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临摹祝贺词怎么说呢

问答 0 13

写字临摹祝贺词怎么说呢,第1张

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区:主峰景区、灵山景区、双龙谷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其中前四个皆位于石台县境内,观音堂景区位于祁门县境内。牯牛降以雄、奇、险著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安徽牯牛降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安徽牯牛降的导游词范文(一)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门两县交界处,距石台县城里22公里,核心区面积逾10万亩。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而立。登临极顶,南望群山连绵,黄山诸峰尽收眼底,北眺长江如练,蜿蜒西去,美不胜收。尤为神奇的是秋高气爽之时,峰顶常有硕大的圆弧状七色光环浮现,随风漂浮滚动,此称“佛光”,为牯牛降景观一绝。  牯牛降作为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顶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黄山余脉向西延伸的主体,自古享有“西黄山”之名,其主峰海拔1728米。这里不仅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而且自然景观古朴原始,集雄、险、奇、幽于一身,“佛光”堪称牯牛降一绝。 据安徽省牯牛降综合考察队调查共有植物1300余种、动物园10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理学18种,动物有25种。受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鹅掌楸、香果树、永瓣藤、银杏、独花兰等,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黑鹳等。被誉为“绿色的自然博物院”、“华东野生动植物的宝库”。  牯牛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的众多野生动植物,被科学家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拥有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蕴藏着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野生动植物有2000余种。牯牛降不仅物种丰富,而且风光旖旎,古称“西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松涛、日出晚霞、佛光晕影,无不神奇诡秘,令人赞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黄山十大景区之一、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 华东物种基地、绿色自然博物馆。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004年2月又被国土资源部录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空气清新,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和芬多精,高与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被科学家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和天然的“森林浴场”。 黄山市牯牛降旅游发展公司于2002年在保护区内投资开发了祁门牯牛降风景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在景区内修建了游览步道、竹木别墅、红茶坊、徽州艺馆、水上娱乐中心、亲水平台、停车场、登山栈道、晃桥、拓展营地等设施。为方便游客游览景区秀丽的峡谷景色,修建悬空木栈道。开通了大历山、雪花尖森林探险步道。  5篇介绍安徽牯牛降的导游词范文(二)  中国南方并存着两种文化单元--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受两大文化的影响和冲撞,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徽文化和赣文化。在地处皖赣交界的牯牛降地区,则可以看到这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奇特形象。  如果把牯牛降看作是一个界点,那么它不仅是地质上的界点,同样还是文化风情上的一个界点。山北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山南徽州,则是徽剧的故里。唯有目连戏是牯牛降大山南北共同拥有的戏曲。与关汉卿、汤显祖齐名的明代大戏剧家郑之珍,以牯牛降周边环境和民俗风情为背景,创作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目连戏,与傩舞并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戏曲事业的繁荣,推动舞台建筑的快速发展,古戏台群堪称古徽州一绝。祁门有闪里坑口会源堂、新安株林馀庆堂古戏台等11 座。这些罕见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不啻于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位于皖赣边界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馀庆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古戏台布局严谨,造型古朴,素雅端庄,雕饰精美,乃徽州建筑之瑰宝。会源堂一点也不逊色,《大转折》、《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影片曾在这里拍摄,咿咿呀呀的唱腔,喧腾欢快的锣鼓,在每年的春节,还会让习惯了宁静的乡村,一如从前的热闹。  祁门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唐朝代诗人张志和以一阕“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歌子》而流传千古。南宋诗人方岳以诗词不拘古律、语出天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著有《秋崖集》。明代大医学家汪机医术精堪,为新安医学的鼻祖,著有《医学原理》、《石山医案》等;与汪机同代的御医徐春甫一生清勤笃学、医学颇丰,所撰的《古今医统大全》为中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并首创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祁门人文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县城平政桥、仁济桥,风格古朴,质地坚凝,横陈阊江,宛如双虹垂地,“双桥夜月”被列为梅城十二景之首。敦仁里的洪家大屋,为两江总督曾国藩驻扎祁门时的行辕;县西渚口的贞一堂,宽阔轩敞;以老徽州行政区划设计的民宅---“一府六县”,蔚为壮观。城北胥岭塔下村有省级保护文物宋代的千年佛塔---伟绩塔。一座座古塔,一间间老屋,一棵棵古树,犹如一个个白发苍苍的历史老人,注视着光阴递嬗、时代变迁。  牯牛临凡开神秀,秋浦泛舟觅诗魂。牯牛降集山水美学、历史文化价值于一身,兼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学探险于一体。牯牛降,这位沉睡了千万年的美人,已经撩开了迷人的面纱,张开了热情的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牯牛降,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大山;祁门,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地方,盼望着,期待着,您回归宁静平和的脚步。  