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寿祝福词蒙语怎么写图片

问答 0 16

大寿祝福词蒙语怎么写图片,第1张

绥远城将军衙署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充满了历史的庄重和厚重感,因为这里是古代的军大营,也是一种军政最高长官的驻地,下面给大家分享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一览。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武官衙署,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绥远城中轴线中心偏北处,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显然带有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卫。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开始了新城(绥远城)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乾隆二年,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右玉)调来建威将军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绥远,是绥靖远方、也就是安抚边远地区的意思。这里要强调一下,将军衙署的主人是绥远城将军,不能随意将绥远城将军简称为绥远将军,因为清廷任命的是绥远城将军,而不是绥远将军。清代就有78任将军在174年间先后在此任职(据《清实录》记载),民国时期先后又有二位署将军、十三任都统、五位绥远特别行政区与绥远省政府主席在此办公,其中著名将领有傅作义,董其武等。可以说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可谓“漠南第一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题匾挂在大门门头上。〔大门前及第一进院实地导游讲解〕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大字,意味着保卫边疆,是光绪十六年第70任绥远城将军克蒙额所题,为绥远城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一。衙署原有六进院,现保留有四进院。我们沿着甬道往里面走,来到仪门前。这正中的大门为什么叫作仪门呢仪取礼节、仪式之意,是礼仪之门。当年的绥远城将军就在这里迎送贵客的。那时只有和将军品级相当的官员才可以走仪门,其他的官员要走两边的旁门,又分为文东武西,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大门内是第一进院,院内北边东西两侧有两只__(bìxì)各驮一块大石碑,这是近年建造的;南边一溜房屋,现为书画、纪念品商店和古玩店。大家进来和我走过仪门一同细细游览吧!〔第二进院实地讲解〕朋友们,请大家看院内的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树,它们均植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每到春夏之交,花满枝头,香溢远近,沁人心脾。近两年每逢“五一”节前后,这里都要举办“将军衙署丁香节”。届时,游者如云,堪称嘉会盛况。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第一展厅折房大家现在参观是东边第一展厅——过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级官吏上堂前议事和休息的地方。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呼和浩特新旧两城,主要是新城——绥远城建城的历史。历史途中已经介绍过,请大家结合实物,听讲解员讲解。〔以下各展厅内容主要由将军衙署讲解员讲述〕好,下面我们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归化城和绥远城复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旧新两城在清代时的样子。绥远城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城外还有一条环绕四周的护城河。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在将军衙署东南面的是绥远城的钟鼓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阻碍交通”被拆除)。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校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的“大校场”和演武厅,原为驻防军平时检阅和操练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下面来看这张清代地图,这粉色的区域就是绥远城将军的管辖范围,它看起来就象一个屏障,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从此可以看出绥远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是绥远城的建城图。建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银130余万两,动用10万民工,仅木材就用了30余万根木料。因负责建城的官员通智等人偷工减料、谎报实情、贪污公款,被“宰相刘锣锅”之父刘统勋奉旨斩首了。看来反腐败问题是历来要抓紧解决的。这张图是绥远城的驻防分布图。这两个城门石匾,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二,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亲笔题写的蒙汉满三种文字的绥远城北城门和南城门——即镇宁门和承薰门的石匾。由天子亲自命名并题写城门石匾,全国仅此一处。这几门大炮是仿制当年绥远城驻军使用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先进武器,进口的炮是头大尾小,后坐力大。国产的炮头尾一样粗。因为这里是军事重镇,所以当时配有二十四门重型大炮。第二展厅回事处我们再来参观西边第二个展厅回事处。