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千人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编辑本段分类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编辑本段特点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锅庄舞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 、 《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风格特色 锅庄舞的传承人徐桂莲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千人锅庄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编辑本段舞蹈流派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 那曲锅庄舞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迪庆锅庄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庆演活动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 玉树卓舞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玉树依舞 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 玉树依舞表演现场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宗教、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 “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自由,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 白龙卓舞 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 称多县白龙村 白龙卓舞时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 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 目前,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编辑本段历史传承 近日,西宁市的中小学生开始利用课间操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 锅庄舞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 资料: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10张)开放分类: 舞蹈,习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来完善“锅庄舞”相关词条: 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热巴舞弦子舞藏戏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新婚祝贺词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舞的分类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锅庄舞·迪庆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吸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地此》、《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眚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锅庄边跳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舞蹈流派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流行在藏东康巴人中间的昌都锅庄,舞姿潇洒,气势高昂,充分显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为代表的藏东“康谐”,则更为优美与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优美的体态和迷人的歌喉。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锅庄舞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骠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很大。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锅庄的节奏可以分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节奏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的热烈场面。这时,随着序舞,慢板卓舞后,舞蹈者的情绪达到一发不可收的艺术激情。于是,他们忘了周围一切,只顾尽心、尽力、尽情地去舞、去跳,从而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伟大。昌都锅庄的分类从地域特点来看,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寺庙锅庄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其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含蓄,表达厚诚之情。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玉树依舞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宗教、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自由,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白龙卓舞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新婚祝贺词婚礼收红包常用祝福语: 愿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爱心与日俱增!让这缠绵的诗句,敲响幸福的钟声。愿你俩永浴爱河,白头偕老! 