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编辑本段]民族舞蹈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来历�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孔雀舞动作�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 ——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 、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 、“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 风格 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鼓 傣族的鼓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傣语称“光腊楞”。另一种是双面鼓,傣语称“光双腊”。因为单面鼓的形状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为“象脚鼓”。� 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象脚鼓舞来历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又说:在很早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在《明史·百夷传》中也有:“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的记载。 动作 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 分类 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的孟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鼓身长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第二种,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十分好看。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 第三种,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鼓身长不到一米,动作丰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有吸腿跳、弹腿跳、撩腿等步伐。� 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大嫂们与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动作缓慢,膝部起伏明显,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们的动作任意自由发挥,而在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统一整齐。戛伴光的鼓点非常丰富。�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和耿马县、沧源县的勐懂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俩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鱼舞 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它地区。 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主要表现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脚掌碎步动作上,小跳敏捷活泼,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常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急流搏斗时,常采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大鹏鸟舞 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 相传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区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鹏鸟置抱蛋的妻子于不顾,和雨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数日后,大鹏击败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但大鹏鸟的妻儿早已饿死。傣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遂产生了大鹏鸟舞,流传至今。 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鹭鸶舞 傣语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庆佳节时跳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潞西县一带。 过去,舞者要身着雪白的衣裳,双肩披上两条鲜红的绸带起舞,现在已不多见。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见到雪白的鹭鸶鸟。关于鹭鸶舞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有一种讲:古时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每天劳动不止。鹭鸶非常喜爱他,为他跳起优雅的舞蹈,以后小伙子就与鹭鸶亲切地对舞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一舞蹈编成了青年人的对舞。又说:一种叫“央”的民族曾到过德宏一带,此种舞是表现他们在田间劳动的过程。 鹭鸶舞一般以对舞为主,动作相对,队形多是两横排分左右出场,相遇后变成两竖排、四排、两个圈等。常由一人指挥变换各种动作和图形。鹭鸶舞的动作简单、优雅。舞步的节奏处理与其它傣族民间舞不同,弱拍时双膝快速弯曲,动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时双膝韧性伸直,动力腿同时轻盈地全脚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鹭鸶行走的动作。有双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动作。鼓点轻盈简单。花环舞 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 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和其它宗教节日来临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成群结队到深山密林和江边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然后打着象脚鼓载歌载舞把鲜花送到缅寺搭成花亭,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流传在傣家村寨。 关于花环舞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苦的青年,去坝子赶摆时,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就摘来许多花扎成花环套在身上,下山后随着欢乐的象脚鼓声跳起了舞,一个姑娘爱上了他,随着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环舞由此产生。 花环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烦整 傣语称刀舞和棍、拳、棒这类舞为“烦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传于广大的傣族地区,与汉族的武术类似。 风景秀丽的傣乡,傣族男子都佩戴着一把精制的利刀,标志着他们的勇敢威武,同时刀也是生产劳动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语叫“戛拉”或“烦拉”。动作有力、刚健,多采用“大八字跺步”、“弹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这些动作在傣族民间舞中很少出现。 刀舞有单刀、双刀、短刀和长刀(类似剑)等种类及本地、内地、缅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种流派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式和动作。可由一人至十几人表演,舞时无伴奏,或以象脚鼓伴奏。棍、棒、拳术与刀舞基本相似。戛朵 亦称“烦朵”,是一种道具舞。此舞过去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跳,至今仅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孟连县一带。 “朵”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据说有狮子头、狗嘴、鹿角、长颈、细毛。汉语把此舞称为“马鹿舞”。戛朵至今仍带道具跳,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用竹篦编成四十五公分的圆圈,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做为羽毛。一般由俩人合作扮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作。舞步、鼓点均与孔雀舞相似。依拉贺舞 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日。