑马缀玉锁,红马缀金铃。王日数马,点养马丁,一马不见,王心不宁。 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 2谁知道黑马这首诗啊 黑马 作者:拾落叶 山坡上一匹不食野草的黑马,等着夜色 夜色没有营养,它骨瘦如柴 明天就是端午节,为了你的夏天 它准备了凉风、艾蒿、雄黄老酒、粽子 野花和旺盛的小草。 它用一个高贵的心脏换取了这些 感谢上帝,它不再奢望 大海、草原,永远贮存着 万物的精液。它站在阳光的肋骨下 用羞涩,看红尘滚滚 天上的云来来往往,地上的水逝者如斯 它心无旁鹜,抖擞鬃鬣。而你已走远 3关于马的句子 不是诗句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的指挥来行动。 •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 (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 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黑马比喻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 • 拍马屁比喻谄媚、阿谀、奉承。成语典故——伯乐相马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马后炮一马当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在衣裳马在鞍;风马牛不相及马到成功;千军万马按图索骥;伯乐相马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驴唇不对马嘴)心急马行迟。因马而成的词汇:马刀:骑兵使用的刀,长约1米,用以在马上斩劈和徒步格斗。 马力:一种计量功率的单位。1马力等于在1秒钟内完成75公斤/米的功,也等于0·735千瓦,或称公制马力。 马上:即时,立刻的意思。马车:用马挽拉的车辆。 马甲:马的护身甲;有的地方把背心叫马甲。马市:唐代以后的封建政府以金帛或茶盐等同少数民族换马的市场。 马兰草: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马头:船只停泊处,今天叫"码头"。 马达:却电动机,是英方motor的音译。马戏:古代的一种技艺,演变成现代的各种驯兽表演和杂技表演的统称。 马枪:即骑枪。马军或骑兵使用的截武枪。 马球:骑在马上击球,追球的一种运。 4关于“马”的诗句和成语,成语故事 有关「马」的成语 •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的指挥来行动。 •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 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 黑马比喻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 • 拍马屁比喻谄媚、阿谀、奉承。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5形容黑马的词语有哪些 可爱、乖巧、敏捷、矫捷、壮健 一、可爱 [ kě ài ] 解释:令人喜爱:这孩子真~。 引证: 老舍 《骆驼祥子》三:“太阳似乎不象刚才那样可爱了!” 二、乖巧 [ guāi qiǎo ] 解释:机灵:~伶俐。又顽皮又~的孩子。 引证: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小芹当两三岁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 三、敏捷 [ mǐn jié ] 解释:(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行动~。思维~。 引证: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人们从 梁三 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四、矫捷 [ jiǎo jié ] 解释:矫健而敏捷:他飞速地攀到柱顶,像猿猴那样~。 引证:叶紫 《星》第二章:“ 黄 ,就像一只矫捷的壁虎般的,向窗门翻走了。” 五、壮健 [ zhuàng jiàn ] 解释:健壮:身体~。 引证:茅盾 《秋收》三:“看去并没什么出奇的地方,然而这东西据说抽起水来就比七八个壮健男人还厉害。”阳谷的结婚习俗男方过去讲,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女方过来的时候,他们就要考虑男方的习俗了。厦门结婚习俗在古代,人们总把结婚当作人生之中最得意的一件大事。因此流传一句“人生之得意事莫过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又戏称结婚小登科。婚礼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礼仪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在弃烦从简讲究效率的二十一世纪,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仍延续着传统婚俗,年轻朋友们平常在别人的婚礼中总是轻歌笑语地和新人们一起度过,但对婚礼习俗却不是很留意,当喜事降临自己身上时,却举手无措,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将对厦门的婚俗习俗做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对新人们有所帮助。 提 亲 篇 我国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算成人,要举行加冠及加笄之礼,示其已及婚嫁之年。 男女婚嫁成功与否,全靠如簧如舌的媒人,在男女婚嫁命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程序大如下:男方先托媒人上女方家提亲,厦门俗称:“提字仔”。女方父母尚无意嫁女,媒人只得悻悻离去,另找人家去运动巧舌。