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院士们致敬的祝福词

问答 0 21

向院士们致敬的祝福词,第1张

中国计算机领域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好了,但是令人不幸的是在中国计算机有着非常伟大成就的张佑启专家去世了,他今年才88岁。据网上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到,张佑启是我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他在1934年出生是一名香港人。在后续的学习当中,他一直都致力于计算机的研究之后,在1954年的时候顺利的考入了华南工学院,并且在之后的4年学习当中获得了土木系的学位。从这当中就能看出来,张佑启老先生这辈子所做的事情就是专心致志的研究计算机。他可谓是我国在计算机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大人物之一。这并没有让张佑启就此停下学习的步伐在之后,他一直努力的学习,并在1964年顺利的成为了著名的威尔斯大学的博士生。除此之外, 在1982年的时候,张佑启以工程学专业的博士成为了阿雷特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在之后,他并没有接受国外研究院的高薪工作,而是一心回到了国内,致力于中国科学上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那之后,张佑启就对力学结构等工程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是香港加大的院士,并且还担任着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他的一生担任了很多的职位,而每一个职位都非常的高,从这当中就可以看出张佑启这名老先生的声誉是非常的高。除了张佑启之外,就在今年中国失去了28位在研究上有着恒大成就的院士。并且在今年就已经有4位院士离开了人世,就在今年的元旦期间,很多人都在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徐性初这名有着很大贡献的工艺专家,在北京去世。从这之后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名或者两名的院士相继去世,这对于中国在科技上的研究,无疑是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此国家也非常的痛心,失去了这些优秀的人员。王鸿祯院士的治学道路和学术思想———祝贺王先生华诞很多啊人的躯体可以离去, 但人不会离去, 就象我们不会忘记祖先, 忘记母亲 母亲是床上的被, 没有她会感到寒冷, 母亲是菜中的盐, 没有她生活就没有味道 母亲肯定有她的痛楚 那些游走不定的伤痛, 常常挂在她的脸上, 和望着儿女们的笑交织着 2、收割生命《第一卷》 母亲那苍老的面容,那一条条深凹的皱纹,是孩子成长的道路。 ——题记 一 我凝视斜面的夕阳 暮色里河马驮来月亮 刚露头的星星 写满了我的忧伤 我的思想在墨水里 大声地泅渡 我的钢笔在稿纸上过夏 思念写满了我的眉头 拧出浑浊的夜 母亲零乱的发丝 在一场纤柔的雨中 在家乡的那条河流里 我想起母亲的美丽和温柔 我想着母亲的微笑 相思悄悄爬上我的面颊 我是月光下的每一条 欢快的河流 我的梦躺在家乡的河床上 厮守着一片热土 母亲在稻麦的目光里 爬满了时光的痕迹 我凝视岁月,它像一把镰刀 等候秋天的收割 我在甜蜜的果子里摇摆 我的秋天 属于诗的季节 二 家乡的每一片记忆 活在我的思想里 一群麻雀飞来 衔所有与梦有关的诗句 我是那个拿弹弓的孩子 我突然间流泪满面 我的目光 沿起伏的山脉飞翔 俯瞰人类梦幻的颜色 飞来的燕子给我亲切的私语 我顽皮地倒挂在枝头 摆弄我掌纹的秘密里的 那些野菜,石子和家兔 我带着春天的火把 在黑夜里穿行 带着我诗歌的翅膀 立在荒山里 老鹰掠过来 衔成熟的谷粒 我在秋天的晨曦放歌 我在快乐的乡土上 忘我地种植童年的渴望与激情 栖息着灵魂的麦地 诗歌的语言是沉寂的麦粒 如今,我安详地 躺在萤火虫的目光中 我的诗歌 带着我去天堂的路上 我无意地捡拾到了 一双水鸟的翅膀 勾画着一片属于自己 青色的天空 走在五月的柳叶下 收割一道道潮湿的目光 我的思想 在一片疯长欲望的豆荚里 我是一位多情的汉子 讲述的河道的故事 我看到父亲痛苦而艰难地蠕动 那个漫天灿烂的夜 父亲和大坝一起流失 三 如今,我把父亲的微笑 和那条一直沉默的河流 投放在我火焰的梦中 把发黄的十一月 和发霉的诗歌一起燃烧 我看到母亲瘦弱的背影 对父亲如麻节的柔情 她对父亲的爱 深埋在山一样的忠诚里 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 我试图把疯狂的河流 制定了法律 安装上诗歌的石块 阻挡雨季鲜活的肉体 我走进了语言,走进条河流 我在涨潮的岸上 画出一双愤怒的眼睛 母亲在艰难地爬行着 在撕裂的苦痛里 岁月沿着她斑驳的额头爬行 潮湿的雨季 她坚硬的筋骨 被浸了一种风湿病 我试图把所有的诗歌 变成蒸馏的药酒 统统倾洒在五月的麦地 让火焰在麦地里疯狂地生长 让语言在母亲的血管里 迅猛奔跑 让诗歌卸去病痛的折磨 四 自从母亲不能直立行走以后 一夜之间,我丧失了记忆 我像黄牛张着大大的嘴巴 喋喋不休地述说着青草的命运 我成了贪睡的猪 没日没夜地吃掉了 成吨的粮食和思想 母亲含着泪把我的生命 种植在故乡的原野 沉默的世纪 在我的灵魂里复苏 我从来就是个那个倔强的汉子 在喘息的土地上 我孕育着一种清馨的气息 我在原野里种植着诗歌的种子 我期待着 诗歌长成禾苗之后 体弱多病的母亲 便有了过冬的粮食 我正努力地用灵魂的文字 掩埋着自己 其实我早已被诗歌俘虏 父亲成了那些光滑的石头 开放着一束坚强的目光 在柔和的月光下 结满了一串串硕果 越过那高高的山峰 父亲的身影在凄厉的风中 逐渐成为诗的化石 我的灵魂在他的精神的光芒 我走过了黑夜 跋涉着自己坚韧的年轮 把星星与火焰 高高地举过头顶 我干涸的目光 被长箭一样的痛苦穿过 最后,我的灵魂 返回了河流的中央 五 我铺开一张张的稿纸 一张张褪色的稿纸 很多时候 我带着儿时的天真 写满自由和生命 也许,只有幻想的蝴蝶 