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一般能够当上地方官的,要么就是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是有过人的才华。但是不管是以上的哪一种都不会有人愿意得罪,因为一般人根本就得罪不起。就算是真碰见那种胆大包天,做起事来不计后果,硬是想要冒名顶替的人,他们肯定也是无法做的长久。因为有本事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冒名顶替,自己就可以担任地方官了,只有那些没本事的人才会想到出此下策,依靠冒充来获得高位。但你以为那些没本事又冒充了的人会混的长么?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很快就会发现他是假冒的然后将他拆穿,所以这个方法也想不通,毕竟谁也不是傻子,你以为你把一个当官的杀了,然后自己再冒名顶替就真的可以做官呢?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好像天上并不掉下来馅饼一样。总之,在古代那些想要依靠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来获得官位的人,想要成功还是非常之难的。就比如说下面发生的这一个例子;它发生在西游记当中最开头的几章,里面的内容是“唐僧父亲陈光蕊被冒名顶替地方官”。陈光蕊被一个土匪杀掉之后,这个土匪就冒充他自己去江州做官了,之后,这名土匪就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十八年之后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这名土匪被陈光蕊老婆的爸爸给发现了,这才最终暴露,但其实只要这个土匪隐藏的再好一点的话,就可以避免掉被发现。他冒充顶替陈光蕊的事已经是成功了,不得不说,陈光蕊真的是太悲惨,他原本就迎娶了一个宰相的女儿,也马上就要分配到江州做大官了,还有唐僧这么一个刚生下来的小娃娃。可以说陈光蕊当时的人生已经是到达了巅峰,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就被一个土匪给干死了。受到牵连跟着一起受苦的还有唐僧,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大胖小子原本可以当一个官二代,成天花天酒地好好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结果却因为这档子事,害得他从此命运遭到改写,先是被一个一心向佛的老和尚给带走了。之后还被这老和尚搞得终日与佛祖相伴,成天就只知道吃素然后不离开佛祖和观音姐姐。要说把一个富二代变成一个和尚也就算了,结果后来唐僧居然还走上了一条,艰辛困难无比的西天之路。不过好在,唐僧这个人因为遗传了他老爸陈光蕊的基因,所以头脑也是非常的聪明,最终还得道成佛。后来,那个宰相在发现了这个冒名顶替的土匪之后,表现的非常愤怒,因为就是因为这事才会使得他的女儿早在十八年前就成为了寡妇,他的孙子也这么不明不白的离他而去了,爷孙两个可是连面都没见着呢。于是,为了避免掉以后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宰相后来发明了一种用来预防这种事的凭据,那就是“画影图形”。因为在古代里没有照相机,所以,之后的古人们为了确认即将到来的地方官到底是不是真的,都会采取画影图现的方法。也就是说,一旦有地方官被选好了,在分配过去之前,都会提前有一张这名地方官的画像先赶到地方,用来确认来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这个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只不过在唐僧老爸之前,还没有人有这个胆子敢杀人然后冒充,所以,有了唐僧的老爸做先驱者,以后每当有新官上任的时候,那边的人都会先稍稍对比一下真伪,然后再检查其它的一些东西。而这,就是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所必须要提前准备好的凭据。这也为那些想要假冒顶替的人增加了难度,因为如果你想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的话,那么你就必定要先把自己这张脸给换了。宋代官员赴任沿途官员是不是必须要接待中国有句古话“千里当官只为财”,意思是说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财。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上还流行一句话叫“千里当官路艰险”,这说的是新官上任或是官员调任,最怕的就是路途艰险。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广西经略安抚使调任四川制置使,自静江抵达成都后,给家人写信道:“成大自正月起离广西,六月七日方入成都府。在路恰四个月以上,川陆相半,受万千辛苦艰险。”由此便可推想,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千里当官”实在是一条满布荆棘的旅程。古代的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唯一可以证明身份的是文凭,也就官凭,即到任当官的身份证。一般情况下,官员从吏部领导文凭后,应当详细核对,如果发现有破损则要马上禀明,或求盖印,以免到任后不被地方政府认可。如果完好无损,则要用布包好,外面再包上一层油纸,起程之时随身携带,夜里要放在枕头边,以防丢失。官员之所以对文凭如此慎重,主要是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赴任途中充满了未知,假如路途短还好说,可要是从在边远地区任官,那就有几千里的路程。历史上在赴任途中遭遇不测的官员不在少数。《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就是在赴任途中被歹徒杀害的,《鼓掌绝尘》中,广西新任太守杨琦赴任,在山东桃园驿附近被强人团伙绑架,《醒世恒言》中淮安卫指挥使蔡武调任荆襄等处游击将军,途中全家被杀。尽管这些都是小说家之言,但多是史实的文学反映。清雍正三年六月,云南布政使李卫向他报告,云南一个衙门的库官陆正可由北京携带家属赴任,行至河南裕州借宿南关客店时,十七八个大盗明火执仗将他砍伤,衣物盘缠被抢劫一空,陆正可只得抛弃家眷只身前往云南。要知道,雍正时期可是大清盛世阶段,更别说是那些乱世了。鉴于官员上任风险系数高的问题,不少朝代对高级官员赴任多有保护措施。北宋哲宗八年(1093年)苏轼由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外放知定州兼河北西路安抚使。定州州署特地派了一支警备部队来京护卫,确保苏大人安全到任。因为来的人数比较多,皇帝还以避免消耗粮食为由,命苏轼省去了面辞的程序,赶快带着这些人赴任。不过,朝廷的保护措施仅局限于高级官员,广大中下级官员赴任的安全怎么办呢?实际的行动虽然没有,但朝廷也会友情提醒这些官员,让他们加强自我防范。还有人为此编写了“官员赴任必备手册”。