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拦门祝贺词简短精辟

问答 0 21

新婚拦门祝贺词简短精辟,第1张

正日出门: 1.食汤圆和桂圆荔枝莲子花生百合红枣汤: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 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 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正日出门:1.食汤圆和桂圆荔枝莲子花生百合红枣汤: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 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2.讨 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3.拜 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4.出 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红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代表开枝散叶。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5.礼 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6.敬 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8.掷 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9.燃 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10.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11. 新娘进夫家时,要踩着麻布袋进门,代表传宗接带。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头”结婚的新人,须在其未婚兄长之裤裆下穿过才可以出门。湘西苗家,为何会产生新婚之夜不婚的习俗?  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婚礼仪式各异,我根据网上的资料整理如下,希望对您有用:  (一)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 结婚礼仪——轿子。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二)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三)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四)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五)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六)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七)亲迎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八)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九)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十)酒筵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十一)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各地特色婚俗大比拼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化习俗。那么为何会产生新婚之夜不婚的习俗?      苗族的婚姻相对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那里被称为“游方”。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秘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经过一段时间的油翻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礼物,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把女方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婚要有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果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南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就得设宴招待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新婚后不落夫家过去。 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再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6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苗族婚礼接伞、祭祖、吃合欢酒、挑喜水、捉洗鱼等仪式。送亲人群要在大门外唱“拦门酒”和“牛角酒”歌。自由式婚姻,新娘子在认亲后可回新郎家居住。古典式婚姻,新娘子在婚礼结束后即回家居住,待到夫家有婚丧大事和或农忙季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穿称“双边居住”。新娘第二次上夫家时,由兄弟伯婶娘及嫂子等人抬糯米饭一挑,鱼数条,猪肉一脚陪同前往,夫家请众亲族来吃客饭,并逐户宴请客人,送客人时还要线飘带。土家族结婚时有什么习俗虽说现在很多地方的结婚习俗都有所简化,但是一些特色的婚俗习惯依然有所保留。