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一:道士如何行礼? 道士与道士之间见面是如何行礼的?也是拱手或作揖?如果拿着拂尘呢?道钉见了普通人应该怎么行礼? 道士和道士之间见面为拱手作揖,鞠躬90度,口称三无量或者无量天尊。 如果拿着拂尘或者其他物品,则伸出右手弯曲拇指食指,伸直其他三指(也代表三清)弯腰行礼。 道士见了一般人,直接双手抱拳拱手,略微弯腰示意,口称三无量或者无量天尊。问题二:问一下道教行礼方式 这错的,不是道教礼,左手在外右在内,要掐子午,这明显不是。 问题三:道教如何拜师礼手势 佛家 合掌 称合南 道家 抱拳 左手在上 称 稽首 问题四:道教礼仪都有哪些?在参拜时需要注意什么? 我撰写的《道教进香引礼词》:blogsina/o 问题五: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势 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 子午印道教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自创立后,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形象时,承继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些礼节,结合道教的实际情况,在对道士的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使其从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道教礼仪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礼即是礼节,仪即是仪式。也就是说,道教用特有的礼节的形式规范道士行为的一种仪范,是区别于俗人的具体行为仪式。 道教自创教后,就制定了一套礼仪,以后历代不断增改、完善。全真丛林制度的建立,对礼仪的要求则显得尤为重要。道教对违反礼仪者,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常以清规论处。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礼仪 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袜、布鞋。 道人服饰,古有“羽服”、“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黑边,受戒时用;法衣,指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蓝色,以象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衣则多红、**,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的合格服饰,不仅是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所谓的“冠”不仅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礼饰。最通用的有黄冠、五岳冠、五老冠等,这些是作法事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问题六:道教善信见到和尚应该怎样行礼 见到和尚应该双手合什,口念:阿弥陀佛。如此即可。 问题七:道教的拜法和烧香规矩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胆 二、供养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 (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 (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问题八:道教如何跪拜 一。1、两脚自然并扰,两手自然放于两腿侧,下颌微收,舌顶上天堂,含胸拔背,存息绵绵; 2、先轻盈迈出左脚,后跨右脚,三步走到浦团前,两脚显外八字。拱手,弯腰(拱手时不论男女皆为右手轻握,左手抱住右拳,拱手时高不过眉,低不过膝。)拱手在胸间上下移动。 3、松开手,护住中丹田,右手先自然向右、向下画弧,同时躬身、屈膝、下蹲,右手掌放于蒲团上,左手掌向左、向下画弧与右手背十字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掌心内,又膝靠于蒲团外侧,然后将头轻慢地与双手之合谷穴靠近三次,谓之三叩。(切忌双膝跪至蒲团前方边缘,这样叩头时,臀部高于头部,既不雅观恭敬,体内真气也不流畅,不合“道在养生”之旨。其实,上香、叩头的过程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 4、松开左手回到中丹田,右手撑著蒲团,慢慢起身,收气于中丹田,双手打拱。 5、如此重复三次,称之为三跪九叩。这种叩拜方式也是道教的最高礼仪。 二。三礼三叩 道教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 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 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 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要慢、 圆、连,无有间断停留。 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问题九:道教的基本礼仪是什么?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太上老君神像摆放在屋内什么方位供奉最适宜三清,道教用语。总称谓是“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位于玉几下三宝景阳宫。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编辑本段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苍元上录经》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也。’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注曰:‘灵宝君上清天尊也。’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宝君太清天尊也。’但此“三宝尊神”开始并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时(841~846)的道教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后为“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另《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还有《元始上真众仙记》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 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这些不同派别的不同解释,虽有差异,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终定型。