关门节“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问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潮汕城乡春节及元宵习俗1 在文言文中,对父母或亲人的尊称都有哪些 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2 文言文中对父母或亲人的尊称有哪些 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 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 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 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 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 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 (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 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 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 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 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 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 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 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 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 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 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 3 怎么写给长辈古文新年祝福语 写给长辈古文新年祝福语: 1、某某长辈:新年伊始,吾欲借此佳际诉吾之愿,以表吾之情谊也。愿君值此新年之际于公于私皆能更上一层楼,万事皆能如意,亦能心想事成。尚惟! 2、龙年即到,然不能与汝共度佳节,心甚憾矣!虽如此,犹欲借此佳际诉吾之愿于兄,以表吾与兄之情谊也。惟愿兄值此新年之际于公于私皆能更上一层楼,高堂康健,手足和睦,娇妻爱子皆能如意,兄亦能心想事成,方显吾对兄之殷切祝福也。虽人各一方,犹可见吾等之友谊地久天长。 3、旧兮送往,新兮迎来。苔梅点点兮,落宏谷之涧。红烛灿灿兮,于江河之畔。春光乍泄,大地回春之际,鞭炮齐鸣,神州迎新之日,惟愿吾师新年快乐,万事皆意,贵体康泰,桃李天下。福如蘡茀至,愿君悦兮。 4 送给长辈的文言文新年祝福语 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幸运找,吉星照;全无忧,尽逍遥。龙年快乐! 春去春又回,年去年又来。闻闻龙年的味道,听听浓浓的乡音,数数母亲的白发,抚抚爸爸的皱纹。不求富贵,但愿平安!爸爸妈妈,龙年快乐! 晨曦出现的第一缕阳光是我对您的深深祝福,夕阳收起的最后一抹嫣红是我对您的忠心问候。在新年来临之际,送上我真挚祝福:龙年快乐! 如期而至的不仅仅是节日,还有幸福和快乐。日渐增加的不仅是年龄,还有友情和健康。我的心里一如既往深深祝福!龙年万事如意!给老板的平时祝福短信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击开嘴,大富贵”等吉利的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以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称“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此种习俗流传很久,清顺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斋。”清乾隆《普宁县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韧二把祖先用荤。”接着全家入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吃早饭,下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下辈寄以期望。吃过早饭后,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带多少大桔没多大关系,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桔、摈榔(今用橄榄代),另加糖果,迎宾敬客。关于潮汕用摈榔的风俗,府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因摈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摈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换吉祥的一种礼节。客人进门时,相互说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主人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换大吉,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接着主人备酒设宴款待客人,俗谓之贺正。清嘉庆《澄海县志入“各设酒看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节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许多禁忌,如不要扫地、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许说坏话、骂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骂乙家孩子,甲家家长要拿一对大桔上门道歉,祝愿人家逢凶化吉。