才能舞蹈在四月的每一个角落 而我不屑于蝴蝶的殷勤 不接受她的温柔爱抚 我一只手高擎着火焰的灵感 而另一手紧攥着廉价的思想 我走过蔓延记忆的原野 我是坐在老槐树下乘凉的 那个为诗歌而疯的男人 我在那些巧舌女的嘴里 一不小心就被咀嚼成一颗 性感十足的黄豆 在滑腻的五月 我将以诗歌的名义 用语言去建筑那个美丽的家园 我习惯和影子说话 独立岸边的姿态 我想象一条飞翔的鱼 我渴望拥有一种放飞的心情 我和河流相视而坐 不需要任何语言 用起伏的目光去呼吸 此时那些童年的时光像河水 那些透明的河水 装在一个细瓷的杯子里 做着自由的舒展运动 于是,我想起母亲细瓷的脸 六 如今,思想里有太多的放纵 我对母亲的思念 也成了泡沫和语言碎片 那些所有对家乡的记忆 也成了一道道沟坎 我只有强行和思想上路 并把潮水似的的亲情 和群山一起喝下缄默 深夜,我阅读着未完成的诗稿 体会着一种叫亲情的幸福 我的心灵读到了生活的真谛 我种植在田野里的渴望 在季节里长出**的果实 我的灵魂在果实里 在又一个春天长出了嫩风 在土壤与种子之间 我自由地穿行 天空是我渴望的表情 我奔跑在每一条小溪里 拿生命去聆听 每一道河流的倾诉 我带着童谣走过一道道河流 带着诸多鲜红的梦幻 像花儿一片片地开放 我唱着露天**的插曲 以季节的帷幕 在树影里像老鼠的爬行 在如芝麻的星光下 摆着我那不到14寸的腰 童年的夜,如明媚的露珠 浸染我的蓝色衣襟 我躲在新叶上 织一个鲜花的季节 我的记忆,如今把所有的情感 拥住秋天的虫子 和冬天安眠 笑容里凝结透明的液体 风儿挂在耳边 我可以听到花瓣打开的声音 我在上面附上我思念的纸笺 我已经长出老茧的手掌 揭开了生命的秘密 我青翠的笔调 写满相思和春天初始的问候 3、灵魂泅渡《第十二卷》 每当我的耳边传入不改的乡音,听到的是母亲叫我的乳名。 ——题记 一 风站岗在每一个村落的出口 水在青稞中行走 咀嚼着季节的芬芳 几块泥巴,返回古典的风景 我在田螺之间歌唱 我带着思想的脚 游弋着一片片荒芜的记忆 我在等待苏醒之时 和着无声的辰光飞奔 我日夜跟踪一尾鱼的心事 我的钢笔,舒缓的节奏 在鱼骨中间搭建思想 记得去年,三月的柳 蘸下思想的墨,等待萌发 这让我想起坚硬的原野 我吹起那支短笛,坐在夜晚内部 磨盘从我的肋部移动 偶尔的回首,杂乱的脚步 掩埋着缺钙的土壤 腐烂的日出擦拭脊背 于是,我写下鸡蛋大小的原理 我把烂漫的童年折成一叶风帆 在黝黑的柳条上布满青色的句子 所有重复的语言触动心底的礁石 在密生睫毛的芦苇丛中 嬉闹的风,写着古朴的乡情 梯田根生于牛背,泅过一滩泥 淹没时光驿动的身影 往事已随着流水而去 我只有用一份份感动去填充梦 厮守着一段浑圆的记忆 二 午后浓烈的阳光 溶化在眼泪里 时间堆积的心事,踩着歌谣 童年里的每一块泥巴 相连的脉络缝合宇宙的神话 幸福的飞鸟在荡漾的黑泥中 多了一种动态的声音 我在雷声里求生存,直到大雨前来 我裸足跋涉,观察闪电的原形 提起头颅的水笔,收取雨水 在交织中解开绷紧的乡土 我像菜地上排满理想的蒜儿 在生长的岁月中,抱紧亲情 让青春潮湿的目光 沿起伏的山脉做绕圈运动 我的思念背负着油画上的颜色 找梦的另一种色调 深夜,雪花从冬天的边缘融化 我看见母亲的眼泪 在风背上日夜的歌唱着 经过熟透的茶色夜 思想荡漾开来,蜷在余温里。 在一个个失落的黄昏 为何我走不出灵魂的麦地 我被捆绑在坚硬的梦里,同梦睡眠 我无意地捡到了河流的臂膀 我坐在乡愁里,安安静静地 计算着自己的出生年月 我安详地躺在母亲的目光中 等待着家里捎来豆芽 让我扎根于水 我切割稚嫩的时光 在乡土上找一种抒情方式 我嗅到山前那阵香风吹过来 诗歌长成熟透的果实 三 当灵魂掰开阳光坚硬的外壳 我便拥有嫩水一样的思想 我穿上带着稻草人的外衣 赶走偷吃庄稼的麻雀 在乡土里咀嚼生活 坐在云朵破碎的灵魂里 我背靠着忧伤,和眼泪一起流浪 我看见泪水击碎天空 我忘情地在乡土种植母亲的眼泪 种植一个个梦 让浓爱在稿纸上长满青苔 把获取的语言,和金黄的麦地一起收割 但我急忙迈出的脚步 颠倒了正在转换的季节 我寻找着夜拔节的声音 和影子一起在青苔上自由地爬行 找到一个暗瞻的早春 踩着流淌的歌声 我的灵魂潜入乡土 步入那场浓情的雨中 打着一把粗布黄伞 最终,我饮尽柔和的风 把自己的影子 丢失在一片片往事里 只有语言点亮回家的灯火 我日夜的寻找那灵感的针线 来缝补我缺水的思想,我的灵魂静止 我在补丁的梦里,看见水里的星光 水是梦的颜色,纷纷爬上新叶 月儿乘着风,在原野里发芽 生命的犁铧翻开泥土 耕种比粮食还要欢乐的生活 三 午夜一点,四周一片静谧 我忘情地用月光浇灌着原野 淹没了语言堆积的心事 我握紧梦,我怕在黎明到来之前 丢失了生活的味道 我坐在午夜里,把树木连同根须 凉晒于柔软的梦中 我丢掉了廉价的忧愁 发现了浓情一样闪光的诗句 我把阳光种植在农田里 让思想飘荡油菜花的语言 在五月来临,我走进思想的部落 母亲的目光曾在干涸的岸上 画出河流的忧伤 我注视荒原上 一个瘦弱而苍白的季节 母亲,我怎么样才能送出一仓的情感 如今,我只有用文字给你做一根拐杖 支撑你的风湿病艰难地行走 我缺钙的语言开凿一条条沟嵌 沿着河流奔跑 十一月,我每天活在乡土的梦里 我承包了能够飞翔的天空 我在星辰和汗水里种下了 生命中所有的颜色 把固执影子和黄昏一起带走 自从我懂事的那个早晨 我就发誓,我要用双手 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让你宽慰的生活 于是我努力地用画笔 把天空涂抹成粗布小褂的颜色 我干柴一样灵魂的诗行 热烈而持久地拥抱着 属于母爱的颜色 四 我爱你,亲爱的母亲 我在春天承担秋日的病 那针线里缝着快乐的泪滴 我每夜在梦里空降 我的嗅觉在半夜塌陷 我瘦得像失水的麻秸 我的诗歌一头扎进忠贞的土地 我日夜在麦子中间的演奏 我拧紧时间的发条 在地平线转身 我双手掬满阳光 饮下母亲的善良 找更贴近抒情的生活 面对宁静的天空 我丢失了半年失语的表情 我把思想伸进夜色 我拥有和庄稼一样的命运 我努力用土壤的概念 生长着生命的动词 生活开成芝麻花 绽放着一缕缕淡淡的甜香 掩埋那些遗失的诗句 我坐在乡愁里,月光喂养民谣 炊烟在远方守望着 我的梦沿着山径蜿蜒而去 第一手摸到的是母亲的微笑 从此,我走出了的稻谷 我的心灵酿造出香醇的烈酒 在我的体内奔腾和放逐 我的灵魂和酒精一起燃烧 露出了骨头的礁石 看着母亲日渐松弛的身体 我恨自己卑微的灵魂 只有让爱从香椿木表面锲进去 一枚枚情感的铆钉 五 我穿过心事的丛林 一滴雨落在一只鸟的身躯上 光汲着水,复活于母亲的河流 从此,我的思想和雨水一起蔓延 我等待橘红的梦收割 再一次种植在没有雨水的天空 一朵朵蚯蚓在土壤里奔跑 头戴金黄的小花 幸福盈满了生活的杯盏 草叶脚步移动 守护原野,让我的灵魂复苏 我坐在盛满鲜花的月份里 让黎明与青草共同生长 让玉兰花忘我的开放 很多日子,梦中抖起去年的风 散落一地疼痛 一切语言在坚硬的土里求生 我的骨头比冬天还要寒冷 那些被冰融化一个个情节 在我思想里流出 把所有的细节囚禁 让语言凋零成泥 子夜分娩着一堆廉价的名词 我以诗歌的名义 去译解日出的全部过程 我想起了那个摇动的苦夏 知了没完没了的鸣叫 已使叶子的背面长满了死亡的斑点 我把一生中仅有的睡眠理成档案 然后不停地删除。 