这里原来是衙署文官办案整理资料、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现在是陈列衙署的概况和变迁史。这是衙署恢复原貌的沙盘。衙署是严格按照一品封疆大吏格式建筑的。它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两边配有厢房,耳房和东西跨院,是取八卦之意,四平八稳的意思。原整体布局分前后二组,五进套院。前组为公务厅院,后组为将军的内宅,现在只保存了中间四进院,五进院和后增的六进院在民国和解放后及文革的时候被毁掉了。接下来看展柜中的展品。这一张是绥远城管理等级图,从将军到士兵等级森严,待遇差别极大,比方说将军一年俸银两千多两,协领就四百多两,到步甲就只有十八两了。这些刺绣图案是清代的补子,在官服的胸前,背后各有一块。它是用来区分官品等级的。文武官各分九品,文官的是飞禽,武官的是走兽。将军连体衣帽箱是将军出行携带官服和帽子用的,这种设计非常方便合理。第三展厅官房院内西北角上的官房是将军的下级官吏协助将军处理军政大事的地方,官房的规格仅在大堂、二堂之下。将军的幕僚在此审阅从回事处送过来的公文,查阅后送折房行文,最后到大堂印房盖印,然后用快马送至京城,报于皇上,因此官房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官吏比将军品级略低,一般在三、四品左右,房内陈设虽比不上将军的大堂、二堂,但也比其他管理办公地方讲究。首先请看北炕,由于北方冬季较冷,所以明清两代北方官吏办公室一般都有火炕,取暖的方式很像现在的地暖。冬季,官吏们坐在炕上,炕上有炕桌,桌旁有坐垫,靠炕墙处有踏板,官员踩踏板上炕,踏板旁陈设有痰盂。房间若大,还有火盆,北京的故宫军机处的陈设就是如此。官吏们坐在炕上看文件,写公文。炕桌上有笔、砚等文房四宝。正面北墙上挂有清代十二位皇帝的画像,我们依次做个简单的了解。第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1636年其子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了268年,这一阶段共有十个皇帝,他们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宣统即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在位仅三年零两个月,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2月就被迫退位。宣统退位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灭亡,也标志着中国永远取消了帝制。至于1917年张勋导演的溥仪复辟闹剧,仅11天便在举国唾骂中收场了。第四展厅大堂院内正北的大堂,门前是13米见方的露台,是官员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大堂又称正堂,是衙署的主体建筑,平常是闲置不用的,是将军接圣旨或有重大活动时才启用的。大堂为五开间,瓦顶悬山式建筑,长20米,进深10米,高9米。大厅内有屏风一座,屏风的图案就是象征当朝武一品的海水麒麟,屏风前端坐在太师椅上这个形态逼真、威风凛凛的一品武官就是第一位绥远城将军王昌的蜡像。他右边这个穿长衫的文弱书生就是我们熟知的师爷或机要秘书;他左边是带刀侍卫,两人都是六品或六品待遇。下边站着的这个弯腰屈膝,穿着二品文职官服的是当时的山西巡抚。这四尊蜡像讲的是一个“将军权力大,气死一巡抚”的故事。这个小故事说明了绥远城将军位尊权重,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所以王昌上任时,乾隆皇帝亲题一块牌匾送给他,请大家抬头看上方,写的是“泽敷遐迩”。“泽”是恩泽,“敷”是覆盖,“遐”是远,“迩”是近。意为皇恩浩荡,泽及远近。那绥远城将军这官到底有多大呢拿现在话来说相当于上将衔的大军区司令员。您看公案桌上摆有八支令牌,红色是派兵遣将用的,黑色是审案子用的,他审的可是重大军事案件。桌上还摆放有1个签筒,是将军行军打仗或做重大决定时占卜用的。这边有二顶万民拥戴伞,上边签满了黎民百姓的名字。在历史记载中这是百姓签名以表示拥戴王昌将军的廉正爱民功德。花架上摆放的这对景泰蓝器物叫天鹭,俗名朝天吼,您看它眼睛向上望很形象吧!它的实用价值其实是作香薰之用。您可别小瞧这器物,这样的东西都是皇上御赐的,可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买来摆在这的。摆在这有“威震四方”的意思。大堂两侧摆放有回避、肃静牌,职衔牌,仪仗车轿等。职衔牌又称云牌鸾驾,数量不等,将军出行时排在轿前显赫扬名用的,平时放在大堂内两侧。作为一品职衔的绥远城大将军出巡时的仪仗是:杏黄伞两柄,金黄棍一对,扇两把,兵器一对,赝翎刀一对,枪两对,兽箭一付,回避、肃静牌各一对。出行时,队伍前面还要打开道锣,将军在后边坐绿呢大轿。这墨绿色也是只有一品职衔才配用的。那边的勒勒车可是件文物,是将军家属远行时坐的,前后都有刻花铁装饰,那么精致,可见非同一般。大堂墙上是嘉庆皇帝为教育八旗子弟写的《圣训》,又称《八旗箴言》。其大意为清代祖先历尽艰难险阻打下了江山,期望后代子孙发扬优良传统,保卫好这来之不易的社稷疆土。这其中的许多内容于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其中提到的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等等。看完大堂的陈设,您还可以欣赏一下梁上的彩绘图案和大堂的建筑风格。这大堂梁上是旋紫,门头上有双龙合禧,仪门上有苏式彩绘,一会儿大家还可以再欣赏一下。整个大堂屋顶是完全的木制卯榫结构,270年了,依然这么坚固,可见当时不时兴豆腐渣工程,也说明王昌首长极有可能没吃回扣。第五展厅印房院内东北角的印房是存放将军印玺及重要档案的机密之处。印房后墙上张贴着乾隆御题关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一段感悟文字,下边陈放着两个高大的印箱罩和两个小印盒。东南窗下陈放着将军虎钮银印。西炕上摆放着精美的供案。东墙供奉有武圣关公铜像,因为满族是个尚武的民族,认为关云长助其入主中原,对关公更是倍加推崇。关公自古因忠孝节义、品德高尚而为人敬仰,早已超出了世人的境界,被历代奉为神灵,明朝以后被尊称为关帝。〔第三进院实地讲解〕第六展厅箭亭院内西北的箭亭原是将军下属武官在此负责驻防官兵武备军需及军事演练等事宜的地方。现作为归绥驻节将军专题展览之处。这是将军年表铜牌,清廷授封绥远城将军的经过较为复杂和频繁。从乾隆二年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开始到宣统三年最后一任将军为止,历时174年,这一期间清廷共委派了78任绥远城将军。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之前,归化城将军是抚远大将军费扬古。