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族包坟立碑这祝贺词

问答 0 16

李氏宗族包坟立碑这祝贺词,第1张

在那个封建男权时代,是不容许女人抛头露面的,何况在位时就被朝中大臣集体推翻的,恢愎李唐王朝的,如写牌文,怎么写,写她功吗?那时代,李家,及受儒家思想能容女人为上吗?至李家的颜面在何地,只有无言以对了。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与佛确有缘分。很多人学佛的人不知道,他们天天读的开经偈是武则天亲手书写的。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不知道武则天这个故事,也就无从知道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因为“诸法空相”,本“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就是武则天对于自己如梦似幻的人生的总结,也是她对“如来真实义”的体会。她死的时候他儿子李显是皇帝是唐朝李氏,肯定不会写她是周朝武氏皇帝,她虽是皇后但她篡了唐朝李氏的皇位,所以也不会写,她要不是新皇帝李显的亲妈,估计会被鞭尸的怎么可能建坟立碑,若不葬她会显的新皇帝李显不孝,所以自能和新皇帝老爸葬在一起,但又不能给她名分,不管写是周朝皇帝还是唐朝皇后对唐朝李氏来说都是乱臣叛逆,新皇帝李显也不愿意李氏宗族也不同意,所以只能什么也不写,只能说那里葬着李治的老婆李显他妈不能写名,写上武则天的名字唐朝李氏是不会让她埋在哪的那里是唐朝李氏皇陵怎么可能埋下叛逆篡位之人呢,除非她儿子李显有胆子给她修个周朝武氏皇陵。 在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有一座李十三村。这里曾经诞生过两位剧作家,都被称为“李十三”。第一位李十三是元末明初的剧作家,第二位李十三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剧作家,原名为李芳桂。目前,在李十三村内,依然可以看到清代李十三及家族墓—— 2021年6月22日中午,我和朋友路过蔺店镇的时候,前往李十三村,寻访李十三墓。在公路边的广场上,看到一座李芳桂墓,紧邻李十三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旁边戏台的墙壁上悬挂着“陕戏之乡李十三”的宣传海报。   当时,我认为这里就是李十三墓。但是,崭新的石碑和墓冢,让我觉得这座李十三墓很奇怪。后来,我才知道,此墓是衣冠冢,修建于2009年,真正的李十三墓还在村庄的东北边。 2021年6月26日上午,我和朋友前往蒲城县,再次经过蔺店镇的时候,专门去李十三村寻访真正的李十三墓。自西向东,沿着公路,经过广场上的李十三衣冠冢。拐进北侧,继续向东,穿过村庄,路边出现一座高大的石碑。   原本以为这里就是李十三墓,看到旁边2019年竖立的《重修祖陵墓碑记》时,我才知道这里是明清时期李氏家族的祖坟所在地。明洪武四年(1371),李氏祖先从华州迁到此地,竹艺为业,远近闻名。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李氏后裔在祖坟立碑,位于村东门外百步处。 离开李氏家族墓,继续向东约50米,看到一块“省保”单位碑,上面赫然写着“李十三墓”几个红色的大字。旁边的小土堆就是李十三的墓冢,周围是村民的房屋和零星的柏树,坐北朝南,规模不大。   在“文革”时期,这里的墓碑和墓冢被毁,地面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后来,根据老人的回忆,按照原貌,恢复重建。如今,墓冢外观为圆丘状,底径约45米,高度约15米。1981年3月,李十三墓被当地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李十三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4月4日清明节时,少先队员为了纪念李十三,在墓冢前竖立起一块石碑。顶部有“星星火炬”的图案,下方写着“李芳桂先生纪念碑”几个大字。后来,将墓碑用青砖包裹,砌筑成简易的碑楼。   李十三(1748—1810),字林一,号秋岩、鹫峰,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著名的剧作家,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剧作家第一人,将当地的皮影戏推上一个艺术巅峰。他一生创作八部本戏和二部折子戏,包括《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钗》《万福莲》《火焰驹》和《四岔捎书》《玄玄锄谷》,被称为“十大本”。如今,这些剧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二百年来,盛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