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广西壮族三月三小知识 广西壮族三月三小知识 1三月三的小知识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 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包括受壮文化影响的壮区各族)少年少女赶歌坡,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 壮族人也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2三月三的小知识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 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包括受壮文化影响的壮区各族)少年少女赶歌坡,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壮族人也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3有关3月三的知识 3月3,古称“上巳日”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与少数民族热闹的三月三相比,我们江南的三月三,毫不特色可言,仅仅只是个吃的节日罢了。然而三月三带给我的却不只是单纯的吃,三月三踏青的快乐,三月三那份地菜情结,三月三的来临总让我兴奋无比。 地菜,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小小巧巧的叶片多贴地而生,学名叫荠菜。幼苗时期很不起眼,不仔细看很难找到她。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挖吧,地菜一般长在堤岸和菜地里。地菜是随了春风春雨来的。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春雨滋润后,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9663963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现在还有一个,3月3日 ,全国爱耳日 4壮族的农历三月三的资料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说到壮族三月三习俗,也许很多人只知道对歌,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比如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很多有趣的节日活动。 “五色糯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碰彩蛋”,彩蛋是把煮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彩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彩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打扁担”,是广西壮族民间流传千年的原生态舞蹈,当地各族群众通过“打扁担”活动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5壮族的农历三月三的资料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 ,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6关于壮族三月三和歌圩的起源有哪些传说 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 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 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 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1989年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7广西3月3是什么节日 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 ,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 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8壮族3月3有甚么活动 3月3和歌圩 族传统歌节。 又叫“3月3”、“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庄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除农历3月初3,春节、4月初8、中元、中秋和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构成歌圩。乃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构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1说刘3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步衍成歌圩;1说为娱神,除灾驱疫;1说为记念1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5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艳服,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3姐神像绕行歌圩1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5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风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全部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已将每一年农历3月初3定为壮族歌节,逐步发展成“3月3”文化艺术节。1989年广西第3届“3月3”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换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93月3是什么节日 3月3日全国爱耳日湖南地区的话,就是吃蛋的节日,比如说斑鸠草煮蛋。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起源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三月三民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 ,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见下文"三月歌圩节")。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见下文"黎族“孚念孚”的传说")。三月三其他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 ,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区人民 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黎族“孚念孚”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 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 10广西 农历3月3日是什么节日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三月三”在广西除了歌圩节外,习俗也很多。 汉族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汉族女孩在这一天过女儿节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 ,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 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传统的习俗**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故乡。