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秦到清的称谓一律是朕。其他可能你见过的称谓分别是这么回事:陛下:不是自称,是面称。是臣子面刺皇上时的称谓。圣上:也是面称,出自《孟子》。相比陛下更为文绉绉一点,用于书面。类似的还有圣驾万岁:同样是面称,而且这个最初是欢呼祝贺的词,和皇帝一点关系没有。第一个被人称万岁的是刘邦,后来慢慢变成了皇帝独享予小子:自称,大约流行于西周前期。予一人:自称,最早见于《礼记》,最晚见于西汉文帝予冲人:自称,同样多见于先秦,且冲意思是年幼,所以帝王登基时幼小未成年,才可以这么自称。孤:不是帝王,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自称。寡人:同样不是帝王,是春秋到战国时期国君的自称。不谷:同样是诸侯国君自称,但不谷有谦卑,讨好人民的意思。后:背称,夏商时指帝王,但是西周起变为称呼天子妃。县官:说的是朝廷,指代皇帝,属于背称。官家:晋朝时一度出现的背称天子:多见于文书,或者下人对君主尊称,有君权神授之意。一般不用作自称(不然你这人未免太恬不知耻了点……)君:几乎只要是一方的地主阶级,都可这么自称或者背称,不限于皇帝。古代的皇帝、太后都是怎么过生日的通俗文案类1、我认为您能获得这一职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为你有广泛的经验,工作勤奋,愿你升迁事事顺利,身体棒棒。2、恭喜恭喜,宏图大展,步步高升,芝麻开花节节高。3、细心细腻细致,慢工细活;高升高成高就,生生不息;快人快意快语,快乐升职。祝你生活幸福,工作顺利。4、人生乐事数不清,业火人顺交好运,平安健康都来到,快乐幸福吉祥临,祝愿升职万事如意皆开心。5、升官快乐,扬扬得意,晦气扬长而去,好运扬眉吐气,阳春白雪漂亮,洋洋洒洒纳福,万事阳关大道。6、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你再创辉煌。寒天梅花一枝秀,祝君高升心依旧。7、我先要恭喜你,再送给你三颗星,一福星,福气临门,二正星,清正廉明,三寿星,身体永远健康。8、听到你的消息,我好高兴,恭喜你,宏图大展,步步高升。芝麻开花节节高。希望你:今天更比昨天好,一天更比一天高。9、理想是你升迁的机身,勤奋是你升迁的引擎,才华是你升迁的机翼。祝你一日千里,前程远大。10、祝君:事业成功身体好,来日更把凯歌奏。11、祝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事业成功身体好,来日更把凯歌奏。祝你的事业欣欣向荣,节节高升。12、理想带你走上升迁的征途,勤奋陪你走过程中坎坷,才华让你步步高升,能力助你一日千里,升职之际,祝你鸿运当头,财源滚滚。13、人做好事好运来,人逢喜事精神爽,芝麻开花节节高,好友升职步步高,祝福你:一帆风顺。14、恭喜。恭喜。升官发财。希望君的事业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高升。15、恭祝你:今天比昨天好,一天比一天高,祝你高升,高升,再高升。16、一份付出就有一分收获,一份能力就有一日出头,我的朋友,别忘记在你高升之时,我也为你感到快乐,恭喜你升职。17、驾着时间的车奔驰吧,朋友,你的前途阳光灿烂,铺满云锦。18、恭喜你,祝贺你,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高,祝你高升,高升,再高升。19、朋友你升职,短信祝福你,东方福气来,西方大发财,南方红运到,北方财运绕,事业节节高,幸福乐逍遥,英才宏图展,月月都升迁。20、英才得展,大展宏图;高瞻远瞩,步步高升。21、昨日的汗水,换来今日的辉煌,听到你被升职的消息,我好高兴,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步步高升,如鱼得水,前途似锦。22、朋友升职了,好运横行了,富贵降临了,人缘更好了,生活更甜了,成功更近了,梦想不远了。祝福朋友,升职快乐,万事如意。23、运常有,再接再厉,心情愉悦,奋马扬蹄。打开礼盒,切莫惊奇,一堆幸福,全属于你。祝你升职大吉大利,快乐无比。24、你升职我的短信来祝福,愿君天天升职加薪拿奖金,年年火旺人气交好运,岁岁平安健康美好临,快乐幸福每一秒,万事如意皆开心。25、紫气东来,喜气西来,财气南来,福气北来,四面八方,鸿运通天。天道酬勤,鲲鹏展翅,为你道贺,把恭喜你,祝你升职步步高。26、祝贺老朋友高升,祝愿你在新的岗位上再创辉煌,节节高升。27、人逢喜事精神爽,春风得意露红光,职位高升人羡慕,能力爆发无人挡,锦衣披上祥云降,再接再厉创辉煌,祝君好运连连,前途无量。2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努力一份成功,昨日辛劳换来今日升职,经历风雨方能见到彩虹。愿你升职升薪水,升福升运气。29、成功的时候有人与你分享快乐,失意的时候有人给你鼓励安慰,实乃人生一大喜事。我的朋友,在此真心地为你快乐,恭喜贺喜,节节高升。30、今闻兄弟高升,实在是可喜可贺,祝您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步步高升。名人名言1、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武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3、大家一辈子不要做贪官。——朱胜文4、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冯梦龙5、清心乃省事,省事可省官。——朱瞻基6、治穷先治懒、治懒必须逼、逼民先逼官。——钟朋荣7、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老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8、我们当官的不像你们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方志敏9、成福之柄,人主得以自专。官守有责,臣下得以固执。——苏颂10、司令官与他的部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无价之宝。