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逝世怎样祝贺词句子

问答 0 19

病人逝世怎样祝贺词句子,第1张

楼上的基本是全部胡扯。哥哥是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受病情影响而死,恳请不清楚的朋友不要自作主张乱答,请尊重逝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不能说明你心胸狭窄,也不能说明你品质低劣或意志薄弱。在抑郁症患者的名单中,有很多历史名人: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文生梵高(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文斯顿邱吉尔(英国首相)、玛丽莲梦露(美国影星)。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张国荣(香港明星)、崔永元(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张国荣自杀真相揭露: 2003年的4月1日18时41分,绝望的张国荣从中环文华东方酒店16楼的窗口纵身一跃,无奈地结束了自己46岁的绽放生命。关于张国荣自杀当天的情况,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有着不同的说法。在2003年的4月1日,张国荣有没有见到唐先生和英俊少年约会?张国荣最后的异常表现是什么?张国荣临终遗嘱又写了什么?这一切只有张国荣生前挚友陈淑芬女士知晓,作为陈太的好友,记者在哥哥(张国荣昵称)去世后很长时间不敢向她提及有关哥哥的任何话题。因为哥哥就是陈太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哪怕轻微地碰触都会让陈太伤心欲绝。直到哥哥离开我们之后的第5个月,记者才和陈太正式坐在一起,从其它话题渐渐过度到哥哥去世那天不忍回首的伤感往事。 张国荣最后的声音 他说要看清楚香港 记者:陈太我想问您一个肯定会让您感到非常伤感的问题--关于哥哥离世那天的很多情况,每个报纸有不同的写法,但不同的报道都不相同,我很想知道2003年4月1日那天到底发生了生么样的事情。 陈太:那天哥哥约了朋友出来吃饭,我就打电话给他,但是是唐鹤德先生接的电话。我说:“Leslie(张国荣英文名)在哪里?”他说:“他说出去走走。晚上七点钟我约了他一起打羽毛球。”那我就问唐先生哥哥在哪里了,他说他在中环一代跟朋友喝茶,我说:“那好,我给他打个电话,一会我再联络你。” 记者:你拨通哥哥的电话了吗? 陈太:因为我的写字楼在湾仔,离中环比较近了。我就给他打电话,他没有接听我的电话。我听到的是留言信箱,于是我就留了言,让哥哥有空打给我。我没有想到,他很快他就打给我了,因为我以为他在跟别人谈事会占用一段时间。 记者:哥哥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呢? 陈太:接听到他的电话后,我就问他在哪里。他说他还在中环,我说在中环干什么,他说在喝茶。我说跟谁喝茶,他说只有他自己。我还埋怨他自己喝茶也不叫我,我提出要去找他,但是他又说他要走了。我问他要去哪里,他说去Shopping。于是我就说要和他一起去shopping,他也同意了。我知道他七点钟又要和唐先生去打球,低头看看表也没有很多时间了,就要放下电话去找他。 记者:这时候您没有觉得哥哥有什么不对劲吗? 陈太:就在我要放电话的时候,他说想趁这个机会看清楚一下香港。我问他要看清楚香港干什么,这时我听出来他好象有些不对劲了。然后我说你到底走了没有啊,你没走的话我就过来找你。哥哥说那好,那你过来吧。我直接坐计程车去了中环的文华酒店,但是在前厅我没有看到他。然后我去了我们常在一起聊天的一个咖啡厅,我一进去人家就问我几位啊,我说我找Leslie。然后服务生说好像觉得他不在这里。我说我们约好了,他一定在这里,我就在那里兜了一个圈没有找到他。 张国荣并没有情敌 媒体根本就是胡写 记者:有报道说哥哥自杀当天看到唐先生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很生气,看来是没有这样的情况呀? 陈太:没错。那些媒体根本就是在胡写,那天唐先生根本没有看到哥哥,哥哥在酒店等候的是我。没有看到他之后,我就再打他的电话,这次他接了电话。我说我到了你在哪里啊,他说他刚刚出去了,让我在那里先喝杯茶等一会,他很快就回来。然后后来我就一直等他,等了半个小时,还没有见到他。事后我想,这个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可能在想很多东西,思想肯定在进行激烈的冲突。 记者:您后来怎么又来到酒店门前看到那伤心一幕的呢? 陈太:等了40分钟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你五分钟之后在酒店门口等我,在正门,然后我就会来了。”因为我看了看时间已经快六点半了,然后他七点钟又要去打球,肯定时间不宽裕了。我知道哥哥是开车出去的,所以我就很着急地埋单出门。因为我知道酒店门前这个地方是不可以停车的,可是我很快就出去了,一直在门口等也没有看到他。 记者:是不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陈太:等了5分钟之后吧,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声音传来。我一听,就觉得好像有一些东西掉下来似的,那是一个很大的声音。然后我朝声音那个方向一看,看到有一个东西掉下来摔在地面上,酒店门口有一些护栏被坠落物砸断了。当时因为我看到一个人,人的旁边有一辆巴士,我就以为是交通意外。我就立刻转身叫那儿的人(酒店服务生)出来,我说撞伤人了,你快点去找救护车。 记者:你那时还不知道跌落在地面的是哥哥,对吗? 陈太:是的。我当时想,哥哥那时正在生病(忧郁症),我怕他看到那个场面会受到刺激,于是就快点跑了过去,想把他的车劫停,不让他看到这里的情况。但是一跑过去之后,我就想还是不要了,要是他还没有到呢?要是他正在堵车呢?要是他还没有到最好,后来我就想跑到街口去把他的车劫下,那他就不会经过这个地方。 不敢相信那是哥哥 他是不是张国荣 记者:你又是怎么发现情况不妙的呢? 陈太:因为我一给他打电话,电话又回到刚才那段录音留言,于是开始觉得有点问题。因为他刚刚还开着电话,为什么现在没开?而且他应该是在开车呀!哥哥没有开电话让我觉得有一些奇怪,我就又跑回去去看了一看。我没有敢走近去看,我去到那边还在让服务生找救护车…… 记者:那么说媒体报道的情况完全是错误的了? 陈太:对,说哥哥当时是看到唐先生了,而且还说有一个小男生跟着完全是胡说八道。哥哥根本就是约了我,没有约别人,唐先生也根本没在现场,那时唐先生正在打球。 