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男人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 我们家那口子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板现在中国到处都叫老板,连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么烂的称呼,丈夫们享用的机会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倒是称自己的老婆做老板和领导的。 老公老公这词最初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 , 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 现在的女人在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所以,以后请各位“老婆们”改改口才好。否则,似乎是在说华夏的男性,正呈现被阉割的趋势。 对老婆的称呼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没文化的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上海人叫老布 东北人叫老婆子 天津人叫孩儿他玛玛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苏东波名联女孩和男孩一直彼此相爱 着,信任着,幸福快乐着··· 直到有一天,男孩的好朋友告诉男孩,见到女孩和一个 帅气的男孩在街上亲热的说说笑笑,还一起去了情侣精品店;男孩心里有些波动,他告诉自己没什么,却又无法让自己 不去猜测,想像;于是,男孩马上就打了女孩的电话,问女孩:你在干什么啊? 女孩笑着说:我没干什么啊!怎么了?想我了? 男孩听到女孩的电话旁边有个男人在小声的跟女孩说话,于是说:没什么,你和谁在一起啊?我想你了,你呢? 女孩笑的更开心了,说:我当然想你啊!不想你想谁啊?我旁边没人,你一定听错了! 男孩又说:如果没人,等会一起吃晚饭吧!你这几天都没陪我吃饭了,在忙什么啊? 女孩说:不好吧!我等下还有事呢!下次再陪你吃好吗?88! 男孩正准备再说什么时,女孩已经挂断了电话!男孩的心里这时很难过,也很生气,他想,女孩一定变了心,不然 怎么会骗他!于是,男孩跑到女孩的家门口去等女孩,可是等了一夜都没有等到女孩,一直到男孩早上返回学校的路 上,才遇到女孩了,女孩坐在一个帅气的男孩车上,没看到男孩,男孩这时觉得自己的心都碎了,他知道他深爱着女 孩,所以女孩这样将他的心伤的很深很深!男孩失魂落魄地向学校走去,他心想:明天就是我们相爱3年了,也是我的 生日了 ,这就是你送给我的惊喜礼物吗?我深爱着你,你却这样对我,伤害我,我一定会让你后悔的!于是,男孩就回 到班上找了一直都很喜欢他的长发女孩,说要和她交往,长发女孩很开心男孩跑来说和她交往,于是笑着点点头,挽住 男孩的胳膊走了出去;女孩来学校后看见这伤人的一幕,她走近男孩后,一脸受伤地问:能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男孩轻笑着说:你以为呢?你看到了还问?你心里不是知道了吗? 女孩往后退一步,双眼通红地问:为什么?你,你不是说你爱我吗?不是说你会永远爱我的吗? 男孩看着女孩伤心的表情,心里有些迟疑,他不知道是女孩的演技太好,还是真的伤心,但一想到这几天,男孩就 无法理智,他冷笑着说:爱?多么讽刺的字,我和你在一起时,才说爱你,我和她在一起,还不是说爱她,我从来就没 真正爱过你,你别做梦了,我现在已经不想和你在一起了,所以请你不要再缠着我了好吗?走开! 女孩低头半天不语,然后,女孩说:我想和你好好谈谈,晚上我在树林的老地方等你!然后女孩头也没抬的转身走 了,但在女孩转身的时候,男孩还是清楚地看到了女孩的眼泪,男孩想:为什么变了心还要这么伤心呢?只因为不想让 我说出分手吗?还是喜欢我也喜欢那个人? 晚上,天下起了小雨,后来又变成大雨了,男孩去的时候,女孩已经在树林的路边那里等他了,而且全身已经被雨 淋湿了,只是女孩怀里抱着一样用黑色袋子装着的东西,男孩走到女孩的面前,女孩看到他来后很开心的笑了,然后扑 到男孩的怀里,而男孩忍着抱女孩的冲动,将女孩推开了,女孩望了男孩一眼,开口不知道说了什么,然后,将手里的 东西递给男孩,只听见“嘣”的一声响,男孩用手将东西打掉了,说:我不爱你了,所以不要你的东西,你走吧!请你 以后不要再出现在我面前,我不希望我的女朋友有什么误会!