——蒙哥马利诗词类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陆游《夜泊水村》4、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王昌龄《从军行七首》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戚继光《望阙台》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杜甫《蜀相》7、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8、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李益《塞下曲》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幼时便衷心地希望能报国尽忠,并不是因为喜欢高官与厚禄。)——岑参《送人赴安西》10、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李贺《南园十三首》古代皇帝与皇上的称谓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很重视,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一番。皇帝怎么过生日?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五十九写道: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属内监。自写金花红榜子,前头先进凤凰衫。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记载:“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谓之榜子。”用金花纸写红榜子,相当于制作精美的生日卡,表示非常重视。第二天皇帝过生日,宫女在头天私下里嘱托内监,把自己那份给皇帝的生日礼物放在前头,以引起皇帝注意。宫女给皇帝送生日礼物,有讨好皇帝之意,但写金花榜子、进凤凰衫之事并未于见史料记载,以王建对宫廷生活的了解来于大太监王守澄的直接告知,当为不虚。除此之外,唐朝皇帝在“庆生”时还有哪些说法和节目呢?把皇帝生日作为诞节,并且在礼典中制有庆贺仪式的规定始于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四有“降诞”条:太宗曾以降诞日谓长孙无忌曰:“今日是朕生日,俗云‘生日可喜乐’,以吾之情翻感思!”因泣下。中宗常以降诞宴侍臣贵戚于内庭,与学士联句柏梁体诗。然则国朝以来,此日皆有宴会。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僚有献承露囊者。是日皇帝御楼张乐,倾城纵观天下士庶,皆为赏乐。其后又改为天长节。肃宗因前事以降诞日为天平地成节。代宗虽不为节,犹受诸方进献。今上即位,诏公卿议。吏部尚书颜真卿奏:“准《礼经》及历代帝王无降诞日,惟开元中始为之;又复推本意以为节者,喜圣寿无疆之庆,天下咸贺,故号节曰‘千秋’,万岁之后,尚存此日以为节假,恐乖本意。”于是敕停之。封演仕德宗朝,德宗不设诞节,有宴会。这段文字对之前几位皇帝的庆寿活动均有提及。在唐玄宗设置“千秋节”之前之后,皇帝对自己的生日就很重视。上文提到,唐太宗在生日那天百感交集,对着大舅子掉眼泪。另外,唐太宗对出生地还格外很重视。《新唐书�6�1礼乐志》记载:“太宗生于(武功)庆善宫。”唐太宗曾于贞观六年(632年)九月和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来到他的出生地,写下《幸武功庆善宫》和《重幸武功》,虽然不是为了庆寿,但却在诗中特意提到降诞的事,显示出对出生地的重视,对父母孕育之恩的感怀。太宗另有《过旧宅二首》,旧宅就是武功庆善宫。中宗李显时还没有把皇帝生日确定为诞节,但宫中往往以宴饮的方式进行庆贺,而且宴饮时君臣还效柏梁体联句。《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参与者有李显、李峤、宗楚客、刘宪、崔湜、郑愔、赵彦昭、李适、苏颋、卢藏用、李乂、马怀素、薛稷、宋之问、陆景初、上官婕妤。“十月”应为“十一月”。据《旧唐书�6�1中宗纪》与《唐会要》卷一,中宗生于显庆元年十一月五日。又据《唐诗纪事》卷九“李适”条,诗当作于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五日。李峤有《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中宗的生日恰逢长宁公主满月,一同庆祝。“侍宴”,表示宫中在这天举办祝寿的宴会;“应制”,表示这天大臣们写诗表示祝贺。“千秋节”的设置是在开元十七年,此前玄宗的庆寿活动也非常热闹。张祜的《退宫人二首》之二写道:“歌喉渐退出宫闱,泣话伶官上许归。犹说入时欢圣寿,内人初著五方衣。”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开元十一年,初制《圣寿乐》,令诸女衣五方色以歌舞之。”这位宫伎在容颜老去,歌声不复婉转的时候,被逐出宫。她逢人就说当时为皇帝祝寿表演的情景,可见当时的情景给她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金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公元729年,唐玄宗过生日,皇上在花萼楼请百官大吃大喝。百官上表建议把每年的八月五日――玄宗降诞日,作为“千秋节”,群臣进万寿酒,献金镜绶带和以丝织成的承露囊。举国欢庆,还放三天假。千秋节以三日为庆,可见其盛。《唐会要》记载:“千秋节咸令宴乐,休假三日。”据北宋·王钦若等编的《册府元龟》,当时上书提出这一建议的是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和右丞相张说,他们在上表中已经列出了千秋节的活动内容。《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下》记载:“天宝七载(748年)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意为人寿比天长,千秋无限期。顾况的《八月五日歌》写道:“八月五日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开元九年燕公说,奉诏听置千秋节。”玄宗的生日是在八月五日,他是昭成窦太后所生,与史料相符。但这里却说张燕公(张说)在开元九年就提出了设置千秋节的建议,与史料不符,应为开元十七年。《旧唐书》记载的是王公以下向皇帝献金镜,而据《唐会要》卷29,千秋节这天,皇帝赐四品以上金镜、珠囊、缣彩,赐五品以下束帛。唐玄宗有两首诗是专门写“赐群臣镜”的。李隆基的《千秋节赐群臣镜》写道:“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分将赐群后”,赐镜给群臣。