记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哥哥和唐先生的感情吗? 陈太:他们两个已经是二十多年的朋友,感情一直都很好,完全没有所谓的争风吃醋。只是唐先生的助理我觉得很可怜的,比如唐先生只是请了一个人来帮他忙,现在这个人好象变成了半个公众人物,很多人非要说他是哥哥的“情敌”。你说这样有多可笑?你要是辞掉他,让他再去别的地方找工作,我觉得都是很困难了,无端端他请一个助手,就变成是他的情人了,我觉得这个说法真是无聊的不得了,而且很多人(记者)都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可他们为了所谓的“爆炸性新闻”才非要这么写。 记者:您是到了医院之后确定跌落下来的伤者是哥哥的吗? 陈太:是,到了医院才知道。因为我一直不敢去相信,也不想去相信,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所以我一直都很不安,所以跟着救护车去了医院。到医院后,我问一位到场的警员,刚刚进来的那个人现在在哪里,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我说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只是怀疑他是我的一个朋友。然后那警察就看着我,问:“他是不是张国荣啊”因为那位警察认得我,所以他才会这样说。我当时就……(泣不成声) 记者:您确认伤者是哥哥后,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陈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我的保安,让他们保护哥哥的遗体不要让媒体给拍到,因为他是最生气这个的了。很多人找我,叫我写一本书啊、邀请我访问啊,我都没有,因为没有什么好写的了,就希望他们不要乱写。(哭) 他的遗书在律师楼 病痛让他写下遗书 记者: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哥哥遗书的不同版本,您能澄清一下吗? 陈太:他跳楼前没有写什么遗书。他的遗书很早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并且交给了一个律师。 记者:哥哥为什么提前就要写好遗书呢? 陈太:写遗书是因为他这1年被病(忧郁症)折腾得非常得厉害。 记者:当时哥哥的病情是怎么样的呢? 陈太:他是忧郁症。他这个病呢就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控制他自己的情绪,就好像他自己的手啊、脚啊有时候都没有办法控制,所以他很困难,他连看医生都不敢去看。他去找人家拿药都会被人家(媒体记者)写他去看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你知道他自尊心很强嘛,他怎么可以让人家这样写,而且传媒一写就乱写的,不会写的很清楚,那个时候任何这些东西对他来讲都是一个刺激。 记者:他之前写好遗书的内容是什么呢? 陈太:这个遗书好像是因为他怕有事情发生,现在人写遗书也不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事了。他是写了一些文字主要是交待他身后的事情,然后还有要谢谢一些人。 记者:您能肯定哥哥在现场没有写东西吗? 陈太:他在现场只是写了一张纸,谢谢某一些人,就是说他是有病。但是那决不是遗书。 记者:哥哥和唐先生以前是如何面对绯闻的呢? 陈太:以前有什么绯闻、有什么事的话,他们俩个都不去澄清、不会去回应,但是他们会用行动澄清一切。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如果唐先生不去说话,不去澄清的话,这样对唐先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特别对离开我们的哥哥他来讲也是不公平的。唐先生要求我做这个事,所以我就跟传媒做了一个访问,但是我只是跟《明报周刊》的记者讲了一些情况,因为我可以信赖他们可以把这个事实写出来。 不良报道伤害了他 糟蹋了整个演唱会 记者:陈太您觉得哥哥为什么会想不开呢?是自己太累了吗? 陈太:我觉得他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这一年没有看过他病状的人不会知道他有多么痛苦。要是你接触一些患了忧郁症的病人的话,可能你会有所了解。但是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病人,后来因为他有这个病,我开始陪他一起去看医生,医生给我们看了很多资料,说一个忧郁症的病人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所以我才开始了解,了解很多很多。你无法想象他多么希望他自己好起来,他一直在看医生,他没有办法接受他是有这个病的现实,因为他什么都有,现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怎么这样的一个人会有忧郁症呢?不可以想象的!别人都不会相信的,怎么可能呢? 记者:您能不能讲一讲哥哥身患忧郁症的具体原因呢? 陈太: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很多积累下来的东西。最大的原因就是演唱会带给他的伤害,他的演唱会用心做得那么好,然而却受到了那么大的打击。我们的最后一站演出为什么要重回香港去做呢,就是我想要给他一个支持,因为有些人之前根本不懂得看。香港以外地方的媒体都很有水平,他们会用心地去写整个演唱会的演出情况,不会狗仔队。他们(香港狗仔队)的报道中,演出当晚唱的什么歌、灯光、音响怎么样的情况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只是写了长头发,还配发了一张走光的照片,把整个的演唱会都给糟蹋了……(哭)。 记者:哥哥什么都拥有了,是什么原因让他患上了这样的病呢? 陈太:关于演唱会的报道。很多事情哥哥都很介意,却只能闷在心里,无法说出来。(哭),一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可能很多让他委屈的事情使他开始得上这个病。他得病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直到后来这个病就开始有了一些病态反应:好像手振啊、睡不着啊、出冷汗……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他就去看医生,所有医生都说他身体上是没有问题的,肝很好,心脏很好,什么都很好。他就觉得好奇怪——我基本上没病啊?那我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睡不着,为什么会有这些状况呢?