这边有他的半身画像。他平定噶尔丹叛乱战功卓著,朝野共敬。这78任绥远城将军中有一位在任期间最长,共任职11年,他是第70任将军克蒙额。民国后,从1912年10月张绍曾任了新体制的绥远城署将军,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l8位20任署将军、都统和特别行政区、省主席在此任职,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两次连任,最后是董其武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时,于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起义了。亭前广场上陈列着古代作战用的刀、枪、斧、钺等十八般兵器。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工具,特别是狩猎工具,后来生产工具转变为主要用于战斗和杀人的工具,于是兵器就诞生了。到了战国晚期,钢铁开始用于兵器,铁制兵器结构紧密,成分均匀、坚韧、锋利,质地更加精良。第七展厅二堂院内正北是二堂,这里是将军日常办公的场所,现在陈列了将军的蜡像及相应实物,再现了将军昔日办公的情景。过去,有人认为这个二堂的别称是“退思堂”。其实,后院的三堂才又名“退思堂”。步入二堂我们看到的是照满族习惯布置的一明两暗的格局。中间是海水波涛的屏风,前面摆放着将军办公时的大条案,条案上放有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二堂西屋这尊蜡像是第71任绥远城将军永德。他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调任绥远城将军,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到任,任期六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因英帝国主义迫害,被撤职后自杀。永德虽已身死,但仍然被帝国主义和清廷列入惩办“祸首”名单之中。端坐在东屋的这尊蜡像是第76任绥远城将军贻谷。贻谷(吉林满洲镶黄旗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任“钦差督办西蒙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兼任绥远城将军,在呼和浩特任职七年。他居住在旧城垦务大臣行辕,又坚持到新城将军衙署上班。他一面积极推行清廷的垦务政策,为清廷不遗余力地搜刮到大量银两,一方面他也预料到清王朝的统治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因此他十分关心新城满族同胞的未来生计,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因追查前任将军信恪调任后一批补修军械巨款经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处理后下落不明的问题,而反被文哲珲状告其贪污,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下狱。辛亥后,贻谷旧僚岑春值上书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贻谷翻案。徐世昌派马福祥调查后,给贻谷平了反,并赐给一面“耆英望重”大匾,以示表彰。民国十五年(1926年)贻谷病死在河北易县。第八展厅客厅参观完二堂您可以信步来到二堂东边的客厅,也就是第八展厅。您可知道这里原本就是将军接待客人的客厅呢现在,这里辟为“归绥老照片”展厅,展出“城市建设”、“历史纪事”、“历史人物”、“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共5个篇章近200幅珍贵照片。请大家逐一过目,以加深对呼和浩特重要历史的认识。〔第四进院实地讲解〕第九展厅西厢(慈禧少女时期在呼历程)呼市新城有条出名的街叫落凤街,从历史上看,这里并没有出生过皇后,怎么会有落凤一说其实这条街是因慈禧太后少年时住过而得名的。下面我们参观的这个展厅原为将军家属及侍卫活动的地方,现在陈列的是慈禧15-18岁时在归绥生活的场景。慈禧,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她的祖先原是蒙古族。姓土默特。其祖垦垦达尔灭了库伦那拉后,占据了人家的地盘,就改称那拉,后又迁居到叶赫河畔,因此号称叶赫那拉。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满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由安徽的修补道员升任归绥兵备道台(全衔是“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是文职、正四品地方行政长官;又因他有“兵备”职衔,所以除管民政外,还有整治地方兵务之责,但只管汉军绿营兵,不管归绥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蒙古土默特旗兵。他上任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及全家来到归绥,可人已经来了,道台衙门还没有整修好,归化城副都统只好把他们全家人安排到绥远城内一座协领衙门里寄居(这协领衙门就在今新城区东落凤街)。不久道台衙门修葺好了,惠征一家才搬进道台内宅(今天呼市一中校址)居住。四年任满后举家赴京,兰儿经选秀而入宫。后来到光绪时,这两处都被奉为慈禧皇太后的圣迹,慈禧住过的那条街,从而更名为东落凤街,与其西边的西落凤街街名一并沿用至今。这两件衣服是慈禧一生最喜爱的便服,上面绣有兰花,是因慈禧小名叫兰儿,而且兰花又很清新素雅。顺西墙几个玻璃橱展箱里陈列的是与兰儿少女时期在呼和浩特生活有关的各种展品。这一幅立体模型图是慈禧跟随父亲来绥远上任时的情景。从小长在安徽的兰儿从未见过这样的鹅毛大雪,新奇地撩开窗帘向外张望,茫茫白雪笼罩着的绥远城显得更加威武、壮观。少女时代的慈禧天生丽质自然也爱打扮,慈禧的容貌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四大美女,但也非同一般,有野史描绘她“一出游,旁观者喃喃作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可见她年少时确实漂亮。这是一幅草原秋猎的场景,慈禧在归绥时练就了骑马射箭的本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入宫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承德骑马。