然后男孩转身离去··· 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她快步走向那个要送给男孩的礼物,打开后,才发现那个找了很久的爱情的水晶心已经碎了, 而许愿瓶也碎了,里面的纸折星星也都洒了一地, 女孩边哭边用手在地上拣,雨也越下越大,仿佛也在哭泣着;也许是 雨下的太大,看不到路,也许是女孩蹲着太瘦小,让人难以发现,所以女孩被一辆急速开来的大车撞倒了,而且还当场 死亡,女孩死的时候, 手里还紧紧握着水晶心的一角和没拣完的星星! 第二天上课时,男孩正看着女孩的空位发呆,忽然老师说外面有人找他,男孩正纳闷是谁找自己,出去一看,竟是 那个和女孩在一起的帅气男孩,男孩正准备开口时,帅气男孩先开口了:女孩昨晚被车撞死了! 男孩懵了``````半响过后,男孩才回过神,颤抖的说:你胡说,我昨晚才见过她! 帅气男孩生气的看着他,动手揪住男孩的领口,大声说:都是因为你,她才会出意外的,她那么爱你,你为什么要 伤害她?和她分手,让她伤心难过?她是一个好女孩,你为什么忍心伤她的心?说啊! 男孩推开他的手,声音有些沙哑地大声说:她爱的是我吗???我爱她还差不多,如果她爱我,那为什么这几天为 了和你在一起都没来陪我?而且还和你在外面过夜呢? 帅气男孩一听,动手打了男孩一拳,大吼道:你胡说什么?我是她的堂哥,才回来几天,她和我在一起只是想让我 帮她挑一样送给你的礼物而已!!!你说你爱她,却不愿意信任她,还有,你不明白你为什么不问清楚就伤害她?你这 算什么爱??? 男孩听了,脚一软,坐在了地上伤心的哭了起来,他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没有问女孩,没给她解释的机会,没有给 女孩信任,也让自己失去了最爱的女孩,还狠狠地伤了她的心!帅气男孩将一个袋子递给坐在地上的男孩,说:这是女 孩昨天准备送你的生日礼物!男孩用颤抖不已的手轻轻打开那个被自己用手打掉的袋子,看着那些沾有女孩血迹的破碎 水晶心,和一些纸折星星,男孩的眼泪更加控制不住了,失声痛哭的他打开那些纸折星星,只见上面写着许多话,有的 写着:我爱你,永远不会变的爱!有的写着:我的幸福就是毕业后嫁给你,和你度过下半辈子!有的写着:我希望将来 你不要死在我前面,我希望能死在你的前面,因为希望你的幸福比我多一点!又有的写着:我的爱像星星一样多,像空 气一样不能少,像呼吸一样不能停··· 还有一张没有折叠的一张,上面写着:我是真的很爱你,我无法让自己不去想念你,无法让自己离开你,也无法和 你分开,我将无法再呼吸,如果失去你,我的世界将只有哭泣存在着,笑脸将不再出现,当泪像流星雨不停地划过,看完后请勿必转载,不转也就白活了这些年!加字改狂联 戒骄戒躁 苏东坡少年时天资聪颖,方才出众,常受到父亲苏洵的诗朋词友的赞许。众人的溢美之间,令苏东坡有些昏昏然,忘乎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年少气盛的苏东坡在书房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日老苏来到苏东坡的书房,看了门口的这副对联,不禁双眉紧蹙,对儿子的盛气凌人之语深感不安,于是找来几古书交给苏东坡,嘱咐他仔细研读。 老苏选的几本古书文辞深奥,所以苏东坡对书中的许多文词不认识,更不理解,这时才领悟到学无止境,深感惭愧,并深切地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就在上下联各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此以后,苏东坡虚心学习,勤奋攻读,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巧对数字联 获准入试 苏东坡乘船出川,赴京赶考,因风急浪大延误了时辰,主考官自然不准入场应试。苏东坡诉说了延误时辰的原因,请求主考官破例。主考官觉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网开一面,但又觉得不可轻易放过,便出一上联为难于他: 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联嵌进数字一至十,对应难度甚大。苏东坡才华横溢,稍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 上联以顺序嵌数,下联以倒序嵌数,不落槽臼,对得工巧,主考官其为满意,准予他入场应试。竹联抒壮志 宁瘦不俗 竹为“岁寒三友”之一,苏东坡十分喜爱翠竹,并书竹联以自勉: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宁可瘦身,不可入俗,以竹之高风亮节鞭自己,令人钦佩!一串铜元宝 一个书名 苏东坡晚年不但工于诗词书画,对禅宗也产行了浓厚的兴趣,游寺院,拜禅师,在湖北黄州结识了有名的佛印。佛印禅师虽为佛中之人,但也精于诗司歌赋,且性格开朗幽默;苏东坡才高八斗,也是性情诙谐风趣,所以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一日,苏东坡过江去拜访佛印,并递给一副画给他,请他猜画中之意。