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礼亲友祝贺词语

问答 0 15

农村婚礼亲友祝贺词语,第1张

虽然农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他们却面临着严峻的婚姻问题。部分农村小伙奋斗一辈子,但他们的经济条件却远远无法满足女方的结婚要求。女性的结婚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她们要求男方支付高昂的彩礼、准备婚房等。如今,农村又出现了全新的结婚要求——“一动不动一甩手”,这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一、农村小伙娶妻难小高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自从辍学后,他便来到了定西市务工。只有每逢过年,小高才会回到农村老家。如今,小高已有二十好几了,每当他回到老家,父母都会张罗着为他相亲。这几年来,小高也陆陆续续见过很多女孩,但却都没有下文。虽然小高的家乡位于农村,但对这些农村姑娘的要求非常高。首先便是彩礼,当地女方家庭要求“万紫千红”等高价彩礼,彩礼均价已经达到了10万以上。根据小高的条件来看,他的确无法负担这么昂贵的彩礼。既然小高连彩礼门槛的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他又怎么能与心仪对象深入交流呢?如今,农村更新了对彩礼的要求,大部分女方家庭都会提出“一动不动一甩手”,这是什么意思?二、“一动不动一甩手”分别指的是什么?1、“一动”“一动”指的是车辆,最初,车辆并不是必需品,大家主要的代步方式是步行,经济条件稍微不错的家庭则会购置自行车。在八九十年代,自行车已被摩托车代替,但在那时,摩托车的价格比较昂贵,并非所有家庭都有经济能力负担。如今,摩托车已升级成为汽车。女方要求男方必须准备一辆小汽车,部分女方还对小汽车有要求,比如品牌、价格等。其实,如果男方条件一般,那就最好购买一般的汽车。倘若汽车的价格越高、品质越好,那它的保养费用也就越高,有些人买得起车,但却养不起车。2、“不动”“不动”即不动产,指的是房地产。不论在过去,还是在如今,只要男女双方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那女方则会要求男方准备一套新房。过去,男方一般是在农村修建住房,但现在却不一样,女方要求男方必须在城里购买商品房。在一二线城市中,房价都是万元起步,买一套七八十平方的房子至少要花八九十万,再加上装修费等,男方至少要花费一百万左右。而在三四线城市,房价虽然没过万元,但也在七八千元左右。但如果购买一套三居室,那也要花六七十万,再加上装修,总体费用大概八九十万左右。如果女方要求男方既要购买房产,又要购买车辆,那就至少要花一百万。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这是一笔巨款,如果不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很多家庭都无法承担。除此之外,男方还要承担彩礼、婚礼等费用,可想而知,结婚的花销究竟有多大。3、“一甩手”“一甩手”指的是什么呢?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语,这其实指的是不要负担家里的所有债务。由于结婚的开销非常大,很多农村家庭都无法进行全款支付。因此,在购买商品房和车辆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房贷和车贷的月供负担比较重,有些家庭每个月需要还款四五千。然而,有些年轻夫妻的总收入也不过七八千,所以他们的压力非常大。大部分女性都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她们要求在结婚之后,丈夫不应该负担家里的债务。有些女性要求,这些债务应由男方父母承担,所以她们不准丈夫帮忙还债。其实,在生养孩子的过程,父母非常辛苦。父母盼望孩子结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等,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父母也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但孩子不能让父母来偿还所有债务,所以当女方提出这种要求时,男方最好不要答应。总结:在农村地区,很多女方家庭都会向男方提出“一动不动一甩手”的要求,如果男方无法满足女方的要求,那双方多半无法顺利结婚。不过,女性应该适当地降低要求,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富帅”,只有夫妻双方的感情和睦,婚姻生活才会和睦。同时,政府也在进行多方面的婚俗改革,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脱离单身问题。适合农村的婚礼主持词有哪些?1 在农村结婚的彩礼习俗中,有一句顺口溜描述了传统的彩礼内容:“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炮三响,万丈光芒;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棚一跪渗扰盯三叩首;一个鸡蛋,一箱小菜,一百元钱;一包盐、一包糖,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床。” 这句话描绘了彩礼的丰富多样。2 另一句顺口溜则稍有不同:“一动一不动,万紫千红一炮三响,万丈光芒一哭二闹三上吊,一跪三叩首一个鸡蛋,一箱小菜,一百元钱一包盐、一包糖,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床。” 这里也体现了彩礼的物质性质。3 还有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炮三响,万丈光芒一哭二闹三上吊,一跪三叩首一个鸡蛋,一箱小菜,一百元钱一包盐、一包糖,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床。”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彩礼的丰富内容。4 又一句顺口溜表达了相似的意思:“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炮三响,万丈光芒一哭二闹三上吊,一跪三叩首一个鸡蛋,一箱小菜,一百元钱一包盐、一包糖,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床丛和。” 这里的丛和可能是笔误,应为其他词语。5 最后一句顺口溜与前述内容相似:“一动一不动,万紫千红一炮三响,万丈光芒一哭二闹三上吊,一跪三叩首一个鸡蛋,一箱小菜,一百元钱一包盐、一包糖,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床。” 