墙上的这张照片是慈禧60大寿时照的,您看她长方脸、长鼻梁、大耳朵、高颧骨,目透威严,而且双手保养得多么好。她每天早晨洗脸前,先用毛巾把手包起来,放入盆中温水浸泡,一直泡到柔和为止。这幅照片是慈禧坐在莲花座上扮观音菩萨,我们从电视上总看到当时慈禧又称老佛爷,那慈禧为什么叫老佛爷呢慈禧垂帘听政后,仍贪心不足,她想圣祖康熙被人们叫做老佛爷,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的活佛,那我就是观音菩萨转世的活佛。她为暗示别人,在宫里多次扮观音演戏。一日,慈禧传旨让宫中画师在5尺长的宣纸上画9尺高的观音,只有一位女画师画出了一幅观音坐像脸面和慈禧一模一样。于是,慈禧就把画像挂在大堂,天天拜,边拜边看如醉如痴。天长日久,大家都看出了这西太后想当观音的化身,叫她老佛爷肯定特别高兴。从那以后,宫内宫外就叫开“老佛爷”了。下边这张是慈禧和宫女皇妃的照片,这个瘦的是光绪的皇后,胖的那位是光绪的瑾妃。当时的审美观与现在差距很大吧!这双是元宝底鞋,是清代妇女穿的旗鞋中的一种,旗鞋也称“寸子”,有“马蹄底”、“花盆底”等等。这种鞋的特点是平空增高三四寸,妇女穿上显得身材修长,高挑挺直,甚是优美。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旗人和汉族女人最大的区别,旗人是天足,汉人是缠足。这是慈禧画的牡丹和写的“福禄寿”三全,可见真实的慈禧真的是才华横溢。第十展厅东厢(佛堂)大家现在参观的展厅是佛堂,这里原为将军及其眷属求神拜佛的地方。如今这里又恢复其原貌,供游人参观礼拜。我们先从左手看起。这个石雕叫转轮,是寺庙中用的,上面用满蒙藏三种文字刻着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_、嘛、呢、叭、咪、_hōng)。据说这石转轮每转动一周,就代表您诵了三千六百八十遍,那您念的经越多,就会离佛越近,天长日久就会深结佛缘了。接着我们看到的这尊坐东面西的石质佛像是药师佛,这是在整块青石上采用高浮雕手法刻制的。制作的年代约明末清初时期。他的全称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他左手持钵盛甘露,右手持药草。相传他在成佛时曾立下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的疾苦。人们认为信奉药师佛能消灾延寿,医治百病。墙上的这张,表现的是初唐时期的彩塑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成道像,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作神法印,左手作与愿印,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子左面是迦叶,右为阿难,这种组合是一佛二比丘,比丘是弟子的意思。在人们供奉的各种佛中,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叫石经幢(chuánɡ),这是佛教中的用品,上面记载着一些佛教中发生的事件。这幅彩图最上边为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和他的左、右胁侍菩萨文殊和普贤。彩图的中部为五百罗汉,这里出现有济公的形象,因为他不守佛规,又喝酒又吃肉,所以,一般在五百罗汉中把他放在角落里面。彩图的下部为一佛众菩萨:弥勒佛和观世音、虚空藏、普贤、金刚手、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菩萨等。第十一展厅三堂院内正北的一溜正房,居中的面阔五间、较为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三堂”。这是针对大堂、二堂而言的。三堂又称官邸,亦名“退思堂”。中间为过厅,设有书案、彩绘木质屏风和木框书画玻璃钟堂(现场指说实物);东侧两间为“内签押房”,是将军平日批阅公文及处理日常公务的处所;西侧两间为将军的书房,是将军平时(主要是_暇时)温经习字、读书作画之处。总之,三堂是将军在大堂、二堂工作之余,退至此处思考军政大事兼之休闲、娱乐的地方。游人可以在此通过实物鉴赏并充分运用联想,尽情体味将军平日的工作、生活场景。〔结束语〕末了还要说一句,清代的绥远城将军衙署,民国初年曾一度改称将军府,其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又改称绥远都统署;之后,国民政府又将它变作绥远省政府(即省主席衙门),先后200多年,历经沧桑。现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旅游景区,它又焕发出青春,吸引着无数游览者。将军衙署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历史遗存,1984年即被文博界评为内蒙古十大古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呼和浩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之一,也是研究清代军事、政治、八旗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官衙建筑的实物资料。将军衙署为繁荣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文博事业、旅游市场作出了积极的令人欣慰的贡献。最后,愿将军衙署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知识增进、旅途快乐、身心俱健!欢迎大家再次做客呼和浩特,再次光临将军衙署。谢谢大家的真诚配合,再见!马奶节是哪个民族1、蒙古族:马奶节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2、朝鲜族:回婚节鲜族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都要大摆筵席,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其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回婚节,也称归婚节,是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这天儿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表示祝福,回婚节比举行婚礼还热闹。3、苗族:拉鼓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今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苗语里叫“希牛”。