佛印见画上画一僧人左手摇羽扇,右手拿经书,略为思索后便说:“此乃《关睢序》中的两句话: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苏东坡点头称是。 来而不往非礼也!佛印大师从柜中取出一半铜钱,对苏东坡说道:“这串铜钱共有二百五十文,正好猜出一书名,今儿特向大学士请教。” 由二百十五枚铜钱猜书名,确有些玄乎:但苏东坡聪颖过人,并未被谜难倒,沉思片刻后将手中的扇子在禅师面前展开,用另一只手在扇而上书空“千字文”三个大字,笑着说道:“正确与否?”佛印禅师抚掌笑道:“居士果真是奇才也!”动作多怪异 哑谜道别 苏东坡匆匆忙忙地找佛印禅师,此时大师正在禅室参禅,不便打扰,小和尚请他到禅师卧室等待。小和尚奉上香茶,苏东坡喝了一口,便命小和尚找来一根木棍,他手持木棍对着盛入果品的碟子一阵敲打后,又将碟中的橙子放在地上推起来,接着又用木棍在窗纸上捅了四个窟窿,最后对小和尚说:“请你禀告禅师,只说我苏东坡来找过他。”说完便走了。 禅师参禅完毕,走出禅室,小和尚急忙忙迎上去前去将苏东坡的系列怪异动作如实讲出。禅师听后先是一愣,接着笑着说道:“苏学士是用打哑谜来向我辞行的。”见小和尚一脸迷惑,禅师解释说:“苏学士用木棍打碟,意即打迭;在地上推动橙子,意即行程;在窗纸上捅了四个窟窿,意即加四川。这一系列动作看来怪异,其实他是来向我辞行回四川眉州去也!”中药巧入联 妙对名医 一代文豪苏东坡,对医道也非常精通。杭州城外的名医庞名安喜欢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志趣相投,苏庞二人结为莫逆之交,来往密切。 一日,庞名安排城拜访苏东坡,进得苏府,只见书房门前挂着两只灯笼,不由得触情吟出上联: 灯笼笼灯 纸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听了稍一沉思,立即续出下联: 鼓架架鼓 陈皮不能敲半下 苏庞二人相视一笑,便走进后院,庞名医见后院中翠竹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又吟出了上联: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立即笑对: 防寒尤妙小柴胡 进入花园,二人品茗谈笑,十分投机,庞名安又见园中玫瑰花盛开,香气溢人,不觉又诗兴大发,赞叹道: 玫瑰花开 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随口对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天色渐晚,庞名安拱手告辞,对苏东坡的盛情款待致以深深的谢意: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摇手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 但闻藿香木香 苏庞二人吟诗作对,句句不离医药行当,其中纸壳即枳壳,半下即半夏,还有防风、陈皮、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等,皆为中草药名;药名入联,妙趣横。山水田园画 佳联寄情 江西才子黄庭坚久仰苏东波的大名,意欲登门拜师,但又觉得鼎鼎有名的大学士岂肯轻易接见无名小卒?修书一封投石问路。 时隔不久,黄庭坚收到了苏东坡的回信,展开信笺一看,却只见“笕”字一个。为什么只以一个“笕”字作答?黄庭坚很快领悟出来:“笕”字由个、个、见三个字组成,意为“凡愿光临者,个个相见”。大学士答应接见,黄庭坚自是喜不自禁,于是带着自己的诗稿前往苏府拜师求教。 自此,黄庭坚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与秦观、晁补之和张来三位书生成为“苏门四学士”。 苏黄师生二人情深谊重,常即兴出句对句,既尽显才华,又陶冶情操。有一次苏东坡出句: 松下围棋 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不假思索对出下句: 柳边垂钓, 柳线常伴钓线悬。 这幅寄情于山水田园的人物写生对联,匠心独具。巧设无字谜 季常射虎 宋神宗元中三年(公元1069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史,结交了诗友陈季常。二人常在一起吟诗猜谜,消愁解闷。 一日,苏东坡对书童虎儿说道:“你到陈大人家中去取包东西来。”虎儿问道:“相公令小人去取何物?”苏东坡笑道:“你头戴草帽,足登木屐,到了陈大人家,他自会明白的。” 虎儿“戴草帽”,即人字上面一草头;“穿木屐”,即人字下面一木字,合起来便是“茶”字。寺庙撰茶联 冷嘲势利 一日,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寺院主持见是一位身着普通衣衫的陌生人,就随口说了句:“坐。”