如女方父母有意,即向媒人索要写有男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辰、职业等情况的红纸条------“字仔”媒人随即向男方介绍女方的姓名、相貌及家境夸饰一番,意在说明门当户对,男方写好“字仔”交媒人传。女方拿到“字仔”供在正厅祖先牌位前,焚香拜告,若三日内合家平安,无破碗碟,吵嘴、身体不适等不祥之兆,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对男方的家境,即“门户”,当事人本身品行的打听,门户相当,即告成事,则将女方的“字仔”和男方的“字仔”由媒人合送至男家,表示同意这桩婚事。之后,媒人便安排适当的时间,地点彼此“过目”即相见一面。 旧时厦门儿女的终生大事,要依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先灵颌首,缺一不可。 提亲,只是婚姻的开端。送 定 旧时厦门送定是很讲究的,马虎不得。一、前期准备: ①讲聘金:送定是婚姻成否的关键,聘金即是一关。男方须同媒人同往女家,与其家人商谈聘金数量。通常取偶数。 ②谈聘礼:种类,名称、数量、搭配比例,都是计较的内容,女家大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姿态,男家则需多方考虑,因为这是个大负担。在这点上,意见难得一致,颇费口舌,往往在此有伤和气。 ③订日期:双方都得按男女双方的“八字”请人测算,择定无伤双方的良辰吉日,男方将聘金,聘礼热热闹闹地送至女方家。二、落实聘礼 ①礼饼:俗称“大饼酪花”。“大饼”即特制碗口大马蹄酥,两个一包,红纸包囊,动辄成百上千包。“酪花”即油炸的中空糯米条,外裹糖浆粘上“米香”(爆米花)。“四色饼”即各种包装成封小馅饼,按“大饼”数量,搭配上相应的“酪花”“四色饼”。 ②礼糖:大糖----压制成中空状的糖块,小巧---实心的小块糖。“大糖小巧”均压出龙凤或喜字图案,或“百年好合”等吉祥于,按比例搭配。 ③全猪全羊或猪腿。女方收下猪羊肉,脚却需退还男家,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否则,便是“目俗”,即对男家不敬。 ④面线:寓长寿之意,即对新人幸福长寿的祝福。 ⑤冰糖:冬瓜糖,桔饼柿果(柿饼),生花(糖生花)蜜枣,即“吃甜甜生后生,”寄寓吉祥,早得贵子之意。 ⑥瓮酒、活鸡活鸭,寓寄平安长久,和谐安分,女方留下酒、退回鸡鸭。 ⑦龙凤大红烛、礼炮、礼香,龙凤烛供女子嫁前举行“上头”(冠礼)仪式用。 ⑧首饰、手环、戒指、项链、金银钗等珠宝:女子嫁前佩戴,以祈富贵,生活富足,亦含驱邪之意。 ⑨盘头衫仔:女子结婚时穿的新衣裳、绣花鞋、四季外装、一般四套、八套、或更多、多取偶数,红色为主。 ⑩将南方婚书交付女方。三、女家回礼: ①收大部分礼饼礼糖,退回小部分,俗称“压箱底:。 ②收下猪羊肉、退回猪脚 ③回赠女婿一套结婚礼服,衣服鞋袜,文房四宝及其他礼品,希望女婿知书达礼,出人头地。 ④填写女方婚书,交付媒人送往男方家,即起结婚证书的作用。至此是缘定终身,婚事宣告成功。 订 婚 篇一、祭祖 男方在出发前往女方家之前,要先在家中进行祭祖仪式,并将纳聘所用之盒仔饼9西饼)、大饼、陈列于祖先神案前,行香祭告列祖列宗将前往某地女家下聘,请祖先保佑这段姻缘美满幸福。下聘人数应成双,男方家之年长亲朋担任。二、纳采: 男方纳聘车队到女方家门口,男方燃放鞭炮,女方亦应燃引连炮相迎,并由新娘兄弟一人替新郎开门,再端洗脸水,让新郎洗手、擦手,,新郎应回以红包答谢。而后将聘礼交给新娘父兄。男方的纳采人群进入女家,此时媒人介绍双方家人及亲友相互认识,并讲些吉祥语,增添喜气,而双方亲友也可借此机会寒暄问候。三、受聘 由女方敦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在列祖列宗神案前进行点烛、燃香、献饼及献礼仪式,默默预祝此女婚姻幸福。开始订婚仪式: ①奉甜茶:准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奉甜茶献请前来纳聘的男方亲友,并由媒人---加以介绍,男方亲戚可借此机会端详新娘。 ②压茶瓯:甜茶饮毕,准新娘再捧出茶盘收杯子,男方来客此时应将红包与茶杯同置于茶盘上,即俗称“压茶瓯“ ③戴戒指:由新郎取出系有红线的金戒、铜戒、套在新娘右手中指上,象征永结同心。通常在戴戒指时,均故意将中指一屈,以免日后被对方吃定,但互信互重是婚姻制胜之道。 ④燃炮:订婚礼进行至此,女方应燃炮,男、女双方互相道贺结成儿女亲家,并将喜饼与亲友共享。 ⑤订婚喜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来客及媒人,宴毕男方应送红包“压桌“给女方,酒宴结束后,整个订婚仪式也到尾声。 ⑥回礼:宴毕,男方应尽速离去,不宜久留,女方则回赠男方几项礼品,如新郎衣料,皮鞋等十二件,同时亦让男方携回几盒喜饼及礼香、礼烛、礼炮一份。同时附有媒人礼,男方回家时,绝不可互道再见,因为下聘之事岂能再来第二回。 ⑦告祖礼:男方回家后,要行告祖礼,告知完成纳采之礼,并将女方回敬之喜饼分享亲友。 结 婚 篇 婚庆是人生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为了家庭的平安、幸福、子孙的繁衍,香火的继承,厦门的结婚习俗是绝不会含糊的。一、婚前准备 ①择定佳期 ②广告亲友:发请贴,告知婚期,宴请地、时间,并送发礼饼礼糖。还须斟琢关系亲蔬,感情厚薄,否则会引人异议。亲戚所贺之物,须得悬置中堂,以示重视。 ③吉日裁衣:男女两家同时进行。执裁衣者必须试夫妻子女齐全的“好命人”,新娘必做衣件有红线或红绸缎边的白布“肚裙”,以备头胎婴儿出生后裁儿衣,绝不可缺。 ④合帐:男家裁衣当日,须做衣顶床帐。 ⑤安床:要请熟悉个中忌纬的亲戚参议,择下吉日良辰,考虑新夫妇生辰八字,求平安吉祥如意。床安好后,用酒肉、豆腐等事物祭床母,祈其安适,多家庇佑。当晚,新郎要于衣个父母双全的男孩同睡新床,俗说:翻铺生干铺,即男孩睡在床上左右翻身,新娘将来会生男孩的佳兆。 ⑥送嫁妆,迎娶前衣日或几日,女家将新妇随嫁物品先送往男家。一般试钱、衣服、布料、金器、礼饼、礼糖、冬瓜糖、桔饼、红枣、龙眼干肉、茶点、日用品等,还有一个子孙桶。子孙桶拿进新房时要念:“子孙桶(提)高高,生子生孙中状元。”二婚礼当天 行上头礼,即行成年礼。“上头”男女穿上称为“上头衫仔裤”的白布衫,端坐正厅祖先神位前竹椅上。男子朝内坐,妇子朝外坐,意如男子成年掌家,女子成年外嫁。神位前放一大“加箩”――扁平竹制大晒盘,上铺红毯一条,毯上放一小竹椅,搁脚用。