5篇介绍安徽牯牛降的导游词范文(三)  在北纬30度安徽西南部,有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生物繁茂,文化独特,这就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黄山祁门牯牛降保护区和祁门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总面积153平方公里,主峰海拨1728米,是安徽三大高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地方,两大地质板块在这里碰撞,两大生物群在这里混生,两大江河在这里分流,两大文化在这里交融。  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地质板块与扬子地质板块的结合部,处于“江南古陆”北缘。抬升、冰融、冲刷、剥落、溶蚀---大自然漫长的地质演变,赐予了牯牛降谜一般的神奇、梦一般的画卷。牯牛降自然景观古朴原始,集雄、奇、险、幽于一身,奇松、怪石、飞瀑、云海和佛光为牯牛降风光“五绝”。  清晨牯的牛降,用气象万千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人们大多还在梦乡时,第一缕阳光已经唤醒了牯牛降。群峰突云破雾,迎接新一轮朝阳。有雾的清晨,雾气蒸腾,横无际涯,如千军万马,呼喊冲杀,蔚为壮观。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松,铺天盖地的牯牛松,苍劲挺拨,郁郁葱葱,有的树冠如华盖,有的干枝似虬龙,或似怪兽张牙舞爪,或似仙女轻舒广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无语的牯牛松,期盼着人们欣赏的目光。  牯牛降以峰为体,花岗岩奇峰林立,绝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的石头,或独自成景,或与青松相伴。飞来石、天狗望月、乌龟拜寿、二仙弈棋、王母梳妆、中华石、渡仙船---一块块石头形神兼备,让人想象无穷。牯牛降峡谷众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内怪石遍布,瀑布成群,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区大小瀑布达百余处,众多瀑布中,尤以九龙池群瀑为代表,从倪村入口,沿河而上,远见瀑布从山间跌落,潭深水急,终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龙瀑水流湍急,落差数丈,几经转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龙瀑布在九龙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从两峰之间夺路而出,浩浩荡荡,势若奔马,声若洪钟,喷雾飘云,潆回直泻,真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钟天地之灵秀,牯牛降精华所在的观音堂景区,群山逶迤,竹海松涛,涧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区。牯牛湖碧波潋滟,青翠的山峰与碧绿的湖水互为映衬,山因湖而妖娆,湖因山而妩媚。船在湖上,人在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沿湖畔栈道进入峡谷,潺潺的水声不绝于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飞溅的瀑布,洗尽了心中的烦忧,冲去了尘世的喧嚣。  牯牛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景色独具魅力,春山如梦初醒,淡妆含羞;夏山碧绿青葱,滴翠生凉;秋山万岭红遍,层林尽染;冬山玉树琼花,分外妖娆。二十世纪的一个春天,当代岭南画派巨擘杨善深,著名画家、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会长蔡楚夫先生,相约来到牯牛降。相见恨晚的杨善深先生即兴赋诗道:“何处桃源许问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门一片红云影,遮住中原逐鹿尘”。  5篇介绍安徽牯牛降的导游词范文(四)  一 楼山书亭  楼山书亭位于进入牯牛降风景区的新火吴村的村口。楼山书亭曾经是吴应箕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吴应箕以身殉国之后,当时的社会名流以及吴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湾观兵》题壁诗,临摹勒石,做成一块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间;同时,还有时人因敬佩吴应箕的“诗文”和“为人”所做的对联,也刻在一块打磨平整的、长方形的条石上,存放在楼山书亭中,以此作为对吴应箕永久的纪念。两幅对联的内容分别是:  书与刘城称二妙;  谥同黄观号双忠。  另一幅对联的内容是:  击筑为屈秦千载以还怀易水;  揭竿思复汉百年仍是仰高田。  现在的这座“楼山书亭”,是村民们集资于2006年在原址上复建的。复建后的书亭基本上保持了旧亭的式样和风貌。  二 楼山桥,  眼前这座桥,是因纪念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吴应箕而命名的。吴应箕,字次尾,又字风之,号“楼山”。过了桥,标志着进入牯牛降风景区的主景区。  桥南头的景区标志牌有关于这座桥梁名称的具体内涵,但此处不妨略作补充:原池州市西门大街曾因纪念吴应箕的抗清义举而取名“楼山街”,这个名称从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06年底。2007年初因撤乡并镇,原“楼山街”、“楼山居委会”的名称,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会”的名称所取代。剡溪河畔开阔的山间盆地和龙门里幽深的峡谷,曾经是吴应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据此,特将池城一条古老街道的名称移植于此。  三 石公桥: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这座桥名叫石公桥。明代万历年间,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时编创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因此而一举成名。当地老百姓对他非常尊敬。为了缅怀他,就将他当年曾经经常走过的这道桥取名为“石公桥”。当然,原来的桥是木板桥,现在这座简易钢混桥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四 戏鳄滩  戏鳄滩。河中数块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喷泉自河中斜喷而出,人们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两块狭长的巨石,背面有条形花纹,很像两条鳄鱼爬向河岸,鳄鱼身后紧追不舍的形似凶猛的河马,正追着鳄鱼戏耍,故名“河马戏鳄”滩。  五、五福泉:(五福亭)  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词,典出《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白话文表述也就是:构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长寿,富贵,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终。  不过,这泓“五福泉”的内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郑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门清溪人,但他却长期活动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带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极富盛名的鸿篇巨制《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举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苏氏家族又把他请去为他们家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编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记》。剡溪父老乡亲为了祝贺郑之珍《五福记》的诞生,就把这眼泉水取名为“五福泉”。  史有明载:郑之珍小时候因为出天花,留下严重的目疾后遗症,给他带来终生之痛。他本来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但却终生不第。