并吩咐小和尚:“茶。” 来到正殿,苏东坡全神贯注地欣赏字画,主持意识到这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另眼相看,连忙说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小和尚敬上香茶,主持便与苏东坡攀谈起来,这才知道来客意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肃然起敬,于是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说道:“请上坐。”又连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临别前,主持请苏东坡题写一副对联,苏东坡触景生情,奋笔疾书: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敬茶 敬香茶 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谐音和回文 一联双巧 有一天苏东坡拜访法印和尚,此时法印正在作画。苏东坡见法印画的是荷花,不觉文思涌动,吟出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这上联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称之为“回文联”;但是倒读时须将“上”与“尚”,“荷”与“和”这两组谐音巧用,此乃“谐音联”。既是回文联,又是谐音联,要对仗工整,难度甚大,法印一时对答不上来。 几天之后,法印和尚外出,只见一尼姑手提酒壶从倪家村出来,回庵堂而去,不觉灵机一动,连忙找到苏东坡说出了下联: 钱沽倪酒尼姑钱 下联也可倒读,也须将“沽”与“姑”,“倪”与“尼”两组谐音巧用。回文联,谐音联,一联双巧,巧夺天工。楹联嘲俗僧 佛印捧腹 有一年,苏东坡漫游名山,来到一座古寺。寺中方丈早已闻知苏东坡乃翰林学士,不但诗词散文称雄一世,而且工于书法,于是请苏学士为寺庙书写一幅楹联,以示风雅。 进庙之前,苏东坡曾听附近老百姓说过,虽然老和尚的请求。但稍一思索后,计上心来,便命老和尚笔墨伺候,书写一联: 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 老和尚读罢楹联,兴高采烈;大学士如此赞扬老衲德高望重,高徒满门,真乃三生有幸也!于是请能工巧匠将楹联精心镌刻,挂在院门两侧。 时隔不久,佛印禅师也云游到这座古寺,看到了好友苏东坡书写的楹联,不禁捧腹大笑。老和尚大惑不解,向禅师探问究竟,禅师解释道,“一”字,“夕”字,加上“化”字去掉人旁,合起来就是一个“死”字;“千”字,“八”字,再加上“凡”字去掉一点,合起来就是“秃”字,这对你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词谜表心迹 倾慕淑女 重阳佳节,苏东坡特邀著名才子秦观在秋香亭饮酒赏菊。酒至半酣,苏东坡突然问道:“少游(秦观字少游)贤弟才学名扬四海,潘安之貌谁人不知,为何至今尚未择佳偶婚配?” 秦观连忙拱手答道:“小弟并非草木,岂能无情?我心中仰慕一位窈窕淑女久矣,只是难已启齿也。” 苏东坡笑道:“但不知少游弟看中了哪家闺秀,请如实道来,愚兄定当牵线搭桥,促成良缘。” 秦观沉吟片刻,即兴赋词一首: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已心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吟诵毕,秦观说道:“这是小弟制的一个字谜底是一个苏(苏的繁体字)字,原来这位才子仰慕的是胞妹,于是抚掌笑道:“既然如此,也不是什么难事,那就包在愚兄身上了。”妙联相戏谑 兄妹情深 老苏名询,乃博学名儒,生二子,大苏名轼,小苏名辙,皆有文武经纬之才。老苏、大苏、小苏,也称“三苏”。苏洵还有一女,名曰小妹,也是聪明绝世,吟诗作对并不亚于两位兄长。 有一晚,苏东坡出一上联请小妹应对: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上联镶嵌入“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曲牌名,以曲牌名组联,倒是新鲜事,苏小妹一时对应不出。正在为难时,只见月光下一丫环端着酒菜款款而来,苏小妹触情生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下联嵌入了“虞美人”、“红绣鞋”和“步步娇”三个曲牌名对应得恰到好处,苏东坡拍手称一日就就餐,餐桌上有一剖两开的咸蛋,苏轼一时来了雅兴,随口吟出: 咸蛋切开身两叶,内有黄金白玉; 苏轼吟完,两眼直盯着小妹,小妹立刻意识到,兄长在向我挑战。