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蒙古族人很友好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啊泥古是什么意思?1、献哈达:在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或者迎接尊贵客人时,会进行献哈达的传统礼节。2、敬酒:在蒙古族的文化中,敬酒是招待宾客的重要礼节。3、拜年:大年初一的早晨,所有的亲戚都会聚集到最年长的人家中,晚辈向长辈叩拜,而长辈则对晚辈表示祝福。4、蒙古包:蒙古包,这个词汇起源于满族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典型产物。它不仅是草原牧区传统的居住工具,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住宿选择。5、白食和红食:在蒙古语中,白食被称为“查干伊德”,是指牛、马、羊、骆驼等牲畜的新鲜奶制品。而红食,在蒙古语中称为“乌兰伊德”,指的是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在蒙古族的文化中,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和崇高,因此白食被视为蒙古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礼遇。蒙古族常见人名整理(汉译拼音E-G部分)首先,啊泥古是蒙古语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谢谢”。这个词语在蒙古族和内蒙古地区被广泛使用,表达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在蒙古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恩之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啊泥古表达感谢是非常普遍的。其次,啊泥古也具有一定的祝福意义。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用啊泥古来祝福对方幸福、健康、平安和成功。这种祝福的表达方式非常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同时,使用这样的祝福语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啊泥古也代表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积极弘扬多民族文化,倡导多元共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文化,传递友谊、合作和团结的信息。啊泥古这个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蒙古族的酒文化步入蒙古族文化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富有深意的人名,从E至G的拼音序列中,每个名字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名字的韵律与智慧:鹰的翱翔,鄂力亚elie,象征着力量与自由;时光的烙印,鄂林eren,寓意着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痕迹;爱心与亲昵,恩古来enghrei,如春风般温暖人心;平安的守护,恩和engh,表达了对生活的期许与向往;强壮与平安,恩和巴图engh bat,犹如坚固的基石,承载着希望与繁荣。喜庆与安宁,恩和巴雅尔engh bayir,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家庭和谐。幸福与安康,恩和吉日嘎拉engh jirgal,传递着永恒的祝福。纯粹与安宁,恩和门德engh mend,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一生的福祉,恩和那顺engh nasan,祝愿长寿与平安相伴。无忧与平安,恩和其其格engh qiqig,如同盛开的花朵,满载着吉祥。守护的力量,恩和陶格涛胡engh togtoh,提醒我们坚守内心的平静。国家的安宁,恩和图茹engh tor,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光明的象征,恩和珠拉engh jul,犹如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永恒的平安,恩克图拉嘎engh tulag,传递着无尽的祝福与安宁。火的热情,嘎拉泰/嘎拉图galtai,燃烧着坚韧与活力。闪耀的光芒,嘎力巴gilbaa,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前行之路。雁阵的信使,嘎鲁galuu,承载着人们对远方的思念与期盼。纯白的美德,嘎日布garbu,象征着纯洁和真诚。周而复始的韵律,嘎日格garag,寓言着生活的循环与规律。英勇的史诗,格萨尔/格斯尔geser,讲述着蒙古族的传奇与坚韧。明珠般的珍贵,葛根塔娜gegeen tan,映照着智慧与美丽。