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不说“端午快乐”?端午到底是不是纪念屈原?网友们或认真或逗趣的“求知欲”,引发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位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解密有关端午节的那些“真相”。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现在才弄清楚,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恰当的,好比清明节,没谁祝谁快乐的……”网民“阳光youth晓敏”说。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5月28日,端午节前夕,道教圣地河南洛阳老君山举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送槲包祈福活动,百名道士在老子像前围着巨型太极八卦阵包槲包粽,场面壮观。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端午节到底为了纪念谁?据悉,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晓坤说,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马晓坤说,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说,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这个亡灵纪念日后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朱大可说,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民众)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冤死的亡灵,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驱除恶鬼,这种方式构成了端午习俗的真正母题。”朱大可说。端午“南赛龙舟”,北做甚南方许多地区,都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桨,欢呼雷动;彩旗飘舞彩球腾空,鞭炮齐鸣喜庆热烈……那么,北方人民在端午会做什么呢?民俗专家说,在北方,端午射柳、斗草、打马球,同样十分富有运动精神。什么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记载了一种射柳的“玩法”——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据悉,射柳是可以从清明节一直“玩”到端午节的经典项目。连明朝永乐皇帝都对此念念不忘,在《宸垣积略》中写道:“明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十四年端午节亦幸焉”。小朋友们则以“斗草”为乐了,说白了就是“拔草根儿”。把坚韧的草根或者叶根,交叉相勾,然后同时拉扯,看谁的根更粗长……关于斗草,白居易写过《观儿戏》:“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当你以为端午假期是‘睡觉节’的时候,当你准备咬下浸满香味的糯米五花肉、以为端午是‘吃粽子节’的时候,先出去运动一下吧!”网友“斌卡”说。100余位惠山经济开发区居民齐聚一堂包粽子,场面热闹非凡。 孙权 摄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吗吃粽子显然不只为了纪念屈原。专家解读,“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人们在夏至要吃粽子的习俗。美食、美景、诗词歌赋,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佳节的氛围。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创办人、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说,在元宵节、中秋节,好诗词特别多,一轮明月就足以诵咏不绝。而其他节日的诗词歌赋就相对较少了,而端午节的诗词更少。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一首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聊表慰藉:“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粽子”,味道也越发丰厚起来,成为人们纪念和怀念的重要载体。如此看,说端午节是“粽子节”,其实也无不可。“小时候的端午节,我妈会早早煮好粽子,拿塑料袋包好,放到我的书包里,让我在课间的时候吃。端午节过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周。”网友“廖晓橙”说:“而现在,端午节,只是一通电话,一条短信。离家在外吃的粽子啊,永远比不上家里妈妈包的粽子呢。”为什么端午节要吃五黄呢端午节期间,九华山地区将举行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庆典,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悠久的传统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九华山端午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和庆典:非遗演出犟驴与花挑舞:犟驴表演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俗节目,深受民众喜爱。花挑舞俗称“花挑子”,因为舞者担花挑道具起舞而得名,是固始县及豫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陶艺活动:陶艺活动则让孩子们通过玩陶土、随意塑形,体验到动手的快乐,这种活动适合全家参与,富有教育意义。曲艺与戏曲大鼓书:一种受欢迎的曲艺形式,以唱词和说唱并重的方式著称,大鼓书在清末由乐亭县传入,基本板式包括大板、二性板、三性板等。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它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人物配合背景音乐和故事讲述,以独特形式和技艺受到观众的喜爱。灶戏:流传于固始县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舞蹈与音乐古典舞蹈:古典舞蹈如灵动飘逸、清雅的舞蹈,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传达诗歌中的离合悲欢。黄梅戏:聆听黄梅戏能让人体会到荆楚之美,黄梅戏的魅力在于让观众既成为看戏人又似戏中人,仿佛穿越到江南或古代。佛教文化活动参访古寺:游客可于端午节期间早上上山参访化城寺,了解九华山的历史文化和寺院道场的基本仪轨。肉身宝殿:游客可以三步一拜(自愿)上肉身宝殿,这是九华山的一大奇观,供奉着金地藏菩萨的肉身。百岁宫:下午可参访百岁宫,朝拜明代“应身菩萨”无暇禅师肉身舍利,远眺天然睡佛,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慈悲精神。此外,在九华山端午节期间,游客还有机会享受到以下体验:美食体验:九华山的美食以素斋为主打特色,游客可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佛教的慈悲精神和素食文化的魅力。手工艺品:购买佛像雕刻、竹编工艺品等特色手工艺品作为纪念或赠送亲友,体验当地人民智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登山方式:选择徒步或乘坐缆车登山,无论哪种方式都能欣赏到九华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收获难忘的旅行体验。