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高龄老人临终前的知识,才能让家属在老人即将临终前给予更好的照顾,让老人安心上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龄老人临终前的症状,希望对你有帮助。高龄老人临终前的症状1、浮肿消退。有浮肿的老人,大部分在死前一段时间,浮肿有可能会逐步消退,手脚有可能会慢慢瘦下去。2、说糊涂话。有的人会说糊涂话。甚至一世不该说的全说出来。只因心脏动力不足,造成大脑供血和供氧不足,出现脑痿缩,把过去的老记_翻出来说,之后元气不足就不说了,这时就进入倒计时了。3、手脚冰凉。大部分老人去世前几天手脚会慢慢凉下来。首先脚板开始冰凉,再到大腿、肚子甚至到心脏部位冰凉,人就死亡了。各人会有不同,有的人凉到肚子就死了,有的到大腿已死,有的凉到心脏才死。同时,手也会迟点从手指开始向心脏凉进来(手脚冰凉为心脏供血不足死亡类型)。高龄老人最常见的几种疾病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原因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环境因素参与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常所致。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老年病,通常是患者由于感冒、吸烟、机体过敏、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原因,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反复受到感染和刺激所致。3、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而引起,病变的根源在于患者平常饮食不合理,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使得血脂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硬化、血栓、堵塞,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使心肌大面积坏死,危及生命。如何给老人心理护理1、不服老、自尊的心理。很多老年人患病住院后,从心底会很希望医生和护士都能恭顺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对老年病人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学会顺应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2、孤独寂寞的心理。老年病人入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习惯,生活上感到不方便,并希望有人探视,尤其希望配偶及子女能时常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同时又怕给家庭成员带来太多麻烦,心理很矛盾,再加上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缓解其住院的紧张心理,减少孤独寂寞感。3、悲观绝望、濒死感的心理。对于大多数的老年病人,当住院一段时间后,如果疗效不够显着,他们就会对医护人员开始产生不信任,并且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症或绝症,而其他人又有意欺瞒他。因此,他们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会十分敏感,尤其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更敏感。猜你感兴趣:1高龄老人心慌气短是什么病2高龄老人长寿的祝贺词3高龄老人气急气短怎么办4高龄老人能不能坐飞机52017高龄补贴标准调整消息怎样用成语形容老人篇一:去世的人生日寄语xx年前的xx年6月1日,我的母亲降生在这个多难的世界。对母亲的回忆太多太多,16年来那是唯一能让我偶尔泪水伴随漫漫长夜的亲人……早在今年2月7号,我在副题《儿子幼儿园最后的7张画》的博文里就说过:博友的热情跟帖读着读着眼前就浮现出已故10多年的咱爹咱妈,本想接着写几篇纪念双亲的文字,并结集汇编成一个系列专辑。无奈眼下春节烟花爆竹把头都炸昏了,无法静下心来梳理对亲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思绪。我不敢敷衍自己的爹妈,在这“菜儿香,炮儿鸣,餐餐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电视飞……”的闹腾中我是没本事动笔写已故亲人的!我迟迟没能动笔写母亲,是因为总觉得没做好准备:既没有梳理好往事的脉络,也没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中午刚从宋庄朋友老倪家回到我的工作室,冥冥中那一瓶酒二斤鱼三个人四样菜五脏六腑七荤八素还在折腾人……席间又接到法国回来的画家朋友发来的短信:何必千山万水找风景,一颗童心,处处美丽;何必费劲艰辛减压力,一点童趣,欢乐无敌。心态时时减龄,人生无忧无虑,幸福就在心里。我心不在焉回复:童心未泯,祝你节日快乐!他快乐了我哪儿去找起乐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清明时节我就在武汉,因赶画加感冒没能去父母的墓地祭拜。这个我倒没觉得内疚,今早回博友关于90后不孝的文章我还留言:谁孝到最后谁笑得最美。我一向坚守:大事不留遗憾的信条,对至亲老人是较之健在的夫妻儿女和亲朋好友更不可怠慢的,因为一旦他们辞世你心里若存愧疚,就没有弥补的机会了。母亲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高中毕业参加抗日宣传队,认识了同为国民政府三厅郭沫若田汉领导下“新中国”剧社成员的父亲,抗战期间“新中国”剧社配合主力军转战南北呼唤民众振奋人心,前线后方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这期间我的三个未曾见面的姐姐一死俩失踪。抗战胜利了,“新中国”剧社的战士迎来了新中国,可“国民政府”这顶帽子和我父母结下了不解之缘。父母身上这贴“国民政府”膏药如林冲脸上的金印一样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后……我真不忍再次揭开那痛彻心扉的创伤,好在母亲天性乐观豁达,在父亲打入牛棚时一边上班一边一人扛起了全家上十口人的吃喝拉撒。直到中央组织部下文“新中国”剧社是***领导的抗日组织,我父母可按xx42年参加革命并享受相应待遇……记得当时父亲看了那纸红头文件说了句:被你们整了一辈子,现在孩子们都参加工作了,我们也活不了几天了,要这有什么用!我一直为父亲几十年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羸弱怯懦而小有不满。要这有什么用!这句石破天惊的话在我心中比起那句“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的台词更具震撼力。母亲由中学生在抗战烽火中成为“新中国”剧社举足轻重的话剧演员,解放后转而成为文化馆文艺干部,文革期间下放到小学教算术。母亲有着殷实的家庭背景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最后从教师岗位走下讲台,开启了我们家族包括我一共十人从事教育工作的先河。母亲从教否极泰来,侄儿得益奶奶亲传,小学四年级获中南五省数学比赛第4名。之后到走上工作岗位没参加任何升学考试:小学毕业前被三四个重点中学校长上门游说进校,初高中重点学校连读,高考期间成天在家看世界杯,因为此前已被北京某重点大学提走档案,大学没毕业又在国家机关和留校执教二选一中服从了国家安排。我的孩子小学未毕业也克隆了他堂兄的那段历史,被三家重点学校上门忽悠进了其中之一的实验班,初中升高中直到上大学也都是六百以上高分考取重点学校,现在也在中央某机关工作。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苍:畏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九十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礼记•曲礼收》:“百年曰期颐。”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 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 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 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 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 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 **”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字莺 莺。” 至明、清两代,“**”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 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 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 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