黎明的希望,给格森geisen,预示着新的开始与光明的到来。神圣的僧侣,根登genden,代表着智慧与虔诚的修行者。宝物与尊贵,贡宝力格gun bul,凝聚着无尽的赞美与敬仰。深邃的智慧,合意gun bileg,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的传承。保护与守护,gombo,犹如坚强的守护神,庇护着每一个心灵。深海般的深沉,gun dalai,寓言着沉稳与包容。庆喜与和谐,gungga,传递着吉祥与和睦的气氛。深湖的宁静,gun nuur,寓意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深奥的智慧,gun,藏着无尽的哲理与教诲。再次探寻,让我们在这些蒙古族名字的海洋中,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求蒙古人成人礼的习俗?蒙古人虽然把酒视为饮食之最,耐日之魂,可也不提倡把它随意乱用。对此,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喝酒的岁数、敬酒、献酹、请曲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节禁忌,创立了蒙古族独特的酒文化。喝酒的岁数男人到三十七岁,过三个本命年之后(有些地方到了二十五岁,过二个本命年之后)认可为“成年汉子,体力健全的人,进入大人行列”,便视为“有资格当官,做婚宴的头儿,可尽情享受秀斯,品尝美酒之头份”,并可以赏赐美酒了,从此以后才允许上桌渴酒。不到三十七岁之前饮酒沉醉者是属于不懂规矩的人,受到人们讨厌,被社会抛弃。敬酒礼节敬酒是蒙古人将提升耐日宴会、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恭敬礼节。敬酒的礼节从敬策格(酸马奶)开始的。蒙古族《八大名贵食品》中的《白玉浆》指的就是策格。所以,把它作为王公贵族的招待品,遥远的长征、山水、苏力特的祭祀,封官晋衔、葛根活佛转世,授予佛教职称的重大仪式以及宴会耐日,平时招待客人时都摆到主要位置上品用和谈论。蒙古人对举办耐日那达慕有着几百年的丰富经验和传统礼节。每当组织耐日时,首先推选出一位熟知耐日礼节的人当阿哈拉嘎其(汉意为当头儿的,主持人)。参加耐日的人们没有耐日阿哈拉嘎其的许可,不可随意相互说话,出入,调整坐位。而且,什么时候唱什么歌,说什么祝词;什么时候执行什么礼仪都有固定的程序礼节。把好这个环节是使耐日有次序,气氛更为热烈,快乐的有力保障。各地的敬酒礼节,虽然在敬多少杯酒和酒歌、祝词的音语上稍有些不同,可目的、礼仪、时间期限都基本相同的。总的看,赴宴的客人都入席,家主人的茶宴结束之后,才表明组织本次耐日的理由和目的并按亲近关系,岁数大小推选出耐日的阿拉哈嘎其(主持人)。推选耐日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便是多次主持过耐日那达慕的,在群众中具有很高名望的,无行政职务的人。经过这种程序推举产生的主持人,对耐日的成败负有重大责任。主持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本次耐目的纪律和制度。主持人选派一位劝酒员,两名敬酒员进行首轮敬酒,从耐日主持人开始按次序每人敬三次(碗)策格。之后,乐队奏乐,歌手起头大家齐唱耐日之歌。伴唱三段曲子之后,再开始敬酒(酸马奶)。之后,选唱二到三首歌曲,用伴唱三段的形式边喝边唱歌。耐日这样延续一段时间之后,主持人宣布耐日间休。间休期间客人可以到外头处理吸烟、方便、照管马匹等事宜。之后,又回到原位坐好,耐日进一步延续。敬酒的形式是用大杯小杯交叉。祝酒歌耐日的开头或中间结合祝福员说祝酒词、蒙古包颂、宴会祝词等不同内容的祝福词。耐日就这样延续到适当的时候,就要暗示结束。一般情况下,耐日什么时候结束,唱什么歌曲,说什么祝词,用多少策格都有详细的策划,耐日临近结束的时候,用耐日结束歌来提醒大家耐日快要结束。同时,耐日的阿哈拉嘎其有意识的,说宴会的《嘱咐语》,耐日的《结束语》、《结束的祝福》等内容传达耐日即将要结束的信息。这便是为了避免宴会无限期的延长而影响工作以及使耐日更加次序井然的文明礼节。对于唱宴会的结束曲和祝福词人们什么时候都不能认为是撵人,而且认为是合情合理而都能够接受。有一首结束曲是这样唱的:“马儿的耳朵是两只哟,上马的酒只有三杯哟,狐狸的耳朵是两只哟,送行的酒只有三杯哟”。唱出了动物的耳朵不多不少正好两只一样,谁都不能违犯耐日规矩的暗示。还有:“清醒的时候出发哟,备好畜力和车辆哟,天黑以前回去哟,趁早做一些家务哟”等歌曲,提醒人们不能沉醉于酒里面,要多考虑家业和事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宴会耐日上的酸马奶变成了马奶酒,逐渐又发展为白酒代替了马奶酒。在使用的酒具方面由原来的大木碗变成了银碗,甚至由大杯发展成为小杯。敬酒的礼节也保持传统礼节的前提下,其内容及形式上得到了更新和完善。酒歌的词曲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鄂尔多斯唱“金杯里斟满香甜的美酒,赛酒日喂咚赛嗨,朋友们欢聚一堂请您干一杯,赛鲁日拜咚赛”的同时,盘子里摆上三盅酒向客人敬酒。在锡林郭勒献歌的同时,每人敬一碗马奶酒,在婚宴上执行每人敬三到六碗酒的规矩。三轮式敬酒礼节四部卫拉特的土尔扈特部落的后裔,现在阿拉善额济纳旗蒙古的敬酒礼节。额济纳蒙古人把敬酒叫《阿日哈·蒙语,汉意为酒,查础呼为敬酒)。敬酒者把酒瓶盖打开后,在酒杯里滴一点酒,用右手按太阳转方向转着向陶脑(汉意为蒙古包顶中央的圆形天窗)敬酒。