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当时的考风不正,二则因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从一般常见情况说,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脸的。然而,郑之珍当年寓居剡溪河畔编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时,就经常到这眼泉水处来,掬这泓清泉洗脸,借以涤除疲劳。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记》的创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迹诞生,就会有传说纷起:有的人说是郑之珍写了《目连救母》劝人为善的好戏,感动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说是这股“灵泉”洗祛了郑之珍的目疾,赋予了他“灵气”。······说来也怪,这泓清泉打从叫着“五福泉”之后,还真的给当地的父老乡亲带来不少福祉:谁家大人或小孩头疼脑热,取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药,服下之后,还真能药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开发的好时机,将这泓历史名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各位游客,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诚表示。同时,又在这泓清泉旁边建了这座“五福亭”,给各位游客提供一个从容纳福的场所。此刻,以泉净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认为是与福祉的一次“无缝对接”。  亭柱上有联一幅,欢迎评点:孝由心动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龙门潭  龙门潭。此处两岸危崖高耸,碧流深潭横亘,浑如两军对垒,一触即发。因其形势险要,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这道景观叫着龙门。龙门,既是龙门景区名称的由来;同时,又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从特定的层面说,它是整个明朝历史的最后一道门:——龙门以内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壮;龙门以外在当时则完全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的天下。  话题似乎应从这个地方开始:  朱明王朝从朱元璋1368年正式称帝到1644年农历3月19日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公园上吊自杀,其间连头带尾经历了277年的时间。但,这只是出于历史纪年层面的一种表述口径;其实,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权力辖区之内。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继之又有僻处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以“隆武”帝的名义组织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吴应箕当时所组织的抗清复明武装,就是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既是他与同仁一种自觉的行动,又与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关。撇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说,吴应箕投笔从戎,组织抗清复明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强为,关键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鲜血和坚强不屈的气节践行自己的生命承诺。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现存《吴氏宗谱》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后来在章建文先生编著的《吴应箕研究》一书中也有着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细说了。再把话题折回到“龙门”与明朝历史关门大吉的事件上来。  现今贵池区泥湾一带曾经是吴应箕抗清复明军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线,而这龙门以内漫长幽深的峡谷,则是吴应箕的复营——密议军机的指挥部所在地。当隆武帝的圣旨辗转传递到吴应箕的复营——总指挥部时,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来清军的重兵围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龙门。当时在隐蔽处局部目睹了那惨烈场面的吴应箕的长子吴孟坚,事隔30年后故地重游时,曾写下追述当时场面的《压气培歌》,就是今人读来,也仍然令人荡气回肠!  基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时代结束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龙门不仅是这个景区内一处颇富刺激性的景观;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时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标志性”关卡。  龙门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龙门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从特定环境层面上说,这因该是华东地区最好的水,——因为这是从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渗流出来的特级水。  七、龙门石谷  这里的石头姿态各异,色彩丰富,黑灰色的石头最多。它们叫变质岩。这些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换句话说,是牯牛降地区在摆脱海水侵袭之前长期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假如从科普的角度说,这些颜色各异、成分复杂的石头们,又给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台。  八、劝善桥 驻马亭  劝善桥。因纪念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问世而命名。当然,现在此处旧名重提,更兼有与时俱进的内涵,做人总是要多多与人为善为好。比如,经过这座吊桥时,不要拥挤,彼此互相谦让,为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  驻马亭。龙门以内是吴应箕的复营,换句话说就是吴应箕组织抗清武装的后方总指挥部。据说,当年,吴应箕所部将领进山密议军机时,经常将战马羁放在这个地方。现在,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结合旅游开发,把此处建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游憩场所,给人们怀古探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九、中流砥柱  一块扁平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间,逼得河水从它的两侧绕过,使人觉得它颇为“霸道”;山洪爆发时,波涛翻滚,似野马奔腾,横冲直撞,而这块巨石却能岿然不动,又使人觉得它挺讲“原则”的。因为它不愿轻易随波逐流,故而人们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与河中黑灰色石头一样,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杰作。  十、钟鼓石 碧玉潭  河对岸一块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这边一块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圆圆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钟,故名石钟。