扩展资料:相关传说壮族歌手刘三姐的故事,主要流传在广西壮族同胞聚居区。在桂西下枧河畔的下枧村,住有一位乳名善花的的刘姓小姑娘,因行三大家便唤她刘三姐。刘三姐 特别喜欢唱山歌,方圆百里闻名而来的小伙子和她对歌,没有一个能胜的。莫村地主莫怀仁盘剥农民,刘三姐就唱山歌揭露他的丑恶行径。为阻止刘三姐唱山歌,莫 怀仁使出种种卑劣手段,害得刘三姐失足坠水,漂到了桂林的七星岩。传说刘三姐在七星岩与一位看守米碾子的小伙子对唱了七天七夜,然后化做一对黄莺飞走了。”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刘三姐广西三月三山歌挑战,我国哪些地区有山歌文化?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等等。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2、春节(正月初一)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3、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六年级家乡风俗作文,快。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潜江民歌是指流行于市境内,由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风格之独特,令相关专家学者称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江民歌亦是本土人民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 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她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曰艳652”。这四种正三音列原型又有如和声转位的变形,以及这些三音列的自由交替与互相渗透,导致民歌音乐丰富多彩。由于潜江民歌的“艳”美,其中的传统民歌《数1》、《十许鞋》、《崔咚崔》等常被专业研究文章引为谱例。二、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广西有哪些节庆活动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传说中的刘三姐是在桂林哪里的??广西的传统节日习俗大全都有什么,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介绍: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介绍: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上元节赛灯的习俗,人们在上元节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灯摆出来比赛,比比谁做得最好最巧。人们不仅是互相赛灯,还要跟月亮比亮争辉,各式各样的灯或挂在树上,或放在地上,形成五彩斑斓的夜景。这些灯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无数根香以形成星星点点的光,当灯或香火自然熄灭后,即表示为期15天的春节圆满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或油堆)的习俗。在博白这天各家要杀鸡烧“完灯”纸,祭祀诸神及祖先。当晚人们到野外菜地,摘别人几兜青菜回家,谓之“偷青”,表示好“兆头”。沙河、顿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还在种青麻的地上翻滚,认为可治腰痛。3、龙抬头时间:农历二月初二介绍:二月二最有名的是龙抬头抢花炮。花炮节是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壮、苗、仫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放花炮这天,附近村寨都组织抢炮队前来抢炮,每队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红绿绒线装饰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待炮响后铁环由空中落地,参赛人员即奋力争抢,抢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即为优胜。有名的是融水洞头乡的花炮节,两年一办,都在二月二那一天。4、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介绍: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梧州乡民大多数都是在清明节当天和后面的几天去扫墓,只有一少部分的乡民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扫好的。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或者清明节的大日子里,壮家人通常会制作五色糯米饭祭祖、招待亲友。孩子满月,乔迁之喜,也会蒸煮五色糯米饭分送给左邻右舍,表达敬意。壮人爱枫叶,并认为枫叶可以“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祥和平安。5、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介绍: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6、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介绍:在广西南宁,人们过中秋节除了准备丰盛团圆宴,晚上还呼朋唤友到户外赏月。看花灯是重头戏,在中秋节的晚上公园各种造型的灯展让人流连忘返。广西侗族的中秋节习俗,晚上,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去邻近的山寨赛歌,歌声悠扬,舞姿婆娑,人群仿佛荡漾在如水似的月光里,叫做“行月”。侗族有“赛歌求婚”习俗。中秋之夜,侗族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芦笙,成群结队踏着月光,吹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步从四面八方涌向赛歌场地,一人领歌领舞,众人相伴相合。观众如云,乐声震耳。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边,两人对唱对舞。当一双双青年男女舞向山间小路后,赛歌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少,单独离开的青年男女只有等待月老来年再抛红线。7、富阳街灯节时间: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地点:贺州市富川县介绍:是富川县城的传统元宵灯节。灯节历时六天,初十为上灯节,十五为下灯节。各街的灯楼明灯高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黄龙、青龙、白龙等舞龙队出动,在灯楼前舞拜。全县男女老少云集县城,赏灯观龙,对歌看戏。8、禁风节时间:农历正月二十地点:桂林市临桂区介绍: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9、花炮节时间: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地点:桂林市介绍:花炮节是侗族传统节日。这一天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是否能碰上,就要看你的运气了。10、开春节时间:农历二月初二地点:贺州市介绍:贺州市本地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前来“越食越旺”的客人。以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游行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门,酒席丰盛。11、阳朔社日时间:农历二月或八月地点:桂林市阳朔县介绍:阳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一般在农历二、八月间。阳朔农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说法。因为在每个村子里,不分贫富贵贱,少则十户,多则二、三十户,为了互相办理丧事,在社日中都要聚会“吃社”(每户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办理丧事立约,规定当年丧事每户对丧主助钱、粮数额,负责抬棺送葬等,农村俗称“十友社”。