这句话再次反映了农村结婚时彩礼的常见物品。以上顺口溜反映了过去农村结婚时彩礼的物质性质和丰富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习俗也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简约婚礼和反对过高的彩礼,以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河南农村结婚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如下: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好!感谢大家冰天雪地送祝福,我们迎来了一对爱人,在此,代表两位新人对乡亲们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宣布:新婚庆典仪式现在开始。1、由请新人入场: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新人,接着鸣炮,音乐响起。2、介绍新人:看这位站在我身边亭亭玉立姑娘,就是美丽新娘子。身材苗条,如出水芙蓉一般娇艳,真是美女配俊郎,天生一对。3、交换戒指:由请我们的新人互相交换戒指,希望你们今生今世,永远相伴。4、宣誓:问新郎新娘,你愿意娶你身边这位美丽女子为妻?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在你身边这位先生吗等问题,最后祝愿两相情愿。5、拜堂:先三鞠躬喜事多,再鞠三躬福寿长。举首拜天地、四季平安,娶妻生贵子。夫妻对拜,恩爱白头到老。最后拜父母,一鞠躬感谢父母生我,二鞠躬,感谢抚养长大,三鞠躬,永远孝敬老人。6、喝交杯酒:请为二位新人互相交杯,两杯酒象征着甜蜜生活,共同饮下这杯爱的酒。喝完交杯酒,愿你们的爱情天长地久。7、入洞房:最后请新郎背媳妇进入洞房,婚礼到这里,我代表乡亲们祝小两口恩爱、甜蜜、早生贵子。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汉人婚俗自古及今的礼制,中原核心的河南更是不例外。纳彩通常是“凤求凰”,由男方主动向女方提婚,却也不乏女方反过来攀亲的,以花袋装银元,托媒人上门,俗称“送布袋”;双方无异议则交换彼此生辰八字,叫“过八字”或“换庚帖”;如若八字属相互不相冲,祖灵神明占卜无碍,则各出正式婚帖一份,即后,男方择日下聘礼,称“丢定物”,至此姻亲已定,不能改悔;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知会女方,叫“送好”,时间多选在冬春季节,此时秋收刚过,既有空闲也有钱粮;婚礼正日,新郎随同花轿上门亲迎,轿内坐压轿童,轿前专人燃爆竹,轿后挂灯笼,彩旗锣鼓开道,是为“大娶”,女方常见以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作为陪嫁妆奁;新娘来到夫家门口,男方亲人手持一面烧红的犁铧,间以白酒喷洒绕轿旋转,称“憋性子”,接着新郎对着花轿作揖,叫“拜轿门”;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拜堂成亲,送入洞房,夫妻饮交杯酒,之后亲朋们便开始“闹洞房”。迎娶这一天,男方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随后,新郎官西装革履,斜披绸带,胸佩彩花,手执绸花裹着的辟邪圆镜,由伴郎陪同,坐着彩带鲜花点缀的彩车,奔赴女方家中。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轿车、摩托成行,民间西洋乐队取代了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  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尊长为新郎披上另一边的绸带。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新娘的嫁妆除了衣物、被褥、家具、电器等日常用品外,还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城里的人们则多买来挂面,用红纸缠裹,和两双新碗筷同放在红脸盆中,再用红布兜上代替,数量以双数为吉利。  身穿大红绸袄亦或洁白婚纱的新娘子,手执鲜花一束,在亲密姐妹和送姑的陪同下走出闺房,伴郎在前端边引路边撒彩纸。及至男方家中,逐渐进入婚礼高潮。有些人家为了更为热闹体面,会请来一些歌舞团或杂技团表演助兴,以娱亲友,男方家眷手端红盘或是脸盆穿梭人群之中,接受来宾们馈赠的礼金。新娘进门,在男方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礼毕,新娘送入洞房,来宾们纷纷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惹得来宾们禁不住抱腹大笑。  “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能够随机应变,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内红纸上放有栗子、红枣、花生、桂圆等干果,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笑闹声层出不穷。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愈发没了礼法限制,“闹”的对象也从闹新郎、新娘到闹公婆,发展到闹小姨子以致闹伴娘,“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河南有些地方就有“画老鳖,耍伴娘”的闹法,原本是闹新娘,偷听洞房悄悄话,后来由于男宾们碍于新郎脸面,不便在新娘身上画图,于是便将对像改成了伴娘,强闹着非在伴娘身体画上老鳖图样不可罢休,而更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却不免有脱离含蓄、庄重的民族道德礼制之嫌,引发了相当的争议。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新郎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以前河南还曾流行过“悄婚”,顾名思义,也就是悄然进行的婚礼。不单迎亲日子要选在双数日子,多半定在农历初四、初六或初八,而且时间必须安排在夜间12点进行,以图个成双成对、圆满合美的吉利。之所以三更半夜进行婚礼,据说是源自明朝初年,为了逃避藩王朱桱强行占用新婚女子初夜权的暴虐行径,如今,这个习俗已经式微,几近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