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吧,看看各地的特色婚俗。 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习俗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各地婚礼习俗都有所不同。下面就带来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一起来看看河南各地婚俗习惯吧。推荐阅读 河南信阳结婚习俗 河南洛阳订婚习俗 河南郑州结婚习俗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濮阳濮阳早期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也不能成婚。像男女属龙虎,“龙虎相对”;属狗兔,“狗兔相克”;属鸡猴,“鸡侯不到头”等。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基本就没有啦!婚礼当天,出门时,新娘脚不能离地,说是“不沾娘家土”,走时带水盆,寓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连盆子都给你了,所以不能再回来了。到男方家时下车前要用烧着的谷秆和鞭炮燎车一周,意在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车跨马鞍,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说。婚礼当天下午或者第二天上午,要有一名巧妇用红线给新媳妇儿绞脸。(貌似以前在古装剧看过)绞时面部略施脂粉,歌里是这样唱的:“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新人的枕头里面要装麦秸、籽棉、红枣,早生贵子的意思,这要新人亲手装填。结婚第二天,新媳妇要到男方各亲戚家拜见,还能再收一次红包噢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称之为“走三天”,午饭后一起回去不能留宿,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所以才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的谚语。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洛阳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达千年之久,是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婚嫁习俗随社会的发展传到全国各地。结婚前一天晚上,要由男方近亲家的健康男孩儿睡在新床上,俗为"压床",意为新娘快快生个胖小子。婚礼当日新娘上车时双脚不能着地,由新郎抱着,来回要走不同的路线,每逢到路口、大树、枯井、古庙处,都要燃放鞭炮以辟邪。至男家门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仪式必须在中午12时前举行,否则不吉利。洛阳的闹房很厉害,按照风俗,新婚的前三夜都要闹洞房,三天不论大小,新媳妇可要准备好。婚后第二天是新媳妇父母来看闺女的,要带四色礼品到男方家。婚后第三日则为回门日。禁忌:准新郎结婚前夜忌独睡新床,忌哥哥未婚弟弟先娶,说这是“大麦未熟小麦先熟。套被子不能在9月,“十月里缝被子十全十美”,而“九月里缝被子连生九女”。好恶毒的谚语洛阳人最忌在“无春之年”结婚,如果留意,就会发现每隔几年,洛阳就会爆发一次井喷式的集中结婚高潮,大家争抢着,好像要赶末班车,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在其他地区有的就在当天打个手电筒破解。必须哭嫁,哭则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兼有惜别少女时代的意思,是个懂事的闺女。如果不哭,便是没教养,娘家人会觉得难堪。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郑州六大礼俗择吉送好饰新房,红喜高悬满厅堂;亲迎新娘不回头,正午以前拜花堂大宴宾朋谢四方,三天回门看岳丈。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早上新郎率领迎亲队伍亲迎新娘,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到娘家后,娘家人一般都关门拒婿,好友起哄想娶到咱家姑娘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回头’是说‘结婚不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酒店典礼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登峰那边好像新郎要批一个大红床单,12点前新人拜罢天地,大吉大利。婚礼三天后(第三天)回门,不可留宿。禁忌:婚庆当天若下雨,不要帮忙给新人打伞(散),民间认为不吉利。新郎发型不宜梳成中分,夏天再热不能宜穿短袖衬衫(半截袖),民间认为口彩不好。新娘女友拦门不要时间太长,不要过于难为新郎。娘家亲友在禧宴上一般宜先于男方亲友离席,俗语“客走主家安”!娘家亲友对此要予以理解。#p#副标题#e#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安阳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备酒菜一桌,送到女方家里,称为"养酒礼",现在多改为送现金。婚礼当天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吃辣面,女方藏鞋(这个好像大多数地方都有)。男方给一万零一块,最后那一块钱要拿回去,意味万里挑一,所以这一块一定要挑回去啊。到男方家时,家里人都要化个妆出来围着新娘扭秧歌,一扭能妞一个多小时。晚上闹洞房,喝完子孙汤,由夫嫂整理床铺,再由夫家小妹送尿盆(抬着尿盆不能离地)新房的枕头里各放一双筷子,被褥内放一些人参果(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新婚夫妇于第三天和第九天可回门,但是不能再娘家住,蜜月期满可以回去住上一个月。