这时,屋里在座的全体人员放松地握住右手原地转向陶脑的同时,用大拇指尖触到额头处以示行礼。这个举动叫“向酒酹叩首”。之后,杯里第二次滴一点酒向向火灶敬献。第三次则斟满酒杯向客人的最年长开始敬酒了。接受酒杯的人,把酒杯用双手恭敬的接过来以后,转移到左手用右手做“向酒酹叩首”礼,再把酒杯转移到右手并品尝后还回去。敬酒者把酒斟满后,再敬下一位客人,以此按太阳转次序向每位客人敬酒品尝。这叫“轮流敬酒”。按此次序轮流到第三轮次的时候,客人必须把酒干杯了。这个礼节就叫“三轮式敬酒”礼节。三轮式敬酒结束之后,全体人员可以开始唱歌游戏。游戏中每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之后,作为“歌的轮次酒”每人都要品尝一次酒。由于“歌的轮次酒是随意喝”,所以,这个轮次喝多少由自己来决定。三轮式敬酒的礼节是卫拉特蒙古人古有传统的敬酒礼节。把饮食之最酒的德吉向太阳、火灶献酹的用意就是为全人类的幸福安康做祈祷。两次式敬酒礼节四部卫拉特和硕特部落的后裔现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右旗蒙古人的敬酒习俗。阿拉善蒙古人把敬酒称“阿日哈、扎撒呼”(扎撒呼、蒙语、汉意为敬)。敬酒者打开瓶盖后,直接斟满酒杯向客人敬酒。接受敬酒的人把酒杯接过来之后,稍沾一下嘴以示品尝便可还回酒杯。敬酒者再斟酒又向此人敬第二杯的同时,道一声:“扎,他照格乐住·海日拉!”(蒙语,汉意为“请您喝下!”)并行敬酒礼。接酒者把第二次敬的酒按礼节必须干杯。按此礼仪向在座的客人按年岁大小次序敬酒的礼节就叫两次式敬酒礼节。两次式敬酒象征着所有人都用双耳听见好消息,用双眼看到美好的东西,用双手创造家业和事业,两人见面才能成为结缘的深刻道理。献斯日吉莫礼节斯日吉莫(蒙语,汉意为酹酒、乳、茶)。献斯日吉莫的礼节,是指要喝的酒里面,沾三次右手的无名指向上敬弹的习俗。弹献三次的内容有三,即一是“愿蓝天太平”,二是“愿大地太平”,三是“愿人间太平”。蒙古人正因为把酒当成饮食之最,所以,用它来表达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饮酒的禁忌礼节蒙古人把酒作为饮食之最来重视,所以,不仅有饮用它的固定礼节,而且,还有许多方面的禁忌礼节。忌讳随意的过分饮酒,酩酊大醉。蒙古人提倡“四十岁时只可品尝,五十岁出头放开一点儿喝,六十岁才可用酒取乐”或“过分饮酒等于活受罪”的深刻认识。所以在耐日那达慕上忌讳酒过三杯。饮用阿日哈、达日苏(达日苏、蒙语、汉意为黄酒)之后,忌讳谈话说它为“苦的”或“烈性的”,因为,蒙古人视为酒是饮食之最,所以,不能说它是苦的或烈性的,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酒只是香的或甜的。忌讳站着品酒或饮酒。忌讳沉湎于酒里面,否则成为酒鬼,伤身体,误事情,重则丧命。忌讳在父母、长辈跟前喝酒吸烟。如果实在有应酬则给父母许可后,便可礼节性的喝一点。敬酒的时候,忌讳在客人的手上斟酒,必须把酒杯接过来,斟好后用双手敬上,否则等于轻视客人(对方)。蒙古族的生活习惯 剪毛头——蒙古族儿童的成人礼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主要生活在北方的民族。他们长期以放牧为生,辽阔的草原培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那达慕、马头琴、长调等文艺形式都是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的体味。 在青海省海西州的高原草甸上,生活着蒙古族的一支,他们因为征战来到高原,在这里定居生活了下来。青海广袤的大地,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他们生存需要的一切。一个蒙古包、一群羊、一群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本质。分散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利用一切机会聚会放歌豪饮。而为孩子剪毛头仪式就是他们为自己安排的一次聚会时机。 剪毛头仪式是青海蒙古族独特的民俗,每到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来祝贺,大家聚在一起饮酒唱歌,非常热闹。生活在海西的蒙古族都要为三岁的孩子举行剪毛头仪式,表示孩子已经进入健康成长时期,并在社会上开始拥有财富和地位。 剪毛头仪式是与结婚同样隆重的仪式,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在仪式中,所有来宾无论大小都要剪一下孩子的毛发,并送上一份礼物,祝福孩子健康成长,而这些礼物也将成为孩子的第一笔财产,一直伴随到孩子结婚成家。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青海蒙古族孩子的一个成人礼,只不过孩子的年龄稍小而已。剪毛头仪式大约要用一天的时间,期间用四道酒来区分,第一道酒宴席开始,第二道酒剪毛头开始,而第三道酒后来宾就要享用主人特别准备的全羊席了。全羊席是孩子父母为仪式特别精选绵羊作成的,用来招待所有的客人。大家围坐在帐房里一边品尝着冒着热气的手抓肉,一边开怀畅饮、互相祝福。到了第四道酒时,仪式也就进入了尾声,客人们也就乘着酒兴一一离去。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