恰巧小妹手拿两裂开口子的大石榴,便不假思索,随声答对: 石榴裂嘴坛一个,里藏珍珠玛瑙。 小妹对答如流,大哥打心眼里佩服。 清明时节,老苏带着二子一女郊外踏青,中途遇到大雨,四人只得寻一寺庙避雨。小妹见庙内红烛熊熊,香烟缭绕,于是吟道: 红烛流泪,恐怕是火烧心痛; 小妹吟完,也拿两眼直盯着大哥,苏轼领会到这是小妹在回敬。这时小和尚敲木鱼念佛经的声音提醒了,于是朗朗对道: 木鱼敲响,实在是棒打头晕。 平日里,苏东坡常与小妹互相戏谑取乐,体现出兄妹之间的骨肉之情。因苏东坡满嘴胡须,小妹嘲知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东坡不甘示弱,针对小妹前额较为突出予以回敬: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就苏东坡下颏较长再次予以嘲讽: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东坡也就小妹双眼微眍再次回敬: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诗谜牵红线 天作之合 苏东坡心想:“秦观与小妹乃天生一对,地设一双,为兄尽力促成这美满姻缘。”回家之后找小妹谈心,自然是先大力夸奖秦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再将秦观作词设谜仰慕小妹之事如实转达。 能得到少年才子的倾慕,苏小妹芳心为之一动,但又转念一想,秦观真的是兄长所说的那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吗?兄长会不会有意将他美化拔高?既然他作词设谜求婚,我所不也作诗设谜试探一番?于是取过香笺,挥毫写下诗谜一首交与大哥: 展翅翱翔,飞鸟归房。小人掌印,凿壁偷光。昔日为雄,远镜闲逛。娃娃献计,红热具藏。 苏东坡将诗谜转给秦观,秦观接过仔细一看,笑着说道:“小妹的诗谜谜底乃八位古代名人也。”说着便提笔在诗谜后写上八人的名字:张飞、关羽、孙权、孔明、陈胜、陆游、孙策、朱温。写完便交给苏东坡,请苏兄转交。 苏小妹接过兄长转来的香笺,连忙点头赞道:“高邮才子果然名不虚传,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苏东坡一听大喜:因相府求亲一事,小妹的才名饮誉京城,慕名求婚者不计其数,小妹均未选中;唯有高邮才子秦观才打动了小妹的芳心,真乃天作之合也。即将小妹的赞扬之语转告秦观,秦观便吉日往苏府求亲,得到苏老泉的应允,苏东坡了一番心愿。投石击缸水 舅兄解围 秦观金榜题名,即在苏府与小妹完婚。婚宴之后,秦观送走客人,来到洞房,只见房门紧闭,只有一名丫环守在门前。秦观好生疑惑,便对小丫环说道:“洞房花烛夜,为何不开门迎本姑爷?”丫环答道:“**有令转告新姑爷,这里有三个纸封,内有三个题目,另有玉、银、瓦三盏。如果新姑爷三试具中,便可饮玉盏内美酒三盏,进入洞房歇息;如果二试中了,一试不中,请用银盏内清茶解渴,等到明晚再试;如果一试中了,两试不中,那只能呷口瓦盏内的淡水,罚在书房读三个月。”秦观心想,本人在礼部大试,一举成名,中了制科,今日之三试,有何惧哉?便命丫环取第一个纸封拆开,抽出花笺一幅,上书五绝一首: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是何等聪明之人,很快就悟出四句诗的含义:铜铁投入洪炉冶炼,“化”也;蝼蚁爬上粉墙,“缘”也;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天之下地之上,乃“人”也。**分明是用“化缘道人”讽刺于我!为何说**是讥讽秦观呢?这就不得不说秦观岳庙化缘的故事。 秦观久闻苏小妹乃才女,但又听到传闻小妹其貌不扬。传闻归传闻,眼见为实,总想与小妹面晤。事有凑巧,秦观打听到苏小妹将于二月初一到岳庙烧香,于是便于当日打扮成游方道士到东岳庙面试。苏小妹烧香之后,出得殿来与等在殿前的秦观不期而遇,秦观急忙迎上前去双手合十打了个问讯: **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慌忙施万福还礼: 道人何德何能,敢于布施? 碰了个不硬不软的钉子,秦观也不恼怒?又上前道: 愿**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边走边答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秦观紧跟上去又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一边上轿一边说道: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灾! 经过这次面试,观不但亲身体验到苏小妹不愧为苏门才女,而且亲眼看到苏小妹仪态万方,更是爱慕不已。 