凡不参加“吃社”的,则被开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负责料理他家的丧事。12、牛王节时间:农历四月初八地点:桂林市阳朔县介绍:牛王节传说是牛的生日。人们用各种不同形式庆贺牛的生日,各家各户打扫牛栏,在牛栏门头插“枫香”,在牛栏门口祭牛王,煮糯米饭喂牛,这一天让牛休息。阳朔乡下农民在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消灾解难,同时感谢耕牛对人的辛勤劳动。13、龙母文化旅游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七至五月初十地点:梧州市桂林路龙母太庙介绍:龙母文化旅游节以闻名海内外的梧州龙母庙为中心,展现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与梧州民间艺术。“龙母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珠江流域民间有很大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地位,久负盛名。传说龙母是西江流域的百越部族首领,姓媪。生前为民治水,造福百姓。龙母信仰特别是在粤、港、澳地区较为广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特别每年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民间都会自发举行声势浩大的开诞仪式。14、福利五月八节时间:农历五月初八地点:桂林市阳朔县介绍:福利五月八节是阳朔县福利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每年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到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等等。游行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15、尝新节时间:农历六月初六地点:桂林市阳朔县介绍:这天农家都备酒礼到田头地角供奉,用钱纸扎谷桶盛满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满仓,或是“抬菩萨”游行祈祝五谷丰登。16、六月二十三节时间:农历六月二十三地点:桂林市阳朔县介绍:六月二十三节是民间组织在白沙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当地人亦称赶会期。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镇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这天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诞辰,关羽忠义双全,人们便用各种形式纪念他。抢“花炮”是这个节日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在未到首事台报到以前,不论谁拿到红环都可以抢,这是力量和智慧的较量。17、蒙山瑶族盘王节时间:农历八月初四至八月十六地点:蒙山县夏宜、长坪介绍:蒙山县每年农历八月初四日举办“盘王节”,这也是夏宜瑶族人民的歌圩。八月十六日为“修路节”,是长坪瑶族人民的歌圩。每逢歌圩佳节,瑶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艳服,赶赴歌圩,唱歌、跳舞。男女青年利用对歌形式,互相倾吐爱情,问答姓名,唱到情投意合时,互相赠送信物定亲。同时,还用歌曲歌唱美好的新生活。18、苗年时间:苗年的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是在秋收结束以后地点:桂林市介绍: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情侣。19、恭城桃花节时间:每年3月地点:桂林市恭城县介绍:每当三月,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恭城县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的浓烈气息的绝佳去处。阳春三月,大_山桃园—漓江畔上的中国桃花艺博园,十里桃花,百里画廊,万亩桃花相映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20、浮山歌节时间:每年5月地点:贺州市介绍:每年五月十九日,浮山都举行盛大歌节,又谓陈王祠诞。湘、粤、桂三省区民族歌手,四乡父老乡亲,纷纷前来聚会,对歌唱戏,敬神拜佛,祈求吉样。浮山上下人山人海,鞭炮齐鸣,歌声如潮。2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时间:每年9月或10月或11月地点:南宁市介绍: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9月或10月或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22、东盟博览会时间:每年9月地点:南宁市青秀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介绍: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之一。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博览会期间同时举办“风情东南亚”晚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中华情”晚会、高尔夫名人赛、“网球之友”名人赛、时装节、美食节等,五彩纷呈的文化体育活动穿插其间。23、国际茉莉花文化节时间:每年9月地点:南宁市横县介绍: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广西横县人民政府承办。这项国际性节会项目落户横县,从2010年开始,一年举行一届,2010年9月首届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在广西横县成功举办。24、桂林山水旅游节时间:每年10月至12月地点:桂林市介绍:桂林市人民政府为提高桂林旅游知名度、增强桂林旅游、吸引游客、为了在每年旅游淡季(10月至12月份)举办年度性国际旅游节活动。1992年开始举办山水旅游节,旅游节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生活,也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25、渔火节时间:每年12月地点:桂林市阳朔县介绍:“渔火节”是阳朔八大美景之一。昔日,漓江中的渔民夜间捕鱼,常常有数十上百的竹筏出动,汇集白沙河湾中,渔翁们点亮竹筏上的渔灯,以此引鱼上钩。那盏盏渔灯,阵阵水花,犹如夜空中繁星点点,映耀着穿梭在水面上的竹筏和在水中时隐时现的鱼鹰,令人叹为观止。26、百色旅游美食文化节时间:每年12月地点:百色市介绍:为开发广西饮食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事业发展,于2002年12月举办了首届广西百色旅游美食文化节。节日活动有开幕式、壮乡饰时尚秀模特表演、糯米制作“天下第一糍粑”、“吃在百色”绿色保健食品烹调大赛、名优特新产品展销、招商引资_谈、闭幕式等。刘三姐的故乡是广西河池的宜州市。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桂林是刘三姐的故乡是因为,当初拍《刘三姐》这部**的时候,是在桂林拍的,其中阳朔大榕树是阿牛哥和刘三姐定情的地方,后来大家就以为桂林是刘三姐的故乡了。刘三姐故居: 是广西著名区景名胜区下枧河的一大游览胜地,位于流河乡马安村,距离市区5公里。寨中建有《刘三姐》**人物中的刘三姐、阿牛哥、锦妹、黄媒婆等人物宅院,有可容500余人就座的民族风情表演场地。寨中有数棵百年龙眼古树,茂盛成荫,鸟语花香。游客可乘坐游船或汽车到此旅游观光。在这里,既可观赏景点,又可参与对山歌、背新娘、跳面具蚂拐舞、食民族餐等壮族风情活动,还可以到歌仙庙进香朝拜。在歌仙庙后的马安山腰还有明代参将戚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 印象刘三姐(阳朔):C区普通票:188元/人B区贵宾票:320元/人A区总统票:680元/人11米--14米儿童票85元/人,11米以下不需门票,14米以上按成人票收取。•游览时间约60分钟,周末有2场。在阳朔西街口坐电瓶车可到 (2元/人,旺季搭车比较困难)。•目前所有购买、预定门票的应该都是团体票,座位都是随机抽取的,各旅游服务商代定的第一场团体票都是19:00左右才知道具体座位号码,在票没有印刷出来之前,任何票务代理商都是没有办法保证预定某个位置的座位的。•靠前靠后的位置也各有千秋,位置靠前可以在某些片段清晰的看清楚演员,位置靠后可以更宏观感受演出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