将这两块石头合并取名,叫做“钟鼓石”。“钟”与“鼓”之间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样碧绿,人们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无论是钟声还是鼓声响起,这潭碧水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游客们便习惯地把这组景观叫做“钟鼓声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这个平整的小高地,当地居民习惯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为“香果墩”,就是因为它置身于香果树丛生的特定环境之中。牯牛降作为安徽省境内第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果树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香果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落叶大乔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叶对生,椭圆形。花白色,成顶生圆锥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结果时变为粉红色并留在果实上。果实纺锤形。种子有不规则的翅。为我国特产植物。香果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枝皮纤维柔细,可制作蜡纸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区峡谷深处,香果树家族的“高祖”、“曾祖”们,恭候岸畔林间,随时接见进入景区造访的各路游客。  十二、迷宫  这里有一个迷宫,里面七弯八拐,稍不注意,就会迷路。据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些当地居民藏身洞中,还真得避过了不少的杀身之祸呢。据地质考察得知,在古代,这座山体结构极不稳定。地壳变动时,山体相互挤压、冲击,在向下滑坡滚动过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这个迷宫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诚然,虽然是“迷宫”,但无论游人走在它周围的任何一条木质栈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宫”,最终都能够到达石板步道上。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据神话层面的传说,在皖南境内之所以有这么一座形似一头神牛的大山屹立此处,主要就得益于这根巨大的“拴牛石”。  据说,远古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牯牛”,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间的劳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扔下凡间,化作了这根巨大的栓牛石,将“牯牛”永远地拴在了这个地方。后来,由于这头牯牛长期身处民间,由原来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转化为脚踏实地,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获得了彻底的觉醒,真心诚意的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赏罚严明,准备给原本是天界的“牛倌”扎扎实实的提拔一下,可是这牛倌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宽仁为本,认为这牛倌作为“空降干部”为民间百姓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与老百姓相处得可以说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给天宫长脸的,于是就成全了这头牯牛的心愿;并且,念动咒语,将最初的栓牛石一变而为功德碑,把牛倌的许多好处都记载在这块功德碑上面。如果谁能识得天文,肯定能够读出其中的“天机”;否则,就只好把这个问题带回家从容研究了。  十四、田园风光  在两座小山岗之间,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间的民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这个地方原来叫着檀家园。春暖花开时节,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黄,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黄花耀金,粉墙黛瓦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十五、西风庙  西风菩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民间神话人物,在《康熙石埭县志》上有关于“西风菩萨”的记载。因为他不是“国家级”的“名神”,所以对于外地的游客来说,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们对“济公”这个神话人物,却是耳熟能详的。从类比的角度说,“西风”就是石台当地居民自己的“济公”。  5篇介绍安徽牯牛降的导游词范文(五)  牯牛降位于祁门与石台县交界处,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最高峰海拔17276米。因其峰顶有一黑色巨石,远看似一头大牯牛静卧而得名。  牯牛降是黄山向西延伸的支脉,与黄山有相似的山石结构和地貌地况。境内群山起伏,峰高涧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风景如画,堪与黄山媲美。尤为难得的是,牯牛降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地带,保留着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内地层古老,沟谷纵横,气候优越,植被繁茂,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重要典型地区之一。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成立,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群山雄崎,奇峰迭出,主峰海拔都在17276米。境内地质特征明显,集花岗岩地貌、新构造运动遗迹、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邓家组、铺岭组层型剖面等地质地貌为一体,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犹如一座和谐统一、内涵丰富的天然地学博物馆,因此,2004年3月牯牛降被授于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由于地质悠久,水资源丰富,加上地形复杂,人为影响极少,原始森林覆盖率高,造就了牯牛降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奇花瑞草遍布山上坡边,珍禽异兽往来其间,当地传有民谚: “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大汊三十六,小汊七十二,峰峰汊汊都有宝,只剩一处,还出灵芝草”。保护区内仅木本植物就有88科239属539种,占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45%,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  李斯简介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李斯是秦国的丞相,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可见.李斯是非常有才华的,而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和巩固秦朝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李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谓一代名相。