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

妈妈 0 453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1张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1.母亲节到了,想好送什么礼物了吗?

先看一个同学的聊天记录:


“周末是母亲节。你决定送什么礼物了吗?”


“友情提醒,还有一个婆婆。”


“你忘了这孩子他妈吗?小心跪榴莲!”


“几个月没上班了,还不起房贷和车贷。为了给妈妈买礼物,我已经吃了十天方便面了。”


“没人规定母亲节一定要送礼物!”


“咱们是认真的。别人会送。不送就没法说了。”


“我妈养我们不容易。别人都给。不做就是不孝。”


“随大流就好?平时不能用零食吗?”


......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只是一个节日,却引发了这么多的焦虑和分歧。


有网友调侃:“我捏捏手指,一大波平日里看不到身影的孝顺儿女们,正赶在买礼物的路上。”


为什么简单纯粹的母亲节会被送礼物给糟蹋了?


为什么给最亲的人买礼物会感觉像被绑架一样难受?


为什么你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母亲节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爱是需要表达的。


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和妈妈聊天,看电影,给一个拥抱,说声谢谢。


送礼物只是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


站在道德层面上,用是否送礼物来定性是不合适的。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不送礼不代表不孝顺,不粗心。可能是手头紧,或者工作太忙想不起来。


送礼,也许只是为了凑个热闹,大家都送,自己不送,太没面子了。


于是,为了跟上大流,有一张光鲜的脸,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肤浅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个词从一出道就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其中一员。


但“暴民”背后的从众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生活。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2.无处不在的随大流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科学家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来判断A、B、C这三条线中哪一条的长度最接近x线。


其实这个题目很简单,有一些常识。一眼就能看出:X线和C线长度最接近。


但实验的目的不是测试受试者是否能看出哪两条线的长度最接近。


每组实验都有七个人参与,前六个是科学家的助手,只有第七个人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在第7个人说出他的答案之前,他会听到前6个人同样口径的错误答案:“X线和A线最接近。”


猜猜真正的科目会怎么说?


最终的结果是,多达四分之三的被试在助理科学家的影响下,给出了“X线和A线最接近”的错误答案。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俗称“随大流”,是指一个人在群体的压力下,会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或行为,以跟上群体的步伐。


这个实验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已经被测试了50多年,但结果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从众为什么这么厉害?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因为从众本质上是对多数人的决定和言行的无意模仿,是根植于潜意识的一种天性。因为模仿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和精力,所以从众几乎无处不在: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以此类推;所有车辆靠右行驶,不能超速超载,这是从众;


●勤洗手,勤消毒,不聚会,疫情期间外出戴口罩,还是从众;


●看到别人在听书,上网络课,你受到影响。默默关闭游戏界面,尝试阅读学习,也是一种从众。


这样看来,从众没有错。


而且从众的积极作用突出,不仅有利于个体发展,还能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社会和谐。


但是别忘了,过分的从众就变成了盲从。


●老公平日里很关心你,情人节却忘了送花。他看到别人晒花晒幸福,你打不出来,老公心里没有你;


●明明你喜欢独处,下班想看码字,同事却三五成群,你为了不被称为另类,开始融入“精彩”的夜生活;


●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但听说别的同学都上了很优秀的课,你就果断地上了课,不顾孩子感受,剥夺了ta宝贵的周末时间。


严重的盲从也会变成一种可怕的“洗脑”,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控制和利用。


所以,有在逼婚、逼生的压力下仓促结婚生子的悲情男女;与他们在春风的“庞氏骗局”中再度拔高;以及帮助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600万刽子手。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为什么事情一发生,头脑就被身体牵着鼻子走,随大流呢?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3.为什么不随大流,你会坐卧不安?

你的行为与你的信仰不同有两个原因。


首先,为了看起来正确。


比如从众实验中的大学生,听到前六个人的答案后,都是半信半疑,但为了不被人说另类和愚蠢,最后还是选择了和前六个人一致的答案。


在“向右看”的驱动下,如果你做的事情与大多数人不一致,人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电影《被光抓住的人》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件奇怪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一个安静而充满烟火的小镇上。


白光一闪,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在经历了恐惧和焦虑之后,科学家和普通市民想通了一个规律:被光俘获的人都是成双成对的,因为真正相爱的人头上都有一根线连着,这就是被光俘获的资格。没有被光带走的,是没有爱的人。


教师吴文学和他的妻子张燕是邻居眼中的模范夫妻,但不幸的是,他们没有被光捕捉到。所以,吴文学坐不住了。他爱面子,受不了外面的流言蜚语,开始怀疑妻子对自己的感情。


他坚信,真正的爱情是大多数被光俘获的。如果你和你的妻子没有被带走,那就不是真爱。


以他们为代表,被上天“谴责”为没有真爱的芸芸众生,在猜疑和猜忌中互相伤害。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信息不充分,人们不得不遵循外界大多数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这样才“看”对了。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从众另一个原因是获得群体的认可,避免被惩罚。


作为群居动物,人天生就有亲近他人的需求。我们希望获得别人的喜欢和欣赏,尽量避免被嘲笑和拒绝。


在组织和团体内部,如果他们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或行为不同,他们可能会被贴上“不合群”或“异类”的标签,也可能会受到排斥和孤立或惩罚。


在压力下,个体往往选择与群体成员保持高度一致。


当希特勒利用纳粹集权,操纵国家机器,愚弄人民的时候,一群头脑清醒的正义之士大胆揭露了希特勒的暴行。


结果被不明真相的人视为“眼中钉”,甚至认为他们“危害国家稳定”,然后被秘密处决。


直到二战结束,恐怖的纳粹主义被消灭,人民才敢于重新审视历史,正视自己。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即使5000万人声称愚蠢的事情是正确的,也不会使它变得聪明。”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4.可以随大流,但务必清醒独立

在遥远的古代,自从人类出现以来,群体就给了我们充分的安全感。我们的祖先,在他们人民的保护下睡得很香,通过齐心协力品尝美味佳肴,也把地球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融入群体=安全”,从而进入了人类的基因。


然而,当我们转向历史,面对鲜活饱满的历史人物,目睹一次次流血的理性消亡时,我们应该看到:


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选择我所爱的自由。


根据群体的遮蔽和认同,群体也需要不同颜色的烟花。


母亲节到了,你可以随大流,送母亲一份礼物,但不是因为表面的原因,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当然,你也有不买礼物的自由,因为在你看来,一顿丰盛的午餐更能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也可以在初夏的黄昏牵着妈妈的手,听她说你小时候的趣事。


还可以和妈妈跳广场舞,感受生命最深处产生的激情…


正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子和而美,和而不同。


随大流并不可耻,但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和独立。


愿每一位母亲都能收到孩子最真诚的礼物。



过节送妈妈(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第2张

本人非鱼心理学,文学学士,心理咨询师。我用心读着字里行间,品味着咸淡的人生。欢迎喜欢并转发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