仪式前神位前先摆十二道菜,焚香、点烛、拜祖。然后由“好命人”从后面梳头,梳好后,男子用红丝线束发,戴上礼帽。妇子“上头”须先“开面”――用红线绞去脸上汗,梳好头后,用发簪插在发髻上。在梳头时,“好命人”要对男子念:“上头带冠已成人,出门坐大位,食人头杯酒,说人头句话。”意即指新人从此后受人敬重,给女子念:“头发梳起,坐金交椅”意即将来过好日子的祝福。三、迎娶: ⑴祭祖――新郎出门迎新娘前,要先祭拜祖先。 ⑵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说些吉利话。 ⑶迎亲――迎亲队伍以双数为佳,六或六的倍数。媒人、陪同人、叔爷(新郎弟辈)新郎、新娘花轿。沿途放鞭炮。 ⑷叫门――女家在迎娶队伍到来之前大门紧闭,让新郎敲门。女家问“何事?”新郎答:“要娶新娘!”女家听后稍启门一缝,新郎递进红包一个,门即关上,如些再三,女家才开大门迎客。女方此举意在留住财气,亦考验新郎的诚意。新郎进门拜见丈人,丈母娘。 ⑸吃鸡蛋茶――新郎要吃碗去壳整蛋糖水,茶内有龙眼干肉与红枣。新郎按例只喝甜汤,留下蛋。 ⑹拜别――新郎与新娘拜过祖先,告别父母,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牵上轿。 ⑺出门――新娘由一位陪同人撑伞护至上轿或上车,临上轿前,新娘要哭几声,俗称“哭 好命”,其父母亲戚也应哭几声,以口示惜别与祝福。新娘轿一出门,新娘立即扔下一扇,俗称“放心扇”,意在告诉父母放心,不必牵挂。所有人不向女家说再见。新郎也不回头。 ⑻入门:花轿到达男家门口等出轿门吉时,轿前放瓦片一盆炭火,新郎立轿门前,小姑捧一盘桔子立轿门旁,轿后男家人举着米筛等候,待吉时一到,新郎猛踢轿门三下,轿门才开,小姑捧上柑盘让新娘触摸,新郎伸手执新娘手,新娘则起面复坐,如是再三才出轿门,后头速举米筛遮住新娘头,新娘出轿门,踏上瓦片,由新郎牵着跨过炭火,方才入大门内。这踢轿门,意在镇新娘威风,摸柑桔象征夫妻生活圆满与吉祥;遮米筛,踏瓦片,有避邪之效;过炭火,象征子孙兴旺。期间炮声不绝。 ⑼拜天地――新娘入门后,与新郎在正厅拜天地后径入新房。 ⑽入洞房――新娘进洞房,只可跨门槛而过,切忌踏门槛而入。一入洞房,第三天方可出房门,显其贵气。 ⑾吃“合婚圆”。――新郎新娘自挟一粒汤圆吃,再各挟一粒互喂。意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亲相爱。此后便吃“酒婚桌”,“好命人”掌桌,新郎新娘端坐圆桌两侧;此桌共上十二道菜,六荤六素,由“好命人”拿筷挟菜递至新娘新郎嘴边,作喂食状。每挟一菜,即随口念吉祥祝语,顺口有韵,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整个新房笑语迭出。 ⑿出厅――婚后第三天,新娘第一次走出新房,上厅拜神、祭祖、见公婆和亲戚长辈,俗称“出厅”。新娘将自家带来的龙眼干、红枣泡甜茶敬奉家人、长辈,长辈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在茶盘上谢贺,称为“压茶盘”。 ⒀新娘桌宴小舅――出厅当日下午,男家设“新娘桌”宴请小舅子全家女眷,因为当日女家派小舅子前来探望,带来香蕉、冬瓜糖等水果与食品,小舅子上堂拜见亲家并请安,亲家须给“糖仔钱”的红包,新娘居中坐,席间,小舅子面前放一只碗,须将席上鸡、鸭、鱼等头先挟置这碗内,让舅子回家时捎去,表示新娘有吃的,父母当头功。 ⒁闹厅――第三天晚上,夫家宴请宾客。席后,客人在厅中,新娘泡甜茶,敬宾客,客接茶时要说吉祥话,有祝贺的,有诙谐的,有戏谑逗新娘的。左一句,右一句,顺口有韵,雅俗共赏,气氛热闹。至此婚礼宣告一段落。 回 娘 家 做 客 婚后第四天,小舅子偕同父母来请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俗称“做客”。公婆要给舅子称“结衫子带”的红包。 新娘由新郎陪伴回家。夫家要备碰饼,四色饼,花,水果等及给女家父母、长辈、晚辈红包若干,一并带去。女家父母按红包内钱额加倍回礼,并另赠亲家衣物对方长辈红包原封不动退回,晚辈可照收。“做客”当日,女家合家欢宴至天黑。 新娘“做客”,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得摸黑入新房,全家不能有任何亮光,哪怕灶火也不允许。习俗:“暗冥摸,生干埔”。新婚满月后,新娘方可在娘家过夜。娘家须给女儿带回礼物: ①阿妈烧――壹只涂满糖的光鸡,给女婿的奶奶暖身;若无奶奶则免。 ②干家烧――壹只涂满糖的猪腿,给婆婆暖身。 ③带路鸡――壹对“鸡佻仔”(仔鸡),带回新房,放入床下,卜生男女;公鸡先跑出来则生男、母鸡先出则生女; ④带尾蔗――选取上好甘蔗连带叶拿回家,竖置新房门后,寓夫妇生活“有头有尾”幸福甜蜜。 ⑤米糕――甜的糯米饭,有红有白,象征难舍难分,不分彼此。 ⑥各款食物用水果:包子、麻花、四色饼、面桃等食物;香蕉、柑桔、龙眼等水果。预祝此后生活甜蜜。 ⑦房内吃――各种酸、甜食品,供两人享用或待客用。 ⑧鞋甘仔――即装有针、线、剪刀等的小竹筐,寓寄将针线手艺传至男家。有个爱情片,叫结婚什么的,有人知道全名吗? 阳谷县生活习俗 饮食 境内居民喜食小麦面。习惯称小麦面粉为“细粮”,玉米、小米、高粮、豆类、地瓜干等统称“粗粮”。常用主食有馒头(俗称馍馍)、烧饼、烙饼、窝窝头、煎饼、地瓜、丸子、大米饭、小米饭(俗称干饭)、小米粥、玉米粥(俗称糊粥),面条、水饺(俗称扁食)等。 建国前,普通人家冬春以食杂粮为主,夏秋农忙时节及春节期间多食细粮;贫苦之家终年食粗食,并杂以糠菜麸皮;少数富有之家则终年以细粮为主食。 人们习惯于一日三餐,早、午餐称“吃饭”晚餐多称“喝汤”。一般人家有以佐餐的多为咸菜、辣椒等,间或有粉皮、粉条、白菜、茄子、瓜类、豆类等干鲜菜肴。除年、节及婚事喜庆外,平日极少食用腥荤。 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8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食粮普遍以面粉为主,饮食品种日趋多样化。日常用于佐餐的则有各样新鲜蔬菜。招待客人或节假日则多食用禽蛋、鱼肉等。 遇有喜庆婚事,本境居民有以待客的菜肴相当讲究,有“八大碗”、“十大碗”、“两大件”、“四大件”等名堂。用料多以鸡、鱼、肉为主,间以时鲜蔬菜及禽蛋,称之为“摆席”。赴宴称“坐席”。 服饰 境内居民服装及着崇尚宽肥适体,朴素大方。清末民初,乡绅富商等上层人士多衣长衫,外罩马褂,戴红顶瓜皮小帽或毡帽、皮帽。一般劳动者多着短衣,有的于冬季穿棉袍。