因为哥哥一直都是很注重健康的,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大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夜生活的一个人。那么健康的一个人会有什么病呢?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很多好像不正常的现象呢?我们也搞不清。所有检查的每个医生都说他没事,专科医生也都说他没事情。 病情发作痛不欲生 最惨时真让人心疼 记者:哥哥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陈太:哥哥自己从来也都没想过要看精神科医生,他最惨的时候真的很让人心疼。他发作起来时所有的筋痛得好像要把他的肉都撕开了一样,痛得很厉害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病情,把他折腾得非常的惨,简直让他痛不欲生。而且他还有很多工作去做,他每一件工作都不敢去答应,他很想去做,但是没有办法去答应人家去做。因为一答应了,要是他病发没有办法完成工作怎么办?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世前的一年是很痛苦的一年。 记者:您现在的状态怎么样? 陈太:其实我真的很想念哥哥的(哭)。一个人的时候,一想到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哭)。 记者:陈太您也不要太伤心了,我觉得这样可能对哥哥来说也未尝不是好归宿,因为他太追求完美了。 陈太:我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他不想变成一个……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好,医生都说不出来。他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况,最害怕在公众场所要是出现什么问题,被人家一写显得他怎么样,他真的是不愿意让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所以这个选择(哭)……我知道,其实他是非常舍不得的,他不愿意,他只是希望自己快点好,医生说他可以喝一点点红酒,没有问题,但是他一点也不喝,因为他想快点好,每一件事情一点点他都很敏感,想快点好,可是好像越来越差(哭)。中国***的优秀党员、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杰出的神经精神病学家、原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名誉院长、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原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陈学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1日晨7时30分,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陈学诗同志1917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时就读于私立胡氏公学、私立无锡中学及锡钟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就读于国立贵阳医学院。1942年,陈学诗同志大学毕业后赴成都在华西、齐鲁、协和三大学联合医院神经精神科师从程玉麟教授并任助理住院医师。1946年任该科总住院医师和华西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科讲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医院神经精神科主治医师。1948年协助程玉麟教授筹办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为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49年曾任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科讲师。1950年任南京神经精神病院副主任医师。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国神经精神科医生严重缺乏的现状,陈学诗同志在南京任培训部主任,为全国培训专科医师、神经精神科专业人员,并担负各医学院校的授课任务。曾先后在上海同德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安徽医学院、山东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院校任教。1960年,陈学诗同志调北京医院任脑系科主任。1963年,任卫生部神经精神科学组秘书兼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秘书长,同年,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副总编辑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陈学诗同志1956年加入中国***,他是党的忠诚战士。文革期间,他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被定为“反革命”,关进秦城监狱长达6年半之久。在狱中,他始终保持对党坚定的信念。1981年,陈学诗同志任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1983年受聘北京第二医学院精神卫生教授。1984年任北京安定医院院长。1989年任北京安定医院名誉院长。在医院管理工作中,陈学诗同志多次获得奖励称号。1987年在卫生部及健康报组织的全国优秀院长评比中当选为全国优秀院长;1989年获得国家首批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同时获得优秀总编辑奖;2005年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奖”。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是陈学诗同志多年的愿望。他与同道们经过6年的积极筹备,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正式成立,陈学诗同志为第一任理事长。