女孩成婚后的第一个农历五月初二(或初四),娘家要“追闺女”,娘家准备夏天的凉席蒲扇什么的,也有备电扇等电器,还要给新女婿准备一套新衣服,去看闺女。婆家设宴款待,双方家长共叙家常。说实在的,安阳地区不要求男方给多少,何况物价这样高,一万块买不了多少东西,女方也出钱,有的是直接带存折过去的,在安阳,彩礼只是个意思。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鹤壁鹤壁那边结婚之前强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讲究门当户对,比较传统。谈恋爱要有媒人,提亲时需要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当地也有合八字一说,八字相合便可订婚。男方挑个好日子向女方送金银首饰、布料衣物等嫁妆,称之为下彩礼。迎亲在婚娶过程中是最为隆重的环节。一路上鞭炮不断,乐器班吹吹打打,十分热闹。新娘到家后,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进入洞房。此时婚宴开席,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尽情畅饮,年轻人直至通宵。并伴有下辈和年比新郎小的闹洞房之习。一气呵成的婚礼流程。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新乡女方年龄可以比男方大二三岁,一岁不行,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男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平,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中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姐姐或者嫂子放压箱钱,到了婆家后,婆婆也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婚礼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而且允许尿床喔。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下车时,脚不得落地,须踩着蓝布从下车一直到礼堂。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子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捞出扔至床下,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子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送客走后,男方所有的亲戚齐聚一堂,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都是要给红包的。三天回门,九天,可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小几天,俗称“叫九”。#p#副标题#e#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焦作婚礼当天早上新郎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拜天地后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别的地方涂锅灰,抹鞋油多是闹喜公公喜婆婆,在这里就要收拾新郎新娘伴娘伴郎啦,往他们脸上抹黑,越多代表祝福越深,然后开席。焦作也是三天回门,回去所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开封开封当地婚嫁习俗通常不找同姓,不找同村。女方的嫁妆里要有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这些是婚前几天送达男方家,;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记得是尉氏还是哪里婚礼当天新娘不能穿内衣,幸好我朋友冬天结婚有穿秋裤,上面就用胸贴。新郎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就是说新娘嫁到男方家后会给这家生儿子讨个吉利。两个女生则是表示男方家对新娘的亲切相迎。女方这边,要准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同样的结婚不走回头路回到男方家,女方要等男方给了下车礼之后才下车,下车时跨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越过越红火。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新郎要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商丘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新娘要穿大红色内衣。男方迎亲队伍里有一人抱一只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到女方家里的时候由女方的母亲点大公鸡的头三下。新娘子从闺房的床上到婚礼现场中间一路都不能脚着地,鞋底不能沾土。新郎新娘双手捧搪瓷双喜脸盆跪拜/鞠躬接受一切亲戚来宾的红包。红包都是由钱卷成卷状用红绳或者红色纸条缠绕起来。晚上,新娘到婆家第一顿晚饭,必须是从娘家带来的,且必须有面条。不能吃婆家的一口饭不能喝婆家的一口水。新人行拜礼时,年轻人可以用鞋油、机油、柴油、锅底灰涂抹在新郎及其父母的脸上以表同喜,抹得越多,祝福越长久。三天夫妻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后娘家人来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走新娘,称“回门”。#p#副标题#e#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信阳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迎亲的时间,淮滨、固始、息县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在午夜。