青年妇女多穿高直领右开襟镶边褂,阔腿镶边裤,绣花鞋,富有者并有裙饰。主要装饰品有耳坠、手镯、戒指、钗子等。绅民衣着以蓝、白为正色,婴幼儿及青年妇女间用红、绿等色。男女衣料多为本地自产土布,富有者或用绸、缎、绢、帛。 辛亥革命以后,“洋布”流入境内。居民服装样式逐渐有所变化。 建国后,穿旧式长衫者日少而至于绝迹,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等款式逐渐流行,但多数中,老年人仍习惯于穿传统便服。80年代初期以来,青年男女衣着“赶时髦”之风日盛,花样繁多而时有变化。50至60年代,城乡居民衣料以土布及机织棉布为主。70年代中期以后,各类化纤织口渐多。近年来又喜穿各种毛料、丝绸。 住宅 旧时阳谷居民住室以土平房居多,少数绅商巨富之家则为砖瓦房或砖木结构楼房。习惯以北房(俗称堂屋)为正房,东西为配房。一般为一进院落,富裕者或有二进、三进院。院墙多为土筑,少数为砖砌。 建国后,人们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进入80年代以来,传统的土平房多为新建砖房所代替,建筑式样变有怕改进。正房多有走廊,一般为三室五间,圆木梁檀、新式门窗、石灰漫顶、水泥地板,室内宽敞明亮。其他偏配房屋,多用做厨房和仓库。城镇干部、职工住宅多为砖瓦房屋,少数为楼房。仍习惯于一户一院,大门、院墙俱全。 本境居民居住习惯为一代人一室。乡村中、老年人喜睡火炕,青年及城镇居民则多睡床。 用具 建国前及建国初,本境居民所用炊具多为铁锅柴灶,瓦盆瓷碗。现城镇居民多用煤灶,钢精或铝质锅、搪瓷盆、部分改用煤气炉灶。乡村居民沿用柴灶铁锅,冬季则升煤炉取暖,兼用铡精炊具炒菜做饭。 居民传统的室内家具主要有“八仙桌”、条几、木质圈椅、木柜、柜橱、旧式抽斗桌、木床等。其多寡与质地优劣因贫富而异。色调以黑、红居多,一般用桐油涂刷。70年代中期以后,大衣柜、高低橱、写字台、三抽桌、钢丝床、沙发、折叠椅等新式家具开始大量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其式样不断更新,并由单一家具逐步向多用途组合家具发展。色调以浅黄、紫檀、棕黄居多。 清末到民国初年,城乡居民夜间照明多用旧式铁质或陶质灯台,燃以豆油或棉油,以“火镰”草纸击石取火。富裕之家则使用蜡烛。20年代以后,逐渐习惯于使用煤油灯及火柴,俗称之为“洋火”、“洋油”。60年代中期始用电灯照明。现城镇及部分乡村有照明用电,其他仍沿用煤油灯,煤油供应不足时,则代之以蜡烛或柴油。 婚嫁习俗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称“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贴”。男家写好柬贴(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贴,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领导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方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贴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方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安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郎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此举是为了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贴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贴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携新娘双方同去岳母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 民间歌谣 县内流传的民间歌谣甚多,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用以协调动作的劳动号子,一类为表现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另一类为咏唱生活情趣和表现人民爱憎之情的歌谣。 号子类以“黄河号子”为代表,多为劳动人民与黄水作斗争修堤筑埝时使用的硪歌。流传至今的有高夯用的《咳咳呀》、平夯用的《平续调》、《梅花落子》等36首。其内容感情饱满,用词铿锵有力,比如,《一号下去二号来》的全部内容是:一号下去二号来,好一个鲤鱼戏莲台。鲤鱼戏莲莲不在,莲戏鲤鱼不再来。鲤鱼窜到案板上,钢刀下去血出来。二妮见血抿嘴笑,好似三月杏花开。樱桃小口来吃鱼,两边红腮鼓起来。左鼓鳃,右鼓腮,好似奴家身孕来。“船夫号子”有《拉蓬号》、《摇橹号》、《拉纤号》等21首,今已不常使用。乡间筑路建房时打夯时用的号子有《喜夯落梅花》、《一路风顺起》、《梧桐叶上落凤凰》等9首,至今流传甚广。 爱情类歌谣共23首,其中以大布乡土山寺一带流传的《十二月盼情人》、寿张镇南台传唱的《送情郎》、阿城镇的《四伯上土》、县北部流传的《小放牛》较为出名。 生活情趣类歌谣共有31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本县南部传唱的《一百忍》、《画扇面》、《塔上鸡鸣小唱》,阳谷镇北街的《小秃闹房》,以及歌颂水浒英雄武松的《大实话》、《武二爷除害》,赞扬人民军队的《八路军到这边》、《打得鬼子可不轻》等。 运河文化风情宴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繁荣的商业经济孕育了阳谷久负盛名的饮食文化。沿运河两岸的张秋、阿城、七级三镇都有着风格鲜明的饮食特点。尤其是历史上康熙、乾隆数次南巡途经阳谷,为当地留下了许多饮食方面的美谈。 近年来,阳谷宾馆对运河两岸饮食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开发研制出了一批精美菜品,形成了独具运河特色的文化风情宴。该宴有一凉菜、八大菜、两小吃、一汤、一果盘。八道大菜包括“御液一品翅”、“洪福齐天”、“八珍妙龄鸽”、“玉带龙骨”、“一品夫人”、“挂剑台”、“运河滋补甲鱼”和“古阿贡梨”。