其实我只想告诉你,亲爱的母亲 我多想成为你,雪的外套 六 我的曲调沿山脉绵延而行 故乡永远在我的脚下 我把诗歌当作春天的梦幻 把所有鲜活的热土 都种植在厚朴的语言里 这让我们想起了 母亲在农田耕种的情景 那顶带着亲情味道的**草帽 我耗费了十年的努力 也无法计算出匆忙的日子 座标被记忆中的小道掩埋 每个段落标示不同等量 我在坚硬的概念里生活 记忆被荒草覆盖 我把命运写在忧伤的心底 懦弱奔跑在我枯瘦的体内 我偷偷地看着窗外 每一片绿叶上都装载着浓情 我的意念尾随着一朵朵油菜花 在泥土中长出亲情的梦 我每夜讲解人生的几何图形 翻译深长而慈祥的目光 总是在墨汁未干之前 以傲骨的姿态 找到属于母爱的高度 我走进了春天,种植着温和的阳光 像绿豆一样长出刚健的情思 自从我用语言嫁接乡土 生命再一次在母亲河里诞生 依然记得那一年的冬季 我把母亲的名字写在雪地上 被收藏的稚嫩的目光 是我这一生最温柔的想象 母亲呵!你的心房 盛产我的渴盼和美好 我在缺钙的岁月 忠实地记录着童年的时光 用时光调和梦的色彩 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七 我借助阳光挥动着洒脱的笔锋 在构思着光和活力 我在干涸河流燃烧的目光中 发现了一行行沉重的泪 这让我想起父亲,一位优秀的矿工 在矿物质里献出了火热的一生 他们习惯把宝贵的生命 在黑洞洞的漫长光阴生存 他们拥有龙的精神 在一块块黑煤寻求生活的典籍 我目睹着父辈们在夕阳的余辉里 发出一阵阵痉挛,呻吟 矿井沉默了整整一个世纪 我遗失了空白的记忆 我注视着杯子中燃烧的液体 生命也在用另一种方式被饮 包括时光和记忆 和我的眼泪一起自由地歌唱 我用诗歌一辈子厮守着那块热土 掩埋了母爱的一生一世的泪 我自由地走出走进 目光中那一道道暧昧的风景 1971年的秋天母亲和父亲相识 母亲把情书夹在一本小人书中 如今他们成了书里的故事 我从此拥有了针线里细微的渴望 我抱紧大山,和大山一起沉默 时光慢慢变老,长出声音 淅沥的小雨淋湿了喉咙 八 在很多个夜晚,我潜入风里 并在风中游泳 柔和月光下,我像飞翔的鸟儿 把亲情高高地举过头顶 我亲眼看见星星用泪包扎伤口 我带着一片片生长着的记忆 离开梦的樊篱 母亲的歌声,长出了幸福的枝芽 于是,我有理由将生命 长期寄托在大树一样的语言里 我带着火焰的渴望走出黑夜 让火焰的思想继续疯长 我努力地爬上夜的山脉 在阴霾的云里突围 很多的梦在午后迷失 我像一头疲惫的羔羊 我的思想被荒芜的心事围剿 我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才能返回心灵的村庄 于是,我聚集所有的文字 开放着一束束温情的光 像八月的扬眉吐气的鱼 在阳光下凉晒着亲情的鳞片 让语言在血管里奔跑 在太阳和火焰之间行走 喂养的精神之光走过年轮 我一手紧紧地攥着风的语言 一手高擎着灵感的巨鼎 思想在橙色的液体里泅渡 阅读着杯子里的温度 九 我沿庄稼走出湿漉漉的情节 沿着一条快感沟渠的神经 写在鲜活的体内 改做成了一张思想的风帆 将水声播种 将汗水囚禁在一个个梦里 灵魂出没于果实的肉体 长出红色的幸福 长出一株株高大的乔木 我赤裸的身躯匍匐在田野 我把流萤复制在父亲黝黑的脊背上 然后让不屈不挠的日子 在田垄上艰难地爬行 是谁的骨头在夜里逃亡 铅一般的沉重 我日夜不停挥舞着锄头 铲除着母亲杂草一样的心事 那个月光之下的夜晚 雪格式化成一个单薄的身影 我找不到任何一个离去的理由 穿越春天的门,溶化的目光。 和风告别 所有的音乐在河流里遗失 讲着漂木的故事 我选择了终生的漂泊 我的梦生长在黑夜的森林里 在茂盛的诗行之间 展现时间的毛皮,歌唱母爱的美名。 我抱紧星光,长期地卧轨在墨水瓶里 我一次次地被语言砸伤 我只有头枕在母亲的心坎上 走进长满亲情的农田 期盼诗歌和庄稼一起默默地生长 4、采下情感《八卷》 全世界的母亲只有一张面孔,那就是充满慈祥的笑容 ——题记 一 五月的银杏惊醒我的脚步 玉兰花还没有盛开 蜜蜂已经开始歌唱 我是一只蜜蜂呵! 我采下了一生的情感 穿过阳光和瀑布的急流 我是一块会歌唱的石头 在山涧里洗涤着双翅 洗去所有奔波的艰辛和苦痛 母亲,你那宽厚的肩膀 是我偎依一生的浓情 我把泪洒在温热的小黑碗里 很多时候,我在远方眺望 我总是把白昼和黑夜弄反 是你带着春风叩开朝霞的山窗 给我一抹嫣红,新的枝 给我黎明的音乐 给我一个永恒的梦 我爱你。亲爱的母亲 我沿着你的巨臂行走 攀越高山,我为你采摘雪莲花 并把它制造成药酒 洗去你多年的风湿病 我亲爱的母亲,一次次告别 一次次告别心灵的驿站, 为你,我亲爱的母亲 我取下一部部诗歌 那条山路,是我走不完的路呵! 山路上写满了春风的回赠 是你给了孩子鲜活的明天 你把所有的日子打磨成一根麻绳 给孩子坚固的未来 我爱那细雨和春风 它是你不甘疲惫的心灵呵! 握一手湿漉漉的鸡蹄 把眼光移向空旷与苍暮 我轻轻地淡入了大山 心灵便有归宿和坦然 月光通向家门崎岖的路呵! 夜带着我渴望的眼睛, 把相思的梦编织成粗布围裙 星星把所有的思念披在了身上 星月是你温柔的全部 二 我的每一个梦,在清晨醒来 总是都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我总是在梦中一次次呼唤 我在努力地寻找你的背影 那淡蓝色的山雾 就像脑海里记忆中过去时光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是你给我春天,让我走过四季 走过大山的粗犷,大山的梦 我的心灵从你的善良出发 春天播种是希望 我是你喂养的小鱼呵! 