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传承是张谷英村的背景。
在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罗章顾瑛村,你可以漫步天井、屋檐、小桥,吃一碗炸得香喷喷的油豆腐...一定不能错过,这里还有一些特别的非遗项目。体验岳州剪纸,赏岳州扇,听岳阳花鼓戏、云山民歌,赏巴陵青陶技艺……7月2日,“穿越古今看'楼时'”2022湖南岳阳张古建筑文化旅游节将在岳阳县张景区举行,岳阳县六大非物质项目也将在现场展演。
越州扇制作技巧:父亲生前遗愿
△刘正稳在做粉丝。
在张谷英村,屋后的竹林随风摇曳,这是山野生活的一大特色。张谷英镇有10.5万亩的竹子基地,竹海碧波起伏。这里出产的楠竹纤细,是制作越州范骨的绝佳材料。
越州范始于明末清初。资料显示,越州扇于1957年出口,成为湖南省最早出口的轻工产品之一。1975年,轻工业部把苏州扇、杭州扇、越州扇列为全国三大名扇。
越州扇面技艺传承人刘正稳,从小受父亲教导制作扇面。上世纪70年代,凭着精湛的扇面制作技艺,他被招聘到岳阳风扇厂工作。随着粉丝和空曲调的流行,粉丝市场正在萎缩。
"扇子是中国一种特别发达的绘画和书法形式."丰子恺的文章《扇的艺术》启发了刘正稳:在现代存在空中,越州扇不是实用的,而是一种艺术载体。
90年代中期,岳阳风机厂倒闭。后来,刘正稳和家人以及厂里的一些员工成立了“越洋巴陵歌友会”。2008年,巴陵扇社绘制了“奥运会徽”,作为北京奥运会外国元首和贵宾的礼物扇。2014年中国扇面艺术节上,刘正稳带领弟子制作出金陵十二钗折扇,高3.3米,长5.8米,180度弯曲,令全国扇面文化专家惊叹不已。
据刘介绍,越州扇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普通越州扇76道工序,高档越州扇108道工序。没有三年或者五年,是不可能掌握这个技术的。“学做越州迷时间长,见效慢,可能是目前年轻人不爱学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不赚钱”。
刘雯明白越州范传承的不易,只从自己做起。
当时,当刘正稳的父亲生病时,他仍然关心越州风扇的传承,并痴迷于建立一个风扇厂。刘正稳完成了他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不仅如此,刘正稳的儿子刘跃军从小学起就做越州粉丝,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女儿刘月春,美术专业,在北京创办了一家设计公司,也参与了板块设计。
2021年6月,越州扇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阳花鼓戏:“一元剧场”复兴花鼓戏
东烟波和岳阳景区孕育了丰富的湖湘文化,滋养了脍炙人口的地方戏曲。在众多的湖南地方剧种中,岳阳花鼓戏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剧种。
1956年,岳阳戏的代表作《不背狗》参加湘剧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该剧完成后,用专门的锣腔散曲演唱,旋律优美,音乐形象生动。
岳阳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唱了半辈子岳阳戏,熟悉并掌握了80多个岳阳戏传统节目。1982年,刘荣拜岳武台著名武术家、有“美猴王”之称的冯绍松为师,学习演唱巴陵戏。1984年,他转行考入岳阳古画剧团。他跟随傅良模老师学习越洋古画戏。
刘荣经历了花鼓戏的黄金时代:“家家有喜事,都喜欢请我们唱戏。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特别受欢迎。”在20世纪80年代,古画歌剧演员享受明星待遇。
△岳阳花鼓戏《皮秀英四报》刘中·刘荣饰演皮秀英。
90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岳阳花鼓戏却一片荒凉。“表演机会很少。至少,我拿了一个月的5块钱。”刘荣回忆道。
为了抢救岳阳古画戏,岳阳县文化局成立了岳阳古画剧团。后来两家公司合并,独立经营变成了国家支持。
2008年6月,岳阳戏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完善剧目,编丛书,开班授课...岳阳古画戏开始了复兴之路,并逐渐重放光彩。2012年以来,岳阳县持续开展“一元剧场”活动,反响很好。第一场演出时,整个剧院都坐满了。从那以后,每次买票的人都排起了长队,800张票很快就能卖完,甚至观众会排到凌晨4点。
“有汗水,就会有收获。岳阳县一元剧场就是一个例子。”刘荣说。
越州剪纸:用古老的剪纸讲述现代故事
1.5米的“清明上河图”,独特的二十四节气,与时俱进的防疫主题...在剪纸人彭兵的剪刀下,剪纸展开了现代叙事,引起人们的共鸣。
彭兵,80后岳阳人,是越州剪纸的传承人。他的绝技源于张谷英村。
越州剪纸起源于清朝中叶,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早期越州剪纸主要流行于张。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演变,到了张秉诚这一代,越州剪纸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过年的时候剪一个窗花,一个福字,结婚的时候剪一个双喜临门。张谷英人的婚丧嫁娶都有越州剪纸相伴。章太炎的女儿张颛英得到了她父亲的传记。在她的手里,越州剪纸开始讲述农耕、节日习俗和地方风俗。张专英的孙子彭兵将他奶奶擅长的风土人情与现代生活进一步呼应。彭兵作品《长沙八景》,其中一幅是橘子洲。只见天上一片古云,中间橘子洲由近及远,有空之感。剪纸中难得的空白是湘江,上面写着书法字体“橘子洲”。剪纸又和书法碰撞了。
△彭兵老师向岳阳民间剪纸艺人学习和探讨剪纸。