唐《老君圣纪》称:“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南宋金允中在探讨与总结以上三清、三宝、三洞之间的关系后,认为:“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至东晋上清、灵宝派出,其《上清》、《灵宝》经中,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企图予以系统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后,诸书在言及三清尊神时,又有种种不同说法。如说:“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灵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次为“元始”,后为“道君”。 此外,五代闽主供奉“三清”为宝皇大帝、天尊、老君。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宫观“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葛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云笈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可见宋时已当作一位尊神了。 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一神阶的中位,《隋书·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881)进《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尊也。”《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总之,从两晋到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时《上清》《灵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纪》《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 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又据《洞渊集》称:“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上清、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为根,体现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思想。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编辑本段哲学意义 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玄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编辑本段信仰来源 这种信仰是公元4世纪发展起来的,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化身,是道家主张的宇宙论的系统反映。 他们认为,三清居住在一个极为遥远而奇妙的神仙世界里,并且对无数的其他神进行管理,同时监督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原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相当于中国式的上帝;至于灵宝天尊,为了迎合下层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予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数认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 在通常的道教宫观内都要供奉他们的塑像,为他们专门建造祭祀之处,称为三清殿或三清宫。他们的排列顺序为:正中间的是原始天尊,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世界的原始状态;他的左边是灵宝天尊,手中捧着一个阴阳镜,象征着世界刚刚走出混沌时的状态;右边是道德天尊,手里拿着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着世界被创造最初的状态。在道家艺术中,关于三清的雕塑和画像内容非常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精品。编辑本段三清仙尊介绍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元始天尊(15张)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开天辟地之神, 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元始天尊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灵宝天尊(11张)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 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後,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 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道德天尊(8张)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 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编辑本段一气化三清 “一气化三清”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 《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老君修得气分身,一体玄功各扬名;同拜鸿钧修道德,原是一气化三清!" 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为了构成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它被说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的。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但在三清中,其地位处于最低层,显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后来,又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供养道教的哪位神仙能升官发财、全家身体健康呀?