因有这段经历,秦观成竹在胸,提笔作答,待要下笔时,秦观心想:单以化缘道人四个字作答,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华,于是略一思索,便题诗一首于后: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环将花笺拆成三叠,从窗隙中塞进,小妹见郎君以“化缘道人”四个字冠首题诗作答,满意微微一笑。丫环拆开第二个封袋抽出花笺递给秦观,只见花笺上又是七律一首: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观稍一推敲,早已心积肚明,前一首诗四句暗藏四字,这一首四句暗藏四个人名:强过爷,胜过祖,此乃孙子有权,意即孙权也;凿壁偷光乃一孔明也;常忆“”慈母手中线“儿子思念母亲,暗指孔子的孙子——子思;老翁即太公,倚闾意为望,暗指姜太公望。秦观提笔——注明,二试轻易过关。 秦观拆开第三幅封袋,只见花笺上出一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心想,本人五六岁便会对句,今日要求对出下联,有何难哉!待到提笔续对时,却犯难了,这上联出得巧,下联要对得珠联璧合,确非易事,尽管苦苦思索,仍不得其对。 此时苏东坡尚未就寝,出来随便行到目前为走,忽然看到秦观在庭中右手作推窗之势,口中念念有词,闭门推出窗前月。苏东坡是何等聪明之人,观此情景便断定出:这一定是小妹出对难郎君,妹夫身处困境,我何不助他一臂之力闯过难关!但他反复构思,也一时寻不出佳句应对。正在危难之时,偶然见秦观站在一只花缸前,一边看水,一边沉思。眼前的情景,激起了苏东坡的灵感,下联应景而生。正待上前口授但转念一想,如果小妹知道是我面授机宜,岂不有失妹夫的体面?好一个苏东坡略一沉思,计上心来,便从地上捡起一块砖片,投向花缸中。一石激起层层涟漪,天光月影随水浮动,由此激起了秦观的灵感,于是提出来笔对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环将第三个试卷递出,房门立即呀的一声打开,房内走出又一个丫环,手持银壶,将美酒倒进玉盏之内,献与新郎道:“请新姑爷畅饮三盏,权当花红赏劳。”秦观志得意满,连饮三盏,由丫环拥入洞房,才子佳人,鱼水合欢。 三谜共一底 异曲同工 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喜,苏东坡与他夫妇二人开怀畅饮,这时附近传来木匠师傅辛苦劳作之声。高邮才子秦少游乃制谜高手,不由得来了兴致,吟出一谜: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秦少游的谜语一出,苏东坡便猜出谜底,但他故意装成猜不出的神态,请小妹来猜。小妹道:“兄长都猜不出来,小妹有何能耐?不过我也有一个谜语,请兄长与郎君猜猜。”小妹的谜语是: 我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苏东坡说完,三个放声大笑,异口同声说道:“三谜一底,异曲同工也!” 三谜共一底,这谜底便是:墨斗。 酒过三巡,兴致更浓,因苏东坡夫妻二人同庚,生肖属虎,恰逢这一年虎年生贵子,小妹便以虎为题出一上联赞贺: 这真是虎夫虎妻虎年生虎子。 真是无巧不成书,秦少游与小妹夫妇二人也是同庚,但是属鸡的,苏东坡立刻对出: 但愿你鸡公鸡母鸡年产鸡卵。 两诗谜一底 再助秦观 一个才子,一个才女,鸾凤和鸣,新婚后秦少游与苏小妹少不了夫唱妇和。一日苏小妹对秦少游说道:“为妻今有一谜,不知郎君能否射中?”秦少游不在乎地说:“洞房花烛夜,娇妻三难新郎,尚未难倒为夫,今日休想难倒于我。” 苏小妹抿嘴一笑:郎君休夸海口,你且仔细听来: 饱吃一餐肚不饥,愣头愣脑听消息,听到许多真情话,从不出门说是非。 果不其然,秦观被除数小妹的“休夸海口”言中了,平日里才思敏捷的他竞被这一诗谜难住了,尽管搜索枯肠,一时猜不出谜底,只好求助舅兄苏东坡。 苏东坡听了秦观的叙述,捋须哈哈大笑:“高邮才子怎么就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连日常所见这物都猜不出来?”说完挥笔写下四句诗谜: 姐妹两个一般大,收拾打扮随姑嫁。擦了多少油和粉,听了多少知心话。 秦观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兄妹俩的诗谜同一谜底:枕头,连忙拱手相谢:“多亏大哥指点,再次免去小弟的门外之苦也!”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皆一代文豪,史称“三苏”;贤婿秦观后来入选翰林学士,与苏轼苏辙同官,郎舅三人三学士,历史上罕见。再加上苏小妹也是一代才女,真所谓书香门弟。他们之间吟诗作对,留下不少趣事佳话,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