总的来说,端午节期间的九华山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也成为了文化爱好者和旅游者的聚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庆典,九华山在传统节日里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访客呈现了一场视觉、听觉和心灵的盛宴。端午节诗句经典古诗优选好句37句端午节吃“五黄”的食俗是汉族民间风时风俗,流行于杭州等地。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在浙江的杭州必须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扩展资料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人民网—端午节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 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1、《菩萨蛮》(宋·陈义)2、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3、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4、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5、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6、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7、深院花吐,画帘开、练衣纨扇,午风清暑。8、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9、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10、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11、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12、在这个方向之下,对外,我们不会做出对社会、家人无益的事;对内,不会做出损坏自己健康、伤害自己心灵的事,也不会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我作茧。凡事想得开、看得透,把握机会,积极努力;没有机会就要制造机会,并提升自己的才能、见识、技术,尽量地学习。13、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14、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15、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16、满江红·端阳前作(宋·王充)17、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18、念奴娇(宋张榘)19、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20、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21、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22、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23、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4、最经典的四首端午古诗词,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2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26、同样的,在一生当中,我们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在家里,你是个母亲,也是一个太太;在公司里,你可能既是下属,也是上司;在学校里,你可能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每一个人同时都扮演了许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责任,所以你有许多的责任。通常人只要一想到责任,就比较能自我约束,而不会做坏事。因此,西方人有一种观念,他们认为,单身的人不如有家室的人可靠。这是因为有家室的人责任较大,责任感也就较重,当然这不能以一概全,但是身份的确能让我们想起自己该负的责任。27、《午日观竞渡》(明边贡)28、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29、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3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31、描写西湖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32、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33、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34、五日(选一)(明陈子龙)35、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36、端午节诗句经典古诗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37、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端午节诗句经典古诗优选好句37句相关文章大年三十祝福语大全经典优选40句端午节安康祝福语简短一句话网络励志经典语录网络励志经典语录37句端午节安康祝福语简短一句话28句网络励志经典语录精选31句导读:正如我们今天追求端午节各种味道的粽子一样,古代的端午节各有自己的追求,也有时间去安排自己的过节方式,古人安排自己在端午的时候驱邪避毒,这是怎么回事呢?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是怎样的呢?想知道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端午是火日,这一天被认为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一年阴阳转换的日子。一阴初起,如何规避,古人有一套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形成的禳辟之法。首先,为了禳辟邪毒,古人发明了很多配饰。在中国古代节日中,端午节的配饰发展的历史最久,品类也最多。早在汉代,端午配饰已然有典籍记载。《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通过这些记载我们知道,第一,为端午所吸收的夏至,节俗中很早就有配饰之俗。第二,早期夏至配饰使用桃木等,这和新年使用桃符相一致,是为了避鬼驱邪。第三,端午的配饰除了桃符还使用“朱索”,即红色绳线。桃木为红色,朱索亦红色,盖汉人尚赤色,且五月为火,大概这都是使用红色的缘故所在。第四,汉代端午的配饰和后来的戴于身上不同,是“施于门户”亦即挂在门上和屏障上。这种做法,在后代流传时间非常长。宋人夏竦《皇后阁十四首》云:“千门朱索迎嘉祉,九禁椒涂纳美祥。”又云:“千门袭吉萦朱索,九禁开晨辟紫闱。”这是说的宋代宫中门户悬挂朱索、彩缕的情形,可见夏至悬朱索于门户的做法,后来为端午所吸收,成为端午辟邪的做法之一。挂这些配饰的目的,是“难止恶气”,也就是禳除恶气。东汉末年的应劭《风俗通义》关于夏至和五月五日的记载,是另一个系统的说法:“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这个名叫“游光厉鬼”的鬼很有力量,只要知道它的名字,居然就可以免得病、瘟、疫。