神位宜面南背北,这个方向是神的正位,是神最喜爱的方向。即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是公认的道教创始人,又称道德天尊、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因此,家中供奉太上老君神像最好摆放在房间中面南背北的位置。但是,现代楼房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有效采光,找一个面南背北的神位并不容易。在没有正位的情况下,面东背西,面西背东也可以的,但是就不要面北坐南。神位要尽量选择干净明亮通风的房间为好。不要靠近厕所、卫生间。神位也不能正冲厕所卫生间,这样对神灵不敬;居住农村的人家把神位设在中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家中有条件,房间多。把神位设在一个明亮安静的房间里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样的房间称为静室。如果没有多余的房间,正巧家中有书房。那么将神位设在书房,对爱好书法、文学、多善学习,宜走仕途的人士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帮助。现在城市里的住房很紧张,空间狭小,往往不能有专门的房间来设神位。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在卧室里设神位了。在卧室里供神位尽量不要使神像面对卧床。在午休和夜晚入睡时用黄布把神像遮住比较尊敬神灵。关公财神像我是个道士要升官发财还不如不要供奉,因为这个要看一个人的福德和命理,不是供奉就可以发财的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可以供奉吕祖吕洞宾(兴行妙道天尊)其实观音也是可以请的,观音是佛教的菩萨,也是道教的慈航道人“太乙救苦天尊”一般人是请不动的,“正一玄坛元帅”是武财神赵公明,也可以请回去供奉玄缘子,胡说八道,武当山的主神----玄武大帝,怎么会是仅次于玉皇大帝,三清四御,玄武大帝还在六御之外,没读懂道教神仙别乱说没读懂道教神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福生无量天尊关帝财神像应该摆放在哪个方位? 请进前首先要道士开光,千万不要和尚开光,因为关羽是道教的神。如果不方便找到道士开光,也可以自己开光,需要准备的东西有:新脸盆,新毛巾,新镜子,烧的香,红蜡烛,然后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地点,神像前面摆上供品,点上香和蜡烛,前提自己身上是干净的,最其码手是干净的,这些都准备完毕以后,先冲着神像磕三个头,起身后,用脸盆盛上干净的阴阳水,就是不凉不烫的水,把毛巾沾湿以后,从神像的头开始,前后全都擦一遍,擦完以后,在用镜子从头到脚前后照一遍,完毕,再次上香,上茶三杯,然后磕头,烧黄纸,数量随便。开光完毕。注:神像开完光以后,每天最好上香,磕头,初一,十五上供。以表达你的虔诚。 请关公像的规矩:1.选吉日在早上九点至十一时左右请关公像. 2.请关公像时选择金身像要点:面相丰润,做工精细,没有损坏. 3.选好之后,要从关公像的底坐拿起,切不可拿住关公像的头部及手部. 4绩同时选择香炉,香炉一定要铜制的,铜制的属性为金,为富贵之意义.请关公则要上面印有招财进宝字样的香炉,(但如果要请佛教类的则要请带佛光普照字样的香炉),香炉的高度绝对不可以高过关公像的丹田处. 5.选择一对烛台,烛台上要有两只红灯,烛台要铜制的最好。6.再选择一块金元宝,在供奉神佛时用之最好.如请三清天尊则要选择三块,请几尊要几块金元宝. 7.再选择一对花瓶,高度不能高于关公像的头部.再各选五朵莲花,插入花瓶中.8.请道教方面的神仙则要选择一只上面印有福禄寿三字的酒杯.(如果请佛类的金身像就不需要酒杯了.)9.选择一对供盘,供盘用于供奉水果等物品.再选择一包好香. 10.选好这些物品以后,就将关公像用红布或红纸包起来,这样做是为了在没有开光前避免让一些邪气附于神佛之身.11.将关公像的面朝向外侧,也就是你自己本身与关公像的面部是朝向同一个方向的,不可让关公像面对着你.用手捧着关公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与外人谈话,一定要走大道回家,切不可走小道,越快回家越好.以免中途遇见邪气.(没开光的回家即行开光仪式,前面有提示) 奉武财神也有很多规矩: 1、武财神在供奉时,面一定不可以朝内,只可以面朝宅外,以镇压群邪,使邪魔不敢入宅侵犯。 2、供奉武财神时,不能两位武财神同时供奉。3、关公像必须靠于墙上,就好比我们有靠山一样,香炉、花瓶、金元宝、供盘、烛台要一应俱全。4、关公像供奉的高度就是:关公像底坐应与你本人的头部平齐,所谓举目三尺有神灵就是这个意思。 5、供奉武财神用的祭品一定用瓷制陶土的,因为武财神都是人间的神。 6、切记供奉武财神关圣帝君,神像不可以向东,供台要经常打扫,四季供奉,才能财源广进,财运兴隆。 7、平时上香应早晚各一柱香,代表一心一意敬奉神灵,没有条件的可早上上一柱香,有重要的事情向神 时再上三柱香,三柱香的意思是火急如律令,是求神来帮忙的,所以日常不要上三柱香。 招财拜财神爷还是关公 那就要看你侧重哪一方面了,中国的财神有三位,一是赵公元帅,主招财进宝的,一位是比干,一位他被纣王剜了心,没心的人当然就不会偏心了,主公道,童叟无欺,一视同仁,另一位就是关公,关公是忠义的化身,人们把他当做财神就是说经商也要像关公一样讲忠义,不要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关公财神怎样摆放,面朝什么方位,求高手 关公信仰经久不衰自有他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天下黎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关公信仰能在百姓中传承和发展,甚至远播海内外,受到世界各阶层的敬仰和尊重,其根本就在于他的灵验。所以,请不要胡言乱语,恶意诋毁。请关公除了要选择开光灵验的关公像外,关公像的摆放也至关重要的。 武财神关公像摆放最好是坐北朝南,面朝大门且要距门一定距离,一般摆在大堂或客厅的三分之一处, 当坐北朝南和朝向大门相冲时,首先应保证是朝向大门的, 这样既可招财又可镇宅,能消除门口的邪气,确保家宅安宁。 摆放武财神左右要有墙,是所谓左青龙右白虎, 如果同时摆放的还有香炉和花瓶,其高度不得超过关公像。 摆放禁忌:不可面对厕所、厨房、卧室,不可背对厕所,供奉不可有疑心,不能恶言欺诈。 如何还有问题,可以到关帝居咨询。 财神爷供奉哪个神好啊?是关公,还是谁啊?财神爷塑像么材料的好啊? 财神爷是赵公明 关公管着义气、财源憨几个神职!例如黑社会拜关二哥;警察拜关二爷;开酒店的拜关财神 财神爷塑像去请一个吧!常用的是陶瓷、泥塑! 关公为什么成为财神 到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的封号长达二十四个字,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旷古未有,令人惊叹。公本是三国时代的一个历史人物,史书里的关羽只是从“将”变成“侯”,并未变成一个神。根据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是个乱世英雄,长着一脸络腮胡须,作战很是勇猛。他与刘备“誓以共死”,不买曹操的帐,“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后因荆州战事失利,关羽死于现在的湖北安远一带。