玩耍在山涧的溪流 一次次我们的情感的交汇 一次次我们的心灵亲吻 昨夜,我在火一样的梦里哭泣 那煤油小灯燃烧着我的记忆 我对你的爱,我的母亲 在你缝补的小小的口袋里 我只有每夜长相思穿过大山 浮在你的堆满笑容的脸上 所有的画面是温馨的 我的一滴泪类击碎了星星 透明的天空被一块玻璃划破 我回到了最初的记忆 屋前的放青的柳在喃呢 我爱你,亲爱的母亲 我像小虾在水草里偎依 五月,云朵下水,水草出水 大山里摇曳的两棵柳 大的是我,小的是我 当我离开了你,在午后 我是一只迷路蝴蝶 我是那找不到方向的小溪 我是那朵迷失的白云 三 透过风 我在山缝中纤小而茁壮 我总爱抢在你的前面,和你争着竹筐 我奔跑着,在绿豆中歌唱 细数着你的汗水 那些无法偿还的恩情 我只有用朴素的笔调 沿着记忆的山路寻你 在每一个无眠的夜里 奔向黑色的山土,沿山根而上 每一个夜里,思念在卵石里发酵 我的满腔情感是熔岩的爆发 演绎成一枚万山红 透过雨,我听万物生长 我低下头去,感受你的温情和炽热 感受大山的呼唤和回音 而你,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双手收拢了磨砺的时光 皎洁的月光之下,你为何泪流满面 有什么难言的苦痛? 如今,我唯一能做到的是 把所有的诗歌,制成一贴贴药膏 但我永远去除不了你相思的痛呵! 我只有把诗歌种植在沉默的山地 那一片片金黄的桑叶里 我爱你,我亲爱的母亲 你像蚕一样不停地梳理 在结蛹的季节里,我嗅到桑的气息 真想做那棵平凡桑树 让你随意的采摘,感动你 四 曾记得无数个黎明或者黄昏 我总是习惯于奔跑 后来,我曾努力地用 一道道水样的目光 在你的身影,解读着你的恩情 如今,我把热爱的青色的四月 写在你的白发和皱纹里 我的梦滴落在那春色的山头 有一种说法应该与大山和飞翔有关 你说,总得把小草一样的心事 种植在生长希望的山野 我曾茫然地行走在烈风中 丢失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我在梦中努力地去寻找 寻你大山一样柔和的身影 那时我在你期待的目光中 诞生了并慢慢地成长 后来的日子里,在缠绵的时光里 日子舒展着你的温情是微笑的情节 我试图把那些诗歌的泪水 掩埋在故乡厚重的山林 倾听着山花花们 在夜里歌唱的声音 我是你的山花花呵! 我坚定地拥有诗歌和泪水 孕育着一种甜香的气息 在多少美丽的季节里 天空中飞扬着你的泪水 我很多时候在梦中 写下所有与你有关的诗句 更多的时候,我在灯下阅读你 并小心地放飞,长出灵魂的诗句 五 我一次次回归小学生的梦里 那里有我的灵魂与石头的诗行 于是我努力地用画笔 把太阳涂抹成绿的颜色 把石头也抹上朝霞的颜色 去放飞,展开一个个愿望 今天,我依然带着那些儿时的梦想 我游泳在那浅浅的下游 我站在拂晓的柔情中 我轻松地抖落掉一身灰尘 打上思念字样的星辰 是呵,我曾疲惫不堪地 走出汗流夹背的季节 我是你心爱的一只小山羊呵! 把童年的影子留在那些喘息的黄昏 我永远逃不出相思的围剿 亲爱的母亲,我爱你 我永远是你长不大的孩子 我永远需要你的手掌的爱抚 亲爱的母亲,我爱你 像溪流对大山的深情一样 我热烈地紧紧拥抱着你 忘我地珍藏春的温暖 我是一只南飞的山雁 衔着奶油一样鲜嫩的渴望 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 就这样,我破门而出 在一个喧闹的峡谷 我失去了最后一份的记忆 我让溺水的诗歌 艰难地浮出瀑布 我就孤独地,用时针寻找着 所有能够飞翔的天空 沿山脉绵延而行 我时而变成一朵云的安详 时而是淅沥的风 六 时间捆绑不想提起的往事 故乡永远在我脚下 一只鹰桀骜地飞过山顶 那姿态竟让我想起了 儿时的一幅幅画面 你的那双宽阔的大脚 你的那双岩石的手掌 顺水而上的那个早晨 我在你的脚下歌唱 面对那些默默的山水 我终于又像孩时一样的哭 我试图把诗歌当春天里的梦幻 我依然记得学校里红旗飘飘 座在那间漏风的教室里 聆听你耐心地讲解着 人生的方程式 几何图形在黑板上 堆积着命运的良方 你耗费了一生的努力 用身体覆盖了大山的知识和光阴 我的记忆就悄悄地 在梦和大山中生成 与干枯的风中 飘荡一滴滴飞扬的雨 我在月光之下痴情地演奏着 属于你最后的亲弦 我在春天温和的阳光里 依然记得那一年的冬季 在雪地上留下纯真的脚印 我曾刻意地把你名字 写在一张老照片上 你说,我是你的太阳 我用时光的颜料调和的梦的色彩 我多想把渴盼,折叠成纸船 让小溪忠实地记录着 流淌着童年大山的时光 我爱你,我亲爱的母亲 我爱你,大山的呼吸,空气和水分 在青春的时光,你为我认真地设计 生命中的每一秒,每一分 在很多鲜红颜色的日子里 带着我溪流的诗句和热情 把诗歌写在你布满皱纹的额头 七 六月又是山花烂漫的季节 柔情的小雨淋湿了大山的记忆 我的心事盛满了 是那整个无法入眠的夜晚 蔚蓝色的天空养育着 大山的执著 大山发出一种亲密的声音 在天空萦绕 久久地盘旋着我的思绪 我期待的目光 抛向了一片蓝色的汪洋 诸世纪之后的某个黎明 我发现了自由的元素 苦涩的海水让我想起了 亲情和诗歌的味道 阳光下那些远航的船呵 在咸咸的海风中 扬起了一张张生命的帆 让蓝色的梦伴着涛声 漂浮于思念的港 我在黄昏和黎明的时候 看到你孤独而坚强的身影 在一座静穆的大山中 我拥抱你,我亲爱的母亲 你那坚韧的生命 注入了我鲜活的体内 长出一道道坚实的年轮 我一次次走进大山 在大山里舞蹈着冬日的阳光 我唱一首首童谣 试图把南方明丽的春天 装进信笺里寄给你 最好将思念捆绑成秋天的柴火 任你随意地把它堆放在 狭小冬季的门窗 八 在夏天尚未彻底到来之前 是你,我亲爱的母亲 缝补着我诗歌的天空 我拥有是你的自由 和梦中的最后诗行 自从一个梅雨季节 发霉的诗歌离我而去的时候 自从我的心情上了锁之后 我就在漫长的想念中凋零 我爱你,我亲爱的母亲 是你给我灼热的目光 唤醒沉默了整个山野的山稞 我曾固执地将潮湿的心愿 开采大山的家园 刚毅而慈祥的母亲 是你涂满了我的梦幻天空 是你痛苦地分娩着 我缺钙的渴望 古老而神秘的大山里 有我一道道粘稠的目光 我高擎生命之山 托举着人类生命和思想 我伫立在世界的尽头 歌唱大山的姿态 七月里我带着你的歌谣走出了大山 我的灵魂又一次次走进你的记忆杨光荣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16 年 11 月 17 日生于山东省苍山县卞庄。