在传承人们开拓进取精神的帮助下,越州剪纸早已走出张谷英村,彭兵的老城新匠人文化街区也出现在长沙五一广场。彭兵发展了磁性剪纸和陶瓷剪纸,越州剪纸开始流行。“让剪纸更年轻化、时尚化、大众化。”这是彭兵的传承,或许这也是越州剪纸经久不衰的秘密。
巴陵青瓷制作技巧:用青瓷杯泡一杯好茶
制作巴青陶器的技术分布在湖南省岳阳县。因旧时巴陵陶器而得名,其制品呈青灰色。巴青陶器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明代岳阳有制陶作坊,清代有窑厂,可见岳阳制陶业发达。
“巴陵绿陶的原料是生产陶瓷的优质高岭土,又称观音土。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对人体无害。用高岭土手工制作的巴陵绿陶,是一种纯天然、无毒无害的产品,它有自己独特的美。茶不馊,炖粥煮鸡特别香。”陶艺传承人彭泽荣说。土特产观音,来自地下3米的土层。黄白相间,土质细腻。它有很强的粘性和相当大的硬度。这是最好的陶器。岳阳县粘土资源丰富,为制陶提供了先天优势。
揉面、拉胚、修胚、开口、开柄、雕刻成型、抛光、烘胚、装窑、烧窑、浇水等36道工序,周期至少20天。当绿陶制品制作完成后,轻轻一敲,绿陶器皿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绿陶对陶工的回应。虽然巴陵青陶造型简单朴素,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但巴陵青陶仍然是一门精美的工艺。雕刻和成型是最有技巧的。雕刻成型后可以打磨抛光,陶器可以温润如玉。
△彭泽荣在画空白。
60多岁的彭泽荣是彭家第七代陶艺传承人。他从事青陶工艺近50年。据他介绍,以前效益好的时候,每年生产销售绿陶的收入达到十几万元。如今每年制陶收入只有1-2万元,勉强补贴家用。
幸运的是,彭泽荣的儿子彭于2014年开始学习巴陵绿陶工艺,并成功将巴陵绿陶申请为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振兴巴陵绿陶制作技艺,建立了巴陵绿陶生产加工及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打造了巴陵绿陶制作龙头企业,促进了就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
虽然巴陵绿陶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但很多人还是痴迷于绿陶砂锅炖的鸡汤,绿陶茶杯里孕育的茶香。
云山民歌:古老大山里孕育的民间花朵
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山海经》中提到了大云,历史上曾被称为“宝山”、“稔山”。在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大山里,也孕育了历史悠久的云山民歌。
云山山歌,生于大云山的民间,扎根土壤,寄情山川,音调高低,韵味十足,边走边唱。“春天的时候,我劝郎种地,我劝他白给我姐爱。我不想把我姐当秋田,八月也没啥怨言……”这首《四季劝郎》唱的是妻子劝诫丈夫要守本分,要做正经生意。云山民歌的歌词多以情感为主,代表作品有《十三月望郎》、《思姐》等。,歌词触景生情。
改革开放后,云山民歌以清新的面貌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民歌和老歌手重新活跃在大云山区、县、乡、村的文艺舞台上。2013年,云山民歌《荷花开粉颊》伴舞获湖南省首届“快乐潇湘”人民大舞台银奖。
△云山民歌《荷花粉腮》被编成舞蹈,搬上人民舞台。
云山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然而,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和村落人口的变化,云山民歌逐渐被忽视和遗忘。这朵诞生于大云山区的民间艺术之花,仍有待现代人的挖掘和拯救。
传承之路一定是艰辛的,总有一群人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就像张谷英村世代相传的家训一样,守护传统就是守护先人的智慧,也是让后来者在世界上,在民俗的传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张油豆腐制作技艺:最擅长制作豆腐的古镇
制作豆腐,张谷英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据张镇志、张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张油豆腐制作技艺是明代万历年间随张迁居此地而带来的,在当地已传承近600年。张豆腐是以张大豆、卫东茶油和龙仙镜清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张油豆腐
当我到达张谷英村时,我总是为没有吃到这里的油豆腐而感到有点遗憾。豆浆煮鱼、家常炒豆腐、油豆腐炒肉、炒鲜豆渣、神仙汤……豆腐和豆制品在张氏人手里可以做成各种花样。张谷英村有300多种豆腐做法,被称为“最会做豆腐的古镇”。
2022.湖南岳阳张古建筑文化旅游节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岳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中共岳阳县委、岳阳县人民政府承办,潇湘晨报社、上海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
潇湘晨报记者李杨子欣
新闻线索破频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帮”专题;或者拨打早间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