大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拉一丈三尺长的大鼓;小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拉五尺长的小鼓。不管大节、小节,每次都是三天三夜尽情欢乐。某村寨东道主办拉鼓节时,附近村的各族人民及亲友都去赶节“吃鼓”,这在苗语中叫“努牛”。农历十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节日活动以祭祖为中心,由族人推举的首事或副首事主办4、瑶族:盘王节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古,盘庚,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民众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 由盘氏家族发起,现已成为全国盘王节祭祀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祭祀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下面将有专门介绍);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关于盘王节、盘王歌以及长鼓舞,都有它们源远流长的来历。5、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扩展资料:少数民族节日,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一些节日。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参考资料:少数民族节日  马奶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蒙古民族牧养五畜和挤取乳汁加工各种奶食品,是他们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内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饮食来源,所以每年开始挤新奶时都要进行一定的仪式,并进行聚会庆祝,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马奶节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牲畜强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 每到这一天的清晨,牧民早早起床,穿上节日盛装,骑上膘肥体壮的骏马,或乘勒勒车、汽车、拖车,带上马奶酒等食物到制定地点,照例要杀羊宰牛,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把肉。因为这是他们过节必不可少的物件。在此期间,当然也就少不了几个有资历的人的念诵赞祝词。 马奶节 太阳升起之时,开始赛马。参赛马匹均为两岁小马,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同时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敬意。赛马结束,人们要摆开传统的盛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朗读节日的献诗,歌手纵情歌唱。此时,收获的喜悦,和饮酒、放歌、祝酒、祝顺交织在一起,寂静的草原仿佛也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跳起欢乐的舞蹈。当晚霞升起的时候,人们才载着节日的余兴,纷纷散去。 马奶节是什么人民的节日 是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哪些民族过什么节 这个太多了,建议你想找什么族,用百度搜一下就可以,汉族的节日就很多了,其他少数民族的也不少。泼水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等等 蒙古族的马奶节是怎么举行的,代表着什么。 急需 马奶节:蒙古民族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蒙古民族牧养五畜和挤取乳汁加工各种奶食品,是他们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内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饮食来源,所以每年开始挤新奶时都要进行一定的仪式,并进行聚会庆祝,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马奶节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牲畜强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 每到这一天的清晨,牧民早早起床,穿上节日盛装,骑上膘肥体壮的骏马,或乘勒勒车、汽车、拖车,带上马奶酒等食物到制定地点,照例要杀羊宰牛,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把肉。因为这是他们过节必不可少的物件。在此期间,当然也就少不了几个有资历的人的念诵赞祝词。 太阳升起之时,开始赛马。参赛马匹均为两岁小马,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同时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敬意。赛马结束,人们要摆开传统的盛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朗读节日的献诗,歌手纵情歌唱。此时,收获的喜悦,和饮酒、放歌、祝酒、祝顺交织在一起,寂静的草原仿佛也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跳起欢乐的舞蹈。当晚霞升起的时候,人们才载着节日的余兴,纷纷散去 活动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马奶是蒙古族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然而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才是草原上生产马奶的季节,锡林浩特市 宝力根苏木的牧民塔娜在自家的旅游点举办了一次马奶节。