每道菜品都匠心独具,精雕细琢而成。如“八珍妙龄鸽”选用六两重家庭饲养的雏鸽,以阳谷布袋鸡的工艺去骨后,辅以鹿筋、干尤、瑶柱、虾仁、肉元、鸽蛋和香菇,再配以名贵冬虫夏草和枸杞,加入高汤调好味,长时间蒸制而成,具有启坛香味扑鼻、鸽肉软烂、馅料糯香、回味绵长的特点。 婚嫁习俗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称“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贴”。男家写好柬贴(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贴,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领导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方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贴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方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安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郎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此举是为了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贴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贴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携新娘双方同去岳母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诗词中好听的四字成语结婚 Troubles At Wedding (1983) 结婚 The Wedding Day (1960) Baishey Shravana结婚 Kekkon (1947) Marriage我为什么结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 (2007) 结婚证书 License to Wed (2007) 不能结婚的男人 (2007) 我的哥哥结婚了 Mon frère se marie (2006) 新结婚时代 Xin Jie Hun Shi Dai (2006) 熟男不结婚 (2006) 不能结婚的男人中国式结婚 Marry in Chinese Fashion (2005) 结婚七年 Jie Hun Qi Nian (2005) 我的结婚远征记 Wedding Campaign (2005) Naui gyeolhon wonjeonggi结婚纪念日 The Wedding Date (2005) 大喜之日Something Borrowed女高中生结婚记 High School Girl Get Married (2004) 高中女生要出嫁Yeogosaeng sijipgagi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 Ils se marièrent et eurent beaucoup d'enfants (2004) 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结婚七年 7 ans de mariage (2003) Point D, Le/Seven Years of Marriage我要结婚 Ngo yiu git fun (2003) 嫁个有钱人2:我要结婚家族荣誉 Gamunui yeonggwang (2002) 黑道千金逼我嫁/黑帮千金要结婚Married to the Mafia/Marrying the Mafia我们结婚吧 Let’s Get Married (1999) Wo Men Jie Hun Ba完全结婚手册 The Wedding Days (1997) Wan quan jie hun shou ce她不结婚的理由 Kanojo ga kekkon shinai riyu (1990) 结婚1985 Jie Hun 1985 (1985) 不结婚的男人 Starting Over (1979) 不结婚的女人 An Unmarried Woman (1978) 7天之内怎能结婚 ¿Por qué pecamos a los cuarenta (1969) ¿Por qué pecamos a los 40结婚的艺术 Arte de casarse, El (1966) 结婚的秘密 Jie hun de mi mi (1965) Secrets of Marriage意大利式结婚 Matrimonio all 'italiana (1964) 意大利式的结婚/意大利式婚礼/啼笑姻缘路/结婚进行曲Matrimonio all'italiana/Mariage à l'italienne/Marriage Italian-Style/Marriage/Italian-Style小二黑结婚 Xiao Eehei's Marriage (1964) 圣特鲁佩斯的警察 Le Gendarme de St Tropez (1964) 警察结婚记Gendarme de St Tropez, Le/Ragazza a Saint Tropez, Una/The Gendarme of St Tropez母亲结婚 Kaachan kekkon shiroyo (1962) 我们要结婚 Wo men yao jie hun (1962) Let's Get Married美人计 Mei ren ji (1961) 改期结婚The Lady Racketeer阿超结婚 A Chao jie hun (1958) A Chao Is Getting Married改期结婚 Gai qi jie hun (1954) The Postponed Wedding我要结婚 Bello durmiente, El (1952) The Beautiful Dreamer结婚进行曲 Kekkon koshinkyoku (1951) Wedding March小二黑结婚 Peasant