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39 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7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名誉资深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 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 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的框架,出版了 《中国古地理图集》; 区分了中国盆地的不同类型及其构造发展特征; 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 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 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 在地质学历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发表论文 240 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等 20 余种,曾获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集体,1982) ; 第三届、第五届二等奖 ( 1987,1991) ,首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 ( 1988) ,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4) 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 1996) 。王鸿祯能够取得以上成就,是和他所走的学术道路和特有的学术思想分不开的。一、充实底蕴、拓宽基础王鸿祯生于一个走向败落的封建家庭。父亲是前清末科秀才,工书法,喜文辞,曾就读于济南政法学堂。他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和文字训练。1925 年因家乡战乱,到外地读书,1927 年读完小学,次年还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读了不少古典小说,接触到 《中山全集》等书籍。1929 年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适值新任校长徐眉生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革新,使王鸿祯得以广涉博读文史、自然书籍,参与多种社团活动,扩展了志趣,增长了才干。由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校内进步学生受到迫害,徐校长离职,王鸿祯随其兄赴北平读了一段中学,因而有机会杂学旁搜,充实了一些文史和外文知识; 读了当时流行的《独立评论》等杂志,慕胡适、丁文江之为人,萌生了 “科学救国”之念。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有幸听到葛利普教授最后一次讲授 《地史学》,又读了他的 《地史学教程》名著,对地质科学的全球性和历史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接触到学术活动的气氛。1938 年他随长沙临时大学步行团到昆明,途中得到袁复礼教授的指点,增强了观察地质现象的兴趣,也初步感受到了曾昭抡、闻一多等同行教授的大家风范。自 1938 ~1939 年间他在西南联大听孙云铸教授讲课,经常听到一些地层古生物名家的研究途径,有所领悟。王鸿祯利用 1938 年暑假,随地质调查所边兆祥等到野外系统实践 5 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万分之一地质地形测绘方法,得到较正规的训练,他还努力提高外文水平,阅读德文经典教材名著,撰写外文杂志中有关大地构造论文的述评,在 《地质论评》发表。王鸿祯 1939 年毕业留校任教,作孙云铸教授的助教和助手。实际上在毕业之前,他已协助孙先生编辑出刊 《北京大学 40 周年纪念文集》地质卷。其后数年,他为了教学需要,系统整理购自国外的成套教学标本和初步鉴定从国内采集的化石标本; 广泛阅读中国地质文献,钻研欧美名家的经典著作。1940 年他短期参加谢家荣教授主持的叙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从编译资料到制定规划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受到教育和锻炼。在这一时期,他的专业研究以珊瑚古生物和古生代断代地层为主,也涉及小比例尺路线地质和区域构造。他 1943 年发表的滇西 50 万分之一铁路沿线地质论文就曾为黄汲清在其 1945 年巨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引用。在从教期间,王鸿祯一方面在 《中国地质学会志》、《科学记录》等杂志发表地层古生物论文,一方面协助孙先生的系务工作和组织中国地质学会的学术活动,由此逐步认识到搜集资料、掌握文献的重要性,也初步体会到以正确的观点方法统率资料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还利用西南联大的优越条件,旁听文史课程,拓宽了知识基础,增加了自己的一般学术素养。二、扩展视野、锐意创新1943 年,孙云铸、袁复礼教授就推荐王鸿祯赴美深造,1944 年获得耶鲁大学首届奖学金,但未能成行。1945 年考取英国文化协会提供的赴英研究生,开始了国外两年的留学生涯。在剑桥,他的导师是年轻的皇家学会会员 O M B Bulman,研究笔石和哺乳类,以思想缜密和系统见长。王鸿祯同他谈了以四射珊瑚为主的研究计划,介绍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他立即建议走访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珊瑚名家 Stanley Smith 和伦敦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H D Thomas,同时及时地为他申请了各项减免程序,以缩短他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经过同 Thomas 的商讨和材料展示,确定了以研究现代珊瑚骨骼组成单元,从而建立四射珊瑚全新分类的研究途径。