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首摆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花炮节沐浴节开斋节火把节马奶节分别是那几个民族的 开斋节应该是 教、 教的节日,因此不能算民族节日。当然,在中国 是 教代表。马奶节――――蒙古族、藏族火把节――――黎族、彝族、纳西族沐浴海――――傣族花炮节――――苗族、侗族、土家族 马奶节的习俗 马奶是蒙古族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然而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才是草原上生产马奶的季节,锡林浩特市 宝力根苏木的牧民塔娜在自家的旅游点举办了一次马奶节。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马奶节是柯尔克孜族的节日, 柯尔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区,从事牧业生产。他们养马、爱马,并喜欢喝马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饮马奶的节日。 柯尔克孜族把马奶节称为“克木孜穆伦多克”。规定在每年入夏双子星在天空第一次出现的弟二天,柯尔克孜阳历三月初一,也就是在公历的5月22日这天举行。这时候草原上牧草已大面积返青,母马已开始产驹,过马奶节具备了条件。从这天开始,牧民们便开始挤马奶和食用马奶。节日那天,草原上非常热闹,严寒的冬季已过去,金 色的夏季即将到来,牧民个个都非常高兴。清晨,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兴高彩烈地来到拴马的地方,举行一种仪式。开始时,由长者抓住马鬃进行祈祷,希望 保佑风调雨顺,草原人丁兴旺家家都过 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接着妇女中的长辈开始挤马奶,并将挤出的第一碗马奶先喂给马驹,希望马驹快快长大,再将一小勺马奶喂给家中最小的孩子,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将来得到幸福。这种仪式结束后,人们便开始宰羊煮肉,把节前准备的发酵好的马奶和各种乳制品及油炸食品摆出来,迎接客人。午后,草原上的牧民骑上马成群结队相互拜节祝贺,并品尝人夏以来的第一碗马奶。接着,还要吃羊肉和各种食品,这时人们还要弹起琴唱起歌,歌唱草原上的新生活,祝贺人畜两旺,企盼又一个丰收的年份。有的地方还举行赛马和叼羊等娱乐活动。节日一般过3天才结束,使人们有更充沛的精力抓好夏季牧业生产,争取来年获得更大的牧业丰收。 那达慕,马奶节是那个民族的?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开斋节、马奶节、火把节、沐浴节分别是哪个节日? 开斋节,时间在 教历10月1日。 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当代,此节在历书上有标志。此日 们穿上节日盛装,到 寺参加“会礼”和庆祝活动,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分头游祖坟,念经文,追悼亡灵。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散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沐浴节,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 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 ,在 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这种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所以,这是藏族独有的沐浴节。在这七天中,从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 什么民族过过什么节日? 1蒙古族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4壮族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祭龙节), 过小年(称“男人节”,又称“喊魂节”),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此外,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 5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教。 6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7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8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 语的音译借词, 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 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9 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 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 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 赴麦加(麦加: 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 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 诞生的日子,这天是 教历3月12日,也是 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 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10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是哪个了哪个民族 我给你一个网址,里面全都有,只不过内容太多,摘抄不下来。先给你一部分/question/6644a6cb793994c2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教。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