然而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却晚节不保,屈服于赵高和胡亥的*威,最终落了个腰斩而死的下场。  李斯,出身于下层,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小官。李斯进取心强,政治上也很有抱负。有一次,他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又时常受到人和狗的惊扰。而谷仓里的老鼠,吃的是粮食,住的是宽敞的库房,不会遇到人和狗的恫吓。“仓鼠”和“厕鼠”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使李斯联想到,人的尊卑贵贱也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于是他就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李斯审时度势,认为当时除秦国外其余六国都软弱无能,无法满足他建功立业、成为人上人的欲望.准备去投奔西方的秦国。临行时他对荀子说的一番话颇有意思。他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可放过’。如今天下纷争,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建功立业的时候。现在秦王想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百姓和象我这样的人出人头地的好机会。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谋划博取功名,这就象鸟儿和鹿对肉食不感兴趣一样不可理喻!人是一定要力争出头的,所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卑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潦倒。长时间过穷困贫贱的生活,不慕红尘,耻于言利,自甘平淡无为,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愿望。所以我准备到西方去游说秦王。”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  李斯到泰国以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嬴政继位。李斯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后来又被任命为郎。郎是国王的侍卫。李斯利用职务之便,给秦王赢政上了《论统一书》。在书里,李斯回顾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深刻地指出,各诸侯国被迫服从秦国,就象秦国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凭着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足以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这是“万世之一时”的良机。李斯劝秦王嬴政抓紧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勇敢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任命李斯为长史,不久又拜李斯为客卿。  正当李斯在秦国步步高升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当时有个韩国来的水工名叫郑国,帮助秦国开修灌溉渠(即郑国渠),目的是想消耗秦的国力,后来发现他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一些宗室贵族和大臣便乘机鼓动秦王嬴政驱逐从各国来游说的士人,说他们大都是他们本国派来的间谍,不可信用,秦王嬴政随即下了一道逐客令,将他们一律驱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大意说,秦自穆公以来,多任用外客治国图强,如由余、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睢等等,都不是秦国人。如果当时的君主都拒用外客,秦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大局面。现在如果对外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驱逐,这决不是兼并天下、制服诸侯的好办法,而且正好帮助了敌国。这样下去,秦国就危险了。  李斯是在被逐的途中给秦王政写的这封谏书。秦王政看罢谏书,连忙下令取消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追回来,恢复他的官职,照旧信用,不久又让他当上了廷尉。做为“逐客令”产生的导火线——郑国渠也重新开工了。这一工程,使渭水北岸又新增加了4万余顷良田。此后20多年,李斯积极为秦王出谋划策,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被尊为皇帝即秦始皇。李斯为丞相,又积极协助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秦的统一。如拆毁过去郡县的城墙,销毁天下的兵器,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北逐匈奴,南定百越,统一法律、度量衡、车轨和文字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李斯有极大的关系。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群臣,举行盛大宴会。会上,博士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灭诸侯,设郡县,统一了中国,铲除了战争的祸根,认为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时齐人淳于越却乘机主张分封子弟功臣为王来辅助皇上。李斯非常气愤,他反驳淳于越,指出: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因袭,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代变了,政治制度也要随着改变。他说:“淳于越吹捧的夏、商、周三代旧制,根本不值得效法。现在天下已定,法令一统,百姓努力生产,读书人只须学习政府法令。可是那些读书人不学习当代的东西,却专门推崇古代的东西。他们标榜私学,攻击政府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人心。如果不加禁止,陛下的威信就会降低,他们就会结成私党,聚众闹事。”  于是,李斯提出了著名的《焚书仪》,建议焚毁秦记以外的各诸侯国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以后有敢议论《诗》、《书》的,处以死刑。命令下达后30天不烧的,脸上刺花,发配边疆,罚筑城劳役4年。但又明确指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不烧,农书、医书不烧,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向当地官吏学习。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大批大批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使“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可以说这是李斯始作蛹的一件历史大罪。  公元前210年,李斯随从秦始皇出巡到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时,秦始皇突然病危,便命令赵高写了一封诏书,让大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理丧事。这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车队。可是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这封信落到赵高手里。赵高是个野心家,他看到现在正是攫取权力的好机会,便想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废掉扶苏而立他所辅助的胡亥。他先说服了胡亥,然后去说服李斯。赵高抓住李斯贪图权力富贵的弱点,软硬兼施:如果扶苏继位,必信用蒙恬。而胡亥当政,便可转祸为福,并永远封侯。