此后,他充分使用了自国内带来的和剑桥 Sedgwick 博物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英地质博物馆调查所所存的丰富薄片资料,利用馆藏期刊文献特别丰富的剑桥哲学图书馆,在已有主导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查证和重新解释了珊瑚骨骼的微细构造,确定了 “属”一级的定义并试行建立较高级别的分类体系。所用手段只是双目偏光镜和同步描绘器。这时,他早年取得的绘画和目测技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走访和观察了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地质调查分所的薄片资料和向几位欧美同行通信求教后,于 1947 年 4 月写成了论文文稿,并利用他已有的全球构造轮廓知识,引入了演化阶段和时空分布的见解,使论文既有概念方法上的创新,又有学科内容较广的特征,具备了当时古生物研究的先进水平,得到导师的赞许。5 月间游欧回来,通过了口试,及时参加了当月举行的授予学位典礼。王鸿祯初到英国,就购读了李四光的 《中国地质学》 ( 1939) ,1946 年初,又在系图书馆见到黄汉清的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 1945) 专著,并细读了这两部经典之作,当时他特别注意在构造上有关大陆漂移的争论,也接触到了当时有关花岗岩生成的著名话题。此外,他选修了 M Black 的沉积学及实验课,也读了德国学者有关欧洲构造发展阶段的论述。在 20 世纪 30 ~40 年代,剑桥有几位年轻的地层古生物学者陆续当选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并同剑桥的岩矿、结晶、地理和气象学者们形成了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群体,到40 年代中期还保存着这方面的流风余韵。王鸿祯受其启发,初步形成了以地层、古生物、沉积和区域构造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思路。1947 年 5 月,王鸿祯随同由 Woodward 讲座教授 W B R King 法国 Lille 大学教授 PPruvost 为首组成的剑桥地质实习团到法比交境和法国西北海岸考察,凭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还写诗留念。其后又到巴黎,分别访问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中国科技史大家李约瑟和对中国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地学思想家德日进神甫,并向他们致敬。8 月间,他访问了英国几所大学地质系,在布里斯托尔见到 Bulman 挚友W F Whittard,谈到北大地质系的战时损失,慷慨赠予全套 《英国古生物志》、 《地质学杂志》和 《英国地质学会志》等大量宝贵文献,并无偿装箱启运,及时到达了北平,情谊可感。他在访问了解了伯明翰和格拉斯哥等大学地质系的教学状况后,到著名的湖区度假,并吟诗作画留念。王鸿祯得到北京大学的资助,于 9 月份赴美访问,同船的有牛津的闵嗣鹤。按预定计划在美访问了哈佛等校的地质系,在耶鲁,他向 C O Dunbar 当面致了谢意和歉意,并向已故的 Ch Schuchert 教授致敬。他在耶鲁、俄亥俄和堪萨斯三校作了有关珊瑚研究的学术交流,见到曾寄赠他珊瑚标本的 J M Wells。他还在华盛顿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做了短期工作,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作为葛利普教授的最后一班学生,他还向私淑于葛氏的R R Shrock 和 J M Wells 等介绍了葛氏对中国地质界的巨大贡献。美国之行还使王鸿祯有幸见到地质古生物界前辈、斯坦福大学的 Bailey Willis 和纽约的 G G Simpson,这也开启了他对地质学史和地质名家的兴趣。三、教书育人、厚积薄发王鸿祯从未离开教学岗位,也从未放弃科研机会。但他全力投入教学的时期是从1947 年回国到 60 年代十年动乱之前。他在青年时期从学任教,形成了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和文风简约的习惯。1952 年后学习苏联,其教学法部分虽然流于烦琐,却也使他把讲课当做一门艺术和享受。几十年前听过他讲课的人们至今还乐道当时获得的深刻印象。他投身教学,从教学计划制订到教材和实习基地建设是全方位的,他兼采西方与苏欧教材之长,使用中国资料写成出版了 《地史学教程》,建立了唐山地区二年级填图实习基地。王鸿祯在高等地质教育方面,一向重视基础,重视理科地质教育。1956 年他主持制订的地质类教学计划尽量强调了地质基础的重要性,并曾建议恢复理科地质专业。他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并身体力行。他一再号召年轻教师培养广泛兴趣,结合教学设备,开展初步的科研锻炼。在制订科研规划时,建议将高级教材列入科研规划。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王鸿祯参加了对 《实践论》 和 《矛盾论》 的学习,听了辅导报告,还参加了由北京市委大学部组织的业余学习小组,接触到关于主要矛盾、事物的量变与质变以及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前进性等概念,他初步把这些概念用于教学和教材,提出了地质发展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的论点,也进一步明确了以历史构造为中心,以古生物地层和沉积古地理为内容的学术研究途径。