相亲相爱好伴侣,同德同心美姻缘。花烛笑迎比翼鸟,洞房喜开并头梅。 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伸出爱的手,接往盈盈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祝新婚愉快 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早生贵子!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 为你祝福,为你欢笑,因为在今天,我的内心也跟你一样的欢腾、快乐!祝你们,百年好合!白头到老!珠联壁合洞房春暖,花好月圆鱼水情深 今天是你们喜结良缘的日子,我代表我家人祝贺你们,祝你俩幸福美满,永寿偕老。仟僖年结千年缘,百年身伴百年眠。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于茫茫人海中相遇,分明是千年前的一段缘。真爱的你们,用心去呵护这份缘吧! 花儿披起灿烂缤纷的衣裳,雍容而愉快地舞着,微风柔柔地吟着,唱出委婉动人的婚礼进行曲——敬祝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辛劳了半辈子,贡献了几十年,在这春暧花开的日子,恭贺您再婚之喜,正所谓'夕阳无限好、萱草晚来香'!愿爱洋溢在你甜蜜的生活中,让以后的每一个日子,都象今日这般辉煌喜悦! 哥们儿,听说你最近春风得意,步步高升。恭喜恭喜! 在你新婚喜庆的日子,没能当面表达我的祝福,特表歉意。祝你和夫人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喂!老兄。这么快就'婚'了。我有事不能来了。不过我还是要衷心祝福你新婚快乐!多句嘴,要小心身体哦! 在这春暖花开,群芳吐艳的日子里,你俩永结同心,正所谓天生一对,地生一双!祝愿你俩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伸出爱的手,接接盈盈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祝福新婚愉快! 嗨,兄弟,又升职了?!恭喜恭喜,请客请客!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恭贺你们的美好姻缘! 神仙何足慕,只是羡鸳鸯。祝两位新婚快乐,永寿偕老! 恭喜,恭喜,恭喜你!恭喜你荣升!尽管这是迟来的爱,但我仍然万分地为你高兴,并以饱满的热情等候你请我们撮一顿。莲花并蒂开,情心相印;梧枝连理栽,灵犀互通!祝你们百年好合,比翼双飞! 金屋笙歌偕彩凤,洞房花烛喜乘龙 祝你们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 恭喜你找到好的归宿!祝福你步入爱的殿堂!期待你们早生贵子!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爱心与日俱增! 你们本就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而今共偕连理,今后更需彼此宽容、互相照顾,祝福 日吉辰良兮风和日丽,鸾凤和鸣兮珠联璧合;百年好合兮鸳鸯比翼,洞房花烛兮满堂生辉;宾客欢贺兮笙箫长吹,夫妇同心兮自强不息;人人称羡兮创世界之奇迹。 箫声沸,仙子下秦接。鹳鹊昔曾邀明月,雎鸠今始咏风讴,孔乐订相攸。 莲花灿,红烛正高烧。花月团圆除宝扇,香去袅娜曳轻绡,识面倍含娇。无端绪,欲语又鬓低。檀口徽含闻蕙麝,樱唇浅抹露瓠犀,心事托鸾栖。 声声听,银漏隔花移。授婢好教安凤枕,背郎悄自抹胭脂,羞煞剔灯时。 更深后,面面掩窗纱。如意并栽连理树,同心竟吐合欢花,胜境武陵赊。香衾暧,准拟作鸳巢。绮丽暗通鹦鹉语,温存新作凤鸾交,花妥学莺捎。沉酣处,仙液沁霞丹。豆蔻香舒春,差蘼睡足夜阑珊,绣幕不知寒。 晨曦动,香梦醒惺松。预约郎修眉黛妩,先教侬理鬓云松,不尽两情钟。 同心携手一帆风顺;举案画眉满沼鲤欢 拜天地鸳鸯同林鸟;宴亲朋赵李合家欢。 恩恩爱爱锋芒毕露,嘻嘻哈哈凡百一新。 锋芒略敛夫妻和美;凡事无争伉俪温馨 华堂溢喜地天交泰;桂苑飘香人月双圆。 凡锋伉俪天长地久;赵李姻缘海誓山盟。合卺筵前旨意有,笙歌叠奏迎新偶。 今朝重复理鸾弦,檀香口,细腰柳。 艳比旧欢无可否。云汉桥成郎牵女渡;日吉辰良兮风和日丽,鸾凤和鸣兮珠联璧合;百年好合兮鸳鸯比翼,洞房花烛兮满堂生辉; 宾客欢贺兮笙箫长吹,夫妇同心兮自强不息;人人称羡兮创世界之奇迹。 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馨;吉期逢良时,嘉礼演文明;琴琵奏雅乐,夫妇敬如宾;诗歌咏于归,好合乐长春;同力创新业,四化建奇勋。 春暖洞房鸳被叠,柔情蜜意交相。 花容不改旧娇娥,合俏靥,胭脂颊。 又渡银河真体贴春台萧引凤求凰飞。 合卺筵前旨意有,笙歌叠奏迎新偶。 今朝重复理鸾弦,檀香口,细腰柳。 艳比旧欢无可否。 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馨; 吉期逢良时,嘉礼演文明;琴琵奏雅乐,夫妇敬如宾; 诗歌咏于归,好合乐长春; 同力创新业,四化建奇勋。 海阔天高双飞冀,月圆花好两心知。 房鸳被叠,柔情蜜意交相。花容不改旧娇娥,合俏靥,胭脂颊。又渡银河真体贴箫声沸,仙子下秦接。鹳鹊昔曾邀明月,雎鸠今始咏风讴,孔乐订相攸。 莲花灿,红烛正高烧。花月团圆除宝扇,香去袅娜曳轻绡,识面倍含娇。 无端绪,欲语又鬓低。檀口徽含闻蕙麝,樱唇浅抹露瓠犀,心事托鸾栖。声声听,银漏隔花移。授婢好教安凤枕,背郎悄自抹胭脂,羞煞剔灯时 更深后,面面掩窗纱。如意并栽连理树,同心竟吐合欢花,胜境武陵赊。 香衾暧,准拟作鸳巢。绮丽暗通鹦鹉语,温存新作凤鸾交,花妥学莺捎 沉酣处,仙液沁霞丹。豆蔻香舒春 , 差蘼睡足夜阑珊,绣幕不知寒。 晨曦动,香梦醒惺松。预约郎修眉黛妩,先教侬理鬓云松,不尽两情钟。 同心携手一帆风顺;举案画眉满沼鲤欢 拜天地鸳鸯同林鸟;宴亲朋赵李合家欢。 恩恩爱爱锋芒毕露,嘻嘻哈哈凡百一新。 锋芒略敛夫妻和美;凡事无争伉俪温馨 华堂溢喜地天交泰;桂苑飘香人月双圆。 百年好合凡锋伉俪天长地久;赵李姻缘海誓山盟。 鸾凤和鸣 云汉桥成郎牵女渡;春台萧引凤求凰飞。永结同心 志同道合、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珠联壁合、比翼高飞、连枝相依、心心相印、同心永结、爱海无际、情天万里、永浴爱河、恩意如岳、知音百年、爱心永恒、白首偕老、天长地久; 恭贺新婚、婚礼吉祥、新婚大禧、结婚嘉庆、新婚快乐、龙凤呈祥、喜结伉俪、佳偶天成、琴瑟和鸣、鸳鸯福禄、丝萝春秋、花好月圆、并蒂荣华、幸福美满、吉日良辰; 令郎婚禧、家璧生辉、恭贺字婚、祝福早孙、贺子纳媳、增祺添丁; 令爱婚禧、福得佳婿、恭贺女嫁、于归志喜; 恭贺秦晋、贺继朱陈、联姻嘉庆、结亲兼福; 相亲相爱 百年好合 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 宜室宜家 白头偕老 百年琴瑟 百年偕老 花好月圆 福禄鸳鸯 天缘巧合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瓜瓞延绵 情投意合 夫唱妇随珠联壁合 凤凰于飞 美满家园 琴瑟合鸣 相敬如宾 同德同心 如鼓琴瑟 花开并蒂 缔结良缘 缘订三生 成家之始鸳鸯壁合 文定吉祥 姻缘相配 白首成约 终身之盟盟结良缘 许订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