关羽的一生中,被封过两次,一是在为曹操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还有一次是在死后被蜀国追谥为“壮缪侯”,但当时所有的史料都没涉及他是神。那么,关羽究竟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大概在隋唐时期,关羽开始被“神化”。据唐代《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述了关羽帮助隋代智大师兴建玉泉寺的传说,说“(关羽)生为英贤,没为神明……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全唐文》卷六 )。另据史载,关羽蜀汉时封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封地为刘蜀汉寿地,在今四川境内。亭侯为汉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后屡次加封,明万历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顺治元年定祭关帝之礼。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三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v关圣大帝。”(《清朝文献通考・郡祀考上》)到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的封号长达二十四个字,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旷古未有,令人惊叹。宋代,人们对关羽的关注表现在了修建关王庙上,关王庙在当时慢慢成了一道风景。在明代万历年间,关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穷乡僻壤,无地无之”,建关王庙之风,有增无减,关公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也许是觉得这样对关公还不够重视,人们于是又另让关公再司“财神”一职。于是在清朝,关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关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发生了改变,与康熙、乾隆时期民间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有着很大关系。当时,各行各业都借“三国”之事奉关公为其行业神。如相传关羽年轻时曾卖过豆腐,豆腐业也就借此供奉关羽为豆腐业的神了;烛业则因关公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而奉其为神;更有趣的是理发业、屠宰业、刀剪铺业,因为他们的工具都是刀,而关羽的兵器就是青龙大刀,也把关公奉为了神……关羽后来的形象更为深化,与种种传说不无关联。杨庆茹在《问吧》一书中写到:“几种传说深化了关羽的财神的形象,一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经发明计簿法,设计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说关公死后真神常回到人间助战,商人在生意受挫后若能得到关公相助,就会东山再起。可见,商人选择关公当财神,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v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他们非常希望关公能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公成为财神与山西商人有关。山西商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也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就经常仿照‘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其实,中国的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间信奉的财神分为文武两类。关羽只是财神中的“武财神”,代表“诚信”。除了关羽,中国古代还另一些财神。南宋时期民间出现的“财神纸马”,应是财神的原初形式。文财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来,如比干、范蠡;武财神当然由武官演化而来,如赵公明、关公。即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 财神关公在家里应该如何摆放? 1文财神应放在近门处之左右二方位置,不论是福禄寿三星抑或财帛星君必须面对自己屋内,方能财源广进。反之面对大门,自会送财出屋外,小心为要。 2武财神如关公或赵公明,必须面对大门屋外,既可招财,又可镇宅梗平安,当可平安是福,财源广进 关公的民间形象为什么会是财神爷?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恒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 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家中有财神像了还能摆放关公神位吗 1文财神应放在近门处之左右二方位置,不论是福禄寿三星抑或财帛星君必须面对自己屋内,方能财源广进。反之面对大门,自会送财出屋外,小心为要。 2武财神如关公或赵公明,必须面对大门屋外,既可招财,又可镇宅保平安,当可平安是福,财源广进 关羽为什么称为"财神爷"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恒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贰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关于财神爷和关公的摆放 财神有文武之分,文昌帝是文财神,是读书人的保护神;关公、赵公明是武财神,是谋生者的庇护神。文武财神的生日传说都是农历正月初五。为了迎接财神,民俗中正月初四晚半夜开始,爆竹要放得震天响。人们将财神像请进家门或商铺时,也要燃放鞭炮迎接。 然而在民间信仰中,文武财神请进家口的位置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文财神应置放於进门处左右二方位置,必须面对自己的屋内,将福、禄、寿三星及财帛星君作文财神供奉的也是如此,这样才能财源广进,庇护全家。 而武财神如关公、赵公明却必须面对大门屋外,这样既可招财进宝,又可镇宅保家人平安。武财神关公又可细分为两种:红衣关公及彩衣关公。红衣关公供奉家中,镇宅保平安;彩衣关公则供奉在商处店铺之内,以招财进宝。本社仿制的明代初年关公像则为双衣合一,既可供奉於家中,又可供奉於商铺内。 当然,要招财进宝,保家人平安,仅仅靠供奉武财神关公还是不够的,供奉者必须要以关公“忠、义、信、勇”,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样,方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