上车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商城县新娘上车前,先在准备好的清水桶上略坐片刻,再由叔或兄抱上车;罗山县由新娘兄长背上车;潢川有些地方由亲属抱上车,车上另坐一男童压轿。新县、息县、潢川等地有新娘哭嫁习惯,即从入轿到男家,新娘一直哭啼哽咽。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有的地方以凳子为墩支撑梯子,从洞房一直搭到厨房门,梯上铺红毡毯,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谓之过状元桥。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但是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在光山,第三天回门时,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许昌看好儿”有两个比较特定的时间,上半年结婚在农历二月二送;如果在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六或十月十送。这样是为了让女方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同样迎亲的路线要提前勘察清楚,“不走回头路”。去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但新郎再着急也不能亲自去。男方迎亲时要带一个机可爱的小男孩,叫“压轿孩儿”,女方封了礼他才下车。闺女出嫁时,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则娘家就会变穷,所以要准备松柏枝踩在脚下,或者直接让新郎抱着走。娘家亲戚已舅舅为最大,父母不能参加婚礼迎亲到家后有人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漯河新娘舅舅要红盆,盆子里要装镜子、梳子、毛巾、杯子、被单、碗筷、方便面娘家还要准备四样东西,炭—红红火火,发面—发财,苹果—平平安安,艾草—恩恩爱爱;新娘的婶婶要给她披上红围巾新郎的同辈人要向新娘头上撒碎锦花同时要放一挂长鞭炮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新郎的朋友向新郎抛坏鸡蛋(真的是专门放坏了的),抹奶油以示祝福。到新郎家新郎的妹妹要给新嫂子换鞋进门后,新娘要先洗手,再吃面仪式结束会闹会洞房,不闹新娘,要闹伴娘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吃多了人们就打哈哈说这叫‘滚蛋汤"婚后第三天,新媳妇儿要下厨房做饭;吃了早饭,然后跟老公一起回娘家,叫“三日回门”。以上就是小编整理分享给大家的河南各地结婚风俗,如果你还知道河南其他地方的婚俗习惯,不妨也分享给大家。有哪些让你震惊的婚礼习俗?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  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  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三、结婚  “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在结婚前一个月(也有七到十天前开始的),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做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土家族女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并且哭的好不好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如果哭不好或者不会哭,就会被人看作没教养,甚至受到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被音乐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在婚期到来的前一天要进行“圆礼”,所谓“圆礼”是指男方需为新娘买一套衣服、鞋子等,同时也要为女方提供酒席所需的猪肉,这些都要男方请人送到女方家,同时女方也要为男方买一套结婚用的衣服和鞋子,让来人带回去给男方,不能让人空手回男方,不然很是失礼。  “园礼”后就是大婚之日,这一天的宴席称为“接客酒”,意为广接各方亲朋好友,这时客人需要给一定的礼金以示祝贺之意。第二天便是“戴花酒”,女方举行“戴花酒”,要摆出所有嫁妆,亲友送礼祝贺,同时给新娘“开脸”,用红线将脸上汗毛扯掉,把眉毛修成弯月形,解辫挽髻于脑后,插上银饰,头围新丝帕,标志着新娘已不再是懵懂少女而已为人妇。“戴花”一般在堂屋由礼仪师举行,此时新娘的长辈需要给新娘一个红包,俗称“嫁妆钱”,可多可少,视亲疏而定,视条件而定。新娘戴完花以后就会回到闺房,按照风水先生事先看好的方位坐在床上等待男方的迎娶。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四、送亲  当男方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的村寨时,在正式进入新娘家之前会有一个“拦门酒”。所谓“拦门酒”是要在新娘家堂屋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包谷烧酒,并请来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来组织仪式。迎亲队伍来到堂屋前时,首先由女方主管把门的族老唱讲贺词,然后迎亲队伍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若男方的唱答能让女方满意,则在门前饮酒,开门接客,否则就会被关在“门”外(一般不会故意刁难男方,若男方回答不上来,女方会给一些提示)。  迎亲队伍进了门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女方也要为送亲做最后的准备了。当出阁吉时到了,会有“拖亲”,即比新娘年长的女性“阻止”新娘出阁,表达对新娘的不舍。“拖亲”后,新娘必须从堂屋出门,当新娘跨过门槛的一瞬间,礼仪师会讲一把筷子(通常为十二双)扔向新娘的头顶,口中念到:“一把筷子十二双,今朝送你到外乡。