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淡化或被赋予新的内容。解放前,城镇乡村有“游灯”,俗称“游老爷”之俗,民间要以潮州大锣鼓或舞龙、舞狮给社会名流、行铺拜年。解放后此等风俗已基本废去,代之的是城乡各地自娱举行游彩旗、锣鼓、舞狮及猜谜、象棋、篮球等比赛的文体活动。各级政府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民族风情:鄂南的婚茶1、 工作繁忙顺心光鲜,旅途疲劳朋友相见,心情失落放松心愿,生活顺心才是温暖,朋友常联系,天天开心!2、 你的深情好比秋天的月色,清洁高远心怀传说;你的纯真犹如冬天的篝火,天寒地冻永不寂寞。虽然不能常相聚,也可短信多联系,祝你天天都快乐!3、 你的笑容就像一首春天的歌,开放着你心中的那朵百合;你的心情就似夏天的火热,燃烧着每一个日出日落;你的身影时时刻刻伴随着我,祝你天天都快乐!4、 香茶喝道滋味浓,香到心里怜美景,美酒品到好心情,推杯换盏不觉醒,好友相处三冬暖,下辈也要做宾朋,推心置腹除寒冷,委屈也会露笑容,人活一世不容易,亲朋有缘爱一生,好运经常围绕你,我的短信伴你行!5、 春天有礼,送炸弹,取名就叫“阳光灿烂”,炸开你一路春光灿烂,炸响你一身誉满喝彩,炸掉你一遭晦气纠缠,愿你今年从春开始,保持超有范儿!6、 冬季天冷呆家闲,郁闷惆怅心里烦。没人聊天无人伴,电视节目不愿看。中午暖阳晒太阳,小区跳舞来锻炼。老有所爱无愁绪,朋友一起把歌唱。欢乐喜悦度晚年,一日三餐穿衣暖。儿女愿你好身体,健康过冬最喜气!7、 用笔,写下关怀;用情,温暖心怀;用风,寄托思念。一个冬季,飘满整个天空的想念,一条短信,传递无法言语的情谊,寒流来袭,注意添衣。 愿快乐安康!8、 冬天依然还在,寒流袭击真快,常常全国流窜,气温变得很坏,出门帽子要戴,睡觉被子要盖,多吃水果蔬菜,拥有保持心态,短信传递问候,表示对你关爱。 愿快乐常在!9、 气温陡降寒风啸,早晚加衣防感冒,白天开窗通通风,规律作息精神好,入冬进补有诀窍,均衡营养是王道,适度锻炼不可少,愉快心情伴左右,健康长寿来守候。10、 人老冬季很脆弱,举步艰难不方便。一人不要出门行,冰天雪地防摔跤。滑倒摔坏伤筋骨,跟前没人太苦恼。摔坏身体自己受,吃喝不便自理难。愿望朋友多注意,有事电话多联系!11、 冬季渐渐深,常常在降温,出门要保暖,寒冷不近身,平时多锻炼,健康最安心,没事多喝水,感冒最闹心,贴士今奉上,执行最当心。 朋友的关心最真!12、 正值冬季流感传,不知不觉把病染。室内温度要适当,出门口罩要戴上。遇人说话礼貌讲,听人讲话半遮面。家里熬醋薰房屋,杀菌消毒流感防。愿你冬季健康。13、 纯洁的冬天悄然流逝,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心情!愿淡淡的寒气轻拂您一生的疲惫,飒飒的北风传递我衷心的挂念:冬天里,注意保暖!14、 春天来了,思念升温了,心情复苏了,问候发芽了,祝福开花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请放下所有的牵挂,尽情享受生活,迎接人生美好的春天!15、 问候中,不管曾经桑田沧海;祝福里,哪怕岁月花开花谢;是朋友,星移斗转情不改;是知音,天涯海角记心怀 。祝天天天蓝,事事事顺。16、 天气真好,平静的心情也随着天气变得格外美好。平淡的生活,努力的工作,偶尔也会遇到烦忧苦恼,但只要保持一颗乐观平和的心,生活自会轻盈美妙!17、 时光飞逝如流水,一去不返难停留。转眼之间蛇年溜,马年迎来好兆头。春节到来烦恼走,心情快乐无忧愁。全家团聚情悠悠,开开心心多问候。多年朋友重聚首,知心话儿说不够。祝福声声伴左右,愿你健康快乐无尽头!18、 春季到来人嗜睡,精神萎靡难振作。无奈平时工作忙,充足睡眠难保证。盼来周末有两天,喜笑颜开难自禁。早上睡到日三竿,不用担心上班迟。补足睡眠精神振,五天工作事顺心。祝周末快乐!19、 春天到了,愿鸟儿的歌声衔去你的心事,轻柔的春雨洗去你的顾虑,绵密的轻风吹散你的犹豫,温暖的阳光照耀你的信心。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20、 不论距离远近,心中的牵挂不会减少一分;不论时间长短,心中的思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不论相识早晚,心中的祝福都是那么真诚。朋友,请你相信我的真心。祝你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快快乐乐,幸福一生!21、 一个信息。满怀思念。一份祝福。带着温馨。温馨里带着问候。问候中有着长长的牵挂。挂着开心快乐。健康美好。还有一切顺利。一生平安。全部都送给你。22、 愿手机的振动代表我的心跳,铃声代表我的微笑,屏幕代表我的关照,信息代表我的忠告,我天天为你祈祷,愿你轻松快乐每一天!23、 平日里想到你特有的温馨,瞳孔固有的颜色也变得模糊,目光仿佛比月色更寂寞,哭不出来也释放不下,永远是那份等你的执著!永远是那份不变的暖心!24、 人生的感动,在于点滴;人生的美丽,在于平凡;真心希望你: 永远快乐,让烦恼永远离你而去,我将把我的一颗真心,送给你-永远祝福着你!25、 人生总有走不尽的路,生活是本读不完的书,友情是心灵最大的满足,思念是诉不完的祝福,幸福就在不远处驻足,祝愿你的生活越过越幸福!26、 轻轻的一声祝福,包容一生中的千言万语,想不出华丽的话语,也写不出优美的文章,只有用这仅仅一毛钱编辑出的短信向你说声:天天快乐!27、 天亮的时候,希望你一天都过的快乐;天黑的时候,希望你一晚都睡的甜美;天热的时候,希望我的祝福让你凉爽;天晴的时候,希望你的笑容更加灿烂!28、 最平常的文字写出最真挚问候,最普通的话语说出最忠诚的心愿,最简短的短信传播最真心的祝福,最远方的知己怀念最亲爱挚友,最近还好吗?29、 一阵清风吹过,片片花瓣飘落,随手捏来一朵,写下“心情不错”顺水荡起清波,滑向你的角落,希望你的生活,天天都有收获,祝好运多多愿幸福快乐。30、 一生中,总有几个人难忘记;一年中,总有几个日子最珍惜。