李隆基的《千秋节赐群臣镜》写道:“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不仅提到金镜,还提到承露囊。李隆基的《千秋节宴》写道:“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据《旧唐书·玄宗纪》,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八月五日,是确定千秋节之后的第二年。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写道:“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也提到赐给群臣宝镜。原诗小注有误,明皇千秋节应该是八月五日。杜牧的《过勤政楼》写道:“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也提到承露囊。金铺,铜制门饰,用以衔环,上作兽头或其它形状。物是人非,盛景不再。千秋节之际,皇帝宴百僚,群臣进万寿酒,举国欢庆。李隆基的《千秋节宴》写道:“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风传率土庆,日表继天祥。玉宇开花萼,宫县动会昌。衣冠白鹭下,帟幕翠云长。献遗成新俗,朝仪入旧章。”据《洞冥记》,兰殿即猗兰殿,汉武帝生于此。唐玄宗借指自己的出生地。花萼楼是当时最主要的宫廷娱乐场所,全称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西南隅。宁王宪、申王撝、歧王范、薛王业邸第相望,环于宫侧,取《诗�6�1小雅�6�1棠棣》兄弟亲爱之义,意为花覆萼,萼承花,兄弟相扶。千秋节的盛会常在这里举行。诗注:“开元十八年,礼部奏请:秋社会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报田祖,然后坐饮。从之。故诗云云。”“从之”,原作“散之”,误,据《册府元龟》卷2改。春秋二社在唐代都放假一天,千秋节跟秋社的日子靠近,合二为一。张说的《杂曲歌辞�6�1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写道:“金天诞圣千秋节,玉醴还分万寿觞。”写到群臣向皇帝进万寿酒的事。“万寿觞”当指皇帝赐宴,群臣借皇帝所赐之酒举杯祝皇帝万寿无疆之意。顾况的《八月五日歌》写道:“丹青庙里贮姚宋,花萼楼中宴岐薛。”写到在花萼楼设宴,宴请王公贵族。还有在集贤殿赐宴或者只提到举行宴会但是未明确地点的情况。张说的《皇帝降诞日集贤殿赐宴》写道:“仲秋金帝起,五日土行昭。瑞表壬寅露,光传甲子宵。阴风吹大泽,梦日照昌朝。不独华封老,千年喜祝尧。”可能在集贤殿的宴会要比在花萼楼的宴会更正规一些,更加具有仪式性。千秋节这天不仅举行宴会,而且君臣还赋诗唱和。张说还有《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诗。关于举国欢庆的情景在诗中也有所反映。在系列庆祝活动中,乐舞杂伎表演必不可少。戎昱的《八月十五日》写道:“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郑嵎的《津阳门诗》写道:“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在花萼楼之南举行盛大仪式,君臣与外国使节一起观看表演。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写道:“歌吹千秋节,楼台八月凉。神仙高缥缈,环佩碎丁当。”有“歌吹”的声音,有“环佩”的舞动。张祜的《杂曲歌辞�6�1千秋乐》写道:“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赵解愁是以表演竿技著名的伎人,在千秋节的庆祝活动中进行表演,演出时满城人都出来观看。诗中还提到生动的马舞表演。王建的《楼前》写道:“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当千秋节的热闹随着安史之乱烟销云灭之后,抚今追昔,这一天令人倍生感慨。舒元舆的《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写道:“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唐玄宗的儿子肃宗的生日(九月三日)名为“天成地平节”,或称“地平节”,表示在太上皇的天长节之下,节日庆典是在这一天于三大殿置道场。宪宗生日起初称为“降诞节”,后在武宗时追改为“降圣节”;此后,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五朝没有设置诞节,但仍有庆祝活动,有休假,地方政府也照样进献礼物。文宗恢复诞节设置,其生日名为“庆成节”;武宗生日名为“庆阳节”;宣宗生日名为“寿昌节”;懿宗生日名为“延庆节”;僖宗生日名为“应天节”;昭宗生日名为“嘉会节”;哀帝生日名为“乾和节”。《新唐书�6�1礼乐十二》记载:“自肃宗以后,皆以生日为节,而德宗不立节,然止于群臣称觞上寿而已。”宪宗和穆宗的生日都没有专门设置诞节,但是大臣们往往写诗祝贺,诗的内容一般都是歌功颂德。广宣有《降诞日内庭献寿应制》:“仙驾三山上,龙生二月中。”广宣仕元和(宪宗年号)、长庆(穆宗年号)两朝。宪宗李纯的生日是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四日,所以说“龙生二月中”。广宣还有《早秋降诞日献寿二首应制》,穆宗生于贞元十一年(795年)七月六日,正是早秋时节。写到这里忽然想起那首歌:“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别在乎生日怎么过。”皇帝的称呼有哪些1、二者的主体不一样。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通常使用在正式场合或者官方文件中;皇上是臣民对皇帝的敬呼语,通常使用在口头语中或者上报的奏章之类的书信式文件中。2、时间不一样。皇帝自秦朝开始直至清朝,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皇上” 明清时代大臣对皇帝的称呼。皇上,即是皇帝。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故称皇上。