在1990年召开的该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学诗同志继任理事长。在有关单位和全体会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而促进了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陈学诗同志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一副总编辑及《心理与健康》杂志总编辑。多年来,陈学诗同志热衷于社会工作,先后任北京老年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60余年的从医生涯,陈学诗同志在精神卫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老年精神医学、司法精神医学、儿童心理卫生方面,他的研究工作尤为突出。如,他主持研究的“老年抑郁障碍的主动音乐治疗”以一个全新的治疗模式改变了原来单一药物治疗的纯生物医学模式,为国内首创,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结合临床撰写的科研论文,对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提高作用,如,他主持的“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患者的隐匿性抑郁”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使我国广大隐匿性抑郁症患者从此获得了正确的诊疗;他提出组建的集医生、护士、工娱治疗员、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为一体的五支队伍,彻底改变了精神病院单纯的生物医学技术队伍的管理模式。2001年,由陈学诗同志牵头编制的我国第一套专门用于幼儿标准化人格评估工具—《幼儿人格量表》,经过他与同道的艰苦努力终于问世。此项工作历时6年,对全国9大城市2000名幼儿进行跟踪研究,取得了大量宝贵数据,填补了这一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空白。陈学诗同志重治病更重防病,他撰写了100余篇论文,著书10余册,还写下大量的科普文章,为普及宣传防病治病和心理卫生知识,为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不辞辛苦、不计得失。陈学诗同志不仅在事业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同时,他的优良品行也有口皆碑。他曾将去日本访问时节省下来的数万日元上交医院,用于医院的建设;他曾把6天在香港探亲的天伦之乐变成了忙碌的工作日,他在香港各大医院间奔走,寻找最优秀、最适合病人康复的建筑形式,为我院新病房楼所借鉴;他曾深夜赶到医院为急症病人会诊;他曾亲自到家中探望生病的普通医生……作为具有深厚功底的老专家,陈学诗同志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他坚持查房、出专家门诊,直到近两年他施行大手术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所挚爱的病房和诊室,但他并没有离开医院,他仍在著书、写回忆录、做防病讲座、撰写科普文章,为精神和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呼吁,为13亿人口的心身健康呼吁。2003年,在给朱庆生副部长的信中,他希望在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多做工作;在预防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心身疾病方面多做工作。鉴于陈学诗同志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人物年鉴》、《中国名医词汇》、美国《国际杰出***名人录》和英国《国际著名科学家名人录》。2002年12月1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为陈学诗同志举行隆重的行医60年庆典。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同志在贺信中写道:“陈学诗教授从医60载,为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精心为病人诊治,始终如一地潜心研究老年精神卫生与儿童精神卫生,著有多篇著作,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他讲学授课,主办《心理与健康》杂志,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培养了大批精神卫生医务工作者。”卫生部朱庆生副部长在贺词中说:“陈学诗教授作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精神卫生尤其是儿童心理卫生工作做出了杰出的成绩,我由衷地敬佩和祝贺。”在这庄严的庆典仪式上,面对他尊重的各级领导、他倾心呵护的学生、他同甘共苦的同事和信赖他的病人家属,陈学诗同志只说了一句话,“这些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是人民的医生。”这正是陈学诗同志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希波克拉底的神圣誓言。病重期间,89岁高龄的陈学诗同志躺在北京医院的病榻上,宽大的病服包裹着他瘦弱的身躯,但他从未主动向看望他的领导和同事们提起自己的病痛或提出任何要求,他日夜惦念和牵挂的仍是北京安定医院的发展和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事业。弥留之际,他仍在叮嘱同事们,慢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心身健康一定要从娃娃抓起。陈学诗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陈学诗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一身正气,艰苦奋斗、生活简朴,热爱事业,始终不渝。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