贵也从今天起,贱也从今天完”。当筷子要落到新娘头上时,送亲队伍中会有人给新娘撑开一把伞,避免筷子砸到新娘。而送亲的人选早在“接客酒”那天就由主任和礼仪师商量确定下来了,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般由新娘的嫂子、婶婶、姑姑等充当。无论是男方的迎亲队伍,还是女方的送亲队伍在确定迎亲或者送亲时都要遵循一条规则,即俗语所说的“姑不娶,姨不送”,意思是姑父不能为男方迎亲,姨妈、姨夫不能为女方送亲,因为“姑”和“孤”谐音,“姨”和“一”谐音,两者皆有“鳏寡孤独”之意,不吉利。在新娘出门之前,新郎要见岳父岳母并向他们保证自己会好好对待他们的女儿,凡事会让着她,叫岳父岳母放心。偶尔也会有“哭女婿”,即岳母放心女儿不下,要求男方好好对待自己的闺女。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女儿出嫁是喜事,应该要让女儿开开心心出门,不宜破坏喜庆的氛围。  新娘出门后要在村头洗一下脸,意为不能带走娘家的一粒灰,而这个洗脸水新娘不能自己倒掉,会有人帮新娘倒的。新娘在离开村子的时候,不能回头,要一直走到男方家。  在到达男方家之前会有个叫“回喜神”的仪式,俗称“拦送亲婆”,即男方会在进入男方家的必经之路上放一个小的八仙桌,有人手拿一只大公鸡,拦住“送亲婆”的路(“送亲婆”多为两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刀杀死公鸡,一脚踢翻八仙桌,送亲队伍方可继续前行。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人们相信新娘从屋里出来时会带着女方祖先的鬼魂,这个仪式就是为了驱赶掉新娘身上的鬼魂。  “回喜神”之后就是拜堂成亲了。新娘与新郎在堂屋中央相对而立,由礼仪师主持婚礼,大致可分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三部分。  拜完堂之后新娘和新郎就会进行“抢床”,所谓“抢床”就是看谁先坐到床上,因为有谁先坐到床上以后就是谁当家的说法。这时,男方多会有人来阻止新娘先坐上床,所以“抢床”多一男方的胜利而结束。当新娘坐在床上时,新郎的侄女或者其他小女孩会给新娘端来一盆洗脸水,新娘在洗过脸之后需要给小女孩一个红包。在随后正式的宴席上,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要和男方选出的两名妇女(不一定是两名,数量要和“送亲婆”数量一致)“讲礼性”,双方会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其内容涉及极广,有时也会成为双方之间的比赛,很是有趣。席间,新娘和新郎会给参加宴席的来宾奉上“鸡蛋茶”,而客人则需要给一定的礼金。这时,客人们会尽力地捉弄新人,整个宴席便在愉快声中结束。结婚的礼仪结婚不闹新郎新娘,反而闹新郎的父母,家里的亲戚给所谓的“喜公公和喜婆婆”画喜妆,而且是越出彩越好,其实画出来的全是一些鬼脸,为了惹得全场人哈哈大笑。我参加过我一个好朋友的婚礼,她是嫁到了外地,结婚那天我是她的伴娘,因为各地的习俗不一样,但是大多都会闹伴娘,那个时候我怕他们特别过分,所以我便和新郎说:大家都是好朋友,伴娘就不用闹了吧,万一太过火,不就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吗。新郎对我说:你放心吧,不闹伴娘,闹我父母。婚礼当天,我和另一位伴娘一直在酒店里陪着新娘化妆,等着新郎来接,后来新郎把新娘接到家下车的时候,新郎的父母就站在车前迎接准儿媳妇,就是那个时候,男方的七大姑八大姨手里都拿着彩色的东西,我也看不出是什么,就一直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新郎的父母越是不让抹,这些亲戚越是抹的起劲。后来新郎父母回过头来的时候,看到他们脸上,我瞬间就笑的上气不接下气,但是还要强忍着,脸上有红有白有黑,很是搞笑,而且抹上了还不能擦。后来就是准备婚礼仪式,当时是在男方家里,仪式开始之前,是需要双方父母在舞台上各就各位的,新郎的父母刚坐到位置上,这些亲戚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化妆”,男方父母大概也知道化的太丑了,便一直拒绝,他们的举动反而让这些亲戚更起劲了,一个劲的抹,后来抹的脸上差不多了,她们才肯罢手。后来仪式完毕,照全家福的时候,新郎的父母必须要带着这种“喜妆”拍照,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在出洋相的感觉,但是在新郎那边是好的寓意。这个婚礼习俗真是让我觉得又震惊又奇葩。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2、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父母健在、儿女孝顺、家庭美满)来“安”新房的新床。3、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4、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5、吃汤圆或饺子: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美满幸福。6、迎亲:婚礼当天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新郎必须闯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关,还要给女方丰厚的“开门红包”。7、找红鞋:新郎必须找到给新娘穿的红鞋子,并给她穿上,才能把新娘带走。8、敬茶:新人向双亲奉茶跪拜。9、撑红伞: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并且边走边撒米给鸡吃,以免鸡啄到新娘。10、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车必须绕着有吉祥名字的路走一圈。11、过门:新娘由女方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方家,拜见翁姑及男方其他长辈。12、闹洞房:酒宴结束后,新人会和一些朋友去新房参观或进行娱乐活动。13、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各地习俗不同),新妇由夫婿陪同,准备好礼品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