在 20 世纪 80 年代,王鸿祯努力倡导拓宽专业,反复提倡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尽力争取国际渠道的资金支持。他十分重视师友之间的团结,呼吁不同年龄段的几代学人要真诚合作,互谅互让,年长的一代要做到胸怀广阔,树德立言; 中年一代要做到勤于奉献,勇于开拓; 青年一代要做到锐意创新,敬业求实。20余年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 19 人、多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23 人、博士后 5 人。四、协作开拓、更探前缘王鸿祯在十年动乱之后于 1972 年后重回业务岗位,参与当时提倡的总结性编图及地层资料整理工作,他利用馆藏丰富的地质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不同比例尺的图件编制和不同地区的地层规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己也增加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他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对地质科研的性质积累了一些认识,认为地质作用和现象是地球多圈层、多阶段相互作用和复合,以及与有关空间星体相互影响的综合表现。因而需要组织较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他还强调了扩展时空视野的必要,认为有些地质作用和过程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往往是现象隐蔽了本质,复杂性掩盖了某些规律性。科学研究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通过系统的观察思维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创新认识的一个过程。他组织的较大科研项目是在构造古地理编图和地层专题方面,具有多学科和不同单位协作的特点。他认为这类工作中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明确的学术思想和参与者的基本共识,而在学术思想上,应力求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方法为指导。王鸿祯认为地球科学的时空应建立在时间的连续与不连续和空间的均一与不均一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事物的时间发展和空间分异的相对均一度为准,而高度均一性往往见于历史悠久的固结基底。因而他的构造划分在构造活动论的前提下,特别重视前寒武纪阶段形成的变质基底。这种思想也体现了时空的密切结合和统一考虑。其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通力协作也是关键所在。王鸿祯十分珍视人际关系的团结,特别重视发挥青年人思路敏捷、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优势,认为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应当肯定主流,不拘小节,既要放手,又要引导,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对待,使他们既能敬业求实,又敢于锐意创新。他也极为重视在项目实施中勤俭治学,保持投入与产出高效率的特色和学风。以 20 世纪 80 年代王鸿祯领导的古地理编图项目为例,他认为小比例尺古地理图研究编制的主要前提是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岩以及第四纪地质等学科的结合,而在这些学科中,又要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例如地质构造在地质作用和现象中,既是综合表现,又是主导因素,起到质的规定性作用。在构造性质的活动与稳定两者的矛盾中,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在图例编订中,首先突出了沉积( 火山) 组合的活动程度。在构造单元、生物区系和盆地类型的划分中都体现了以构造为主导的学术思想。因此,他领导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台湾省著名学者访问中国地质大学时,校长将 《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作为礼品送他,他激动地说: “这是我在台湾时千方百计地想得到的一本著作,今天得到了,我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王鸿祯长期从事地史地层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关心的是这个基础学科中对地质图等地质基本工作起着长期作用的,如统一地层表和地层规范等根本文件的建立问题。他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中经常注意和参与这些方面,并予以及时的报道。他认为地层分类和地层界线等问题既有理论意义,更具应用价值。他反对地层分类中以年代地层单位为准的单一分类法,同意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这个概念曾使美国地层学的发展停滞了几十年的评估,但他也不同意等量齐观的多重地层分类,而是将理论分析同实践需求结合考虑,强调等时性与区域分异性的并重和联系,提出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分类意见。他对近年在地层界线和统一年代地层表建立上的主流学说———全球标准剖面及点和程序方法,持有保留意见,并从物质性和实践性两方面指出了这个方法的欠缺。