李斯听了赵高的话,开始不同意,继而犹豫,最后终于同意了。于是李斯与胡亥、赵高3人合谋,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秦始皇书信一封,派使者送给扶苏和蒙恬,令他2人自杀,然后咸阳发丧,胡亥便当上了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信用赵高,实行严刑酷罚,大杀功臣和宗室兄弟,又大兴徭役,穷奢极欲,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天下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李斯见此情景,多次想进谏,但二世拒不接纳,并对李斯很不满意。加之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守三川郡,未能阻止起义军西进,罪及李斯。李斯非常恐惧,生怕丢了官禄,便转而对秦二世阿谀奉承,以求好感,并上了一封《严行督责书》迎合二世的心意,怂恿二世恣意享乐。而对大臣和百姓进一步实行严酷刑罚来加以“督责”。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果然大为高兴,于是严加“督责”,致使“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统治更加残酷。  然而李斯在秦二世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二世仍然信用赵高,而赵高为攫取更大的权力,则一心要除掉李斯。因此,他千方百计在二世面前陷害李斯,说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私通“盗贼”,想造反。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便将李斯逮捕下狱,并命赵高来治李斯的罪。  公元前208年初冬,李斯全家被押赴刑场。李斯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的儿子,说:“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说罢,父子相对痛哭。就在这一天,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杀害。  李斯辅佐秦始皇,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其功绩不可谓不大。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的贡献是仅次于秦始皇的。李贽曾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然而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秦始皇当初下逐客令时,眼看自己的功名富贵将成为水中之月,即使在被逐的途中还要写下《谏逐客书》,以做最后的挽救。当韩非以其才华深得始皇赏识时,又是李斯进谗言,送毒药,以扫清自己向上爬的潜在竞争者。而赵高正是抓住他贪图富贵功名的弱点来胁迫他一起搞政变阴谋。极尽阿谀的《严行督责书》的上奏,更使李斯最后一点人格尊严也丧失贻尽。假如李斯能够挺身而出,阻止沙丘政变,则其功绩当不在周公之下。然而过份的功利心导致了李斯的晚节不保,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可惜李斯明白得太晚了,直到临上刑场时他才意识到平凡生活的可贵。  李斯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他年轻时当过小穷,后拜苟 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 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 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函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 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赢政,即秦始皇)的侍卫。李 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 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 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 活动事件,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 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 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 人才。秦王看了《谈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宫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谅逐客书》不仅是具 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鲁 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 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 功。他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宫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分、九卿,分职 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 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 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对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 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 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 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殊勋”的。今人遗憾的是,斯手书已汛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 的琅玡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 残片,这些刻石虽己严重残损,但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 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人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也是李斯建议为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倒行逆施,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非常 措施。这有当时历史条件下,不无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我国文 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对我国秦以前文化典籍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 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李斯,(?—前208年)字通右,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秦始皇)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以韩国水工郑国事件,宗室贵族建议逐客,他上书谏阻,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又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我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李斯不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