Takes a Wife (1950) 结婚二十四小时 Jie hun 24 xiao shi (1950) Twenty Four Hours of Marriage每个女孩都应该结婚 Every Girl Should Be Married (1948) 结婚交响曲 (1944) 结婚进行曲 The Wedding March (1928) 结婚集团 The Marriage Circle (1924)1 诗经好听的四字词语 原发布者: 亚 诗经中唯美的四字词语篇一:诗经中唯美的四字词语1、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解释: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2、击鼓,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解释: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4、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解释: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件。王兴兵打仗,我修理打磨我的矛戈,与你一同对敌。5、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解释: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6、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解释: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7、桃夭桃之夭夭,。,宜其室家。解释: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释: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 2 《诗经》中好听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诗经》中好听的四字词语: 1 宜家宜室:《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拼音: yí jiā yí shì 释义: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2 日升月恒:《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拼音: rì shēng yuè gèng 释义: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 3 坐怀不乱:《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拼音: zuò huái bù luàn 释义: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4 如日中天:《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拼音: rú rì zhōng tiān 释义: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5 手舞足蹈:《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拼音: shǒu wǔ zú dǎo 释义:形容手臂和双足皆在挥舞跳动的样子,情绪高涨到极点。 6 摽梅之年:《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拼音: biào méi zhī nián 释义: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7 同仇敌忾:《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指抱着共同的愤恨,一致对付敌人。 8 琴瑟之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拼音: qí sè zhī hǎo 释义: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9 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拼音: tóu táo bào lǐ 释义: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10 至死靡它:《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拼音: zhì sǐ mǐ tā 释义:意思是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3 摘自古诗的好听四字词语 鱼跃鸢飞 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毛传: “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 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处所。②形容幽峭深邃。 ③《诗·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鸟革翚飞 形容宫室壮丽。语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投桃报李 《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悬狟素飡 语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因以“悬狟素飡”喻无功受禄。 