虽不能时时相聚,却会在此时祝福您:平安快乐!幸福健康!31、 光给你明亮,风给你清凉,月给你幸福,星给你浪漫,雨给你滋润,雪给你纯洁,冰给你晶莹,我给你友情。祝你每天都快乐!32、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身边的朋友。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友谊,相信有你,我会更好!33、 春天像是一列火车,带上一点暖的懵懂,穿过一季花的芳香,记录着你未来向往的,珍藏着你过去经历的,幸福着你现在拥有的,朋友,常联系,天天开心!34、 蝶的翅膀是彩虹的第一种色彩,愿他带给你新的精彩!花的初开是风的第一声感慨,愿他把你的好运打开!鸟的天空是心的第一次自在,愿他能让你把梦想装载!朋友,祝你幸福快乐!35、 用微笑撑起你小小的口袋,把春天的温暖装进你的美丽心田,让春雨浇灌你幸福的种子,让春风裁剪你健康的森林,让祝福叮叮敲醒你沉睡了一冬的疲惫,朋友,一年之计在于春,愿你尽情享受春的奏鸣曲!36、 20xx年的节奏叫做快乐,所以不用担心前方的挫折!20xx年的剧情叫做幸福,所以不要害怕什么悲哀!20xx年的主题叫做成功,所以不要傻傻的等待未来,勇敢向前给自己闯出一条路,起名精彩!37、 观一场梦里花落,尝一次美味豆豉,听一段少年往事,感一下他人日记,报一次到,灌一点水,抒一下情,道一声好。发个短信问个好:祝你天天快乐。38、 小小子坐门墩,兄弟帅气人人爱,愿你日进斗金,事业发达大展宏图,太阳当头照,好运来报道,祝兄弟抱得美人归,天天享幸福。39、 日子是一天一天的过,身体健康才是幸福,出入平安是欢喜,夫妻恩爱才甜蜜,孝顺父母人之本,儿女绕膝享天伦,祝你天天快乐,一生乐无忧。40、 \"阳光是明媚的,雨水是清新的,风儿是温柔的,雪天是浪漫的———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好的心情!心情好了,天气就好!祝笑看短信的你天天好心情。\"“吃茶礼”,暗含祝愿夫妻甜蜜长久和早生贵子之意。新床放茶以及成婚之夜傧相托茶盘祝词撒帐一样,传递了古茶的祭神意味,体现了以茶向生殖神献敬求子的先民意识。阳新民歌称此为“冬米红糖茶”。 通山、通城一带生子或庆寿的瀹茶会后要分发茶蛋,蛋是鼠茶叶加盐水卤好,再染成红色,分与吃茶的众妇女和小孩。蛋和茶均有生殖意味,蛋为原生之种,茶喻生生不息,意哇甚古。 鄂南婚茶在定婚茶、启节茶、成婚茶、抬茶闹茶、撒帐茶、结伙茶会之外还有新娘的沿家敬茶。一般是在婚期的第一个春节的初一早晨,新娘穿裙戴花手捧茶盘沿各家拜年敬茶,新郎提壶添茶,有的地方是小姑子提壶。这目的也是“和”之意,借敬茶而进村中各家之门,联络亲情,以便日后行走方便。这种“认门茶”在有些地方是于婚后第二天早上进行,蒲圻则多在除夕之夜进行。 阳新富水出江口一带在婚寿喜期时兴“摆茶”。与主家至亲的各家在客人来后要在酒席之后请摆茶,请的是最重要的贵客,一般是一桌。或在自己家中摆上一桌茶,或在主家酒后的席桌上摆,桌中一只大茶盘,放上各色果点,客人每人一只杯,斟上茶水或糖茶,就茶吃果点,茶只一杯,不再斟添,一家过后再接一家。 摆茶的用意也是借茶示敬认亲,尤其是初次上门的新亲,通过摆茶而相识相谈相了解,这有点儿茶馆喝茶交友的意味,且显得更为亲切。 鄂南婚茶、寿茶的式样和程序远不只上叙这些,各地不同,各时有易,礁以全到。“客来敬茶”远在唐宋就成风气,司宋肃浪有以茶作为婚嫁礼节的记载了。《见闻录》:“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男家)致送坤宅(女家)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日代茶,女家受聘日受茶”。可见,古男女聘婚是以茶为主礼的,后代物质丰富,婚聘讲究,以钱财物为主,超于茶的价值,但意识上仍以茶为婚约象征,故以钱代茶或以物佐茶。 为什么要以茶为婚约象征呢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分析说:“种茶下籽,不可移值,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明人许次纾《茶疏》也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 鄂南婚事、生子、做寿都以茶为礼,形成“无茶不成丰L”的传统风俗,细究起来,正是继承了古代茶文化中的礼仪和敬精神,茶风古朴醇厚,人们习以为常的茶礼俗一代代传递,人们多不知其含义却都慎重地依制而行,唯其如此,可见出古老深厚的茶文化在鄂南有极强的生命力。 订婚茶,男家送。女家开茶会,“一家养女百家求”,喝了定茶。遍告众人名花有主了。 三茶六礼,不断向女家暗示婚姻关系存在,望女子如茶清洁,嘱其“一女不吃两家茶”。 启节茶,启动婚事,祝其如茶味长清美。 陪嫁茶或郎舅茶,女家送女儿祝福,让她以阴柔之美去沟通丈夫和公婆,去结识将长久相处的女伴们,去敬长上和亲戚。 认门茶,新娘投入新的环境,走上各家门,希望成为村中受欢迎的一员。 生子茶,是舅家让众人承认孩子作人的权利,求得乡邻的祝福。 贺寿茶,是下辈祝长辈晚节清正,福寿如茶味长久醇浓。 摆茶,是新亲相互沟通,礼仪交际。 抬茶闹茶,是新娘与新郎、新娘与村中男人的三向沟通,在情爱、性格、才能、环境、心灵诸方面部有诸多的交汇,且含很强的审美和艺术趣味,隐含的茶文化内容最多最深。 转茶,是兄或弟亡,嫂或弟媳与兄、弟结婚,含茶礼在家中转递之意,这是通山的民俗专用术语。 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在不言中,一切都在茶味中,诸种复杂微妙的情谊与志趣都是通过茶来巧妙传递的,神奇、微妙、亲切、自然、古朴、传神,茶在鄂南可谓入心入情,连根带俗,茶文化精神在婚寿礼节的各个环节中悄悄地运转着,其韵味其民族精神是古朴的也是高雅的,其文化蕴含决不比文人雅士名僧高道的茶道少,也不见得比其粗俗,倒显得更深厚更悠远更有古雅的民风和纯粹的中国味,决不是陆羽所说的:“如沟渠问弃水”那么不值一提。