他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组织的层序地层专题研究中强调综合地层学和新一代地层表的探讨,就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在这一时期王鸿祯还应用了电镜扫描新技术继续和深入了对珊瑚骨骼的研究,在早年的基础和多年的持续搜求中取得了较全面的分类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成果,这也使他早年的假说基本上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这个过程引起了他的一些感想和思考。他的珊瑚论文于1950 年在伦敦皇家学会 《哲学丛刊》 发表后,50 年代中至 60 年代初,美国、苏联以及法国的古生物专集珊瑚卷都有介绍,但都不承认他提出的两类骨骼构造单元的原生性质,而这正是他的分类基础的核心部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电镜扫描技术出现,他和助手及时得出了大量数据,说明这种结构不独为珊瑚纲所共有,也有可能是低等无脊椎动物骨骼的常见现象。这个过程说明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作用,也说明任何创新都会遇到传统观点的抵制,需要长期努力,取得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五、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早在学生时代,王鸿祯就得到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李四光、葛利普、孙云铸、谢家荣、杨钟健等先生的教诲,后来又在教学工作和学会工作中长期同许多地质前辈共事。因此,他较早地了解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敬佩地质界前辈为发展地质科学和中国地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86 年,他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他对学史研究所做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和同事们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协作,他主持编写了英文 “中国地质简史”,在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散发 ( 1989) ,同时争取实现了1990 年在北京组织召开第 15 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他还主编了 《东西方地质学术思想的交流》( 英文,1991) 、 《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 ( 1992) 、 《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 英文,1996) ,及 《比较行星学、地质教育和地质学史》 ( 英文,1997) 等英文专著和文集,多次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展出和交流,受到普遍的好评。1990 年王鸿祯当选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十余年间,为中外地质科学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对学史研究所做的第二个方面是倡导和遵从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信念,重视地质人物的研究,从 1987 年起陆续举行了对丁文江、章鸿钊及其他知名学者的纪念活动,主编了 《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 1990) 、《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995) 等专著和文集,体现了对中外前辈大师等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他对学史研究所做的第三个方面是密切配合现代的地学科研和教学,研究中国地质学科发展史和探讨学科思想史。王鸿祯一贯主张: “既要弘扬中国古代地学思想,更要研究近现代学说和学术思想史,探讨学术发展史的独特规律,追溯学术上的本末和渊源,评估得失,做到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除了上述学科史专著外,1999 年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他又主编出版了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文集,由 50 多位各地质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这部约 50 万字的学科史专著,对我国地质学主要分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和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评述和展望,受到广泛的好评。现在王鸿祯院士已届 90 高龄,思路依然清晰,兴趣仍然广泛。近年来还发表了专题论文,也有些诗作题句,记事述怀,是一位好学多思、具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良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年是王先生 90 华诞,敬祝王鸿祯院士身心永健,睿思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