吐刚茹柔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 语本《诗·大雅·烝民》: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孔颖达疏:“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出之,喻……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 切磋琢磨 亦作“切瑳琢磨”。 ①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②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 语本《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谷迁乔 从低处移到高处。 《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宋王之道《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词:“黄鹂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 本指鸟出自深谷,移居高木,后以“乔迁”为祝贺别人迁居之词。 履薄临深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后以“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 敬恭桑梓 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因桑梓为父母所种,故应恭敬。后用作热爱故乡,尊敬故乡之人的典故。 昊天不吊 谓苍天不怜悯保佑。语本《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朱熹集传:“吊,愍。”后因以“昊天不吊”为哀悼死者之辞。 清渭浊泾 《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 “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 古以为渭水清,泾水浊,后因称“清渭浊泾”。亦以喻两相比较,是非好坏分明。 爱莫能助 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语本《诗·大雅·烝民》: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郑玄笺:“爱,惜也。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 桑土绸缪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朱熹集传:“土,音杜。 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醉酒饱德 《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又序:“既醉,太平也。 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后用为酬谢主人宴饮之辞。 柔茹刚吐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后因以“柔茹刚吐”比喻凌弱畏强,欺软怕硬。 作舍道边 《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毛传:“溃,遂也。”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因以“作舍道边”比喻众谋难成。 人亡邦瘁 《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 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临深履薄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 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 瞻云陟屺 《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新唐书· 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亲。 暴虎冯河 典出《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 梧凤之鸣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毛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后因以“梧凤之鸣”比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 风雨如晦 ①《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 ②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折冲御侮 语本《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毛传:“武臣折冲曰御侮。” 后用以谓抗击敌人。 鹡鸰在原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4 优雅唯美好听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优雅唯美好听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盛夏光年、染指年华、歌尽倾君、伊人夕岸、风华流沙、沧桑年倦、红尘画卷、千秋几世、如烟若梦。 1、盛夏光年shèng xià guāng nián 释义:盛夏,时令节气名词,其实就是仲夏。古时分孟,仲,季。分别就是那三个月中的一个月,是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时也是很多水果和蔬菜成熟的时节。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老人孩子容易中暑,因此,在生活中应该通过科学膳食,合理消暑,保持身体健康。