这种传说直到六朝犹有传承,如《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口内常称游光厉鬼四字,知其名则鬼远辟。”游光厉鬼为什么这么有力量,没有典籍可以考察,不过从字面上可以做一点猜测,那就是大概游光厉鬼是鬼中很强横的一种。而在古人头脑中,五月只是一阴初起,五月的病、疫、瘟,虽然足以害人,但其恶的程度远不如游光厉鬼。东北有一句土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游光厉鬼大概就属于不要命那一伙的,所以遇到它的名字,在人的面前装横害人的病、疫、瘟也都只能躲得远远的。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对于五彩何以能厌百兵,这段话没有给出适当的解释。裴玄《新言》解释说:“五色缯谓之辟兵。《昭君》云:襞方以缀腹前,示养蚕之功也。又织麦莦,同日俱成,以悬门户,新收麦也。谓为辟兵,声之误。”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新言》曰: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不解,问之伏君。伏君曰:青赤白黑为之四面,黄居中央,名曰襞方。缀之于腹,以示妇人养蚕之工也。传声者误以为辟兵。”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注意到了五月是古代妇女收养蚕之功的节候。端午节新蚕初成,织成五色丝缕和襞方,借端午节庆祝一年蚕工之成,也是有的。欧阳修《皇后阁》云:“茧馆覆柔桑,新丝引更长。纫为五色缕,续寿献君王。”又苏轼《皇太妃阁》:“维祉恭俭德,彩缕出亲蚕。”盖后妃亲事蚕桑,有恭俭之德,故苏轼诗以颂之。但黄石先生认为这种解释不通。襞方自为襞方,而辟兵自为辟兵。按:缯,厚帛是也。蔡邕《女诫》:“缯贵厚而色尚深。”古人有以厚帛做襞方之俗,但与五色辟兵不是一回事。刘昭《续汉书》云:“桃印本汉制,以止恶气,今世端午以彩缯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屏障之间。”注云:“汉以五日用朱索络五色刚卯为门户饰,以止恶祲也。”黄石以为实际上“五指五行,也指五方五土,五月的‘兵’之数五,言五鬼行瘟于五方五土,故制为代表五方五土的五色刚卯抵御它们。黄居中央,表示中央戊己土,其他四色,亦代表四方,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故曰‘五色刚卯’,即是五色桃印符”。《端午礼俗史》中黄石先生的这一解释,抓住了五月与五行、五色之间的联系,按照古人的思路去理解古人,符合基本的理论规则,解释得很透彻。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在晋代又有新的发展,这就是道教灵符的出现。《抱朴子》云:“五日朱书赤灵符着心前,辟兵祛瘟,去百病。此即治百病符也。正月元日佩,即此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土并得到极大发展,这对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直接造成了强烈刺激。不仅道教神谱越来越体系化,理论上出现一系列发展,而且在宗教仪式方面有长足进展。这里出现的道教灵符,就是这类新打造出来的兵器。这种辟兵符的功用,在后代越传越神。《月令广义》有一段记载非常精彩,其云:“凡大将逐年五月五日午时,以朱砂雄黄,纸书辟兵符,向日顶礼,向天罡祖炁,勿令鸡犬妇人见之,符缝衣内,炤前后心佩带,枪箭不伤,至来年午日再换。”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原不是山东来京的人力车夫们的首创,那原始的思路早在这个年代已经肇源了。端午配饰之中,五色丝索是“五彩辟兵”的代表,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避兵缯,后代端午佩红习俗,都属于这一类。它来历非常古老,最初为避鬼兵瘟病,后代则增以延命、延寿之意。用法则有系臂和挂于门户等。唐人已经以端午百索为长命索。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一诗中曾经写道:“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长丝续命人”说的就是以五彩丝系臂求长命的习俗。唐朝皇帝还根据这个习俗在端午日由君王赐长命索给臣下。端午从皇帝那里得到赏赐的长命索后写的谢恩诗,有窦叔向的《端午日恩赐百索》:“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余生尚可续,终冀答明时。”小小的五彩丝线,所值有限,但借助节俗文化特殊的时与地来沟通君臣关系,足以唤起臣下无限感恩之心,起到的效果不小。当然,不同的人过端午节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赏赐礼物可能还有更多。李商隐《为荥阳公端午赐物状》云:“右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赐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轴,银器二事,大将衣二副。”这位荥阳公除了长命索,还得到了紫衣、银器、大将衣。君赐臣长命索,臣也向君献长命索祝寿。宋人夏竦诗中就写到向太后献长命索的故事:“命缕开辰分五色,长丝献寿祝千年。”晏殊《御阁》:“轻丝五彩缠金缕,共祝尧年寿万春。”说到长命索,这里最后说一说清人董元恺的《清平乐》:谁能续命,五色交相映。浪说辟兵还压胜,茧绾朱囊堪赠。不须绕户高悬,料应妆臂同缠。愿取一丝一岁,与郎情绪绵绵。把长命索的习俗和爱情联到一起,可谓别具一番风韵。居家住室,也自有禳辟之法。前引《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人夏至以桃印施于门户、悬朱索五色印以为门户装饰,为的就是“以难止恶气”。刘昭《续汉书》亦云:“今世端午以彩缯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屏障之间。”朱索即彩缯,五色印实即篆符,可知汉代人端午使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装饰。明代宫中室内端午亦特有布置。吕毖《明宫史》记宫中端午习俗云:“门两傍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如年节之门神焉。”清代宫中的做法之一,是挂五毒屏风。事见《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则例》载“端午五毒挂屏豫期修造”,又有“五毒挂屏于四月三十日委官安挂,六月初二日彻出贮库”,可知五毒屏风前后要挂一月左右。五月室内悬挂特别的画,这习俗在民间也存在。明文震亨《长物志》有一段《悬画月令》,列出了一年中每个月份应当悬挂的画。其中端午所宜挂的画是“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笔端阳景、龙舟、艾虎、五毒之类”。《清俗纪闻》卷一《年中行事》的端午条记载清代民间习俗云:“是日,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此外,另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这些词句诸如“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菖蒲如剑斩八节妖邪,艾叶如旗招四时吉庆”,等等,所取的都是驱邪招福之意。说来“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火”这句话,早就是端午禳辟的经典句子。《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即保留有“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的残卷。一句口号前后千年一直流传,足见节日习俗生命力是怎样之持久。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