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儿子娶媳妇的祝贺词

问答 0 18

老人家儿子娶媳妇的祝贺词,第1张

两个儿子的媳妇要和平相处,不要一个,向一个,都做到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尤其是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媳妇,实在做不到一碗水端平,那就分开住,减少矛盾,如果两个媳妇不和可以好好调解,让她们知道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既然两个媳妇同进一家门,说明很有缘,既然有缘,都要公平对待,不要让老人为难人到晚年,女儿和儿子跟哪个住更好?我觉得作为一个母亲儿子能娶到一个家境不错的媳妇就心里高兴在所难免,但是如果真的想让儿子家庭和谐,生活幸福的话,说出这样的话来真的让人有点不敢苟同。因为如果这样的话让媳妇听到了会觉得她儿子娶媳妇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媳妇家的钱和房子。这绝对不是一个真正为孩子考虑的母亲该说出来的话。娶媳妇是来过日子的,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外在的条件而让婚姻变了质。来自网络那么作为一个婆婆我们该如何说话才能得媳妇的尊重,才能让外人看来是一个好婆婆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不说一些伤媳妇自尊心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难免会产生心里的不平衡。就像是题中的婆婆,媳妇听到这样的话自尊心难免会受到伤害,所以一方面会对这个婆婆产生不悦,从而心里埋下隐患,想尊重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看看这个男人究竟是不是为了自己家的钱财才跟自己在一起的,为家庭的幸福也埋下了隐患。所以说,说话做事一定不能全凭自己的性子来,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说出这句话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是好是坏。我想哪个母亲都不会希望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毁掉孩子的幸福吧!来自网络其次,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有的时候有些话我们本是想得到好的效果,但是说出来后就变了味道,让人听着不舒服,从而产生反感。所以说话的时候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让人听起来不那么别扭。如果实在是不会说话的话,我们还不如不说,这样起码不会让别人难堪,让自己被人讨厌。最后,话语里透露出对媳妇的满意和尊重。作为一个婆婆,要想得到媳妇的尊重,除了不能说一些伤媳妇自尊的话外,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对媳妇的满意,或是以后一定会把媳妇自己的家人,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这样才是一个好婆婆应该说的话,因为媳妇远离父母嫁给了你的儿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家,本来就不容易,如果你能对她多点关心和疼爱的话,那么相信媳妇也一定会对你尊重,从而以后会更加的孝顺你。来自网络综上所述,我们婆婆作为一个长辈,说话做事必须有长辈的样子,千万不要说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一定要记住媳妇既然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就成了家人,对待家人就应该要顾及家人的感受。我叫汝,喜欢我的回答吗?如是喜欢请关注我,你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去年他第二个儿子娶媳妇我包红包是880元,现在他大儿子娶媳妇我包红包是480元岁月不饶人,人总是要老的,等人到了老了的那天,自然要给自己选个地方养老。所以人老了以后,不是选择与自己女儿住,就是选择与自己儿子住。老人选择与女儿住女儿是自己亲生的,选择与女儿住在一起本身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女婿却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老人搬过去住,会存在三种情况,当搬去和女儿住,如果是女儿掌握财政权力,并且经济实力比较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搬过去住,通常日子过得比较好。第二种情况是,女儿希望你搬过去住,但是钱由女婿掌管。假如是这种情况,那么老人的日子肯定非常难过。因为女儿没掌握经济权利,搬过去就必须要看女婿脸色。第三种情况是,女儿和女婿都没有钱的情况,如果老人还搬过去住,那就不是看脸色过日子了,很明显的就是女儿和女婿,都会赶跑老人,基本老人遇到这种情况,必然是年轻时候估计也没有孝敬父母的原因。老人选择与儿子住儿子是亲生的,儿媳虽然不是亲生,但嫁在了自己家,自己住在了自己家庭,按道理是不会出现任何不对情况的。不过老人住儿子家,也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儿子家有钱,婆媳关系相处比较好,当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老人就是一种幸运。第二种情况是,儿子愿意接受,但儿媳不愿意的情况,如果儿子掌握财富,老人日子过得还是顺心,偶尔会和婆媳发生口角。第三种情况是儿媳比较强硬的情况,老人虽然住自己家里,也是不自由,老受气。这种情况还是建议老人搬出去住。事实上还有种最复杂的情况就是,儿子和儿媳双方的老人,都搬到一起住的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老人最好选择敬老院。如果执意要搬过去和子女一起住,一个家必然会鸡犬不宁。旧俗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春节,现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称为「新春」或「新正」,是民间重要的节庆。所以每天有不同的习俗,现在说明如下: (一)初一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而没从商也会拜,大多都用牲礼祭拜,现代也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礼祭拜。 2公妈(祖先)开荤: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丰盛的一餐请祖先品尝。 3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饱: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晚起一下。 2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给人家拜年,会让对方觉得带来晦气。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串门拜年。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四)初四--接财神 自从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诸神以后,今天诸神返回人间述职,当然要早一点接神,表示勤劳好兆头,如果太晚接神,财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财气呢? (五)初五 1开工:一班行大都选这天开工(除非初五在黄历上实在不宜开工,才另择日期)但都只是祭拜仪式,召告一下,让多日为动机器运转的一下,检查一切正常,然后老板发个「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后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实这个仪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吗? 闽南闹正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读者也许会问:“‘闹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宝卿。林宝卿介绍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诉记者,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洪老说,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女婿拜年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再叙叙旧,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前有蔗叶,后有蔗头茎,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直到白头偕老。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吉祥用语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岁)。 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赚钱。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胖胖大(快长大之意)。 对**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新年走好运。 茶点准备 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为红枣、土豆、冬瓜、瓜子等,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称为“食甜”,表示圆满亲密的意思。 客人吃后,要说些如“食红枣,年年好”、“恭喜大赚钱”、“食甜甜,乎你快大汉”(意“让你快长大”)、“食甜甜,乎你生后生”(意“让你生儿子”)等吉利话。另外,贺客如果带有小孩,必须赠送红包,作为新年的见面礼。 请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宴请亲朋好友,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会利用这时候,款待顾客,以便扩展生意。 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 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建议背记起来^ ^ 拜年禁忌 在闽南人传统中,对于拜年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就会倒塌。 饭春花:除夕夜会在神案前供奉春饭,春饭上面会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纸花。 不吃稀饭:闽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吃稀饭,因为吃了稀饭,表示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闽南话本 正月正时 闽南人十分重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所以春节期间特别喜庆、特别好客、特别慷慨、特别宽容。在春节这几天他们总是把“正月正时”这个词挂在嘴边。 “正月正时”是一个万能的理由,只要这个词一说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释,听者就能认同:把平日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该开心的就开心,该请客的就请客;常年简朴节约的这时却毫不吝啬,平时有成见的这时一笔勾销。闽南人过年,不仅投入金钱、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还注入情感,所以既营造了节日的气氛,又赢得了过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