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尚 遇见别的寺庙的和尚,有职务的称职务“方丈”、“住持”,修行高的称之“大师”、“法师”,没有的称法号;不知道的称“师父”、“小师父”等。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着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以为,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法弟继任住持者,称“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继任者,称“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义。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摩阿闍黎”、“教授阿闍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阿闍黎意即“轨范师”,可以轨范吾人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导师”。 出家者,除了受戒师父之外,还有依止师父、剃度师父。“师父”在丛林中也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例如:道宣律师、僧佑律师等;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例如世亲论师、龙树论师、无着论师等;专门修习坐禅者,称“禅师”。开创一宗一派之人,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称“开山”,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例如张大千大师、黄君璧大师。大陆上比丘尼也称为大师,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称,法师难为;只要发心,即可称“大士”。过去大陆丛林,凡监院、堂主以上即称大士。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惟“长老”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则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与称谓有关的佛教名相,如:僧伽、僧侣、僧俗、僧信、缁素、同参、善知识、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弘讲师、弘教师、檀讲师、檀教师、檀那、施主、功德主等。称谓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在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其职称非“主”即“头”,例如管理藏经者称“藏主”,管理寺地田产者称“庄主”,管理库房者称“库头”,负责煮饭者为“饭头”,负责烧水的是“水头”,负责田园种菜者称“菜头”,管理园圃的称“园头”,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净头”,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法合宜的称呼,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寺院的住持和方丈的区别寺院的方丈一般称呼法师、师傅等都可以,方丈也叫住持,不同地区的叫法也是存在差异,并没有特别要求具体的叫法,但如果个别的地区有要求的话,直接根据规定即可。方丈原为指中国古代仙人居住的岛屿,在中国汉传佛教中,方丈为寺庙真正名义上对外的最高领导者,且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寺庙的最高领导叫方丈,那道观的最高领导叫什么?寺院的住持与方丈,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和职责差异。首先,方丈是住持晋升后的职位,通常需要经历“升座”仪式,而住持则相对较基础。具体来说,方丈有特定的资格要求,通常需要接受传法并持有法卷证明其传承,而住持则无需此要求。此外,丛林制度化的寺庙中,方丈的存在意味着严格的规模和人员管理,而住持所在的寺院则可能较为灵活。方丈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和宗教影响力,需要得到省级佛教协会的批准及中国佛教协会的备案,而住持的权力范围则相对较小。另一个显著区别是,方丈可以同时担任多个寺庙的负责人,而住持则通常是单一寺庙的领导者。住持的角色更侧重于寺内事务的管理,包括主持法会、维护秩序和修行指导等,而方丈的职责可能更偏向于宗教活动和对外交流。住持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他创立了丛林制度,将寺主称为住持,赋予其佛法传承和管理寺庙的重要职责。住持在禅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负责佛法的传播,还要维护寺庙的秩序和修行环境。总的来说,住持与方丈的区别在于地位、职责和资格,它们在佛教寺庙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确保了佛教活动的有序进行。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扩展资料道教的庙晋葛洪《<关尹子>序》:“今陕州灵宝县太初观 ,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 。道观之兴,实祖於此。”《宋史·外国传三·高丽》:“王城有佛寺七十区而无道观。”明冯梦龙 《万事足·官验襟衫》;“ 柳氏 ,你寄居道观,必非良家。”张天翼《同乡们·夏夜梦》:“你要是没钱,道观里可不要你。”道观 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观;观道,如同观察星象一样,深不可测,只能揣摩,观之,觉而明慧。道观之地,乃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后世亦解为某种处所。因而有“道观观道”之说。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参考资料来源-道教-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