扩展资料:皇帝的其他称呼:1、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皇帝至高无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谈,只好让皇帝的近臣代为转告,所以一声“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转告皇上。与皇上说话前叫一声“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2、 万岁。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称万岁。3、至尊。至尊是最尊贵,最崇高;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用为皇帝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里的至尊就是天子之位。4、圣上。圣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圣上就是指封建时代臣民对在位的皇帝的尊称了。又如:圣虑(帝王的思虑);圣裁(皇上的决定;皇帝的裁决);圣治(皇帝的治理);圣眷(皇帝的爱护);圣聪(帝王的听闻);圣朝无阙事(指当代朝廷没有过失)也是指的的相同的意思。5 、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昊天上帝之嫡长子。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6、万乘。万乘指一万辆兵车。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 7、 今上。今上指的是当朝皇帝。《史记·今上本纪》,记载的是汉武帝刘彻的事迹,截止到武帝太初三年。“孝武”为刘彻死后群臣所加的谥号,而此篇本纪写成时,刘彻尚在世,无法知道其谥号,不能像其他本纪一样写做“某帝本纪”,故名此篇为“今上本纪”。8、 大家。大家是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汉 蔡邕《独断》:“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唐 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初令宫人宣勅示 王后 ,后曰:‘愿大家万岁。昭仪长承恩泽,死是吾分也。这里的大家都是指皇帝天子。9、皇辟。皇帝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这个皇辟可能是叫起来不是很好听,所以很少听说。参考资料:-皇上-皇帝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吗?1、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2、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3、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4、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后成皇帝的尊称。5、 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6、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参考资料:-皇帝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1、陛下原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出自《韩非子 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意思是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史记 秦始皇本纪》:“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意思是从上古道现在谁也比不上陛下威德。汉蔡邕《独断 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意思是陛下本来并不是指皇帝,陛原来是指台阶,陛下则是指皇帝下面的侍者,大臣们不能直呼皇帝位天子,奏本的时候通过侍者传达,因此呼陛下,久而久之,陛下成为皇帝的尊称。2、万岁:“万岁”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出自《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意思是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捧璧,田单假装投降燕王,冯谖焚烧孟尝君债券,左右和百姓都喊万岁。那个时候七个国家,听过你的,都称呼你万岁。秦、汉以来,臣下面见君王,拜恩庆贺,都是这样称呼。”自汉武帝后,“万岁”一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名词。3、官家:官家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朝廷、官府、公家。尊称作官的人。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神宗是个聪明的官家,朝廷上大纲小纪,一一要从新整理一番。”意思是神宗是个聪明的皇帝,朝廷上大纲小纪,每个要重新整理一番。从五代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4、上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出自:《管子 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意思是对人民要求的少,人民就易于供应。5、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天子。出自:《诗经 大雅 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意思是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的功劳。-陛下人民网-漫谈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