“光年”是指在这个时光,这个年纪。 例句:正是盛夏光年,你我相识相伴。 2、染指年华rǎn zhǐ nián huá 释义: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唐 黄滔 《寓言》诗:“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 元 张可久 《殿前欢·离思》曲:“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后此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 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人一年的运气。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东亭》:“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至如此。”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 3、歌尽倾君gē jìn qīng jun 释义:一首歌演唱完毕,青春岁月全部托付给了所爱之人。 例句:舞台上的虞姬一生歌尽倾君。 4、伊人夕岸yī rén xī àn 释义:伊,以前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等于现在的“她”。伊人:那个人(女性)。那个人(女人)站在夕阳下的岸边。也作为省略句,心情词。感叹时光流逝,伊人,美人夕岸,近晚。美人迟暮。又或者心里的人儿远离自己。 例句:眼看伊人夕岸,却无可奈何。 5、风华流沙fēng huá liú shā 释义:风华,是指年纪正当最美好的时候。流沙,简单地说就是沙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出现在地基不稳的沙漠,当有重物置于沙体之上,就像沉底一样,沉到底部。在这里指最好的年纪就像沙子一样,很容易流失。 6、沧桑年倦cāng sāng nián juàn 释义:沧桑,来自中国成语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略称沧桑 。语本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 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 唐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诗:“独往不可羣,沧海成桑田。” 明 刘基 《惜馀春慢·咏子规》词:“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例句:生命依旧年轻,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想想感到沧桑年倦。 7、红尘画卷hóng chén huà juàn 释义:红尘是指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红尘百戏,佛教指人世间看破红尘。红尘常见名称,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例句:回首红尘画卷,爱恨都在其中,淡然忘之了。 8、千秋几世qiān qiū jǐ shì 释义:千秋是指,千年, 岁月久远,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千秋,指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语出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感叹人生能有几回合。 例句:帝王纵然权利盖天,又能千秋几世。 5 古诗中的四字成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柳暗花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晏殊 (无可奈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万紫千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不拘一格)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粉身碎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诗》王勃 (物换星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 (春风得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苏轼(悲欢离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白居易 (天长地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 (源头活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李煜(车水马龙)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万籁俱寂) 6 要很好听有诗意的4字词语,适合女生的 安之若素 青青子衿 云卷云舒 花开花落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悠悠我心 清扬婉兮 所谓伊人 初见以至 莞尔回首 倦安经年 生如夏花 阡陌红尘 静待花开 碧海潮生 恍若隔世 剪烛西窗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情深不寿 慧极必伤 粉末红妆 洗尽铅华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高楼倚梦 且听风吟 只若初见 之子于归 (《诗经》中很多四字词很美的,我很喜欢,所以以上许多词出处都是《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