如北宋李弼的《登途须知》就是官定的教科书,里面专门传授各种自我防范的知识,如投宿时应查看墙壁是否牢固,并仔细检查床底下和房间的角落;就寝时先打理好行李,以防紧急事件;早上出发应该以黎明为准,路上必须小心选择旅伴,提防非亲非故的男子过分亲近;对仆佣的过失要默记在心,不能当场训斥(提防此辈与外人勾结或合谋害主),以后另找机会解雇,等等。除了提防赴任途中可能遇见的实际情况外,官员们也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希望请求神佛给予保佑,《宋史·艺文志·五行类》中载有《文武百官赴任上官坛经》一卷,是当时官场上颇受欢迎的畅销书。清代的《事宜须知》在传授赴任知识时,也要求官员无论乘车乘船,都要“黎明开行前,端坐诵经”,以祈祷诸神的庇佑。古代官员到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呢?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的达400贯(一贯为千文,一贯相当于300元人民币),即月薪12万人民币,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 除俸钱外,还有禄米,每月最高者多达150石。宋神宗时每年收入钱6000万贯,仅官俸便占去四分之一。 因而,宋朝绝对是士大夫的乐园。统治者给官员的待遇特别优厚,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可谓为官数载,一世荣华。宋朝官员出差或赴任时,可以凭朝廷发的“给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领用粮食衣服等。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又没有照片,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从明清的情况来看,高中状元普通情况下不会外调担任地方官,而是授翰林院修撰,相当于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正常进士到地方也就是担任个县令,这些天子门生尽管出身高,但都是起点低,必须从最小的官做起。所以,陈光蕊从状元直接当江州知州,有点跳跃性,其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是科举考试是在隋唐时期才兴起的,官员所任何职并没有固定的去处,而是哪里有缺去哪里,尤其是隋唐时期的进士很难考,不像明清时期二十岁就能考中,在隋唐时期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在魏征推荐下让陈光蕊去担任知州也有可能。这是有科举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进士赴任,那么,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地方官都是哪里来的?横竖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吧!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主要有察举征辟制以及九品中正制,实际上都是有人举荐,然后官府在任命,尤其是察举征辟制,根本就是在地方上选举人才,向朝廷举荐,而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征辟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朝廷要对选举的官员进行考察,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地方官出自地方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隋唐科举制成型之前,极少可能出现官员到很远的地方赴任。科举制打破了古代门阀对地方政治的控制,通过科举出来的士子来帮助中央控制地方,实际上也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只有唐朝时期才出现士子大规模去地方任职的现象。想要冒充官员在古代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说到这里,大家对古代的官员选拔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古代的官员,特别少,越往前越少,能够称得上官的,别管是几品,那都是命官。古代最小的官是县令,“皇权不下县”表示皇帝能够任命的官也就是到县一级,然而古代的县可比现在少很多,宗女查的资料是,唐朝往后基本保持在1500个县左右,而现在光县级行政单位就有2800多个,有二倍之多,乡镇一级更是达到4万多个。所以,古代的官员真的没有几个,尤其是那些官员都是饱读诗书,经过层层选拔才出来的,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八股文,会吟诗作对,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字。古代的文化都是被知识分子垄断的,没有身份,没有钱,你连读书都没有资格。古代有自己的一套甄别官员身份的方法尽管古代没有身份证、户口本这些可以随身携带并且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敕牒就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唐僧走的哪个国家都要拿出自己的通关文牒,想必跟这个东西差不多,就是证明你的身份;一个是告身,这个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为了防伪,也是由专门的部门印制,在告身上面注明了上任者的籍贯,年龄等,有特殊的生理特征的也会写入。古代官员的资料一般存档在吏部,他们除了有委任书,还有一个身份证明,这个身份证明就是官凭。其实就好像身份证一样的,没这个官凭,有委任书,也证明不了身份。委任书就是吏部人事调动给的证明,而官凭是获得官职后所获得的一个证明,有的朝代,还会将祖孙三代一起写上去,这样才好任。所以到地方任职的时候,除了要出示委任书,还有官凭。不过,这个身份证明还是有很多漏洞的,所以,历朝历代,确实还是存在着假冒官员的事件。加上去任职的路上,路遥远,很容易遇到危险,被杀害,或者病死,要是被那些歪心思的人那去然后上任,也是没人知道的。电视剧里也有这样的情节啊,唐僧他的爸爸不就是这样子。不过一般都不是大官,如果是大官一般看过的的人多,而且还要调回皇上面前,所以,大的官职,一般比较少冒认的。而那些官职低的,存在感小的,就很容易被冒认啦,特别是去那些偏僻的,路途遥远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少数的。毕竟官员与官员之间有联系,上下级互通,而且具体怎么操作,外人也不是懂的,特别是有的人,字都不认识,所以,还是比较少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慢慢的官凭上会描述相貌,年龄,可以避免一些冒认。不过到了清朝,买官的人很多,官凭到处有,也就变得没那么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